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了开拖拉机到地里浇玉米的事。忘了介绍拖拉机了。农用车早期是手扶拖拉机,在顾兴的童年时期见过村里有人开,有人用,但并不多,村子里好像总共也只有三辆。手扶拖拉机没有方向盘,是靠后轮的方向变化来决定车前进的方向。能换挡,啥都有。头重脚轻,挂上犁子能犁地,挂上车斗能拉货,车头还能接上收割机,能收小麦,当然只是相当于机械化的镰刀而已,只能把小麦整整齐齐地割倒,还不能脱粒。
手扶车基本上和牛车是同一时代的,那时候大家都买不起,所以有手扶拖拉机的人家在村子里非富即贵。后来,90年代初期,外出打工的多了,大家挣了钱,也开始琢磨着买车,当然是农用车。手扶车已经没人买了。明显落伍了。那时候,流行两种车,三轮车和四轮车。四轮车之前说了,就是平常所说的拖拉机,有的地方叫四轮子。顾兴家里的那辆四轮车,是村子里买的最早的一批,那时候,他爸在外面打工不惜力,肯干活,自己干的也好,是大工。木工、瓦工、电工、自己都会。买车就是为了干农活方便,省事省力。
在1998年,卖了家里现在还在用的那辆“东方红——170”型号的四轮车。产地洛阳,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生产。170代表17匹马力。刚买回来的时候,半个村子都来看,大红的外壳,黑色的大字。锃亮的烟囱,干净的轮胎。一家人都特别高兴,顾兴他们就更别提了。坐在车座子上不下来。三个人还争着抢着上。只有他妈有点不高兴,嫌买的太好,花的钱太多,她最知道挣钱有多不容易。一辆四轮车,加上一个车斗,一副犁子,一个耙,一个耧,一个水泵、一根水棒、几根管子,还有一个外挂脱粒机(前两年还用它脱豆子)。一共花了一万两千三百块钱。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借的钱,尤其是跟顾兴的大姑家借的。大姑家算是最有钱的。亲戚们没钱都去找她家。
四轮车最好的当然是洛阳一拖的东方红系列,后来还有时风拖拉机,中原拖拉机。都是四轮车。东方红也是最贵的,那辆四轮车,只是前两年换了一次内燃机,很少修,用了十几年了。车都破的不像样子了。当初的大红外壳,早没了,烟囱也撞断过换过(他大哥学开车的时候撞的,撞在了麦秸垛上)。车座子更是只剩下一个骨架了。整个车都黑乎乎的。但还能用,还好用。每年浇玉米,浇麦,拉粮食,都是用它。所以,那天,看《奔跑吧兄弟》的预告片,他们竟然去了洛阳,还去了第一拖拉机厂,顾兴虽然没去过但觉得很亲切,那也是他看过的最完整的一期跑男,平时都不怎么看。
四轮车能挂上犁子犁地,能挂上耧播种,前边能接上水泵浇地,但它的也是挂上去的。挂上车斗拉粮食一是车身长,二是车速慢。考虑到拉粮食,拉其他的东西,而且,三轮车车斗子掀开也能接上水泵浇地,所以,买三轮车的要比四轮车多一些,后来,有的人家,一辆三轮车,一辆四轮车。三轮车轻便,拉的东西也多。这边叫大篷车。也是有大号小号。最常见的是飞彩系列,时风系列,巨力系列,后来还有个五征系列。一般都能拉两三千斤的粮食。
家里的四轮车买回来以后,他爸不仅把自己的农活全干了,还能挣钱帮人家干活。比如,收完玉米要种小麦,那玉米棒子,玉米杆自然大家会想办法拉回家,没车就用架车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架车子,也能拉好几百斤。不过是得人力。但种小麦之前地得翻一遍,种小麦也得用耧。翻地可以用牛拉犁,一天二亩地。种麦一把用人力拉木耧。也是很累。既然,有了拖拉机,那不想那么费事,又肯出钱的人家就会请人来帮忙。他爸就是这样,开着四轮车帮人犁地,一出去就是一天,她妈到地里送饭。新车新手人又实在,所以地翻得很深,车很吃力,走的满,干的活就少,一看见大油门烟囱冒黑烟,她妈就心疼这新车,回到家总是说他,“新车也经不住你这么毁啊,走不动犁子不能抬起来一点吗?”。他爸说,“都是一个庄的,不给人家犁深点不好看。”
讲小麦的时候也是,挂上耧,调好间距,让主家在后边跟着,种子下的稀了稠了,赶紧调整。一定要把活做得漂漂亮亮的,才好意思收钱。那时候车少,地多,那就争,有的人为了让直接去她家地里,直接就坐到驾驶座旁边的平台上不下来。反正什么人都有,还有干了活,过了七八年才给钱的,顾兴他爸也没去追过债,不好意思。当然还有直接借车的,人家会开,就是没车,借你的车,借你的耧,给你加点柴油。只要人家张嘴,就借。
后来车多了,大家基本上也用不着别人的了,也就不接活了,只有关系近的给你帮忙,不收钱。那年,给一个亲戚家帮忙,犁地的时候,好像是车偏了中心,顾兴他爸下车的时候没注意,脚一下子夹在了飞轮上。那是第一次出意外,在家养了一个多月。谁也不知道,顾兴打电话的时候,他也没说。后来听奶奶说,头几天,她给爸送饭的时候,爸都是爬着开门,走不成路。
现在,犁地都用大搂子,叫旋耕机,四五十匹的马力,体格比东方红——170要大一半。顶它两个。很浅,很快。大家也都用,顾兴家也用,因为方便,因为快。自己弄还费油还耽误时间。讲小麦还得是拖拉机来,顾兴他爸每年都是自己开车讲(方言,种的意思)小麦,有时候也帮亲戚家。讲玉米也是,现在也还的用拖拉机刮耧来讲,只不过,讲玉米的耧和讲小麦的耧不一样。当然,家里都有,也换过好几套了。
还有一个耙没说,她就是用来耙地的。犁完地以后,土都翻起来了,它就不平了,但讲麦要求它平。那就得用耙,拖拉机后边用销子挂上,上边在放几袋子土压着,不然,耙下不去,坷垃不碎,地就不平。最多的时候还是站人,那时候人也都,大人小孩都上去,站在上面压着。小孩最喜欢干这活,站在上面扶着车座,累了还能蹲在耙上,车拉着耙、耙上站着人,从这头到那头,来来回回,什么地平了,什么时候去下一块地。小孩蹲在耙上打打闹闹,彼此讲这着今天班里有意思的事。地越来越平,车越开越快。好像再回去,再去压一回耙。后来,顾兴他们,或是上大学,或是打工,每到耙的时候,只有他妈和身边的两三化肥袋子土,压在耙上。
脱粒机,没有联合收割机的时候,脱小麦全靠它,没有的人家也是来回借。用销子把脱粒机挂在四轮车后边,拉到场里。在小麦垛旁边支好,大人小孩开始分工,最小的小孩,接麦籽子。拿一个簸箕,蹲在脱粒机出粒口。接上一会,端到不远处的油纸上倒了晒在那,下一个小孩,马上接过这个位置,不能发一会愣,谁发愣,谁挨吵。再大点的孩子,十一二岁的,拿个木叉挑麦秸。在另一个方向,脱完粒的麦秸从那个口喷到远处,他就在那等着,等麦秸垛堆得高了,还有有一个大点的孩子上去踩垛,踩瓷实了才能垛的高。最高的麦秸垛有四米左右的。长也有十来米,宽有三四米。还有两个大人,要看着进料口,就是把小麦往脱粒机里塞。两个人要不停的塞,大油门,大热天,一大垛从地里拉过来的小麦。人人脖子被汗凄的通红,还有一脸灰,连吐口吐沫都带麦芒。都是黑的。
往往为了照顾小孩,中间还要歇上一两回,喝口水,那真的是大口喝啊,饮牲口一样,恨不得一口喝半壶。最好喝的白汤,没加过糖,但带点甜。就是做凉面条的时候,面条煮熟了,捞出来,放到凉水盆里降温,然后再自己加事先做好的番茄鸡蛋韭菜汤,还有砸好的蒜泥。那煮面条的汤就剩在锅里里,就是白汤。什么调料都没加。就是井水烧开后面条放进去煮了一下。就是因为煮了面条,所以,汤变白了,有点像牛奶的颜色,当然要再暗一些。比牛奶要稀一些。一大锅白汤,中午吃过凉面条,把它装到茶壶(暖瓶)里,或者干脆弄到大烧水壶(金属的,带长嘴,容量大,一般坐在炉子上烧)里。好像再一口气喝它半壶。喝到肚子撑的慌,一口气喝到撑,让等在旁边的大哥和弟弟急的直下手去夺。
突然想起来,麦天(收麦时节)的时候,吃的怎么简单怎么来,什么快做什么。所以,流行凉面条,不用等直接浇上汤子就吃,汤子虽然是热的,但面条是凉的。三五分钟吃一碗,吃完去干活。还有咸鸭蛋,直接就着馍吃,也是图省事,还有凉菜,调变蛋(皮蛋),拌黄瓜、拌番茄,这些全用蒜泥。当然还有啤酒,还有,方便面(只有麦天的时候家里才会买)。一切从简,一切图快,吃饭是次要的,想吃过年的时候大鱼大肉再吃,现在得先紧着活来。整个麦天很长,大概要半个多月,最怕下雨。要割麦,要脱麦,要晒麦,要闷麦(储存起来,就是放上药,闷在粮食穴子里。一旦小麦拉回家,就天天盼着下雨,因为,玉米已经种上了,不下雨,出不来,还得浇地。
下回,我要讲讲,麦天的最简单也最好吃的美食,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