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一片喊杀声,但曹操却很冷静,他容忍了祢衡,他不能因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祢衡,背上忌才害贤的罪名,使天下人对他望而却步。如果说这时曹操明智,倒不如说他度量大得难得。他给祢衡派了一个差,去劝说荆州刘表前来投降,并派他手下重要谋士给祢衡送行。这一系列的事情曹操都做得很好。
曹操和周瑜都是三国时代才华横溢的人,然而两人的度量却大相径庭。
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三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顿,而且骂到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当时很恼怒,气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绍兵败,陈琳也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人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就难解心头之恨了。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羡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周瑜是个将才,可是他没有将应有的度量。周瑜聪明过人,才智超群,然而,妒忌心极重,容不得超过自己的人。他对诸葛亮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欲害之,均不得逞。赤壁之战,周瑜损兵马,费钱粮,却叫孔明图了个现成,气得周瑜后来“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周瑜用美人计,骗刘备去东吴成亲,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又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最后,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想谋取荆州,被孔明识破,四路兵马围攻周瑜,并写信规劝他,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可见周瑜度量之小。无怪东周的鲁肃要说:“公瑾?周瑜)量窄,自取死耳!”
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众的评价和赞美。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到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让一让,六尺巷。
忍让不是懦弱可欺。相反,这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在待人处事中,度量也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协调发展。人与人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的是由于一时的误解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较大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就可以赢得时间,使矛盾得到缓和。
猫可以战胜老虎
有抱负,有才华的人要在不利环境下实现自己的目标,常暂时稳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以图他日东山再起。
三国时,刘备在沛城被吕布打败后,失去了栖身之地,只好投奔曹操麾下。后来,曹操移师许昌,也带着刘备,目的是要控制刘备。刘备既不甘居于人下,又怕曹操谋害自己,因此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还在住处后院开了一块地种菜,亲自浇灌。关羽、张飞天天急得团团转,笼中鸟、池中鱼,什么时候能脱身呢?刘备叫他们莫急。急则自投罗网,曹操早就准备收拾他们,只是没瞅着下手处。就这样,刘备耐心等待机会。一天,曹操请刘备小酌,煮酒论英雄。酒至产酣,曹操说:“方今天下,英雄只有使君与我。”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心里一惊,手的匙箸都掉在地上。正巧霹雳雷声,大雨骤至。刘备随机应变,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听后说:“雷乃天地阴阳击博之声,何为惊怕?”刘备接着道:“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曹操听罢,一声冷笑,认为刘备是个无胆、无识、无用之人。从此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刘备用韬光养晦之计,才得以从曹操的忌恨中平安脱身,日后方才造就三国鼎立之势。
现代名将蔡鄂对付袁世凯也采取这种战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就想复辟帝制,他还把蔡锷请到北京看管起来。蔡锷心里明白,索性顺着袁世凯,还装着胸无大志的样子,天天和小凤仙泡在一起,纵情酒色。袁世凯也真的对蔡锷放心了。就这样,不争一时之长短,蔡锷稳住了袁世凯,才有机会脱身回到云南,打响护法军北上讨伐袁世凯的枪声。
人在不利的情况下,面对假丑的恶势力,能不计一时之长短,承认鸡有时比鹰飞得还高,这样真正的英雄方有鹏搏九天的时刻。
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与敌人死打硬拼如同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一样,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同样,在竞争中,小企业由于奖金短缺,技术薄弱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展开竞争是难以取胜的。然而,聪明的小企业经理善于使用力量,往往也会创造出以劣胜优以寡胜众的奇迹。
由于隐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图可以迷惑自己的对手,解除对手对自己的戒备,当时机合适时,就可一展个人宏图。
为了更好的进攻
清朝的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不充分,于是他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少年“游戏”。有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道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上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便伸手到炕上的褥垫中摸出尖刀,却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还装着糊涂说:“这没有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终于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了防备,最后时机成熟时康熙方将他一举擒获。试想,康熙当初如果要表现自己的精明,恐怕他的皇帝也做不长了。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彻底的民主主义者,就其个性讲他与恶势力是水火不相容的。他青少年在夏威夷读书时,以洪秀全自命,便清楚地表现与清王朝周旋到底的决心与百折不挠的性格。然而,这只是他的基本态度,但在实际中他决不走极端。在清王朝烂桃子一筐的形势下革命,他既不断奔走呼号,唤醒民众,又不断发动起义,给清王朝以切实打击。但他绝不放弃灵活性的武器,尽可能化腐朽为神奇,转危难为安全。
首先表现在他对张之洞与李鸿章这样清朝重臣的游说上。他们位高权重,搞洋务运动,多少有一点活气,如果能说动这样的人倾向革命,那作用就大了。这不是李鸿章之流有什么智能,但他们的权位可以借用,而且这种作用是一个才能万倍于李某的人一时难以达到的。所以,孙中山给李鸿章上万言书,并登门访谈。对张之洞也一样。此举孙中山没有成功,但想法决无错失,心胸识见尤其可贵!
其次是对帮会势力的利用。革命是流血的事,更是人的事,人事要人做,包括献出生命。江湖帮会人物形形色色,所作所为亦害大于利。但在革命势力还弱小时,吸引他们同情并参加革命是明智的。用革命的思想武装他们,用革命的纪律约束他们,又适当地尊重他们过去的帮规会法,在时间中慢慢改造他们,这是革命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孙中山是成功者。
再就是对袁世凯的态度。辛亥革命爆发,武昌的炮火轰垮了中国帝制的根基,但北洋军阀仍存在,中国的皇帝仍坐在龙位上。尤其是在黄兴指挥的武汉阳夏保卫战中,革命军势力明显处于弱小地位。这时袁世凯手握重兵,在北京利用革命势力逼皇帝退位;对南京,他觊觎孙中山的国民政府的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审时度势,为缓和紧张的局势,为使革命势力获得生存的时间,孙中山采取了妥协,答应只要袁忠于国民政府,奉行国民政府的《临时约法》,他可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孙中山以退为进,袁称帝野心日益暴露,多行不义必自毙。第二次革命时,孙中山登高一呼,全国风雷大作,袁也就在破碎的皇帝梦中呜呼哀哉。孙中山面对袁世凯压力,辞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时下史家说孙先生软弱,实在是不知进退,不知灵活,更不识孙先生的伟大人格。
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形势,屈辱当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这到底是无可奈何的事。简单地说,只要有生路,人就不要想到死。固然应否定好死不如赖活,但只要目的崇高、善良,赖活也有精神。
百炼之钢攻指柔;为一跃而后退;文武之道一弛一张;有容乃大,无欲自刚。此一人格让世人深思细味。这实在也是不谋而谋,不战而胜,既兵家,亦谋家,更乃人生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