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臣僚謗毀。現招殃者非一。天台止觀論補註引云。周相衛元崇。欲滅佛教。天和二年。上表云。唐虞之世。無佛圖而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滅。但利民益國。即稱佛心。夫佛者。以大慈為本。終不苦役黎民。虔恭泥木。請造平迎大寺。容著四海萬姓。不勸立曲。見伽藍偏安二乘五典。平迎寺者。無間道俗。罔擇冤親。以城隍為塔寺。即周帝是如來。用郭邑作僧坊。私夫妻為聖眾。推令德作三綱。遵耆年為上座。選仁智充執事。求勇略作法師。是則六合無怨紂之聲。八方有歌周之詠。飛沉安其巢穴。水陸任其長生。都上一十五事。上表後。身生惡瘡遂亡。冥報記云。傅奕自武德初。至貞觀十四年。常排毀佛僧。其年秋暴卒。配入越州地獄中。司徒崔浩佐魏武。毀滅大教。竟具五刑而死。墮拔舌地獄。珠琳傳云。東晉大元十九年。道安法師。於襄陽西都。鑄成丈八無量壽佛像一軀。頗有靈感。周武滅法時。襄州鎮將孫哲志不信法。先欲毀此金像。邑中士女哀呼盈路。哲見道俗歎惜。瞋怒彌盛。逼嘖侍從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繩繫頭。挽牽不動。謂不用心。杖監事者。更加一百人。牽之不動。又加三百人。不動如故。復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慄。哲獨喜踊。即令融毀。揚聲唱言快。事畢還歸。纔可百步。忽然落馬失音。直視四支不舉。至夜便卒。眾咸悅。吏部侍郎韓愈諫佛骨疏云。佛如有靈。能成禍福者。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以此奏聞。上怒甚。將抵以死。給事中崔植洎諸諫官皆上疏論救。自亦悔責乞罪。乃賜寬容免死。而遠逐潮州。如是等類。罔知其數。
法住於世間 一萬二千年 正像各千歲 末法一萬年 中分五牢固 各歷五百年 機根漸變移 法亦隨減滅 第一解脫牢 此時人根利 會正取道易 與佛世無異 二名禪定牢 人根稍微劣 久久習禪那 乃得三達智 三曰多聞牢 情識漸愚鈍 雖得多聞法 慧擇未能明 四稱塔寺牢 人爭起佛廟 處處設道場 修證者萬一 五為闘諍牢 但諍論諸法 未了深密義 憍己愌愌他宗
宣律師曰。佛之滅度。初千年為正法者。謂會正成聖。機悟不殊故。第二千年為像法者。依教修學。情識漸鈍。會理囗階。攝淨住持。微通聖旨。然於慧擇。未甚修明。相似道囗。故名像法。第三千年後為末法者。初基至萬年。定慧道離。但弘世戒。威儀攝護。相等禪蹤。而心用浮動。全乖正受。故並因之為末法也。善見婆娑論云。正法千年。像法亦爾。以度女人故。正法減五百年。若女人能遵八敬。如法行道。則正法住世。還得千年。又云。佛法住世一萬年。初五千年出家修道。得三達靈智。後五千年出家修道。不得三達靈智(云云)。言尼行八敬者。一者比丘持大戒。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不得輕慢調戲。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已上。比丘尼當禮事之。無亂新學之意。三者比丘比丘尼不得並居同止。四者自相檢校。若有邪語。受而不報。聞若不聞。見若不見。五者自省過惡。不得高聲大語。現其欲態。六者與比丘但問經律之事。不得共說世間不急之事。七者若犯法律。當於半月詣眾懺悔。八者比丘尼雖百年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比丘下坐。謙敬作禮。若比丘尼盡壽能持此八敬法。則正法住世。還得千年矣。
最後五百年 亦有修證者 自後至萬年 多修無一得
法華經中。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世中。若有四眾。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現其人前。而為說法。是人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云云)。是知末後五百年中。亦有修證者。此五百年。即末法之初。妙勝定經云。佛去世後。一百年時。十萬人出家。九萬人得道。二百年時。十萬人出家。一萬人得道。乃至五百年時。十萬人出家。一人得道(云云)。又月藏經云。我末法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云云)。由此觀之。末法之中。假使多修。而少有現證者。但是種未來之因而已。
此時所生人 福薄障濃厚 多行不善事 死當墮惡道 雖是依教人 其心貪利養 曾無一念信 法豈染其神 譬如師子蟲 乃自食其肉 法中人亦爾 依之還自破
七夢經云。師子死經多日。眾獸猶生怖畏。皆不敢近。多日之後。身中自生其虫。食盡師子肉也。如來出世。外道歸伏。猶如師子遊行無畏。眾獸潛伏。如來滅後。所遺教法猶如師子死後之身。多日眾獸怖畏。不敢復近。喻佛正法。一千七百年內。外道天魔無能毀壞。多日之後。師子身中生虫。自食師子肉盡者。喻佛滅後一千七百年後。佛之弟子破戒惡行。自破佛教也。
又有天魔王 作佛弟子形 現怪而惑眾 毀佛讚魔法 佛法迸其心 棄之如脫屣 魔法順於情 從之如渴飲
楞嚴經云。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自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又涅槃經云。末世魔屬。現比丘羅漢等像。混壞正法。非毀戒律。
佛滅七千年 人壽止三十 從茲到十歲 三灾次第起 飢劫諸穀滅 何處得精味 人唯煎骨飲 飢羸多滅亡 病劫非人盛 吐毒如猛燄 遇者即殞命 屍通一天下 刀劫人多恚 隨執皆成刃 父子互相殘 人氏皆略盡
瑜伽論云。人壽三十歲時。有飢儉灾。此時人多行惡。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精妙飲食不可復得。唯煎朽骨。共為醼會。若得一粒稻麥粟稗。重若末尼。堅藏守護。彼諸有情。多無氣力。蹎僵不起。亡沒欲盡。如是儉灾。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息。人壽二十歲時。有疾疫灾。是時人民多行不善。具諸過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輙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死立略盡。如是病灾。經七月七日七夜方息。人壽十歲時。有刀兵灾。爾時有情以業力故。父子兄弟互相不知。各起猛利殺害之心。隨執草木瓦石皆成鋒刃。更相殘害。如是刀灾。經七日七夜方息。無灾過後。此閻浮中。存萬餘人(云云)。婆娑論云。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不逢刀兵劫。若以一阿棃勒果。奉施僧眾。不逢疾疫劫。若以一摶食。施諸有情。不逢飢饉劫(云云)。今釋尊出世。當人壽百歲時。自入滅已來。至今大元天曆戊辰之年。二千二百七十七年矣。更歷四千七百二十三年。人壽止三十也。所以然者。過百年減一歲。過千年滅十歲故。
經像雖存世 無一崇奉者 比丘行俗行 聖賢亦不興 爾時像自頺 經盡歸龍宮 唯有彌陀法 百年留世間 導諸有緣眾 盡生極樂國 是知彌陀佛 悲願最深切
正像法時。人心純質故。多有聖賢。化作凡形。和光同塵。彌法利生。至於末法之末。人多謟諛。背正向邪。無受化者。是以聖賢隱而不現。婆娑論云。佛滅一萬年後。像自頺落。經歸龍宮。諸比丘眾同於俗流。但袈裟剃髮而已。又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流入龍宮。特留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已上略示一代起盡大綱。此下粗述勸誡之意。
咄我等眾生 無始業障濃 晚生濁惡世 聞法不生信 雖然亦可快 幸及未墜時 人身固難得 作男子亦難 出家最甚難 聞法難復難 如今獲四難 此誠非小緣
言人身難得者。如經云。如人乘舟入於大海失針。於中覔之不得。後復行舟。忽得其針。得人身難復甚於此。言丈夫難得者。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男子身。故我釋尊行菩薩道時。值七萬五十佛。常修梵行。乃離女身。又如此方善妙尼。欲離女形。二十七生每捨其身布施眾生。乃至供養三寶。逮最後生。猶未捨女身。而證初果。由是觀之。丈夫難得。何所疑哉。言出家難得者。眾生多劫輪迴六趣。備受諸苦。良由無始貪愛所縛。貪愛之本。乃是妻子。若無妻子。煩惱則除。可易出世矣。昔齊高氏見負炭兵。形容憔悴。憫其辛苦。勸令出家。唯有一人樂去。齊王歎曰。人皆有恩愛眷屬。故未能脫去也。且如早出家者。尚退還為俗業者多矣。出家為難。理可知也。言聞法難者。經云。如一眼龜潛於海底。過一百年。涌出水面。意值浮木。欲轉其報。而木西浮。龜或東出。南浮北出。如是相差未適遇。則復沉海底。又過百年。出海亦爾。如是展轉至無數劫。聞佛法難。倍過於彼。噫。如上所引四難。則難中之難。而今我等既獲免之。踵乎釋門。實為萬幸。宜各發勇猛心。護浮囊。越大海。登彼岸。莫作寶山空手之悔爾。
勸諸新學輩 應生忻慶心 又念無常身 猶如石火光 井枯魚少水 象逼鼠侵藤 念念命隨減 嚊吸安容保 時時慎三業 莫與惡相交 歸依三寶戒 五戒與八戒 十重六八輕 乃至八萬戒 雖未具堅持 但可日誦念
出曜經云。是日已過。命則減少。如小水魚。斯有何樂(云云)。井譬人身。水譬日。魚猶人命。枯與小譬無常也。又賓度盧為優陀迎王說法經云。昔日有人。行在曠野。逢大惡象。狂懼無依。見一丘井。即尋樹根。入藏井上。有上白黑二鼠。牙齧樹根。此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毒龍。旁畏四蛇。下畏三龍。所攀之樹。其根搖動。其上有蜜。三兩之滴。墮其口中。于時樹動。敲壞蜂窠。眾蜂飛散。[口*(一/巾)]螫其人。野火復起。來燒其樹。大王當知。彼人苦惱不可稱計。得味甚少。苦患甚多。野喻生死。人喻凡夫。象喻無常。井喻人身。根喻人命。白黑二鼠喻於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減。四蛇喻四大。蜜喻五欲。蜂喻惡覺。火喻老邁。三龍喻三惡道。言三業者。身口意也。一切罪善無非三業所造。謂身殺盜淫。口妄綺兩惡。意貪瞋癡也。縱三業則十惡。慎三業則十善。惡則三塗苦報。善則人天樂報。亦是出世成佛之因。言三歸者。歸依十方三世一切常住佛法僧三寶也。三寶有三種。謂同體別體住持等也。同體者。謂於一真如上。說為三也。一者真如是覺性名佛寶。二者真如有軌持義名法寶。三者真如有和合義名僧寶。別體者。小乘則說丈六金身是佛寶。四諦十二因緣生空是法寶。四果緣覺是僧寶。大乘則說三身如來是佛寶。二空教是法寶。三賢十聖是僧寶。住持者。金木塑畫是佛寶。三藏文句是法寶。剃髮染衣是僧寶。然其本是一。若凡夫發心歸依者。無如別體三寶。何謂。若歸佛時。應念法報應三身。一體無別。是大慈父。能拔眾見一切苦惱。與無量樂。歸法時。應念經律論三藏。大小無差。是好良藥。能療眾生三惑之病。證涅槃樂。歸僧時。應念聖賢凡三類。高下無間。是大福田。能去眾生貧窮困苦。與諸福樂。言聖賢凡者。若大乘。則自等覺降初地名聖。向行住名賢。十信及五品名凡。若小乘。則支佛及四果為聖。七方便為賢。亦名為凡也。大方便經云。三寶為所歸者。以救護為義。譬如有人有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若誠心三寶。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又折伏羅漢經云。昔忉利天子壽命垂盡。五衰相現。觀壽終後。墮猪胎中。愁悶不樂。有天告之。佛能脫卿之罪。即到佛所。作禮未問。佛告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得憂愁。天具白佛。佛言。欲離豚身。當誦三歸。即從佛教。晨夜自歸。七日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舉家深怪。謂之熒惑。意欲殺之。唯父有識曰。此兒者非凡流也。世人百歲。尚未曉自歸三尊。況初墮地而能稱南無佛耶。好視養之。兒年七歲。告父母曰。我欲供養佛僧。父母異而諾之。營辦供具。佛及眾僧來應兒供。而為說法。兒及父母皆得阿惟越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