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9月1日,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就马嘉理事件进行再次谈判,美国派兵舰到烟台港,俄、法、德、澳、匈及西班牙等国公使以避暑为由到烟台密切关注中英谈判的进程。
烟台东海关。威妥玛说道:“李大人,你是否想通了,让我觐见你们的皇帝,让他来处理滇案。”李鸿章说道:“威妥玛先生,请你冷静一下,你一直坚持滇案的主使是岑毓英,但你又没有真凭实据,我国皇帝是不会见你的。”坐在两旁听的各国公使也都说李鸿章说的有道理,李鸿章听后很满意,因为各国公使是他请来评判这件案子的,有各国公使的支持,威妥玛的气焰就不会那么嚣张。威妥玛见各国公使都这么说了,并且李鸿章坚持不让他觐见,他说道:“既然李大人如此坚持,我不觐见便是。现在滇案算是结案,咱们可以谈谈滇案的‘议办条款’了。”李鸿章心里想到这才是威妥玛的最终目的,他微笑的说道:“我想也是时候谈谈了。”
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在烟台谈判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烟台,烟台人十分关注,其中就包括杨启风和张弼士。杨启风对张弼士说道:“听说清政府和洋人在东海关谈判,咱们过去看看吧。”张弼士被杨启风拉着跑,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东海关有洋人把守,咱们进不去的。”杨启风边跑边回答说:“听说那个李大人为了谈判的公平性,将谈判的过程公之于众,全烟台人都可以过去看呢。”杨启风和张弼士赶了很久,看见东海关房子的周围围满了人群,杨启风看见这么多人,对张弼士说道:“弼士,你看看,这些人都是爱国人士,他们在密切关注这次谈判的结果,也许这次谈判将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生活。”
东海关房间内,威妥玛正在拟定条款草稿,他想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要昭雪滇案,为了昭雪滇案,清政府一定要严惩滇案罪魁祸首李国珍等人;并且清政府要赔银二十万两作为马嘉理等英国人的抚恤费;同时为了挽回大英帝国的尊严,他提议清政府派出使大臣携带惋惜滇案的诏书前往英国觐见英王;最后,他谈到了云南通商问题,他写道英方五年内派员驻大理府等处查看通商情况,商议五年内开办通商。在这一部分李鸿章基本上都同意了。在第二部分,他提出要优待公使,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处理以及官员交往方面要优待公使,得到在座各国公使的大力推崇,而李鸿章也无奈的做了些许修改,大部分都同意了。第三部分是通商七条,主要内容为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停泊起卸货物;各口租借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处等。这一部分是双方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双方最重要的争论是关于定通商各口不应抽收洋货厘金之界(口界)的问题。威妥玛坚持说:“李大人,根据《南京条约》,第一子口界应在内地设常关处,须离海口百里内外。如上海从闵行到南浔为界,界内洋货按照条约不应该重新征收厘捐。”李鸿章反驳道:“中国各省的厘捐大多数来自各个通商口岸,如果定了子口界,大清朝损失的财产将会很多,我国皇帝怪罪下来,李某万万担待不起。”威妥玛见李鸿章毫无诚意,大怒道:“在租界内仍然抽收洋货的厘金本来就是违反原先的条约,李大人既然如此固执,那么这次谈判就此作罢,我走了。”说完,起身要走。李鸿章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现在不敢轻易得罪威妥玛,万一威妥玛一意孤行,命令英美海军炮轰烟台,自己就成了千古罪人。李鸿章起身拉住了威妥玛,说道:“威妥玛先生,你先冷静一下,万事好商量。”威妥玛见李鸿章有妥协之意,得意的笑了笑,说道:“李大人,我也不是不给你面子,这样吧,既然你坚持抽收厘金,这条我答应你。”李鸿章没想到威妥玛突然转变这么快,但他觉得威妥玛不会善罢甘休。果然,威妥玛又继续说道:“李大人,我代表大英帝国,希望能在中国多开通一些通商口岸。”李鸿章没想到威妥玛如此狡诈,但此时他不能不答应,而且开通通商口岸对中国来说受损不多,没准还能赚到便宜,想到这李鸿章就答应了下来。最后,威妥玛还提出一个“另议专条”作为附录,其中规定允许英国人开辟藏印交通,前往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省游历。自这期间,李鸿章与威妥玛每修改一条,都要数语交涉,威妥玛对此条约可谓志在必得,而李鸿章这边因顾及太多,害怕事败垂成,对威妥玛所拟定的条款尽量通融,酌量同意。经过一天的努力,条约草稿基本完成。
1876年9月13日,清廷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在烟台东海关签订《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签订后,烟台百姓异常愤怒,大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并且说他在烟台签订这么一个屈辱的条约,会影响烟台的声誉。
烟台别馆。经过这几天的折腾,李鸿章已十分疲劳,神态略显衰老,不过他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在他的努力下,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也避免了大清一次更大的损失。可是,让他痛心的是,他做的明明是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事,为什么还会招来百姓的谩骂。他坐在太师椅上,对身后的薛福成说:“叔耘呐,你说我这次做的对不对啊?”薛福成恭敬的答道:“中堂大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于大清朝及其子民的好事。”“那”,李鸿章困惑的问道,“那为什么外面的百姓都在骂我?”薛福成说:“百姓愚昧无知,不能体会中堂大人您的良苦用心。”“哎,算了”,李鸿章叹了一口气,又说道,“只要皇上明白老夫的良苦用心就好了。”说完从太师椅上离开,在仆人的搀扶下回到卧室休息,薛福成看向李鸿章衰老的身影,喃喃自语道:“历史欠中堂大人一个公道啊!”
杨启风得知《烟台条约》签订后,心中十分愤怒,他越来越觉得清政府丧权辱国,腐败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