至于“因机乘势”的功夫,张良也运用得宜。其关键,在于张良忍到狠处,能狠;另一功夫则在于一个“静”字。张良的静,正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张良少私心、无利欲之念,所以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能对大事泰然观察判断,往远看,往深想:犹如下棋,比对手多想多看了许多步,焉得不胜。因为无私欲,才敢不计人主眼前的喜怒,说服刘邦压制急功的冲动,等待更佳机会。
单凭“忍”字,张良的运筹不见得能达成目标,必须加上“静”字,张良才得以受到刘邦重用、听信,才得将帝王之学充分发挥。
或许过分强调忍与狠的功夫,不免觉得张良是个城府极深、心机阴毒的人。这一点,又可用老子学说解释,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老子主张的用弱守柔,是因机乘势的重要前提,是从自然与人生的运行道理中归纳出来的。这种功夫,不止于“术”的层次。
弱者,道之用。能贯通其至理的人,必须涵养功夫达于道的境界,张良是这等高超人士。
所以刘邦信服张良,主要在于他的至诚感召。
以至诚、无私之心对事对人,虽“白”不阴;虽“黑”不毒。运用奇谋,因机乘势。只见其智计之巧妙,不致有险诈之感觉,此中学问,变化无穷,基本精神,始终一贯。政坛、商场、对上、对下,其理一也。
忽必烈以静平叛
公元1287年6月,以纳颜为首的叛军部将金嘉努、塔布岱率10万军队逼近忽必烈驻地。忽必烈指挥征讨大军将其包围。叛军则采取坚守不战的方针与之对峙。司农卿特尔格建议说,元军虽将叛军包围,但叛军队伍众多,敌我悬殊很大,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兵计迫使敌不战而退。
于是,他命人把元世祖忽必烈的凉伞撑起来,请忽必烈从容自若地坐在凉伞下的交椅上,特尔格笑逐颜开地给忽必烈敬酒。纳颜部将观察到这一情况,以为忽必烈在如此环境,尚能如此泰然自若,必定早有布置,因此纳颜部将疑窦顿生,不敢轻举妄动。
左丞相李庭发现敌人已经中计,认定敌人已经军心摇动,必定利用夜间逃遁。他建议忽必烈让他带壮士十余人,带上火炮乘夜潜入敌阵,向敌群发射火炮。这一建议付诸实现后,敌人果然狼狈逃循。
在叛军后撤时,忽必烈又命李庭和御史大夫伊实特穆尔各率汉蒙军分两路并进追击,追至实列门林,一战擒得敌首纳颜,立即就地正法。元蒙纳颜之乱至此宣告平息。
李世民以逸待劳
公元618年,李渊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建立了唐朝,但当时各地仍有一些割据势力与唐朝唱对台戏。公元619年8月,山西北部的割据势力刘武周便派其部下宋金刚率兵逼近新绛,唐王朝政权受到极大威胁。
李世民奉父命统领一帮人马闻讯赶到新绛,安营扎寨,与宋金刚军队对垒。当时,李世民军队中的粮食并不充足,士气有些低落。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派精兵良将押运粮草,另一方面又派小股部队绕到敌人后方抢夺粮食。情况迅速好转。李世民的部下乘机纷纷建议,要求向敌军发动进攻。李世民不以为然地说:“宋金刚的军队远途而来,既没有后援,又无足够的粮草,巴不得速战速决。如果我们现在就主动出击,正中敌人下怀。我们偏偏要针锋相对,闭门不出,以饱待饥。等他们粮尽草绝时,会自然逃跑,到时我们再追赶他们,岂不会一网打尽吗?”诸将听后连连点头。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8个月后,宋金刚的军队粮草吃完,全部人马无心恋战,只得无精打交地往回撤。这时,李世民率军乘胜追击,斩杀和俘虏了数万敌军。
如果李世民不是冷静地分析敌我情况,那么稍一不忍,按照部将的做法,与敌交战,那么势必符合敌意;而按兵不动,以待时机、不急于求战,最终轻取敌人。
在军事战争中,忍躁能够克敌致胜,在商业竞争中,忍耐住急于致富的欲望,冷静分析事态发展的进程,和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投资,采用沉稳的策略,不求暴富,而求发展,这是正确致富的方法。
陈平忍耐灭诸吕
公元前188年8月,汉惠帝生病死了。惠帝的皇后没生过儿子,就找了一个小男孩冒充皇后生的,立他为太子。又怕这孩子的母亲泄露秘密,就把她杀了。太子即位,称为少帝。吕太后替少帝临朝,代行皇帝的职权。
为了扩大吕家的势力,汉惠帝还没下葬,吕太后就封自已娘家的侄子吕台、吕产、吕禄做将军,让他们分别带兵驻在南军和北军中。南军和北军是直接警卫首都和皇宫的禁卫军,太后把吕家的人安排在这里,心里就踏实了。他又让吕家的其他人都到皇宫里任职,把持了宫中各部门的权力。这许多吕家人,史书上统称“诸吕”。
过了不久,吕太后又想封诸吕为王,先去试探右丞相王陵的口气。王陵是个直性子人,一听就急了,说:“那可不行!当初高祖跟大臣们杀了白马起誓说:‘不是刘家人封王的,天下一起讨伐他!’如今您要让吕氏做王,那是违背盟约的。”太后很不高兴,又去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陈平、周勃知道现在吕家掌握大权,反对也没有用,不如先顺着来,以后再想办法,就回答说:“高祖平定天下后,封了自己的子弟做王,现在太后您掌管天下,也封吕家的人为王,这没有什么不可的。”太后很高兴,认为陈平向着她,就拜王陵为太傅,免了他的丞相职务,提升陈平为右丞相,让自己的亲信审食其做左丞相。不久,太后把自己的侄儿们有的封了王,有的封了候,又把吕家的女子嫁给刘家的男子,把刘家的人从里到外都控制起来。
后来少帝知道了母亲被杀的事,就说:“太后怎么能杀我的母亲?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为母亲报仇。”这话传到太后耳朵里,她十分恐慌,就把少帝软禁起来,对外说他得了重病,不让任何人见他。公元前184年,吕太后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给他改名刘弘,但这个皇帝仍不过是个傀儡,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吕太后手中。
陈平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暗暗着急,但没有力量阻止,还怕太后猜疑自己,于是天天在家吃喝玩乐,不怎么过问政事。吕须女还记恨着陈平奉命逮樊哙的那回事,老在太后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挂着个丞相的名,什么事也不干,整天在家喝酒、玩乐。”陈平知道了反而更加如此。吕太后不但不怪罪他,而且暗暗高兴。为什么呢?她知道陈平是个有才能的人,就怕他给刘家出主意呢!现在他不管事,不是正好吗?有一次,吕太后还当吕须女的面对陈平说:“俗话讲‘小孩妇女的话听不得’,你不要怕吕须女讲你的坏话,我心里有数呢。”
陈平、周勃等人经过多年的忍耐和准备,终于抓住时机,消灭诸吕,保住了汉朝的天下。陈平、周勃是有勇有谋的智者,他们能够最后铲除对手,是善于忍耐的缘故。政治斗争中要关于保护自己,等待时机,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
王羲之静睡避祸
祸福往往是瞬间之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一般的人无法忍受,则会慌张行事暴露自己,而小小年纪的王羲之则有过人之处,能够面对灾祸,机智对付。
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有名的望族,他的两位伯父是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佐命功臣,一位叫王导,任东晋宰相;另一位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氏家庭在东晋政权中,权势之盛,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眼睛瞄着金銮殿上的宝座,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王敦的谋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问鼎的野心鼓动打气,他自己也存心借此捞个开国王勋。二人气味相投,成为知已。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凤急如星火地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得报后立即到客厅与他见面。钱凤欲言又止,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抬起右手挥了挥,几个仆从知趣地退了下去。二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凤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小声地对王敦说着。钱凤带给王敦的似乎是一个不祥的消息,王敦听着听着,眉头也渐渐地皱了起来。二人情绪紧张,叽叽咕咕地谈了好一阵子,王敦突然神情激动地站了起来,手一挥,正在开口说话,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帏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作是维持王家世家大族地位“荣誉”的标志之一,是王家下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他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凤到来时,因为双方都很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王敦站起身来,看到帐子动了一下,才想起来。于是,王敦大惊失色,对钱凤说:“不好!羲儿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策划起兵、夺位,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旦走露风声,策划者的身家性命将彻底毁灭,王敦和钱凤对此是十分清楚的。经王敦一提起,两眼射出凶光的钱凤对王敦急促地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钱凤怂恿王敦去杀王羲之。
半晌,王敦没有吭气。
“大将军,要成大事,不敢作敢为不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钱凤焦急地催促王敦下手。
听了钱凤的话,王敦心一横,脚一跺,说:“对,不能儿女情长。”接着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点点头。“羲儿呀,你就莫怪我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飕”的一声,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钱凤紧随其后。
王敦左手撩起帐帏,正待挥剑砍下去,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王羲之这时发着微微的鼾声,睡得正甜哩,头歪在一边,胸脯随着均匀的呼吸一起一伏,王敦掀起帐子,王羲之也毫无反应。王敦爱怜地望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已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把它插入鞘中,拉着钱凤的手走了出去。
真玄啦,王羲之差一点就成了伯父王敦的刀下鬼了。实际上,打钱凤进门时起,王羲之就已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凤谈话。王羲之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
当王敦提剑向他走来之时,王羲之紧张的心几乎堵住了嗓子眼,他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两眼闭着,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因此才没有下手。
王羲之以自己的机警,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大智若愚的伊斯
难得糊涂,也是以静制动的方式。大智若愚,在不经意中,你已如愿以偿、心想事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压的土耳其挺起了腰杆,打败了甘当英国傀儡的希腊。
英国准备严惩土耳其,纠集了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代表,在洛桑与土耳其谈判,企图胁迫土耳其签下不平等条约。
英国代表是克尊外相,此人身材魁梧,声如洪钟,是当时名震世界的外交家。土耳其派出的则是无名小辈伊斯。
谈判桌上,克尊态度十分傲慢,气焰嚣张,其它代表也盛气凌人。在这包围圈中,伊斯态度从容,情绪镇定。特别是他的耳朵,更具“特异功能”:对土耳其有利的话都听得见;不利的话好像全没听见。
当伊斯提出了维护土耳其利益的条件时,克尊就大发雷霆,挥拳咆哮。各国列强也气势汹汹。
伊斯坐在那里若无其事,好像在想什么得意的事一样。等到克尊声嘶力竭地叫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将身子移向克尊,十分温和地问:“您说什么,我还没有听明白呢?”意思是请克尊再讲一遍。
而当时克尊的暴怒无非是一种因对立意见而吸引起的激情,这种激情是很难重复表演的。气得克尊直翻白眼,连话都说不出。
伊期的策略得手了,他在谈判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三个月后,终于以土耳其的全面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