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壮族村子里,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叫灵溪。他自幼天资聪慧,很多书只用读一遍就可以过目不忘,乡中不少贤达的人认为他天生灵性,将来一定能够有所成就,因此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神童的美名,很多富户都愿意把家里的藏书借给他阅读。灵溪十四五岁就已经读遍了乡里所有能借到的书籍,十七八岁时就已经能够读懂很多例如《尚书》《周易》之类深奥的古籍。
灵溪20岁时考上了贡生,数年后又中了解元,28岁中了进士,入翰林院进修了三年后,担任翰林院的教授。翰林院是全国的最高学术机构,集中了全国最聪明的人,灵溪因为很年轻,加上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很多年长的老师和学生心里不服气,但有一件事情让大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一次皇帝带领众翰林院士在皇家园林游玩,皇帝见一水塘下干涸的洼地中有块石碑,上面的文字极为古怪,皇帝询问大家上面写了些什么?大部分翰林院士看了石碑后纷纷摇头后退,只有几位博学的翰林读懂这是来自海外的一种古老文字。皇帝叫来随行人员拓印记录下碑文内容,为了考察各位翰林院士的记忆力,皇帝便命人往水塘下面的洼地放水,同时令随行的众翰林院士去记碑文,看谁记得最快最多。水很快就淹没了石碑,碑上的字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几个翰林能背出碑文的上半部分,轮到灵溪时,他背得洋洋洒洒,大家却听不懂,一问,众人才知道,他是倒着背碑文的。原来,灵溪很聪明,知道水从下往上涨,石碑下部首先被淹没,便从下往上记碑文,待水漫过石碑时,他已把碑文全记住了。皇帝大夸灵溪机智和记忆力超群,众人也对他表示佩服。
翰林院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图书和最名贵的字画,宰相经常借口到翰林院视察取走自己喜欢的东西。宰相权势仅次于皇帝,尽管知识渊博但却是个玩弄权术、捧上压下的贪官,加上皇帝极为宠信,朝廷大事几乎是他一人说了算。灵溪是个性格刚直、不附强权的文人,在翰林院期间多次得罪宰相。宰相每次来翰林院视察时都喜欢摆场面,随行的人员一大群,翰林院大小官员全部跪拜在地上迎候,唯独灵溪坚持只行拱手礼而不行跪拜礼仪。有一次宰相去视察翰林院,看到其他人都跪拜在地上迎候,只有灵溪站着,就很生气地训斥他不懂规矩,威胁今后再不行跪拜礼就要以不尊重长官的理由将他开除出去。灵溪也不生气,他等宰相骂完后才缓缓地解释说:“古代的圣贤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翰林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应该以学识渊博为荣,不应提倡等级尊卑之观念,更不应该执行跪拜礼仪,有伤尊严。”久而久之翰林院里的一些老师和学生也效仿灵溪先生,见了宰相不再像过去一样行跪拜大礼,只是按普通的鞠躬长揖礼仪迎候。因为长揖这种礼仪一般是朋友之间见面才用,所以宰相觉得他的威严受到了挑战,开始将灵溪先生视为眼中钉,从此处处刁难。最终,灵溪被宰相以不懂官场礼节为由开除出了翰林院,他的“翰林院士”名号也被一起免除。宰相觉得还不够解恨,他命令掌柜人事档案的官员将灵溪的任职记录从翰林院的名册上除名,希望大家永远忘记他。灵溪知道宰相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一定还会找各种理由报复自己,于是他在京城找了个朋友,隐姓埋名在他家住下。在京城躲避宰相迫害的那段时间,很多朋友劝说灵溪学会审时度势,找个合适的时间向宰相妥协道歉以避祸害,况且宰相地位仅次于皇帝,按照朝廷的礼制,向他行跪拜礼仪也是符合常理的。灵溪回答说:“才学得不到重用虽然让人愤恨,但是因此向品行不端正的人屈服更不应该是读书人的风格,况且天生万物,人人都应保持基本尊严,古人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像他这种品行不端正,心胸狭小且爱慕虚荣的人,难道我不应该远远地躲着他吗?”不久后灵溪离开了京城,他有感于开启民智需要先从教育入手,在全国各地的书院和私塾学堂中从事教学数十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关于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播。在多年漂泊和东躲西藏的生活后,灵溪辗转回到了老家,据说回来时“载书五车,乡邻争相围观”。
灵溪已是八十岁高龄的老翁的时候,老皇帝已经过世,新皇帝刚刚继位,很多当年权势极为显赫的王公大臣都因为贪污公款被捕入狱,朝廷开始为当年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士平反。京城来的大官专门到灵溪先生家里给他恢复名誉并转告了皇帝要重新聘用他担任重要职务的好消息,灵溪先生以年事太高无法胜任为由拒绝了皇帝的好意。在一次科举考试后,大家邀请他参加宴会,各位学子对他极为尊重,大家起立伴着音乐的拍子吟唱《诗经·小雅》里的《鹿鸣》之曲,歌中唱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唱完之后,巡抚大人和学政使分别为他送上牌匾和赞美诗歌,乡绅名流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接着一个举杯向他表达祝贺,那种场面和荣耀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得到的,从此,乡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翰林。
老翰林去世后,大家有感于他一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书院的旁边修建了一座高高的文昌阁用于纪念,辛亥革命后,书院重新装饰一新,大门左边写着“明德新民”,右边写着“明耻教战”,正门上方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字迹有力,看着让人热血沸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篇》,从前,孔于在鲁国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望着无限风景,不觉感慨长叹自己生不逢时,大道得以施行的时代,天下为所有人类所共有。大家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即使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也能够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仅仅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所有的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所有的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那些年幼的人由国家统一接受良好的教育,让那些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男子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女子能够找到相亲相爱的人组成家庭。人们不愿让财物闲置不用,好的东西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都努力地奉献自己聪明才智,但不一定是为了表现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推行,偷盗掠夺和阴谋叛乱的坏事不会出现,家家户户的大门可以不关闭。这样的社会就叫作大同世界。
文溪笔者言:
人的一生,即使天资聪慧过人,但并非个个都能生逢其时。假若一个时代里恶意盛行,善行难觅,获得功名利禄要出卖尊严信仰作为代价,又有几人能够不恐惧于淫威而随波逐流?老翰林一生的故事让大家明白,明智聪慧的人在才华受到抑制的时候应该学会忍耐和保护自己,纵使不能尽如心愿,他们也乐意接收命运所赐而不是卑微地向命运讨要。待到乌云散去,在年迈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也能发出怡然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