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岭南武林 英才辈出
清《拳经·拳法务要》:“吾国技击之学,发端于战国,昌明于唐宋,盛极于明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作了一个精简的概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将军屠睢攻打岭南,被本地人杰骏打败。西汉元年,粤将梅睢、胡害、摇母等武功超卓,随刘邦破秦入关,被封为列侯。南朝时,高凉太守冯宝的夫人冼夫人,武技、韬略过人。隋朝麦铁杖,骁勇有臂力,战功显赫。唐武则天时开创武科取士,促进了民间习武的风气。
而岭南一带,自古以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孕育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这也包括了武术文化。南方地域,武艺高强、智勇过人的名将辈出,以广东的英雄豪杰表现尤甚。明末的东莞武进士袁崇焕,督师镇守山海关外的宁远城(今兴城),以弱小的孤军大败努尔哈赤精锐的八旗兵,为国之干城。明崇祯元年武状元顺德人朱可贞,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分别考中武状元的揭阳林德镛、海阳黄仁勇、五华李威光及南海姚大宁等,均可证明广东武林人才鼎盛的史实。
2.广东武术之渊源
宋末元初练拳习武风气南传,岭南人士性格豪迈爽朗,多数爱好练习少林派拳术。特别是广东多丛林宝刹,曲江有南华寺,广州有华林、静慧、光孝、六榕、海幢等,其中多有来自嵩山少林寺的知武高僧,少林派拳技便在岭南发扬光大,渐渐形成为南派的拳术,而视五岭以北的拳术为北派,两大主流俨然形成。到了清末民初,少林派拳术在广东,因为学习的人多,并且各择所长,各自创立,又分成了“洪、刘、蔡、李、莫”五个支派。这五个支派,其中或以拳法出色,或以腿法见长,各创新招,而冠以该师傅的姓氏,自成一家。例如:位居五支派之首的“洪拳”,就传为创自洪熙官的拳法。而洪熙官系出少林,是正宗的少林拳。
3.南派之首洪家拳
洪拳位列南派五大家之首,特别具有南拳粗犷沉雄的风格。洪拳套路训练除了有强身健体、调节精力、培养勇武精神等功效外,搏斗技击法的训练,对增强体力、防身自卫也有着显著的功用。因此,自传入南粤后即深受大众喜爱,历久不衰。
清初,南派五大家传入广东后,历经初期和中叶政府禁止民间练武的压抑,至晚清时,冲破禁锢,蓬勃发展。当时的南粤武坛出现了很多的名家好手,“广东十虎”便是显赫一时的佼佼者。所谓“广东十虎”是指铁桥三、苏乞儿、王隐林、邹泰(另有一说以黄飞鸿取代邹泰)、苏黑虎、黄澄可、黄麒英、黎仁超、铁指陈和谭济筠等十位武林高手而言。
由于受到“武人不文”、“文人轻武”的影响,武术家的史料已不多见,“广东十虎”各属何种门派已不可尽考。但据不完全的考证,十虎中铁桥三、苏乞儿和黄麒英便是洪拳中的名家好手,可见洪拳在南派武林中重要的地位。后来的黄飞鸿、林世荣和莫桂兰等人对洪拳的振兴以至发扬亦可说功不可没。
4.武术之乡话佛山
广东武术由来已久,至明代出现了完整的拳械套路。但到了清代,传统的拳种日渐式微,唯有洪、刘、蔡、李、莫五大拳派发展昌盛。及至晚清才出现的蔡李佛拳和咏春拳,却从者甚众,蔚然成风。南粤武术在晚清时的蓬勃发展,是有其时代性的。
谈论岭南的武术,人们自然会提到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了(四大名镇为河南朱仙镇、湖北武昌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的佛山镇)。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的佛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镇。唐宋时期,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成为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
佛山镇历史上经济繁荣,居民生活富庶。但因地理上幅员狭小,地势平坦,天然防御条件差,却位处广州西南部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居民为求自保,很早就形成了习武强身、自卫及搏击的传统。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造反,起兵围攻广州,同时分兵攻打佛山,一路势如破竹。佛山乡绅梁广等22人,仅以一天的时间,便匆匆组织乡勇抗敌。在外无援兵,内无坚城的情况下,坚守半月,杀敌数千人,直至黄萧养兵败。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在这场战事中,佛山乡民中能征善战、勇略过人者不在少数。梁敬亲“与诸义士树栅拒之,谋定而后战,扼吭捣虚,所向必克”。年仅18岁的梁颛率乡中义士,悉力备御,“及战,持丈二红刃刺贼先锋,大呼陷阵,众从之,贼遂溃”。书生冼光“开栅门出战,斩其伪千总彭文俊,贼气夺,自是每战必捷”。战后,冼光不受官爵,“所居东林……筑场圃其中,耕读之暇,集乡人校射为娱乐”。
实际上,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战争的胜利,“忠义”或士气仅是一个方面,要成为精锐之师,离不开长期的技击训练,离不开武术的繁荣和普及。可以肯定,当时的佛山已是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了。
明末清初,佛山独特的经济、军事地位和民间尚武的风气引起各地反清志士的重视,纷纷潜入佛山发展反清秘密组织。在石湾出现的“五顺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出现的天地会(洪门会)组织,佛山便成了天地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天地会在广东的发展,反清志士的南下,对广东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外来拳种结合广东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居民的性格体质,经过多年的演变,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多种不同风格的拳械套路。
雍正年间,京剧名伶张五来到佛山,在戏班中教授武功,灌输反清复明思想。咸丰元年,蔡李佛传人张炎在佛山创办鸿胜馆,练武之余也志在反清复明。咸丰四年,爆发了陈开领导的广东天地会起义,粤剧名伶李文茂率粤剧艺人加入陈开的起义行列,一直攻打到了广西,创立大成国。至清末民国初年,佛山声震内外的名家辈出,习武者数以万计,成为我国南派武术的中心。
鸦片战争以后,佛山手工业受到外来洋货的冲击,铁钉、铁丝、土布、制陶工场纷纷倒闭。另一方面,河道码头淤浅,交通条件日趋恶化,使佛山的工商业大量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的广州转移。凡此种种,导致佛山工人大量失业,社会动荡不安,人口从道光十年的60万,到民国十年减至30万。资本家为了继续获得高额的利润,常常借助黑社会组织及其控制的武馆欺压工人。广大的工人为了免受欺压,也纷纷加入正派的武馆,学武防身,并组成工会,与资本家进行抗争。至20世纪20年代,佛山武术已达到空前的繁荣。
黄飞鸿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是在佛山、广州一带的珠江三角洲城镇度过的。
5.清末衰世及民国初年动乱时代一个寻常习武者的命运
在清末民初这个动乱的时代里,官痞、兵痞充斥,一个习武者的出路和前途是暗淡的。他们为了生活往往多在军队或私人团体中充当教练(教头)之职。黄飞鸿曾在黑旗军统领刘永福将军的麾下任职军中技击教练,夫人莫桂兰、门徒林世荣于民国初年亦曾在李福林的福军中任教练,而另一门徒陈殿标又曾到广西苏元春提督处任职,但由于薪俸微薄,所得亦仅够糊口。习武者也有靠卖武、卖药维生的,可是生活多不丰足富裕,甚至晚景凄凉的,大有人在。
在这个大动乱的时代里(从真革命到假革命到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猜疑争逐,政府的行政与民生脱节,地方军警派系林立,治安败坏。每一个社区、每一种团体,都希望武装起来,纷纷聘请习武者任教练和打手。当时有商团军、民团军、保商卫旅营等等,这些团体都有着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很多时候,习武者为了生活而牵涉其中,处境可谓尴尬悲凉,亦可能因而致命。据闻黄飞鸿的次子黄汉琛,在梧州船上任护勇一职,因同行的嫉妒而被谋杀。
清末民初时代,南方武林虽然名家辈出,可是,由于受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武术发展的道路仍然崎岖不平。“文人相轻,武人相斗”,习武之人,常因门户派别之见和诸般利益的矛盾,导致诬害、倾轧、争斗之事屡见不鲜。
文人视武者粗鄙无文,难登殿堂学道;武士又认为文人虚华不实、迂腐不通。文武互贬,未能开放胸怀、虚诚互学、取长补短,而精于算计利害、避重就轻、排他性强的传统陋习,国人中大有人在。我国武术向着健康的、全民普及化的体育运动大方向发展,也因而添了不少的困难。
意识形态的因循保守,思想上的僵化闭塞,加上不少习武者急功近利、避重就轻,使学武者的精神面貌和目标含混模糊,武人的社会地位依然无法提高。前人“强国必先强种”的宏远识见,始终应和者少。在上位的往往多有理论而少有实践。这些都大大地窒息了习武者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参考/节录资料:
1.邓光民:《源远流长的佛山武术》
2.《南国电影》:第182期
3.马志斌:《岭海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