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行彼土 一千餘許載 東流至震旦 後漢明帝時 賷來者是誰 摩藤竺法蘭 君臣及士庶 皆信受奉行 因建白馬寺 安舍利經像 此土諸塔寺 由茲始興起
破邪論云。後漢明帝永平三年歲在庚申。上夢金人。巨身丈六。項有日光。飛行殿前。忻而悅之。詰朝遍問群臣。此何神耶。通事舍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也。殆將其神乎。國子愽士王遵曰。周書異起云。昭王時有聖人。出在西方。太史蘇由曰。一千年後。聲教當被於此。陛下所夢。必當是耶。帝信為然。即遣中郎蔡諳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同往西域。求迎佛法。往月支國。遇迦葉摩藤竺法蘭二梵僧。帶白氎畫釋迦像及舍利。并四十二章經。白馬馱之。邀至洛陽。乃永平十年也。帝大悅。翻四十二章經。遂立精舍。號曰白馬寺。以安邀之。此土有三寶名。自此為始也。
是時於此方 道法廣興布 五岳諸道士 六百九十人 僉議上疏云 莫信胡神說 聖上若信此 華俗盡歸邪 彼我法真偽 願須火試之 帝即頷其言 命集白馬寺 爾時道士眾 各賷道經來 分置於兩壇 威儀甚嚴潔 舍利與經像 別安於道西 道眾爇名香 遶壇而泣曰 我道之興替 但在於今日 向天陳願志 便縱火焚之 道經盡為灰 梵經完不燒 舍利直上空 放五色光明 映蔽白日光 旋環如蓋覆 摩藤涌在空 廣現諸神變 出大梵音聲 歎佛功德海 又說出家德 諸善中第一 帝聞大忻悅 群疑亦皆息 爾時諸大臣 尊卑士女等 一千三百人 一時俱出家 彼諸道士眾 亦順伏出家
永平十四年辛未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朝正之次。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遠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抗之。表曰。五岳十八山觀太山三洞弟子褚善信等。死罪上言。臣聞。大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虗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過堯舜。而棄本逐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大上群錄。大虗符呪。無不綜煉。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或入火不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方術藥餌。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有所負。任聽元責。如其可勝。乞除虗妄。勑書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置三壇。開二十四門。南岳道士褚善信。華岳劉正念。北岳桓文度。東岳焦得心。中岳呂慧通。霍山天目五臺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都合六百九十人。各賷靈寶真文。大上玉訣。三元符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壇。茅成子許成子老子等二十七子書。三百一十五卷。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以佛舍利經像。置於道西。道士等以沉香為炬。遶于經而泣曰。臣等上啟大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亂中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群心。得辨真偽。縱火焚經。經從火化。佛經儼存。舍利上空。放五色光。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摩藤法師涌在空中。廣現神變。于時天雨寶華。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咸悅。皆遶法蘭。請說法要。法師出大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眾稱揚三寶。說諸法要。止說出家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時有司公楊城候劉峻。與諸宮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家。及五岳諸山道士呂慧通等。六百二十八人出家。諸宮嬪御等二百三十人出家。道士褚善信氣咽而死。其中不順而嚼舌自死者。五十餘人。於是帝大悅。建寺十所。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內安尼。
自漢至於唐 貝牒多出來 譯之成部袠 六千有餘軸
西晉時。譯經二百六十部。造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人。
東晉時。譯經二百六十部。造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僧尼二萬四千人。
宋時。譯經一百一十部。造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僧尼三萬六千人。
齊時。譯經七十二部。造寺二千一十所。僧尼三萬二千五百人。
梁時。譯經二百三十部。造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萬二千七百餘人。
後梁時。造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陳時。譯經十一部。造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萬二千人。
元魏時。譯經四十九部。造寺三萬八百五十所。僧尼二百萬人。
高齊時。譯經一十四部。造寺四十三所。僧尼闕數周時。譯經十六部。造寺九百三十一所。
隋時。譯經八十二部。造寺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
自漢永平。至晉永嘉。止有四十二寺。及後魏都洛。造寺一千餘所。後趙都鄴。造寺八百餘區。此等千六國。不無譯經建寺僧尼之數。而僭偽故不錄。又唐及五代。至大宋金闕錄。然盛弘佛教。莫如唐宋金三朝。雖闕其錄。例上可知矣。大藏音義序云。釋佛一代經藏。始唱轉法輪經。洎終談大涅槃經。原始要終。總一百億部。部中卷袟。倍蓰難筭。自金棺匿曜。一千年後。適有羅漢闓士三藏除饉。並世角立。二門徒眾互興謗讟。相殺其師。自是厥後。魔外寔繁。侵損正教。於是沙竭大龍。尋佛遺囑。悉賷經律。入安宮中。是為海藏也。爾後摩滕法蘭等諸德。各將西竺龍藏之餘。來翻東震。歷代弘傳。纔四千四百餘卷。并雜錄傳記。都計六百三十九函。噫。斯乃佛日餘輝。覺海一滴也。如認纖塵為大地。指一草作須彌矣。又釋氏會要云。肇自漢明丁卯之歲。終至于唐開元庚午之年。現流行世大乘三藏。總六百八十六部。合二千七百六十二卷。小乘三藏。總三百三十部。合一千七百六十二卷。已上都計四千五百七卷。
歷代諸帝王 及與臣僚眾 同心大弘闡 國泰亦身安 其有毀謗者 現世便招殃 後苦亦應大 悔之何所及
噫。如上所列歷代諸國王公大臣。譯經造寺。光揚聖化。普利群生。為若此也。若非受佛教勑弘法大士。惡能如是哉。其有毀而致殃者。哀哉。爭不止其小惑。而嬰大苦於長劫。如是等類。多載傳記。不暇具錄。今當略引一二示之。
魏武初敬重佛教。每引高僧。與共談論。廣設佛像。種種供養。有司徒崔浩。不信佛教。每與帝言。數加誹謗。帝以其辯博。故頗信之。向佛稍薄。帝後西征。至長安。入寺中觀焉。沙門聚會飲酒。入其空。見有財產弓裘。及牧守富人所寄藏物。帝乃憎之。便下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勑四方。一依長安行事。如有容隱沙門。皆門誅之。又下詔曰。昔漢後荒信惑邪偽。以亂天常。由是政教不行。禮義大壞。鬼道熾盛。視王者之法蔑如也。自此已來。繼代禍亂。天罰極行。民死略盡。五服之內。鞠為丘墟。千里蕭條。不見人迹。皆由於此。朕承天緒。屬當窮運之弊。欲除偽定真。復羲農之政。蕩滌胡神。滅其蹤迹。自今已後。若有事胡神者。及造其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皆由漢代劉元真呂伯強之徒。接乞胡之誕言。用莊老之虗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實。至使王法廢而不行。世有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歷代之偽物。諸有佛像及胡經者。皆擊破焚爇。沙門無長幼悉坑之。是歲真君七年三月也。至十三年二月。發癩而殂。
周武欲毀佛教。有沙門名靜藹者。年德榮盛。道俗所歸。聞之曰。既為佛之弟子。豈可見此湮沒。坐此形骸。晏然自靜。即上表抗之。帝雖納其言。情決已定。故不用聽。藹遂入南山。石上書偈云。願捨此身已。速令身自在。隨有利益處。護法救眾生(云云)。自割身肉。布於石上。引腸掛樹。捧心而卒。又宜州沙門道積者。次出諫之。不用其言。遂與同志七人。於彌勒像前不食。禮懺終七日。一時同逝。齊承光二年春分。帝集沙門詔曰。朕受天命。寧一區宇。世弘三教。今並廢之。然其儒教文弘政術禮義忠孝。於世有宜。故須存立。且真佛無相。遙敬表心。而佛經廣歎。崇建圖塔。壯麗修造。致福極多。此實無情。何能恩惠。愚人嚮信。傾竭珍財。徒有引費。故須除蕩。凡是經像皆壞滅之。父母恩重。沙門不敬。悖逆之甚。並退還家。用崇孝治。朕意如此。諸德如何。于時沙門上統等五百餘人。並相顧無色。俛首流淚而已。有慧遠法師。遂出對曰。真佛無相。誠如天旨。但耳目生靈。賴經聞佛。藉像表真。今若廢之。無以興敬。帝曰。虗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經像。遠云。漢明已前。經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虗空真佛。若不借經教自知有法者。三皇已前。未有文字。人應自知五常等法。當時之人。何為但識其母。不知其父。同於禽獸。帝無所答。遠又云。若以形像無情辜之無福者。國家七廟之像。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乎。帝不答此難。乃云。佛經外國之法。此土不須。故廢之耳。七廟上代所立。朕亦不以為是。將同廢之。遠云。若以外國之法非此土所用者。仲尼所說。出自魯國。秦晉之地。亦應不行。又以七廟為非。將欲廢之。則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然則五經無用。前存儒教。斯言安在。若爾三教同廢。將何治國。帝曰。魯與秦晉。封疆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類佛經之難。遠云。若以秦晉同遵一化經教通行者。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異。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內。輪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經。而今獨廢。帝又無答。遠云。退僧還家崇孝養者。孔經亦云。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資色養。棄親向疎。未成至孝。遠曰。若如來旨。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使長役五年不見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歸侍養。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春秋歸家侍養。故目連乞食餉母。如來擔棺臨葬。此理大通。不可獨廢。帝乃無答。遠因抗聲曰。陛下今恃勢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揀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帝悖然作色。直視遠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樂之有。帝亦無答。但云僧等且還。於是毀諸寺廟。並賜王公。充為第宅。退僧三百萬人。皆復軍民。還歸編戶。融刮佛像。焚燒經教。三寶福財。簿錄入宮。帝未盈一月。癘氣內蒸。隱雲陽宮。尋崩 唐冥報記云。死天元皇帝即位。詔集天下為俗僧尼。勑令剪髮。留其須。前賜王公諸寺宇等。皆還取為寺。賜諸沙門住持。又出入宮。三寶財物。命造形像。各安邀之。一皆如舊。由是大教復行于世 唐冥報記云。隋開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還云。我見閻王。王曰。汝父作何官。答曰。臣父在周朝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錯追汝也。可速放還。又問。汝識周帝不。曰。我甚識之。王曰。可往看之。有吏引至一處。門窓椽瓦。並用鐵作。於鐵窓中。見有一人極瘦。身作鐵色。著鐵枷鎻。祈見已泣曰。大家何苦如是。答曰。我信衛元崇言。毀於佛教。故受斯苦。禮曰。大家何不注引衛元崇來。答曰。我尋注之。然曹司搜求。乃遍三界。而云不見。若其朝來。我暮得脫。仍云。大隋天子。昔與我共食。倉庫玉帛亦我儲之。卿今若還。請以此事聞于天子。可為我作大功德救之。亦為元崇作福。早來相救。如其不至。解脫無期。祈還生具說。文帝聞之。出勑天下。人出一錢。用追福焉。
唐武宗。名炎。會昌五年。用趙歸真劉元正等言。大毀佛教。詔天下。廢寺院。其上州各留寺一所。上都下都每街留寺兩所。各留僧三十人。天下所廢寺院錮像。委[(臣*占)/皿]鐵使鑄錢。其莫鐵像等。鑄為農器。金銀像等。燒付度支。衣冠士庶所有金銀等像。勑出後限一月日。如違依禁錮法處分。其天下所毀大寺四千六百餘所。蘭若四萬。退僧尼為民二十六萬五百餘人。至六年三月。帝遇一疾。喜怒失常。疾既篤甚。旬日之間。口不能言。宰臣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不。其月二十三日崩。時年三十三。宣宗即位。改無大中。詔所毀寺宇。如有宿德名僧。復能修剏住持。遂誅道士劉玄正等十二人。於是邪風忽息。佛日重光。群盲有賴。帝德彌高。
後周世宗榮。現德元年乙卯。下詔。天下寺院。非勅額者皆毀之。計三萬三百三十六所。毀像鑄錢。廢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尼八千七百五十六人。帝不久非常而崩。且彼魏武唐武及周世宗。滅大教已。尋得非常之疾。不待天年而殂。蹟顯傳記。而無後世受罪之文。然例周武可知。又如經云。若人犯五罪者。於此命終。如矛離手。墮阿鼻獄。受無量苦。千萬億劫無有出期。何謂五。一出佛身血。二毀謗正法。三破塔壞寺。四殺阿闍黎。五破和合僧。於此五中。但犯一者亦墮。信斯言也。彼諸暗主。以熾然惡心。壞破塔寺。融刮佛像。焚燒經典。坑諸沙門。退僧為民。如是具造五逆。命終之後。不墮阿鼻受大苦惱。無有是處。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