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暑假1992年的夏天,一回家,就知道霞姐来到了高家园10号,她代替了二哥最开始的石景山种子公司的临时工的工作。
原来1992年五一期间二哥回了趟老家,把霞姐接了来,两个人住在小黑屋里。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就接受了这个局面。
在家呆了一天,我就跑到区图书馆凭身份证办了一个借阅证和借书证,五十元的借阅费,开始了图书馆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图书馆开门我就进去,关门我就回家,它中午休息正好我也回家吃饭。
图书馆总共四层,一二层大大的厅里除了门口很小一块借阅处,全是一排排架子,架子上按类别全是书,可以外借,一次最多两本;三层阅览室,一小半块地放装满各类杂志和报刊的架子,大半块地整齐地放着连排的大桌椅,随你挑选任何书,随你任意挑选位置。我一般选几本杂志,挑选靠着大窗的位置,头顶上按着吊扇,有规律的转着,抬头往外看会看到对面贸易大楼上巨大的钟表,根据上面的时间,我会及时知道闭馆时间,赶紧把手头的书看完。我一般下午闭馆前借出几本书,留着晚上看,有时甚至会通宵地看。
我就与书为伴了,那种幸福只能用心体会。
房钱长了十块,还好我家上班的也多了。不但爸爸的工资涨到三百块了,二哥的工资也涨到好几百块呢,比爸爸不少,再加上霞姐的100块工资,妈妈跟着杨大妈在居委会上班也发点钱。
二哥和霞姐还是留下很少的钱剩下的全交给妈妈留着买房过日子啥的,家里日子绝对比以前好过了。
我回家后,妈妈也舍得买个肉肚,买肉,买排骨给我跟全家人改善伙食了,陪着妈妈买菜也成了我一个事。
我们沿着果园走,杨大妈家东边高坡上有一条不太显眼的小路,可能路都算不上,就是前后房之间的夹道或者排水道,曲里拐弯的穿过矿务局的家属区那几排房和村里的混杂区,当然是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随山势而行的。绕过一排房,豁然开朗,山坡上有稀稀落落的平房,看大门就知是两个小厂子。
山坡下过了那条小公路就是门头沟的那一大片平房中的一小片——黑山地区,位于大峪南街的西侧,这一片是矿务局的家属区。
小公路东面通往336车站,双峪,麻峪,通往石景山,当然那面路要宽得多。小公路西面通往中门寺,通到山上,当然那面的路越来越窄,最后变成了山路。
以前北京市矿务局可是黄金单位。
听说解放初期,门头沟别看地盘小,有北京矿务局在这儿,那可是老大哥,门头沟很早就区建制了,干部拿的工资要比通县那类县建制的干部高些,那时煤矿工人工资也高,所以门头沟人民的生活不错,吃肉频率比较高,哈哈,想象一下当时全国的情形。336路大公交也是一例证,那时的城八区外的郊区县中的唯一,唯一一辆公交月票有效的连接市区和郊区县的大公共,那么长的路程,估计也是北京最长的公交线路了。
现在矿务局就算一般单位吧,甚至一般单位都算不上。
“煤黑子”成了煤矿工人的俗称,比较它的危险性,比较其他工作的工资,他们的收入就不高了,基本上北京户口的年轻人中也没人干了,只有那些吃苦耐劳的诸如四川人等等充实在门头沟的各个煤矿的矿井里,拿着相比较老家高些但比北京没了参照的收入。大部分国有煤矿已经不符合开采条件了,停了工,倒是山里一些“黑煤窑”买卖很是兴隆,煤窑主最关心的毕竟是挣钱,有的也确实挣到大钱了,安防在其次其次了,大大小小伤亡事故也时常见诸报端。
黑山地区也不大,一条起伏不小的南北向的黑山大街的两侧,基本上是一排排随地势而建的低矮的平房,不像高家园本地人一家一院,这儿一间房两间房三间房一家家,大部分也没有院子也没有围墙。
黑山大街早市很是热闹,菜也便宜新鲜,方便了黑山和大峪地区的老百姓,只不过交叉的路上全是卖菜什么的,也形成了拥堵点,不时政府就管管,清净些日子,至于老百姓去哪儿买菜就随他去吧。
除了买菜,妈妈有时带我去黑山商店买点“肚”这类的熟食给我们打打牙祭。
黑山商店在黑山大街的中段,中段基本上也是大街的一片制高点,这儿有一些罕见的楼房。
黑山大街中段东侧南边开始是几栋住房,黑山商店在其中一栋的一层。黑山商店北侧是一条陡下去的小公路,曲曲弯弯通向新桥大街。路北侧就是显得过时的黑山影剧院,听说也热闹过很久,现在就像一个遗物一样寂寞。黑山影剧院北侧是一家三甲医院——矿务局医院,规模不小,科室齐全。矿务局北侧就是黑山公园,里面管理的不错,绿树成荫,有些儿童游乐设施,还有一架退役的飞机,附近的老百姓很是捧场。
黑山大街中段西侧就是矿务局幼儿园,一所公立幼儿园,听说条件还不错。幼儿园北面平房里有两家银行,方便了老百姓。
黑山大街南段较陡,北侧迟缓些,长度也就五六百米吧。大街两侧某些靠路边的民房被精明的人开发出来成了门脸,有不大或小小的饭馆,有各样的小商店,大部分店主是吃苦耐劳又精明能干的南方人开的,也确实方便了周围的老百姓。
黑山商店里面亮亮堂堂,各类商品摆放整齐,主要以蔬菜熟食等吃的为主,没有原来供销社那样的大柜台,可以和商品近距离接触,服务既到位也不过分热情,让人舒服。
黑山大街这条路北端到了头是个丁字路口,交叉的那条路是斜的,西南向没去过,我们一般往东北向走,路旁也是一片片平房和几栋楼房,走上二三百米,就来到了“三角地”——两条路夹着的一块三角地带。
三角地这儿西侧有个大公厕,条件比我们门口公厕好多了,还有隔断和冲水。这儿还有好几棵大树,树下长聚着一些人干着一些娱乐项目。三角另两侧台阶上有几个露天理发的,方便那些不方便去理发店的人。
过了三角地,眼前又是斜插的丁字路口,眼前这条大街就是河滩大街。在此,河滩大街西段向西北弯下去,听说通往东西辛房最终通往圈门通往山上,我没去过。我们一般往东走,在此河滩大街笔直向东通向永定河。
说道这儿,大家应该感到熟悉了吧,哈哈,三角地路北是一家三层楼高的商场,商场后面是门头沟的一个菜市场,有时我们会在这儿买些生肉什么的。再哈哈笑,商场东侧隔壁就是门头沟长途车站了,到此我画了西面另一个半圈,和以前我写过的东面新桥大街336路车站的东半圈画成了一个圈,这也是我的最重要的生活圈。
“圈子”形成了,却还是欠缺一些归属感,我们现在毕竟寄人篱下。买房子之事一直也没断了念头,毕竟其他地也不了解,只能考虑高家园了,但高家园很小,也就百十户人家,卖房的就更少了,这事只能靠碰了。
13号院一直吵吵卖,妈妈也去问过,模棱两可的也没个准信,只能等着。13号院子沿着外面的小路砌墙,很不成形,出了门口就是公厕。听议论说,看起来像,13院的主人不得势。
其实哪儿都一样,一样的是是非非,我们家还好,加上七婶和杨大妈她们的帮衬,也算是慢慢落下了脚,但没有自己的房,总不是个事。
家里实在人口众多,三代夫妻呢再加个我!还真的感谢那个小黑屋呢!我和霞霞姐住了几天小黑屋,就买票回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