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记忆中的下塘街
生于1938年3月,上海松江人。1957年参加教育工作,分别在小学、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
写有低幼读物《小鸡》《桑葚红了》《长之屋》三部,诗文集《水乡三月》,教育文集《杏坛心语》。
记忆中的下塘街是很美的,她曾经是水乡古镇——泗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半是街,一半是水。水在街边,街在水旁。有的是弯弯的石桥,悠悠的流水;有的是长长的廊棚,深深的小巷。”这就是我的泗泾,这就是泗泾的下塘街。
从张泾河沿泗泾塘往西,直到西市桥,沿河窄窄的小街就是下塘街。下塘街几百公尺,由廊棚、过街楼连成一片。小街上开着一家家店铺:米行、油坊、蛋行、地货行、豆腐店,竹器行、缸瓦行、打铁铺,小饭店、小茶馆,船码头……河里的船只来来往往,水桥边停满了一排排农船。走在下塘街,你一下子就会联想到茅盾先生以乌镇为蓝本的小说《林家铺子》,叶圣陶先生以甪直作背景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下塘街净是枕河人家,人们临河而居,以水为伴。许多人在水边生活,听着摇橹声长大。下塘街面南朝北,夏天,人们在廊棚里乘凉,水上吹来阵阵凉风;冬天,人们在廊棚孵太阳,又避风又暖和。下雨天,你不用担心,不穿套鞋,不撑雨伞,可以从镇东走到镇西。大热天,这里是快乐的世界,在水桥上戏水,到河里游泳,爬到船上跳水,到瓜船上去讨西瓜。
上世纪60年代,水上船只往来很多。最热闹的是傍晚时分,那些从浙江、江苏来的船只,停靠在廊棚边过夜。他们在廊棚里生火做饭,细软的吴语,红亮的灶火,喷香的饭菜,在夏天夕阳的光辉里化成一幅水乡民俗画。月亮升起来了,船民们就在廊棚底下,铺一领草席,赤膊睡觉,廊棚为他们遮风挡雨,送他们入梦乡。
下塘街有着一座一座用几块青石板铺就的小水桥,居民们就蹲在水桥上淘米洗菜,洗衣换水。夏天,站在浸没脚板的水桥上,用洗衣棒在青石板上捶打衣服,机帆船驶过,掀起一拨又一拨的水浪,水花打湿衣服,溅到脸上,实在是惬意极了,水面上也会掠过一声又一声的嬉笑声。而那些在水上捕鱼的小网船,船娘一手摇橹,一手撑篙,男人们则用长长的麦钓或小网捕鱼。河水清清的,网船悠悠的,像一幅慢慢移动的画。
站在下塘街,你真的好像融入一幅立体的画。不论是水雾蒙蒙的清晨,还是斜月倒映的夜晚;不论是水上渔火点点,还是早春柳絮片片,你都会感到一种中国古典诗词含蓄的美,一股水乡清新活泼的灵气。那桥,那水,那廊棚、行人,那小船,有静有动,时近时远,或浓或淡,似隐似现,都会构成一幅幅流动的不时变幻的画,不管你在什么季节,从什么角度去看,都充满水乡的韵味。那种意境,那种感觉,很难言语,不是身临其境,你是很难领悟和体味的。难怪以前常常有画家到泗泾来写生,他们会端只小凳子,在桥上,在下塘街,一坐就是半天,用画笔尽情地享受那种水乡特有的美。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奖的版画家吴光华先生就画有油画《风雪中市桥》,把风雪中的中市桥渲染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
中市桥西的下塘街更是水乡风范的精髓。茶楼酒肆,临水骑楼,石桥水桥,轮船码头,都极富水乡风韵。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去绍兴拍摄影片《阿Q正传》之前,就曾经在泗泾下塘街进行试拍,成为当时泗泾的一大新闻。
这里有一家叫听月楼的茶馆。楼上是茶室,窗外就是泗泾塘。皓月当空,临河品菜,听月楼绝对是个消闲静心的好地方。月亮用听而不用看,“听月”二字,清新脱俗。十年前,我曾为听月楼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偏偏是哪个文人墨客,
撩起这般诗兴:
饮着清茶,
侧耳倾听,
月宫嫦娥哀怨的箫音?
莫非,月亮潜入泗泾塘里,
和渔娘细语轻吟?
哦,请忘却烦恼,丢掉尘嚣,
静静品味这听月的意境。
茶楼早已烟消云散,
只可惜这充满诗意的楼名。
于是,我捡起了它,擦去灰尘,
送给人们,用以清心……
茶楼早已改为民居,仅有名字“听月”聊以清心了。
其实,不单是听月楼茶馆,还有那家沿河的书场新泗社,还有那些跳着火苗响着叮当叮当打铁声音的铁匠铺,那些用翻滚着的长长篾片编制竹筐的竹器店,那些凌晨两三点就已热气腾腾的小茶馆,那些豆汁从大石磨里汩汩流下的豆腐坊,还有那些在廊棚里生火烧饭的农家们,那些在泗泾塘里摇着橹撒着渔网的小网船……他们都早已烟消云散了。他们已经随着远去的年代而远去,完成了他们那个年代的历史使命,把这一切都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和泛黄的老照片上。
今天,下塘街的轮廓还在,廊棚、过街楼还在,他们明显呈现出一副老态。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的演变,泗泾新镇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在那里开始崭新的生活。那里有宽阔的大马路,繁忙的大超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漂亮而宽敞的新居。新居里有自来水、卫生设施、电视、空调,人们选择了现代化的新生活。
下塘街被冷落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她的落伍不能怪罪任何人。我们也不能苛求生活在下塘街的后人们。他们有他们的追求,他们要有他们的时尚。当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传承,下塘街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被抛弃。
2008年,从李德复先生编辑的泗泾镇《社区动态》上读到《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解读》一文,其中泗泾下塘街也被列入文化保护区,并“将泗泾下塘历史风貌区结社成为集中体现泗泾镇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休闲服务区,松江北部地区中高档时尚消费的重要功能区,以‘文人怀旧,格调下塘’为特色的历史风貌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大好事。
规划使人兴奋,使人心动,往日的情景似乎又在眼前清晰起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改革开放后的泗泾人民既然能创造一个崭新的新镇区,那他们也一定会有眼光、有智慧、有能力修复一个充满灵气、充满神韵的水乡古镇的下塘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