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观察,龙州“小块并大块”的换地工作,受到的阻碍并不大,原因是规范实施起点高。为什么在如此偏远的边疆,如此规范且高起点的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流转的方法,边疆的农民竟似手到擒来,轻易掌握?其实,在龙州,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早就有经验可循的。红军时期,左右江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的分配土地的做法,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位于LZ县城新街19号的中国红军第八军革命纪念馆中,珍藏着一份《工农兵报》,为1930年2月12日刊,刊有龙州起义后发布的《中国红军第八军目前实施政纲》,上面明确提出:“没收一切地主阶级土地归乡村苏维埃处理,发给土地使用证,分配农民。”
右JS维埃政府参照井冈山土地革命的经验,结合右江地区的实际进行土地革命。左江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作法。1930年2月7日,******从中央汇报工作回到龙州时,召开军政党员干部会议,决定红八军和左江地区今后工作方针是:以龙州为中心发动左江土地革命,一方面分配大批同志到基层做实际工作;一方面派队伍到龙州附近几个县发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农会等政权、群众组织。
红八军打到那里,便在哪里开展土地革命宣传。同时,还派出军事政治学校学员约100人,由该校教育长甘湛泽带领,于2月中旬到LZ县下冻区各乡村进行土地革命的宣传发动工作。
为了不误春耕生产,他们一方面进行丈量、登记土地,一方面组织群众实行共耕。下冻区的河渡、坡目、农招、那造、那城等村屯相继实行了土地共耕。这和现今的土地整治工作场景是相似的。可惜不久,因敌人进犯龙州,左江地区的土地革命工作被迫中断。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重新调整分配土地的工作经验是宝贵的,至今仍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这也许又是“小块并大块”从民间自发迅速走向规范,并首先在龙州获得成功的历史基础。
LZ县是边境县,土地“小块并大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边民居边守边信心,维护了边境的稳定。
自发实施土地整理,是边民们安心居边守边的作为,也深藏着农民靠土地实现致富的梦想。
上龙乡一项目点,土地整理实施前,黑皮果蔗亩产达不到6吨,土地开发整理后,通过平整土地和小块并大块,当年,该项目区内黑皮果蔗亩产量提高到了10吨以上。按当年市场价格1元/公斤,未开发前毛收入为每亩6000元,通过开发整理后,达到了每亩10000元以上,收入翻了近一倍。
上龙乡民权村荒田村顾名思义就是从前荒田多,土地利用率不高,产出率也不高。2008年,距离1997年弄农屯的黄忠伟5户“先吃螃蟹”互换土地进行大块田地整理,已有11年。其他跟随推行土地“小块并大块”的村子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让荒田村的村民们眼红,大家这才埋怨自己思想不够先进。2008年才开始把土地小块变大块。
何浩杰是荒田村板曲屯的村民,他介绍,如今的荒田村已建成了荒田新村,从原先的地质灾害区搬进了安全的新楼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而小块并大块后,整治田地的原来的田埂,还开垦荒地,荒田村不仅田不荒,而且耕地面积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小块并大块后,荒田村建立了12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全部种植上了黄瓜和南瓜,亩产达2500公斤,基地的黄瓜一上市,就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全屯仅此项人均增收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