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韩英误打误撞寻得亲,却不曾想自己现在所处环境与之前截然不同:
第一,这是户有钱人家;第二,有钱人思想观念与穷人总是相差一大截。
所以他与他们之间(确切的说是他与姨母之间)终究存在着一层看不见的膜,在此我们把它简称为隔阂。
久而久之,这种隔阂逐渐变为一种压抑之感,这种情绪如不得以发泄,那后果可想而知?
2000年秋,寒城。
这座搞了十年建设之久的小镇,如今可谓是大城市了。
往城里移民的人数之多,曾一度造成物价上涨,形似于“小规模”的“通货膨胀”。
但不断涌进的外来人口,也带来了新的生活“必需品”--盒装香烟(在此之前人们大多抽的是烟斗)。
这种货物在当时一度流行,后来也没有被淘汰。
在此,我们先说一下姚姓家族的背景。
姚建军,生于七十年代(不得不说这样的名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很受追捧),他便是韩英之姨父,生有三个女儿,其大女儿十岁,名为姚兰,就读于寒城第一小学,八岁开始读书,现已二年级(注:当时小学教育为五年制【除开学前班】)
姚建军之父是当年的老红军,名为姚红军,还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争。
在城里,姚姓家族可谓是家喻户晓,有着很高威望的大富人家了。
2000年腊月二十七,孙韩英去掉孙姓,恢复韩姓,同之前一样,名为韩英。
这个去掉孙姓的举动是韩英的姨母所为,此举只为悼念韩茹去世六周年。
来年之春,辍学两年的韩英重返学堂,就读于寒城第一小学一年级。
这个带着不幸经历重返学堂的小男孩,现在已经有那么一点儿“男子汉”气概,至少看上去与同龄人相比起来要成熟得多。
上学的第一天,他所写的第一个字便是“孙”,接下来是“韩英”二字。
是的,丧父之痛已在他的心里沉淀起来,永远也挥之不去,所以他这才在本子上姓名一栏写上了“孙韩英”三个字。
这天下午,韩英放学归来,其姨母翻看了他的作业本,看见了“孙韩英”三个字时,不由得抽了他一巴掌。
在她看来,韩茹之逝与孙先生有很大的关系,要是他能有点儿出息,能至于让韩茹病逝吗?
话说回来,无论你怎么悼念逝者,也不能让其活过来不是?
谁料这一巴掌下去,韩英捂着脸就往外跑,头也不回。
天也很快黑了,但就是不见韩英归来。
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前,苦苦等着。
老头子(姚红军)也等得心急,生怕这孩子出了什么事,不停的往外张望着。
这时韩姓女子发话了。
“我见他的作业本上写的是孙姓,一时气不过就抽了他一巴掌,但我可是没料到他会跑出去呀!”
她一边说着,一边看了看老头子的脸色。
老头子是一家之主,他说的话从来不会被反驳。
只见他大怒:“建军!看你调教得好啊!要是等我哪天死了,她是不是要把那娃打死?岂有此理!”
“老爸言重了,她这也不是有意之举啊,”姚建军一边说着一边给媳妇使了眼色“快给老爸道歉!”
这边,韩英在一家小店买了包烟,背着书包到处游荡着。
这个可怜的娃,现在居然开始学抽烟了,在此之前他没抽过烟,甚至看到别人抽,心里也会反感。
现在呢,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他点燃一根烟,抽了第一口,感觉非常苦涩,忽然想起了父亲,眼泪不禁流下。
这一年多来,他可是度日如年啊,有时脑袋里会莫名其妙的蹦出一个问号:我为什么要活着?
他想起了姨母给他改名字,起初他是不同意的,但她嚷嚷着不改的话就不让其念书。后来被逼无奈,也就认了。
其实在改名之前,他就能感到来自姨母很大的排斥,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挤兑他,总喜欢拿出那一脸让人厌恶的表情。
姨父呢?为人倒是好得多,尽管在两年前韩英来到这里不久后就被他没收了五十块钱的“家产”,但也是能理解的。他对韩英就像是对待亲生儿子一样,从来都没有过私心。
那些钱他也从来没有动过,他将它们存起来,心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给韩英“乱用”的,那可是孙先生的遗产啊。
所以韩英这一年以来的一切开销,都是这位仁慈的姨父供给。
对于姨父,韩英没有任何想法,他能感觉得到爱,不久前也是姨夫提出的让他念书,对此他更是百般感激。
眼下夜路也走了不少,烟也抽了几根,这时韩英好像恢复了那么一点儿理智,扔掉烟头,调过头朝家的方向走去。
这边,老头子很是气愤,遂拄着拐杖回里屋去了。他知道他们都听他的,但怎么听也没用,韩英这不也还没回来。
饭桌前的夫妻二人小声的争吵着,女儿姚兰在门旁倚着,她望着院子大门外,没准一会韩英就会回来呢。
这两年的时间,他俩早就打成一片,现在本该坐在一起吃饭的韩英不见了踪影,她或多或少的感到有些不习惯。
不久,韩英出现在大门那里,踱着步子慢慢地向院里走来。每走一步便又慢了下来,最后到了院子中央,近乎于停下来了。
说也奇怪,他之前可是大步走回来的呢。
姚兰看他呆呆的站在那里,便跑了出去,拉着他的手笑嘻嘻地问道:“吃完饭要不要玩滚圈圈?”(滚圈圈:一种游戏,把一根稍粗的铁丝一头掰弯,在地上推着一个钢圈跑)
“还有饭?”韩英饿得有气无力。
屋里夫妻二人听见谈话声,连忙起身跑出门外,姚姓见状,立马把韩英抱着跑回屋,赶紧盛了一碗汤给他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