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可以制百动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原意是,稳重、隐忍是轻浮的根本,镇静、老练持重是躁动的主宰。轻举就会失去制衡的根本,妄动就会丧失主宰的优势地位。宋代苏询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可见,静与动是事物运动的一对矛盾,静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静制动符合事物运动的辩证法。以静制动,既是谋略,也涉及到品格修养。不懂韬略,腹无谋略者难以做到;虽懂韬略,缺乏相应的品格修养,没有隐忍不躁的品性,也将成为不可能。《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勉从虎穴暂栖身”的韬略之计,就是此意。刘备栖身曹操手下,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但刘备假装不问政事,整天在住处挑水种菜,意在待机出走,自立为主。东晋的温峤,表面上服从逆臣王敦,却在暗在里备战,待时机成熟,则一举将王敦消灭。
作为一个正直刚毅的人,如何对待上下左右的人,尤其是对那些图谋不轨、乐于爬官道的不速之客?这是个很现的实问题。在面对小人时,喜怒形于色,明显地露出敌意,将会招致祸害,一是会受到小人的憎恨、攻击,被倒打一钯;二是也有可能引起周围一些好人的误解、怀疑。如果隐忍不躁,不动声色,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暗下决心,一举将小人降掉,则最终不会有什么凶灾。因此,《周易?需第五》中说:“需,须也。险在前也,风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需卦,意思是等待。它的上卦为坎,表示云:下封为乾,表示天,云浮聚于天上,待时下雨是需卦的卦象,这是顺时自然的兆头,可以安乐地得时而动。危险在前,人有刚健之德,不会贸然陷入危险之中,照理也不至于困于窘迫……这是因为相机而动而没有违反正常的原则。总之,隐忍不躁,以静制动,是刚健中正的标法。清除恶人、小人的决心不变,但也不能违背一定的自然法则,要顺其自然,一旦时机成熟,恶人、小人就会像陨石从天空摔落一样完蛋。
有屈就有伸
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屈便没有伸,屈与伸相生而存。山重水复疑无路,多转几个胡同就会找到家了。一流的黑白高手总在谋求小屈大伸的最佳方法。有屈有伸,小屈大伸。
经营企业的人,一定会有一种普通人所没有的经验,那就是“僵在那里,进退两难,不死不活”的情形。不是产品滞销、库存太多,就是资金不足、周转不灵,要不然就是质量不好、退货累累,再不然就是人事倾轧、左右为难。有时候这些问题又凑在一起,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总之,就是怎么样都“不对劲”的那种感觉。
一般的经营者遇到上述的情况,多半会变得暴躁、易怒。越暴躁、易怒,决策的错误就会成正比例的提高。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问题,或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老天爷正在考验你呢?如果能这样想,自然就能心平气和、冷静理智,决策的错误可望减少,良性循环的结果,企业将逐渐脱离噩运,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荣枯之间,本来是浮沉天常,忍得一时委屈,图长远之计,这是志在四海者不可或缺的功夫和修行。企业家和普通人都不例外。以屈求伸的关键之一,便是在受屈时忍怒、沉着,免得在时机不成熟时提前反弹。屈伸定理要求你转胡同时不能迷失了方向。找不着北的人,屈了也不会伸;聪明人却能用此策略脱险。
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小孩被人贩子劫持,他起先作出反抗,后来猛然想到父母时常教导他不可急躁、不可蛮干,凡事都要动脑,用智慧战胜困难的叮咛,再掂量一下自己也远非人贩子的对手。于是,便装出一副贪吃好玩、不谙世事的样子,对人贩子的吩咐也是样样照做,还主动与人贩子搭讪。几天之后,人贩子对他的监视明显放松了。一天,当人贩子带着他在转卖途中路经一个城镇的交通岗时,这个小孩趁人贩子不备,跑到交通警察身边,从而得以回到父母的怀抱。并且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了人贩子。这个小孩所采用的正是以屈求伸的策略。正是这一策略,使这个小孩避免了被拐卖的厄运,同时,也免受人贩子的淫威如暴力之苦。
(1)韬光养晦,刻苦自励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仔细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充实自己不足之处。以谦虚自责之态度,再三反省,察纳雅言。
(2)先求稳当,再求变化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空谈或幻想。在发展事业的过程中,切忌暴起暴落,而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先求稳,再求变,失败才不致来得太快,失望也才不会太大。纵使失败,亦不愁无东山再起之日。
(3)见风使舵,随机应变
企业的成败,有时并非主观之意志所能左右,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有时更为重要。例如:能源危机、天气变化、通货膨胀,汇率利率的变动,政策法律的修改,战争、天灾等条件的改变,都可能影响经营的成败。凡是遇到这些不可预测,难以控制的变化时,你要有应变、求变、处世的能力。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功力,要靠平常的观察和训练,才能养成。
作为上班族应该牢记屈即是伸的原理,连对方不对时也可致歉,这能有什么损失呢!
据说某作家在当新闻记者的时代曾经出过这样的大纰漏,晚上跑去喝酒,结果发生大新闻,报社内忙得不可开交。他不知道而打电话回报社,总编辑勃然大怒:“由于你的缘故,差点输给其他报社,已经另外派人去采访了,你可以不必再回报社。”这个不必再回报社的记者连忙赶回报社,一再地赔不是。由于他的诚恳,总编辑的怒气也消了,而且报社的人还认为他是诚恳的人,对他的评价甚高。
年轻人之中有人即使自己不对但却不肯说声:“对不起”。如果对方是上司的话,即使对方的说法不对,最好要先道歉。
因为在这种时候还辩解的话,难免使对方面子过不去,总给对方一种狡辩或反抗的感觉。先道歉是这种时候的机灵作法,如果有话想说的话,等双方都冷静之后才说出来,也许对方会坦诚认错。
该装孙子就得装孙子
为人不可过于直白,不知隐黑,激情冲动是心灵生出的古怪念头,稍稍过量便会使我们的判断处于病态,使我们因失控而幼稚、肤浅。感情用事不会有好结果,你要做到不管是大顺之时还是大逆之际,都不会有人批评指责你情绪不稳定。
由于地理上及历史上的因缘,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交往可算是源远流长,错综频繁,可是不论是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或是政府间的往来、民间的交流,中国人几乎每次都是在吃闷亏以后,才恍然大悟地想到日本人原是这么“虚伪”的。虽然人人都知道与日本人打交道要小心,可是却一次又一次地迷惑于他们表面那种谦恭、有礼、驯服,忠厚的态度。
从公元1603年到1867年,长达265年,史家称为“德川幕府”。它的开创者——德川家康,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与戏剧性。
他的性格我们从司马辽太郎所著的《德川家康》一书中,可以了解到,是日本人性格的典型代表,与藩乃德所描述的日本民族性,神似形同。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辽太郎如何描写德川家康:
家康的性格是在他十四岁时奠定的。在那时,他就下定决心灭掉织田家,继而夺取掌握天下的大权。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处处表现谦虚与服从,让人家以为他是个没有野心的人。
家康的作风,赢得织田、今川三氏的赞赏。像他这种势力不强的家族,以守信二字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是最明智之举,家康一直都守着这项原则,即使后来他成为日本第二大势力的集团,对于支配他的人——丰臣秀吉,他仍然表现得像绵羊一般地温驯,像狗一般地忠实。可是等到秀吉一死,他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诡谲多诈的政客。由此可知,家康只是以守信为手段,借此取得别人的信任,他这种伪装的功力,竟能维持了50年之久,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一个人若是太过老实,往往就会被人轻视。家康一直假装老实,所以信玄误认家康很好利用,因此,无论什么事都支使家康去做。
当信玄知道家康是一个固执而又胆小的人后,大起戒心。告诉他的部下,一个人就是因为胆小,所以才会生出新的智慧;因为胆小,所以对任何一件事,事先都会有周密的计划与防备。
家康对谦信的那种爽快性格,觉得太过肤浅,相对的,信玄那种奸诈、狡猾、多变的个性,使家康倾迷。一个人心里再怎么高兴,也必须加以掩饰,否则,自己的心意岂不全被对方猜透了。
谨慎而怯懦,只是家康伪装的一部分,事实上,他脑筋灵活,反应快速,尽管内心极端畏惧惶恐,表面上仍能一本正经,让人误以为他是胆大心细,胸有成竹的谋略家。
谨慎的人总是试图永远保持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显示出真正的人格与心力,因为成大事者不会轻易受情绪制约。
家康有一项别人所没有的特殊本领,纵使有如何厌恶与愉悦的心情,他绝不会轻易地流露出来。他从未随意向部属们动怒、惩罚。他极端厌恶的人,他能把嫌恶之情深深隐起来,见面时,仍然装出十分亲善的表情,礼貌而诚挚地问候对方。
家康是日本黑白实践的泰斗与代表。而日本整个民族也由于这种功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国际贸易上,文化交流上,军事侵略上,都扮演了极为进取而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但赚得了大量的财富与资源,也赢得了他国的尊敬。日本人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激情的荒唐和隐晦之计的功效。
在人生与交际中,感情用事,嘴上没个把门的,喜怒外形于色乃黑白人生之大忌讳。
能忍才能狠
我们处于弱势时会有制胜筹划,然而没有控制功夫则会过早泄露天机,无法在充分准备之后狠打击对手。弱者,道之用;用心忍,下手狠,可达一招制胜之功力。
汉初三杰,张良居首。汉高祖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别号)功也。”
单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字面含义,会误以为张良对汉得天下的贡献,主要在于军事——张子房不过一个高明的军师而已。其实不然,张良所运之筹,是助刘邦取天下的,他是帝王之师,是开国皇帝之师。
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论及: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藉?羽)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藉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
张良个人忍耐的功夫见于他和圯上老父三次相约会面的故事。第一次巧遇老父,那老人要他去拾掉到桥下的鞋子,张良原本惊愕想殴打老人,忽一动念,看在是个老人家的面上,勉强忍耐拾起鞋子,甚至跪一腿替老人穿上。老人去而复返,高兴“孺子可教”,约张良五日后相见,又再次以张良迟到改期相试,终于授予太公兵法。
这个从忍之功夫得到的奇缘,使张良终身不忘掌握忍字诀,以教人律已。不过,张良的忍功不是消极的,他的忍功,是等待良机再发。刘邦在和项羽相约分兵入关时,刘邦原要以全力攻取崤关,张良劝说:“秦兵尚强,不可轻。”让刘顾暂时忍住,不要硬拼。等到以重金挑动秦军叛变,再乘士卒心向不定,趁懈进兵夺关。张良在这一役中,开始的白,是保存实力,等到机会来临,乘势取胜。
请记住:“张良的这种“白”是和“狠”相连,起手要狠得下心去“忍”,接下去要狠,得下心去因机乘势。
千百年来,在政坛、商场,甚至在赌桌上,谁不明白“白”功的重要?但却知之易、行之难,在紧要关头,就是忍不住,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得住,接着再狠得下,那自然能常操胜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