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维特到浮士德——歌德走完了一生的道路。他笔下的人物也伴随着他本人逐渐衰老。作家永远是曾经的少年和未来的老人,歌德也不例外。甚至可以夸张地说:他简直是为自己的人物而活着。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怀着一种类似于父爱或母爱的心情,来塑造从自身分裂的人物的——从上帝塑造亚当与夏娃开始。只不过上帝是徒手操作(那最古老的作坊是露天的),而作家则必须借助简单的工具,譬如一杆笔。一位当代的诗人也提出过相似的问题:“怎样从钢笔中分娩出一个海洋?”这所谓的海洋却是从墨水瓶里发源的。
跟某些短命的天才相比,长寿的作家(譬如歌德)是痛苦而沉重的。歌德塑造的是两个完全矛盾的人物:一个是纯情少年,一个是江湖术士。这至少暴露出他本人也是矛盾的。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位文学青年是怎样变成宫廷诗人的——这和他笔下人物的成长同样有趣。当然,对于歌德,我们只能宽容地理解:他至少拥有过两次生命,他的前半生是属于维特的,后半生才属于浮士德(那著名的跟魔鬼打交道的人)。
维特自杀的时候,歌德刚刚24岁,还必须接替维特继续活下去。作为维特的替身,他接受了前者所提供的衣冠与荣誉。他与自己的主人公同时成为名人。只不过他很快就摆脱了青春期的烦恼,应邀到魏玛大公国做官去了。维特的死亡促成了歌德的生活:他在维特的坟前对金钱美女来者不拒,厌世者摇身变成了享乐主义者。可以说从那时起,他的生命中就出现了魔鬼的影子,糜非斯特取代了天使般的绿蒂在其心目中的位置。和魔鬼的赌博,比和天使的恋爱要刺激得多、快乐得多。难怪他要把浮士德、把自己的后半生抵押给魔鬼,并且再也未能赎回来。从维特那至洁至纯的蚕蛹里,飞出了一只以浮士德命名的蛾子,但千万不要误以为:又一只蝴蝶诞生了。魔鬼的力量只能在俗世中有效,是上不了天堂的。浮士德就这样被诱离了真理之路。这与其说是歌德的安排,莫如说是命运的安排。甚至歌德本人也不得不服从这一安排。
歌德于59岁出版了《浮士德》第一部,但此书之开始创作,远在三十年以前;完成第二部时,他已经82岁了。他在书的末尾写到了浮士德之死。在浮士德死去的第二年,歌德也死了。歌德在自己的预言中死去,在自己的宿命中死去。他再也找不到替身了,也再不用担任别人的替身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死了两次。他分别给维特与浮士德安排了不同的死亡方式。歌德毕竟是伟大的,他是一位死了两次(等于活了两次)的大师、矛盾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