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49800000005

第5章 吸引力法则——《为政》讲读(下)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即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弟子,不幸早死。

本篇的主旋律就是“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除了要求为政者自身要有德,还要求为政者会用德,具备对德行进行认识和辨别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知人,进而安民,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

按下来的几章都是在讲“用德”“识德”的话题。

孔子说:“我给颜回讲学一整天,他始终没有提反对意见,就好像愚笨的人那样。我事后考察他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完全能够理解并发挥我的看法,颜回并不愚笨啊!”

学习时当面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完全听明白了,对老师所讲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第二种情况:听得并不十分明白,认为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第三种情况:自认为听明白了,但心中完全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但出于谄媚或其他原因,并不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所以,仅凭当面的表现很难识判一个人的心机所在,关键还要看他“背后”在做些什么。颜回则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下课后,他还在默默思索老师讲课的内容,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能够进一步阐发。这样看,颜回当属第一种情况。

孔子表面上是在评论颜回对自己讲课内容的态度,实际上包含了很深刻的寓意。执政者、民众对政令的态度同样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真正的听明白者、认同者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将政令落实到位。并且举一反三,实施更加务实、高效、细化的操作措施。这种人非但不愚,实在是极为聪慧。

第二种情况:听得并不十分明白,但通晓臣道者,会不打折扣地执行政令。仅知其一,不知其二,遇到具体情况很难变通,这种执行政令的方式会留下隐患。

第三种情况:自认为听明白,但心中完全不认同者最可怕。当面并不提出反对意见,但背后亦决不行动,政令不通是为政的大忌。

对为政者来说,尤其需要“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这样的执政者。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本章孔子继续谈论考察人的方法,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谓视中也”句子相近,可以对读。

视、观、察:皆有“看”的意义,但程度不同。

所以:所从事事情的出发点。以,凭借,指动机、原因、因由。

所由:以前做过的事情,所从由的道路、途径。《论语》中有不少这样的用法,如《学而》中“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雍也》中“行不由径”“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泰伯》中“民可使由之”等。

所安:乐于做、安心做的事情。《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人有自己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才可以做到定、静、安。人安于何事,很能反映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

焉廋:哪里隐藏。焉,何、怎么、哪里。廋,隐藏、掩盖。

从做事情的动机、路径、安心之处立体地观照一个人,这个人的真正面目就可以看清了。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者要有德,还要识德,以德作为衡量人、评判人的标准。前两章节从方法、路径上明达识于德。这里继续讲为政者要有哪些德,重点来认识哪些德。美德的要求寓含着为政者将要采取的行动倾向。美德的首要要求就是“温故而知新”,善于总结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应用,济古维今,继往开来。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温故而知新”者。子曰:“疏通知远,书教也。”博古通今而有远见,就是以《尚书》教化的结果。孔子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在于他总结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先王之道”,并把这些经验融入自己的理论之中,形成了他个人系统、完备的思想主张。在传承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孔子对历史与现实中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思考,从现实社会出发,以礼和仁为中心,建构起儒家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成为一名真正的“师”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放在《为政》篇,意味着儒家对为政者还有一项重要的“职业形象”要求:“为人师表”。为政者不仅是权力的掌握者,更是德、行的示范者。可以为师,便可以为政、为官。

“温故而知新”还寓意着政策要有延续性,不因为换领导而盲目地换政策,为政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器:本义是器皿、器具,这里是有能力、才能的意思。

“君子不器”,难道是说君子不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才华吗?若是无才如何为政?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很深的道理。器如“耳、目、鼻、口”,各有所用,但是不能相通,“心”才是一身之主。是以耳目来引导心志,还是以心志来引导耳目,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孔子认为:

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

以心顺导耳目,凭良心做事情,就会齐庄中正。因为中正,以此来“立义、正义、行义”,以此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声色美味,见之欲取,心被耳目掌控,明明是不逊、骄纵、蛮横,还自以为勇。

同样的道理,若是将器理解为做具体事情的能力,不是说这种能力不重要,而是说在使用这种能力时要明确一个根本,即要有着向善利人、讲求仁义的美德。这样,能力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真正地具有意义,长久,不偏离。这个根本也可名之曰“道”。所以,古人云“道器不二”,道以“无”的方式使器有用、中用。道以器为托身,器要追随道,做人要以做事为依托,做事首要遵循做人应有的美德。此乃“君子不器”,因为“不器”,方成“大器”。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类似的说法有很多。《礼记·学记》云: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大德之人不拘于一官之任,懂得大道理的人不局限于一定的用处,最讲诚信的人不必靠立约来约束,天时与天机并非一成不变。能懂得这四种道理,就能立志于根本。

需要注意的是,据《易传》,孔子还说“君子藏器于身”,二者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了。“君子不器”的本质在于讲求“道器合一”,不拘于一定的用处,但是干一行爱一行,且能干好一行,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不器”。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本章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想说什么的时候,最好先去做,然后再说出来。

子贡问君子,孔子这般回答。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以“言语”见长,曾经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战胜千军万马,保存了鲁国的实力,搅乱齐国内政,攻破吴国,使晋国更加强大,越国称霸一方。

孔子知道子贡言语能力了得,所以特意告诫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应该多做少说,不讲空话,多做实事,言行一致。夫子因材施教就是如此。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完备、普遍、周流广阔,也可引申为团结。《左传》记载,晏子曰:“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比:因利益相同而暂时勾结。

世上的事物两两相对,其间的关系贵在相济,需要以“周流广阔”之心来对待,如同“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无私,不生分别心,才可“周”。此乃“君子周而不比”,也是“君子不党”,也可以理解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小人反之,因为有私心,在高处有了对低的贬低,在远处有了对近的相轻,在富贵处有了对贫贱者的欺凌,于是就有了小帮派、小圈子。这就是“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一方,自然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蒙蔽。

殆:疑惑,思维枯竭。

学而不思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只有经历,没有成果的转化,结果是无所得,没有起到“学”应该起到的作用,自然就迷惘,有被蒙蔽之感。

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就是那源头活水,思而不学恰似“没有源头活水来”。只是苦思冥想,而没有了源头活水,自然会疑惑。贵在学思并重,学思结合,洞察事物的本质与真相,提升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为政者重要的素养要求。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学思并重,利于洞察事物的本质与真相,提升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与真相,自然可以辨出何是“正学”,何是“异端”。

儒家学说是“修己安人”之学,关注“济世安民”之道,常以大部分人能知能行的言谈举止来示人,其中“六经”是早期儒家的主要“教材”。孔子“攻”的是“索隐行怪”(标新立异)、“言伪而辩”(言论错误而雄辩)、“记丑而博”(记述非义的事物且十分博杂)之类的异端。

关于“攻”,传统上有两种解释。

其一:攻击。如《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论语·颜渊》:“攻其恶,勿攻人之恶”。两者都应当解为“攻击”。

其二:与“功”通,攻读、研究。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作“功”。

不要在攻读异端上用力,但若是理解为专门在攻击异端上下劲,恐怕也不是夫子本意。所以,《孔子家语·执辔》篇中子夏所言“易理”“《山书》”之类,子贡评论其为“微则微矣,然则非治世之待也”。子贡认为这些内容有几分微妙,但并不是治理社会所需要的。孔子则说“然,各其所能”,只不过是各自彰显各自的能力罢了,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表明了孔子的态度:从容中道。

如钱穆先生所言:“后世以攻异端为正学……尤当警惕。”所谓的“辨伪学”就是以“攻异端为正学”的典型代表。所以,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两个极端都很危险,贻害无穷。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在孔子弟子中,子路喜强好勇,性情率真直爽,是孔子喜爱的弟子之一。

不在攻读异端上用力,也不专门在攻击异端上下劲,而将力量放在真知的求索与践行之上。何为真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贵在实事求是,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为政者更是应该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持续进步,获取真知。

识判真知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也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他似乎热衷于从政,古籍记载他多次向孔子问政。如《论语·公冶长》记有子张谈论“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的事情,《论语·尧曰》记有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的问题,《孔子家语》更有《入官》篇,专记子张问孔子为官之道,孔子告之,子张遂记录整理孔子之言而成该篇。

干禄:求取禄位。

阙疑:存疑。

寡尤:减少过失。尤,错误、过失。

阙殆:与“阙疑”对称,亦存疑之意。

寡悔:减少后悔。

上一章讲到对待“知”的态度,这一章接着讲到对待“行”的态度,如此才可知行合一。

求取禄位也是为政的一种途径。孔子教育子张应该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多听听,保留有疑问的地方,其余有把握的问题,慎重地进行谈论,就会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有疑问的地方,其余有把握的事情,慎重地去做,就会减少追悔。说话减少错误,做事减少追悔,官位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多闻多见”的目的在于博学,“存疑阙殆”就是求真切问,“慎言慎行”是敦厚崇礼,“言寡尤,行寡悔”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为“用中”,自然“中用”,这就是“禄在其中矣”。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春秋末年的鲁国国君。定公之子,名蒋,“哀”为其谥号。

举直错诸枉:提拔正直的人,置放在邪恶的人之上。举,举用、任用、提拔。直,正直,这里指正直的人。错,放置、置放。枉,邪恶,指邪恶的人。

将“道器不二”“学思并重”“知行合一”这些为政的道理讲清楚,接着孔子将重点转到政治体系中最高决策者的职责之上。最高决策者贵在任贤使能,树立导向,以直压枉,以正压邪,顺应民心,只有这样,才能治国服人。

所以当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信从?”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将其置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信从了;如果提拔邪曲的人,将其置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信从。”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季孙肥,“康”为其谥号。

为政就是教化。在上位者熏然慈仁,教化就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季康子问到如何让民众实现他的要求时,孔子的回答是每一点都要从自身出发。

如何使民敬?贵在“临之以庄”。自己严谨持重才能赢得百姓的敬重。

如何使民忠?贵在“孝慈”。看到在上位者孝敬父母,百姓就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如何尊上敬长;看到在上位者慈爱百姓,百姓就知道如何友爱他人。由此,自然在工作岗位上尽到忠心,安居乐业。

如何使民劝?劝就是彼此之间互相劝勉,以求上进。上位者树立起榜样,教化所不及者,在比、学、赶、帮的氛围中,民众自然会彼此劝勉,风清气正。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官一任,主政一方,自然是参与为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真正令政治有序、有效进行,并使民众产生强烈共鸣的为政,或许还是将最热切的视线投放到平凡的日常生活,并对此持有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吧!

所以,关于为政,孔子赋予它一个更为宽广的概念:行于天地生活间。孔子眼中的为政,不再是专注政治治理本身,不局限于权力的象征与运用,它实实在在地关乎衣、食、住、行,关乎人情往来的集聚,关乎如何和谐共处于同一屋檐下。日常生活永远都是主场,百姓永远都是主角。最为基本生活之道莫出于孝亲,莫出乎友情。亲亲为大,四海之内皆兄弟,引导并推广此种风化,功莫大焉。如果这不是为政,那什么是为政呢?这是为政的根基,亦是为政中的王者。

这里,孔子强调为政之道在于使民孝悌,培育人的“爱”与“敬”,在孔子看来,这是为政的根本。因此,当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将这种风气影响到卿相大臣。’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得上参与政治呢?”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大车无:牛车没有。大车,牛车。牛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牛车没有木销,则横木不能连接,如此就无法套牛行进。

小车无:马车没有。小车,马车。马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马车没有木销,则横木不能连接,如此就无法套马行进。

为政之道贵在“礼可守,言可覆,迹可履”。行动,行动,还是行动。反之,絮叨再多的为政之道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孔子用驾车作比喻,说明“信”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人如果没有信誉,真不知道他在社会上如何立足。这就好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它凭什么行走呢?”

这不仅是对为政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要求。各遵其道,各守其信,社会、政治这辆大车方可安然前行。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请教孔子道:“以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商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都可以知道;周朝沿袭殷商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也都可以知道。假如有继周朝而立的,即使再过一百个朝代,其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这一章看似在谈论礼,其实也是在谈论古往今来。用古往以知今,以今便可以预知未来。孔子认为,每个时代都有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世事变迁,礼法自有损益。但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只要人们生活在一起,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与和谐,就离不开君臣上下等的礼法纲常。在本质上,孔子谈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在他看来,礼仪的枝节虽每代有变,但其实质内容永远不会变。

事实也是如此,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2500多年,《礼》书中反复强调的“毋不敬”“中正无邪礼之质”“辞让之心礼之端”,仍是要好好奉行。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在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郊社之礼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古人“以祀礼教敬”,通过祭祀天地,彰表仁爱、感念天地鬼神之心,引导民众敬畏天地,勿忘本初。明达天地之位,自然应该思考人在天地间的位置,进而知其所止。问题是,祭有当祭与不当祭之分。若是不当祭而祭,非其鬼而祭,不当尊而尊之,不当为而为之,祭祀的目的和意义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能是另有所图,心生谄媚,而谄媚很容易与仁慈混淆。这就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中庸》云:“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尊贤是天理之当然,但是若当尊不尊,当为不为,就是无勇。

本章放在篇末,意义重大,与首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首尾呼应。为政以德的最高境界是各居其所。若是本篇的首章强调北极星当居中而行,为政者首要有德,篇末的重心则落在了“众星”应该如何做。若是一味地“共之”,“非其鬼而祭之”,就是谄媚。反之,若是“当尊不尊”“见义不为”,就是无勇,二者都偏离了当位而行。只有各居其所,各当其位,才能真正地实现相互倾慕吸引,而不彼此凌越,才能出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繁星满天际的情景。

同类推荐
  • 七夕

    七夕

    《 七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伏羲文化论丛 2003

    伏羲文化论丛 2003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
  • 外国人的生活细节

    外国人的生活细节

    本书精选国内知名作家、出国访问学者、驻外记者、留学生、华裔等撰写的有关外国人社会生活细节的精彩短文,可以让读者博览海外人文风情,了解海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知道点世界文化

    知道点世界文化

    什么是“摩西十诫”?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种姓制度?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装有什么?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在本书都有介绍。
  • 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本书分为哲学类、史学类、宗教学类、文学类、语言类和自然科学类六大类,并于每类之前介绍该类的“读书经”。全书在各种国学名著中都介绍该书的作者、成书时间、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精彩片段、现实意义以及阅读该书的方法。
热门推荐
  • 魔缉令:妃逃不可

    魔缉令:妃逃不可

    传言,他是苍穹之端至高无上的“魔神”,凶残、嗜血没有一丝感情;殊不知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还有一个能牵动他心情的生物,名为——至亲!当他高调华丽的寻回她时,罪恶一触即发,势不可挡、、、、、、初次接触,身为至亲的她被他强行按住时,她发誓要倔强到底。然而,是谁强到了底?又是谁迷失了自己?
  • 我的三百六十五个情人

    我的三百六十五个情人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谈至少一次恋爱。不管你是不是承认,你都会有至少一个情人。当我们有想去寻找一个情人的冲动,或者正在跟情人接触的时候,得到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缺失的那部分。情人是一把刀,但对更多的人来说,它是一把剑,受到伤害的不会只有一方,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当我们得到现实中缺失的那部分之后,会有更多的缺失在等待着我们,那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死亡循环,只有从这个死亡循环跳出去,一切才会解脱。真爱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只有一次。如果你错过了,就永远不会有第二次。
  • 三国杀之征战之王

    三国杀之征战之王

    唐凌与刘雪两位中学生无意间穿越到另外的平行空间——艾玛大陆,这里十年举办一次《三国杀》桌牌比赛,这里的比赛决定着来到这里的是否可以回到现实当中,只有唯一一位成为王者才可以离开这里。最后只有一人可以离开这里,究竟谁会成为王者,是来自另外空间的斗士们,还是唐凌,还是刘雪。两人的友情最终会伴随着战斗的升级而破裂吗。感谢您的阅读和批评,作者会努力加油的。
  • 莫言前路无知己

    莫言前路无知己

    小说主要描写了伴随着跨世纪的步伐,两代人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中,所经历的不同奋斗历程及悲喜掺杂的复杂情感。老一辈人,几经坎坷,艰辛创业,在起起伏伏中成就事业,但至纯的红颜之爱却因香消玉殒而悲情。新一代的主人公,在感情的纠结和羁绊的磨砺中,逐渐相知相依,进而心心相印,冲破世俗和偏见的障碍,得到相亲相爱的升华。并在恩恩怨怨的波折中,成熟崛起,携手共进,最后不负使命地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 饮天仙少

    饮天仙少

    一个曾经的天才,一次机遇,得到一本惊天功法,从此,开始了逆天之路
  • 超异界之旅

    超异界之旅

    阳炎如你们所见一个普通人“但是呢,人吧,偶尔还是会有倒霉的时候的,不过吧人总会有转运的时候的。”“比如..........”"比如..........."“你不就是想说我倒霉吗,在家睡觉都穿越,敢不敢给点福利!”“叮,有新消息,请注意查收。”“什么任务?”“摧毁恶魔入侵的阴谋,奖励...................”"......................................你赢了。"
  • 帝国建立在火与剑之上

    帝国建立在火与剑之上

    为什么!我会穿越到二百年前的欧洲!因为你的愿望就是要来这里啊。为什么!这个世界的将军都这么强悍!因为各个时代的最强者都在这里哦。那我怎么办!我身为一个小国的国王征服不了他们啊!没关系没关系,身为穿越者,最擅长的就是改变历史不是么。哦?有道理,那么,我就来改变一下历史好了。
  • 大学的日常小记

    大学的日常小记

    大学的生活平淡却不乏精彩,总有那么多的时间,我是用写诗来打发的。
  • 相依相伴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