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52400000004

第4章 邱剑云

第一节 行文解字怎可信口开河

生于1939年,松江二中退休教师,系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

这一个时期,报刊上以小见大式的文章多了起来,从名人乃至伟人的点滴小事写出了他们令人敬佩的风范,使读者深受教育。但个别作者忘了一点:不可只顾用意好而信口开河。不久前,看到《邓小平一字不苟》一文,不禁感从中来。文章不长,照录如下:

1983年6月,全国都在学习“雷锋式的光荣标兵”朱伯儒的先进事迹。这天,空军政治部宣传科收到了广电部转来的邓小平亲笔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宣传科当即向各大媒体发稿。

岂知这时军委办公室来了紧急电话,转达了邓小平的意见:题词切勿急于发表,应该先请语言学家审阅一下,防止用字不准确,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宣传科的领导遵嘱找到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王力认为“符合”的“符”字,日前已不再使用,如此,显得不大规范,还是改用“副”字为妥。

可是,当王老听说题词出于邓小平之手,又改口说,中央领导日理万机,这点小事就免谈了。

邓小平却不然。他一听,马上让秘书打了两个电话,一个给王力,赞誉他一字不苟的责任感:“用字不(‘不’字应改为‘应’字)规范,谁都不可例外。”

一个电话给政治部宣传科:“立即重写一张,很快派人送来。”

邓小平要求将原先写的那张收回:“要刹住错字误字,前门要狠抓,后门也不可放松。”

不久,我们见到了“一字不苟”的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其实,“名符其实”并没有错,邓小平原先的题词完全可以用。汉语词典把“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同样列为词条,并指明“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通用;“名副其实”也说“名符其实”。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现代中国汉语大辞典》不但也同样收录了“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还收录了“名实相符”与“名实相副”。古今的一些经典作家的作品中,“符”“副”通用的例句比比皆是,何曾有过非“副”不可的说法!这很可能就是邓小平同志写“符”的原因所在。至于说到王力教授认为“符合”的“符”字“日前已不再使用”,更不靠谱了。“符合实际”的“符合”,“标点符号”的“符”,什么时候不再使用了?怎么就“显得不大规范”了?而且让这些话从王力口中说出,他还是语言学家吗?连如今的一些半杯水专家都不如了,这可能吗?不知该文作者的写作材料是从哪里得来的?特别王力教授的“认为”云云是否有据,大可怀疑。如果王力先生这样说,作为成语,“名副其实”比“名符其实”通行,还是改“副”更好些,倒是符合语言学家的口吻。不信的话,请看文中一句:“当王老听说题词出于邓小平之手,又改口说,中央领导日理万机,这点小事就免谈了。”因为这是无伤大雅的事情,不改也无所谓。否则,凭王力先生的认真劲,能让中央领导不规范的字面世吗?但小平同志还是坚持把“符”改了“副”。“一字不苟”的内涵也就更丰富了。

如果说这一篇小文因为作者信口开河而造成了不应有的瑕疵,那么此类瑕疵,无非是道听途说或想当然造成,一旦被人发现,尽可纠而正之,若能变随便为严谨,不但不该继续遭受非议,反而是择善而从的大好事。这里举《新华字典》释“鹅”的一件往事:

鹅,《新华字典》1965年版、1971年版注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编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由于不知道怎么区分鹅的雄雌,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把一只“头部有黄色突起”的杀了,但接着竟然发现鹅肚子里有蛋!编辑们赶紧查阅资料,这才得知,鹅不论雄雌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的突起大些。1979年版《新华字典》因此作了修订,把注释改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头部有黄色或黑褐色的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

凭《新华字典》从1953年问世至今已售出四亿五千万册的业绩,底气十足的编撰者本可对读者来信不予理睬,但人家就是谦恭行事,从善如流,难能可贵。与之相比,就很值得一些信口开河却强词夺理、以致越描越黑的人士的反思。

近日有一则逸事,名曰锦旗之“撼”,其荒唐可笑已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事情的起因是故宫失窃,一个小小的蟊贼竟然凭业余水准的手法盗走了九件文物。在公安局破案之后,故宫即送了一面锦旗,上书“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恐怕连小学生都知道“撼”是个错字,所以锦旗在电视上一露面,网民即大哗,社会也一片震惊。其实,这年头从通知到启事,从公告到会标,从书刊到海报,从讲坛到学府,发现错别字还不是司空见惯的小菜一碟,本无所谓莫名惊诧的,只是故宫是顶级文化单位,想来也是有顶级文化的人士才进得去的,因而有幸引起极大关注。不过事情至此,也就罢了。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会过去嘛。谁料故宫一位负责人却死要面子,站出来高调表态,说是“撼”字没错,非但不错,还显得“厚重”,这可就众人皆醉我独醒,唯此一人慧至心灵了。然而,“厚重”在哪里呢?试看所举之熟语:“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是的,这句从“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写过来的熟语没错,却更显“撼祖国强盛”错了。原文是说,解放军是撼不动的,你阁下却说,“祖国强盛”可以撼动,这是哪儿跟哪儿啊,走到“厚重”的反面去了。看到过自打耳光的,还没见到这么自打耳光的。何必信口开河地强辩呢?承认把“捍”错写为“撼”就得了呗!认个错字,实在也损不了多少顶级身价。

然而,信口开河的先生死硬到底了:看看网民不买账他的“厚重说”,又拿出“专家谈”作杀手锏,声称事前曾就“撼”字的用法请教过专家。意思是专家早已认可了,你们这一班非专家吵吵个啥?这可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可这年头专家贬值贬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有多少人还拿专家当回事呢。因而还是众口难掩。有人是相信专家的,却不相信这种“专家谈”,说,专家就这么个水平,打死我也不信,请把姓名亮出来!也有人说,尽管而今的专家在群众心目中地位大滑坡,可也不至于连小学生的眼力都没有吧。总之,拉大旗做虎皮,没用。万幸的是,没有什么专家挺身而出,就像平时常常给某人某事帮腔那样,为故宫的“憾事”而来点更厚重的信口开河。可见,专家毕竟还是专家呀,看到危险也是不敢往里跳的。否则,将会在国人议论中又添一番精彩。

敝人把所涉及的三件事一比照,发觉三者实在不在一个等级上。“名符其实”之类,无非是疏忽而已,查查工具书就可以自行纠正的;“鹅”的解释出错只是少花了一点考察的工夫,但最后还是补上了;只有错“捍”为“撼”却是强不知以为知,死活不认账,一副其奈我何的“皇家气派”。所以后一种信口开河特别令国人痛心。

第二节 摸错了哲理的门框

高考作文试题历来是引发大众关注的热点,过去是说什么的都有,近年来报刊上却是一片赞扬声了。想想也是,那么高级的人才封闭在绝对安静的地方,斟酌来斟酌去,能不有出色的表现么?于是,考生走出试场之后,又有不少“考外人”也觉得文题含金量高而参与进来激扬文字,即使早过了高考年龄的人士也会技痒难熬,忍不住一展身手了。不过,很少见到为考题增色添彩的文章,倒是见过知名作家下水而被阅卷老师评为不及格的。幸亏阅卷老师同样是够“知名”的,知名作家才抗议了几声就偃旗息鼓了。还见过一些等而下之的下水者,写得套话连篇,陈词满纸,外加望文生义,生拉硬扯,免不了看得一头雾水。

这类大作最容易在材料作文中出现,其最大特色是爱往哲理上靠,譬如一见材料中这样两句话——一是刻在犹太王大卫戒指上的“一切都会过去”,一是刻在契诃夫小说人物戒指上的“一切都不会过去”,那对立统一的哲学功底便呼之欲出了。落笔就是: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立的统一。如此一提纲挈领,主旨便确立了。于是,一路的轻车熟路,一顺的人生高论、处世智慧便哗啦哗啦地倾泻而下,直到肚子里的货色用光了,再把两句话的哲理精粹点睛出来,一篇玩意儿便一气呵成了。

要说对这样的大作如何不屑,倒也未必,普天下的葫芦文差不多都是这个腔调。过去有种文章,称之为图解式,是对某项政策按图索骥的解说。与图解式相类的这种,可称为句解式——按句进行解读。一解读就钻到套子里去了。套子是出题者的本意也好,是据此作文者自结的也罢,总之是造成了独立思考个性写作的缺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考生来说,一般总是囿于阅历见识,短于文化积累,这样写也算不得什么大毛病,而对“考外人”的版面亮相而言则要不得,这可是要误人子弟的。何况他们有的是充裕的作文时间,不必像考生那样限时而无法深思熟虑,怎么一见材料就不假思索地“哲理”起来了呢?

据说有专家认为,只有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出题,考生才写得出“哲理”,单列出一句话——或是“一切都会过去”,或是“一切都不会过去”,就不具哲理的启示。真的就不能只用一句名言引发考生由“此”而想到“彼”吗?譬如“一切都会过去”,考生就不能由此想到“但往事并不如烟”?同样的道理,考生就不能由“神马都是浮云”而想到“但一切都不会过去”?如此由一及二,难道不是更好的哲理解读吗?这样,恐怕更能测出考生的写作层次,拉开得分的档次。那么,为什么不呢?是出题者真的担心考生写不出哲理来,才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启发、点拨考生的?可能是,也可能与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好事坏事论”的思维模式有关。本来,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可经某些高人一“点拨”,坏事也成了好事,因为,不出那样的坏事就出不了这样的好事。于是,在某些地方,出了人为的大灾大难,不开研究处理的会,却忙着为救灾救难人员开庆功大会。这就是所谓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哲理展示。在这种思维定势中浸润久了,就很容易举一反三,把其他种种两股道上跑的车并到一道来“哲理”。“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大概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路而摆到一起来的。尽管一句名言源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另一句源自小说虚构人物,出题的专家也顾不上应有的严谨了。其实,只需稍加分辨,“一切都会过去”,分明是指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西谚云:“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无不揭示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人再怎么厉害、怎么威权,也不能跨过时间这道坎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今的一些穿越来穿越去的电影人物无非是黔驴技穷之编导手里的道具而已,大卫的那句名言说得完整些,应该是“对于时间而言,一切都会过去”。这是明明白白的绝对真理。就算真有什么时间隧道可通过去,毕竟也不再是现在时了。再看“一切都不会过去”,则是一种相对性的个人情愫、集体记忆、史笔评断。民间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之议,坊间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之说,史家有盛世衰世、仁政暴政之评,诗人臧克家有“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之叹。诸如此类皆是过去了的留痕,与“一切都会过去”本是两个层面的不同显示,怎么可以扯到对立统一的哲理上去呢?倒是臧克家的另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从人的层面写有的人活着还不如死了,有点值得思辨的哲理味儿。

曾读过一篇就辛弃疾词和毛泽东词中的风流作的文章。按说辛弃疾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的是再怎么风流,总还是在时间的雨打风吹中过去了;只有过去的舞榭歌台还在任人凭吊当年的风流。毛泽东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讲的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已经过去,不足为训了,将为今朝的风流人物取代了。这里面本没有什么哲理可言,至多也就是“俱往矣”式的不同抒怀。撰文者却偏要从两个风流中找出对立统一的哲理,结果难免牵强附会,贻笑大方。

还曾读到一篇大作,作者从邓小平名言“时间就是金钱”,讲到自己的感觉“时间就是生命”,进而大谈时间的哲理。难怪有人说,爱侃哲理的人容易流于故作高深。不是么?“时间就是生命”假如也算个命题的话,实在是说了等于没说,生命不就是时间的累积么?而“时间就是金钱”,却是说时间宝贵,人要用宝贵的时间来创造财富,可以看做“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新解。看起来就是常识问题,何必硬抠什么哲理呢?

最好笑的是有关“半截真理”的故事。其实也不算什么故事,过去那些事儿中的一件罢了。据传媒披露:爱迪生关于“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名言,是出版系统一位主管动了手脚而出炉的。许多年间引得不少人士为此煞费苦心大谈成功的哲理,说汗水怎么怎么重要,怎么说都不为过,把刻苦、拼搏强调成近乎唯一的手段,而把灵感贬低到等同小聪明的地步。后来总算有知情人揭开了真相。原来,爱迪生之言的后半截被腰斩了。后半截是“但有时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不知那些原来感悟哲理的写手们会不会把那个满脑子糨糊的主管狠狠地骂一顿?要不是这家伙习惯了瞒和骗的操作,窒息了灵感的召唤,他们又何至于摸错了哲理之门,该走的房间不去走,却走到另一房间去了呢?

“半截真理”可以说是一件偶发事故,或者说是一件偶揭事故,但其有普遍性的告诫意义:下笔就套,是要闹笑话的。笔者从开篇饶舌至此,大抵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同类推荐
  • 巧断珍宝失窃案

    巧断珍宝失窃案

    比尔巴是印度民间故事中的著名机智人物。他实有其人,生活在兴起于印度半岛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莫卧儿帝国(1526—1858)的全盛时期,是莫卧儿帝国最有名望的君主阿克巴(1556—1605在位)的重臣,官至宰相。他聪明过人,阅历丰富,能言善辩,是阿克巴的得力助手。他的故事数量甚多,内容涉及宫廷生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以他与阿克巴的趣闻、轶事最有代表性。它们在印度,尤其是北印度广为流传,历久不衰。
  • 塞上江南踏歌行

    塞上江南踏歌行

    《塞上江南踏歌行》文章不算多,由五大块组成:一、五泉新月初照人。二、塞上江南踏歌行。三、屐齿苍苔喜留痕。四、碧水蓝天鲜荔红。五、花枝招展岭南春。这些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大部分文章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具有可读性,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我国工业化强国打基础时期和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反映。坦言之,它也是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豪迈的事业,豪迈的人”的风风雨雨的建设里程中心灵历程的一个真实的记录。特点之二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就是祖国建设者的一员,这些文章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是作者内心“潮汐”的真实流露和表述。
  • 象形

    象形

    本书(川上主编)收录了《志向》、《历经火与水》、《狂躁》、《奔丧》、《暗锋消失》、《明迪——红草莓,蓝草莓死神》、《陷阱》、《光阴》、《移动的标本》、《太阳花》、《黎衡——凌波门》、《在傍晚的窗前读书》、《油漆绿》、《生命的放映机》、《别后》、《陈均——生活史的形状》、《箱子》、《给另一个人》等文章。
  • 龙腾砚

    龙腾砚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 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

    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

    本书让读者在世界文学背景下重新认识托尔斯泰的小说,并提高我们对其小说的理解。这本不朽的作品将托尔斯泰置于世界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背景下探讨托尔斯泰小说,将托尔斯泰的作品与司汤达、福楼拜、歌德、普鲁斯特、兰佩杜萨、马哈福兹的作品相联系,?对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及《哈吉·穆拉德》提出新的见解。《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学者的指南和灵感来源,始终清晰的阐明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化流动中的核心人物。更广泛的说,这本令人称赞的作品是二十一世纪如何进行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本书不仅提及托尔斯泰作为穆斯林倡导者的天赋,还展现了他在世界文学上最持续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秋天的密语

    秋天的密语

    陆家姐妹花来到学校,绝世美女偏偏要化妆成丑女,遇上三位男主,第一次便杠上了梁子,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 回眸遇见你

    回眸遇见你

    “你……还好吗”“呵呵……”那棵樱花树下,转角后的相遇,我以为是命中注定,可还是我自作多情,那棵树不属于我,而是你的约定…和她而已
  • 恶魔女友爱吃人

    恶魔女友爱吃人

    有人一夜变富豪,有人一夜变前任,而我一夜变成魔。哎,那边的美女,别走啊,吃口人肉吧,我洗干净了。
  • 虚空魔术师

    虚空魔术师

    作为一个亲友眼中的废物,王希却不甘就此沦落!背水一战,出国学艺,然而得到的却依旧是那失败!再次被现实打败的王希,这一次却侥幸被命运垂青,让他获得了掌控虚空的能力。借助魔术戏法的掩饰,运用虚空的能力,一个门外汉魔术师,向世人表演出一个又一个无比伟大的魔术!虽然当了那么多年的失败者,但王希的心里却始终俯卧着一只猛虎,如今一朝得志,猛虎必将腾跃万里……
  • EXO之鹿晗,慢慢爱上你

    EXO之鹿晗,慢慢爱上你

    写的是冷晗(女主)和鹿晗(男主)的大学故事,中间也会出现几个EXO的成员。欢迎来围观!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神秘树

    神秘树

    古老而神秘的组织,不为人知的事件,超出常识的物种,在你我身边也许正发生着不为世人所知的事件,在白与黑之间,是谁在微笑~
  • 盛世春华

    盛世春华

    暮云朝,暮家三小姐,被至亲的姐姐苦苦相逼陷害致死。再次睁眼,她的身体里装了二十一世纪的暮云朝,一改昔日的善良与不忍。至亲姐妹?她不稀罕!未婚夫?她更是瞧不上眼!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弱肉强食,这才是她的生存法则!
  • 耀世雷神

    耀世雷神

    这是一个最混乱的年代,也是最辉煌的年代!浩瀚星空,强族域外窥视,人族内斗不断,群雄林立,天骄并起,转乾坤,逆阴阳...神秘少年跨越无尽星空而来,剑斩天骄,脚踩巨子,只为心中伊人。以我手中利剑,心中热血,开启逆天强者之路!
  • 双和欢虐部

    双和欢虐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