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49800000006

第6章 礼,就是理——《八佾》讲读(上)

读本章,首先需要对古代的礼乐文明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

本章亦是上一章的延续。为政以德,首在为政者要有德。如何实现为政者有德,或者应该考虑如何及时修正为政者可能出现的偏差,自古以来的先贤圣哲都在做这样的思索。要知道,所谓“德”,也属于广义“礼”的范畴。有德者为政一定会自觉修身明礼,循礼而动。

为政以德,北辰安然居中,众星环绕,星空灿烂、纷繁,但有序。天上有天象,人间有人事,有事必有其治。凡事都要遵行一定的道理,有序,有位,才能各安其位,这就是礼了。

在中国先民的心中,“礼”是一个大概念,是一切存在的道理。个人、家庭、乡里、朝堂、天地自然间无一不存在理,都要明其理,因而要遵守礼。在孔子眼中,礼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节事天地之神的准则,更是辨识君臣、上下、长幼序位,识别男女、父子、兄弟、婚亲、亲族、疏数之交的具体方法。除了外在的礼仪和内在的礼义,礼实际上在中国先民心中已形成为信仰,生发了超越的力量,成为整个社会顺利运行(包括法律体系执行)的重要保障。

乐与礼相应,使礼的表达更加丰盈。礼乐文明中的乐不是指一般的音乐,而是通伦理的情感表达,是对礼的充分表达。广义的礼自然就包括乐。

具体的礼成为德的载体,是德的具体化。相对于德,具体的礼有着更加清晰的定位和更加明确的要求。它贵在有序有位,当位而行,才可有序;它贵在求中守中,如此才可守本望末;它贵在一种自觉的修养,仁爱之心便是这种自觉的集聚;它贵在质朴本性,如此才有绚丽的中正,才可光而不耀;它贵在文质彬彬,如此才有尽善尽美。

当然,最终,它所强调的还是对自我的觉知,对自我的要求。

问题索引——

“八佾舞于庭”,不就是跳个舞,孔子至于如此“忍无可忍”吗?是什么使得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发了脾气?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仁与礼乐有着怎样的关联?

何为礼之本?礼求报,报之以情,报之以仁爱感念之情。这仁爱感念之情如何表达才是好?奢华和排场就代表情深义重吗?

礼讲究让,若是需要“争”,还能做到彬彬有礼吗?

何为禘礼?孔子认为懂得禘祭学说的人治理天下,就像将天下运筹于手掌一样简单。有这么神奇吗?

祭神如神在,神在何处?何者为神?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县官不如现管”听着“有道理”,孔子怎样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现代人学习礼应从何入手?

子入太庙每事问。不懂礼才问,可是孔子认事知礼,为何还要“每事问”?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人物,孔子却称其“器小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否不够客观?他的要求是否太高?

孔子遇到了“知音”,认为他是“木铎”。何为“木铎”?

孔子对《韶》《武》两部乐章的评价,反映出他怎样的审美观?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季平子。

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为一行,共八行,八八六十四人,为八佾。以祭祀乐舞而言,表演人数按祭主身份不同而各有定数。按周制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享用之礼,所以季氏以“八佾舞于庭”,实属僭越行径。

从表面来看,不就是跳个舞,孔子至于如此“忍无可忍”吗?是什么使得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发了脾气?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读懂孔子,读懂这一篇,需要对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底色。经过上古三代的长期培育,到西周时期,礼乐文明最终建构起了一套伦理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体系,也构建了一套宇宙哲学,有着它崇高的理想追求及通达路径。

在中国先民的心中,“礼”是一个大概念,是一切存在的道理。个人、家庭、乡里、朝堂、天地自然间无一不存在理,都要明其理,因而要遵守礼。在孔子眼中,礼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节事天地之神的准则,更是辨识君臣、上下、长幼序位,识别男女、父子、兄弟、婚亲、亲族、疏数之交的具体方法。除了外在的礼仪和内在的礼义,礼实际上在中国先民心中已形成为信仰,生发了超越的力量,成为整个社会顺利运行(包括法律体系执行)的重要保障。

乐与礼相应,使礼的表达更加丰盈。乐起源于人的情性,此种情性以音律的度数来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以“礼义”作为主旋律,以此来使天地间生物的气息和谐相生,遵循五行运转的规律,使阴、阳、刚、柔各得其所,在人的内心交会而发,表现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根据这个道理,先民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广泛地学习乐的节奏,研究乐的文采,以此作为美德的标准;调整好音调的高低,使相互之间相称,排列好乐章开头、结尾的顺序,使乐能够很好地表现人们的事功;使关于“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关系的道理都能从乐中得到表现。

表现“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关系的道理即为礼。所以,礼乐文明中的乐并非指一般的音乐,而是“通伦理”的情感表达,乐是对礼的充分表达。广义的礼自然就包括乐。

礼、乐共同调和着理智与情感、个体与集体、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由此来实现“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的自身和谐,实现“礼至则不争,乐至则无怨”的集体和谐,并由此而善民心、移风俗,使各安其位而不相夺,“天下皆宁”,实现个体和集体充分的长养。这便是“礼达分定,礼运亨通”,便是“百物不失,百化兴焉”,便是“天地位,万物育”!

因此,儒家思想认为“礼”是维护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石,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有位、有序、有别”。礼也是高压线,一旦僭越,必将伤及自身。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退让,否则有人就会得寸进尺,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若是此界可以逾越,那么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将会崩塌。“八佾舞于季氏之庭”,不是跳跳舞那么简单。假如象征国家威仪的三军仪仗队,出现在了地方政府的会客厅,真的是乱了套。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忍受,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那就没有什么荒唐事不能做的了。

发生这样的事情,说明礼坏乐崩的确不是虚言。恰是因为礼坏乐崩,讲礼、守礼更是重要和必需。这是孔子的原则,是孔子的坚守。像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美国作家)笔下的主人翁霍尔顿·考尔菲德,他向往东方哲学,长大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太多的人在狂奔,向着悬崖奔来,但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得有人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拦住,孔子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孔子就是这样的“守望者”。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即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鲁国当政大夫,亦即“三桓”,皆为鲁桓公后裔。

《雍》:原出《诗经·周颂》,传为周武王祭毕文王撤去祭品时歌唱的乐诗,属天子之乐。诸侯、大夫用之,则为僭越。

彻:通“撤”。撤祭,指祭祀结束后撤去祭品。

学好不易,学坏实在是不难。道德亦像洪水,一旦决堤,满眼都是泛滥之景。有了季氏在自家堂上跳“八佾之舞”,接着就有了孟孙、叔孙的“争相仿效”:在祭祀结束撤去祭品时唱诵周天子才能配享的乐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讲的是“天子主祭,诸侯助祭”之事,是至高的礼仪。端庄肃穆,表达着天地间的肃雍和鸣,实在是美。但纵然是至善至美,若是不应该拥有,也当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若是“求之不得”,也当是“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所以,在孟孙、叔孙、季孙这三家大夫的堂上,怎么能出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天子之乐呢?

当失去了为政以德的导向,逾越了礼的边界,权力就成为纵容贪婪的助推器。一旦如此,对权力的拥有者来讲,人生最大的意义是乐于拥有一切他们认为的“好东西”,却不去考虑是否应该拥有;乐于享受他们所谓的尊贵,而他自己却不必是善的。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无论是礼俗、礼法,还是仪礼,是“礼仪三百”还是“威仪三千”,所有的礼都在表达义,有其内在的思想和人情,昭示着形而上的价值体系。实现礼、遵守礼需要人性的自觉,仁就是守礼的自觉。实现这种自觉,要靠自身的修养。

“仁”字在先秦古文中主要有两种写法,一为“从人从二”结构,一为“从身从心”结构(),这是古文的“仁”。这两种字体皆属会意,这似乎恰从两个角度诠释了古人对“仁”字本意的认识。“从人从二”,意含对他人应有仁爱之心;“从身从心”,则意指求己、修身,反省自身。离开了对他人的仁爱之心,离开了守礼的自觉,礼和乐都无从谈起。这就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含义。

有了仁,礼乐就有了源起和发端。仁爱感念之情是礼乐的起源。礼求报,报之以情,即仁爱感念之情。子曰:

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禘尝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飨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礼,实际上承载的是满满的感念之情和仁爱之心。恰是因为仁爱和感念,所以礼尚往来,你来我往,礼加重了情。

恰是由于仁爱感念之心是礼乐的起源,使得礼不仅是规范的仪制,还是生发的力量,好似酿酒用的发酵剂,使得人情醇厚。因此,君子追求礼,则更加醇厚;小人不讲礼,而愈加浅薄。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人,孔子弟子。

易:在丧礼上将一切治办妥当。

戚:悲戚,哀伤。

儒家思想认为,“礼”是维护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石,也可以称之为“本”。那么再向源头追溯,关于本之本,礼之根本又是什么?这的确是一“大”问。

上一章讲仁是礼的源头。离开了对他人的仁爱之心,离开了守礼的自觉,礼和乐都无从谈起。礼求报,报之以情,报之以仁爱感念之情。这仁爱感念之情如何表达才是好?奢华和排场就代表情深义重吗?

若是一定要在“奢”与“俭”,“讲求丧礼的排场”与有着“悲戚、哀伤之心”之间作出一个选择,孔子的选择是“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也就是说,若要在礼之仪与礼之义,在文与质,在形式与内涵之间一定要做出一个选择,孔子重视的是义、是质、是内涵,因为这些是礼的根本。

但是,孔子的回答是在一定要择其一端的情况下所做的极端选择,强调宁可不及,绝不为过,其言外之意是礼仪活动要坚持中庸原则。礼贵在得中,贵在相配,礼仪与礼义相配,内容与形式相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古代泛称东方各族为“夷”,北方各族为“狄”,泛指异族人。

诸夏:指周朝及其所分封的华夏各诸侯国,又称“中国”。“诸夏”往往与“夷狄”对举。

本章从字面看可有两种解释:一是诸夏不如夷狄。夷狄尚且有君,不像其时诸夏礼坏乐崩,目无君长;二是夷狄不如诸夏。夷狄虽然有君,但因其文化落后,无完备礼仪制度,仍不如诸夏。

由于本章是孔子对春秋历史的一段评价,故应结合孔子的整体春秋史观进行分析。基于这一视角,我们认为第一种理解可能更近于孔子的思想实际。《春秋》讲夷夏之辨,但这种夷夏观念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并不以种族、血缘为判断标准。夷狄之国如接受华夏文化,即被纳入华夏诸国之列,如楚、吴、越等。这里的“君”,不单指字面意义上的国君,更指和谐的政治秩序,具有这种和谐秩序的“夷狄”,着实胜于礼崩乐坏的“诸夏”。正如杨树达《论语疏证》所指出的:“有君谓有贤君也……《春秋》之义,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盖孔子于夷夏之界,不以血统、种族及地理与其他条件为准,而以行为为准。”所以,孔子说:“夷狄之国尚且有君长,不像诸夏却没有。”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祭祀的名字,旅祭。

泰山:古代帝王常在此行封禅天地之礼,后尊其为五岳之首。

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上一章讲到夷狄尚且有君,不像当时的诸夏礼崩乐坏,目无君长。这一章接着就讲到诸夏没有君长的表现。

按周制,只有天子、诸侯才可祭祀境内名山,季氏以周公之后、鲁国正卿的身份竟僭制而旅祭泰山。孔子希望弟子冉有作为季氏之臣加以劝阻,但冉有也无能为力,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叹息:“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吗?”

季氏旅祭泰山,自然是祈福,希望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可若是人做了违背天理的事情,莫说是泰山之神不福佑,老天也不可能福佑啊!这个道理,凡是知礼懂理的人都明白。林放都知道问及礼之本,泰山之神当然更是明达。若是连人都不如,怎么做神呢?所以,即使是你季氏去拜祭它,它也不可能保佑你啊!所以,孔子叹息,深深地叹息。他知道又有人奔向了悬崖边,可是那个人却不知道那儿是悬崖,希望能救他,在悬崖边拉他一把,事实上却是无能为力。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揖让而升,下而饮:揖让而升,揖让而下,揖让而饮。射箭比赛时,先打躬作揖,互相谦让;射毕下堂,又打躬作揖,互相谦让;最后,胜者罚负者饮酒,仍要打躬作揖,互相谦让。

这里的“射”不是作为“小学”六艺的射,不是“小艺”,而是属于作为“大艺”的“礼”的范畴。

本章是孔子对乡射之礼的论述,邢昺《疏》所谓“言射礼有君子之风也”。看似在观乡射,其实是在观礼。每项活动都是教化之方,也是娱乐之具,有它的意义所在,表达着一定的道理。乡射礼昭示的是“争与让”“争与爱”的和谐同一。面对最后的结果,成亦潇洒,败亦潇洒,其争也君子。

在《孔子家语·观乡射》篇,孔子在观乡射礼时讲道:“射箭者祈求射中目标,就是为了使自己免受罚酒。酒,是用来奉养老人和病人的。祈求射中而免受罚酒,就是辞谢别人的奉养。”这样看,对于射不中的弱者或不肖之人,反而是眷顾的。强者理应辞谢别人的奉养。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素:本色,白色。

绚:文采。

起:启发。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后一句一般认为是佚诗,也有人认为是后人对前两句所作的评析。原意是形容女子笑靥可人,美目婉转,像洁白底子上画着多彩的线条。

孔子重《诗》教。孔子认为《诗》中有先王之道与“礼之义”,故取以教化弟子;又因孔子之前贵族社会已有赋《诗》“断章取义”的风气,孔子继承了这一传统,发掘《诗》中的先王之道与“礼之义”,以阐发自己的政治思想与人生追求。对子夏的提问,孔子却特别指出,要在洁白的底子上涂以色彩;子夏领会夫子《诗》教本旨,理解到应在质朴、纯真的基础上施以礼文装饰。孔子认为是子夏启发了自己,现在可以一起来讨论《诗》了。这是多么美妙的师徒间的心神相会。

在《孔子家语·好生》篇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占得《贲》卦,看起来,神色严肃,愤慨不平。子张不解。听说卜者得《贲》卦,是吉祥的征兆,但老师愤慨不平,叹息不已,很是不满,何故呢?孔子讲道:“因为它带有迷离之义。在《周易》中,山下有火为《贲》卦,不是颜色纯正的卦象。就本质来说,黑色、白色都应当纯正。现在我卜得《贲》卦,不是个好兆头。我听说红漆不用文饰,白玉不用雕琢,为什么呢?这是它本质有余,不接受任何雕琢的缘故。”

孔子崇尚质朴、黑白分明、天然去雕饰。这个故事与此章可以合观参验。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古国名,周初所封,都城原在今河南杞县。后因国家弱小,屡次迁移。

宋:古国名,微子所建,殷商王室之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三代时有灭其国而存其祭祀的传统,因桀、纣有罪而其先王禹、汤无罪,故周朝因其旧民另立一国以存其祭祀。杞、宋分别为夏、殷之后。

文献:文,指记载礼制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历代典策的贤人。

怎样使更多的人对礼乐文明有着真切的认知?除了动之以情,在情感上取得信任,还要晓之以理,在理性上使人信服,有理有据才是好。有理有据,可征验,才可信服,孔子就在做这样的工作。他从文献入手,因为文献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认知文化,尤其是认知古代文明的重要抓手。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之间是损益发展的关系,周代礼乐在基本结构与精神上承自夏、商,而损益其不足,故三代文化在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周之礼乐文化是夏商文明发展的结晶,故孔子对其十分重视,并加以认真学习。但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很多历史记载及文物已湮没无闻,甚至对于前代故国也缺乏相关的记载与文化遗留,孔子欲详知其礼而不能征验,是以感叹不已。这同时反映了孔子在治学中信而有征的求实精神。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禘祭。天子宗庙之大祭,祭祀群庙,五年大祭一次。此礼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只是由于周公对周朝有莫大之功,故成王特赐周公可以行禘祭,而鲁以后诸公沿用此祭,僭用此礼,已属无礼。

灌:本作“祼”在祭祀的开始,用郁鬯之酒(一种用黑黍酿成的酒)来灌地降神的仪式。

朱熹认为鲁举行禘祭本来就失礼,由灌礼而观,浸以懈怠而无足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

礼应该表达理,通过观礼而受熏化,明达道理。但若是此礼不合理,就无有可观之处,孔子自然就“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上一章讲到孔子看到的禘祭不合礼、不合理,那么合理的禘祭之礼该如何?有着怎样的表现、意义和内涵?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学说。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禘祭学说的人去治理天下,就像将天下放在这里一样简单吧。”边说边指向他的手掌。

关于“禘之说”,孔子真的不知道吗?不是孔子不知,而是这其中的意义实在是重大。在《孔子家语·庙制》篇,孔子专门讲述古代的祖庙制度:祖即祖有功,宗即宗有德,有功有德者方可享有祖宗之庙。开创一个新纪元之人当然有功,称之为祖,成为祖,而事业的传承需要有德之人,厚德之人、所以因有德,称之为宗,成为宗。有功、有德、方有位,而名与功偕,名位与实际功德匹配,方可享有其位,其庙不毁。

关于庙祭的制度,自从有虞氏到周一直未变。凡是四代帝王提到郊祭,就是祭天祭地。所谓禘者,即为祭祀群庙,五年大祭一次。

关于祭祀祖庙的意义,《中庸》记载孔子说: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核心就是事业的传承,传承礼乐,传承宗法,传承功德。将这种情思寄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祭天祭地,祭祀列祖列宗,引导的是勿忘祖宗,勿忘天地,勿忘本初,勿忘其功德。以有德树新功,才可以真正地继人之志,述人之事,有着事业的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国家运转有序,天下就似在手掌之内。运筹于手掌之中,亦决胜于千里之外。

同类推荐
  • 中国的修养

    中国的修养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向广大读者讲授国学的修身精神,对国学中关于“人的修养”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教读者学会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锤炼,提高个人修养和德行。
  • 八股文

    八股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本书从国学经典、诗词曲赋、书法绘画、乐舞戏剧、古玩收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入手,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著作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浓缩,采用设问方式,介绍丰富多彩而又震撼人心的历史,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丰满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由来已久,那些地球上的自然奇迹和地球之外的星辰,都给了人类无限的探索空间。是谁提出了北斗七星呢?又是谁第一个提出一年365天呢?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准确的知识、精炼的文字,为你讲述天文经法知识,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沉醉于历史的海洋,享受丰盛的知识快餐。
  • 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详细讲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时介绍了商业领域的取名原则、思路、方法等。
热门推荐
  • 地球上的高手

    地球上的高手

    地球是一个很神奇的星球,自古以来都有美丽而动人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现在早已进入科技时代,也标志着神坛的没落,但是知道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世界各大强国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世间到底有没有神,还是这个世界存在什么强大的生物?一个少年在不断探索这个世间的奥秘,他的命运也由此彻底改变。
  • 张家界民族风情游

    张家界民族风情游

    张家界似桶内石林,四面绝壁,中间则是千奇百怪的峰林,峰峦拔地而起,层层幽谷叠翠,峭壁千仞,姿态万千。峰高林密,又盛产猕猴桃等野果,为野生动物繁殖栖息提供了良好条件。 本书向游人讲述美色的、美食的、神秘的、浪漫的、风情的现代张家界。
  • 韩娱之留学生

    韩娱之留学生

    这是一本韩娱小说,依附与世界电影史,依照一个被迫或者说自愿留学韩国的留学生经历,重新谱写韩娱。本书架空,如果内容出现绑架女团,弄惨男团等等事件请不要放在心上。本书死忠少时应该是九人,所以出现bug请原谅。本书对S.M公司无爱不会出现满叔党什么什么的诡异剧情。
  • 我是天秤座女孩

    我是天秤座女孩

    天秤座女孩陈雨萌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在上学期中她表现的十分大度,一次竞选班长的竞选会上,她把班长一职让给了周燕玲,因此班上的同学对她都愿意和她做好朋友。另一方面,欧阳天天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因此变得的稳重和学习方面的优秀,陈雨萌对他格外关注。下学期转来了一个家境殷实,学习更为优秀的女生刘欣悦。刘欣悦为人大方,总是把自己父亲从国外带回的小礼品转赠给其他同学,博得了全班同学的好评。陈雨萌的几个好朋友都和刘欣悦成为了好朋友,而陈雨萌却以为是刘欣悦从她的身边夺走了朋友对她的关注和关心,于是她决定报复刘欣悦,天秤座的两端不在平衡......
  • 婚前攻心:总裁别惹我

    婚前攻心:总裁别惹我

    她声名狼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以为了成功周旋在各色男人之间!他是商业霸王,商场之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一夜疯狂,她与他的生命轨迹终于改变!“呵,怀了我的孩子又怎样!”冷哼一声,他竟然纵容情人将她推下了楼梯!她出身名门,为了少年时的一次邂逅追逐他的脚步,攀上高峰之后却发现他就是那万丈深渊!情人之争,夺子之战,最后,她死在了绝望之中。再次归来,她定要他血债血偿!
  • 甜心别闹:校草独宠小萌物

    甜心别闹:校草独宠小萌物

    (新文已发《校草请站住:呆萌甜心要逆袭》甜小软)她尹唐悠进入了传说的贵族学院圣樱学院,入学第一天就看见了自己的偶像冷海洛便双眼冒桃心ing。可是没想到的是,认识冷海洛后才发现他和自己认识的冷海洛完全不一样!哇,我的男神啊!毁了!!“冷海洛,没见过你这么不要脸的!”尹唐悠缩在墙角大骂。“谢谢夸奖。”某少邪邪一笑便猛扑倒某女。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高冷总裁呆萌妻——错嫁历少

    高冷总裁呆萌妻——错嫁历少

    一世情缘,只在那一眼的回眸。前世的注定,不及今生的折磨。十八岁的历风扬,初夏十五岁“暮初夏,你离我远点,不要总是在我眼前晃,最好现在就消失,我限你3秒钟消失,1,2,3、、、”二十岁的历风扬,初夏十七岁“历风扬只当暮初夏是空气,不管暮初夏在自己周围怎样的嗡、嗡、嗡,都无动于衷,最后忍无可忍,丢出一个字,滚、、、”历风扬二十二岁出国二十六岁回国接管历氏集团总裁二十八岁历风扬,初夏二十五岁“历总裁,你能不能离我远点说活,你这样我们怎么谈”“历风扬,我们以后保持一米的距离,不然我见你一次跑一次”“好啊、、、你跑试试”
  • 红杏不乖之夫君别乱来

    红杏不乖之夫君别乱来

    帮派老大重生为古代受气小“孽种”,好不容易熬到长大,第一次离家出走就被诱拐?更可恶的是“人贩”还逼她嫁给他!虽然是个假结婚,可没人告诉他夫君会成魔啊!更离谱的是魔君夫君死不要脸,整天要求大白天和他“运动”?!坑爹啊!夫君,你别乱来啊!
  • 网游之重启梦幻

    网游之重启梦幻

    吃我一招横扫千军....这是一个使用梦幻作为游戏背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