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中华之傲骨书
望帝京之古城,哀民生之多艰,忆中华之百年,书肺腑之语言。 毒鸦嘶鸣国门破,虎门烟魂尽销薄;五口通商主权丧,清帝龙床梦粮多;炮声惊起锁国梦,天朝迷踪不复全;华地洋物多复多,土布难敌洋丝帛;戊戌六子为国死,唤醒士士寻新思;洋务为国引新颜,工业欣欣庆新生;甲午春愁舰航没,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统治昏庸贺寿桌;国耻忧忧危机深,康梁变法图存见;义和铁拳震天作,扶清灭洋洋枪现;圆明三园烈火焰,太和一殿君不见;奴颜媚骨条约签,丧权辱国泪人现;半殖半封定局成,举国恸哭哀多艰;同盟会起义士集,欲举旧日换新天;七十二陵黄花岗,意映卿卿君决绝;南京政府新成立,袁氏窃贼独裁急;革命成果一朝覆,吾辈皆涕逸仙息;巴黎和会辱国颜,五四青年爱国坚;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国难齐头担肩负,中共一党映额前;指引人民步正途,中华有望复青天!湘赣边起工农舞,井冈山前星火燃;九月一十八日夜,国耻心头泪苍天;国民党羽计多奸,阻我中共发展前;红军征途二万五,智斗歼敌千万千;华北事变鸣警钟,联合抗日起呼声;西安一议谋长远,中正迟疑心彳亍;战火烧烧七月七,国共抗日战线联;举国上下齐心力,日寇败军夭夭然;和平安适不多日,国民乱党趁虚时;重庆双十假和谈,气煞吾辈爱国颜;感我民生之多艰,幸我中华多英贤;英姿谈笑毛润之,能言巧辩周翔宇;刘邓英挺大别山,闯出新地天外天;三大战役齐胜利,人民解放在前沿;哀我民生之多艰,贺我中华复青天!百年弹指一挥间,六十年前贺新颜;举国欢度在斯年,普天同庆新光天;中华崛起日当雄,抗美援朝保家园;经济建设新天地,国富民强喜笑颜;特区圈定海港开,往昔愚腐随流水;铁马遍地争急速,信息时代眼前出;一国两制统大业,港澳同胞返家还;海峡两岸暖风习,似诉宝岛归心急;神舟飞天嫦娥舞,巢中稚雀五环衔;古城顶上碧青天,看我中华新百年!赤霞掩我泪纵横,忆我中华百峥嵘;史海沧桑不亲见,硝烟漫火昨日间;雪映梅花忠魂骨,草木含情锦绣前;今朝争妍黄金菊,金光映映五星间;红云浮起碧海天,雄鸡歌咏六十年;忆我中华往昔颜,哀我民生之多艰;幸我祖国韧且坚,风雨飘零霓虹现!民众康乐少愁颜,百万江川喝新天;祖国东升年复年,中华强盛日千千;感我中华有傲骨,脊梁不屈龙魂显;纵观中华数百年,方知多难兴邦言;呼我同辈勤奋勉,共创祖国艳阳天!
其次,在教师理论思维与宏观视野的启发下,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通过课下的阅读思考,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看法,与老师和同学们展开讨论。例如2008级学生曹博忠关注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落后文明战胜先进文明的例子,并援引经济学概念———逆向选择进行分析,撰写了一篇长达7000字的论文《社会发展的逆向选择》。以下文字即摘引于此文。
“我认为社会发展的逆向选择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补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解释了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些反常现象,另一个方面是对‘优’与‘劣’的概念提出了修正,从而把社会达尔文现象,分化为短期达尔文现象和长期达尔文现象。我们所说的短期达尔文主义是指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框架内进行的利益博弈中的社会选择标准。这一次的选择可能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反而不符合达尔文主义。就如中国之抑商主义,短期来看,在历史选择者(一般为君主和其阁臣)的眼中是好的政策抉择,但从宏观的历史发展来看,却是保守的、坏的政策选择。这种短期符合达尔文主义而长期不符合达尔文主义的历史选择,即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的逆向选择现象,从而使社会形成短期达尔文现象—较长期逆向选择现象—长期达尔文现象的发展模式。这也从根本上纠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因为此间的优劣存在一个时间框架限制,优劣于时间存在相对性。
……
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讲,社会发展的逆向选择永远成不了主流,因为人类总是向着和谐进步的方向发展的,但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框架内,它却确实能够合乎逻辑地存在。这里的短期是相对于漫长的人类文明史而言的,可是如果具体到个别国家的发展却又很可能是一条漫长而又充满血泪的迂回路。”
2011级学生赵国龙提出“渐进革命爆发论”。他认为:中国近代百年革命曲折是必然的。革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由下到上取得胜利。有效的革命从最保守的阵营领导开始,然后取得一定成就使中国进步一些,而又必然失败,则革命再由次一级保守的势力领导,接着又取得一定成就使中国进步一些,然后必然趋于失败再由下一级势力领导,如此下去,中国在一点一滴的近代化中进步,从而为最革命、最不保守的势力赢得革命胜利积累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历史上的那些保守革命派也是承担了自己的历史任务,无可厚非,保守革命派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只有在边革命边妥协的过程中才能为中国近代化悄然进步赢得机遇。超越式革命违背正常历史规律必然趋于失败,但其存在却在反面推动革命进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历史的革命不应当由农民这一最底层的人来领导,所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并没有成功条件,但它却反面刺激了社会矛盾,敦促了保守革命派的革命。
最后,研究性学习受到大多数同学的高度认可。近些年在学校的引导下,我们“纲要”课程组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将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提高到50%。我把课程讲授的一半时间拿出来,交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2013年6月,学校的教育教学督导组抽取一个课堂,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了140份有效问卷。以下是问卷数据的分析。
第一,关于学习收获。通过“纲要”课的学习,81.43%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和认识;72.86%的同学认为更加明确了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一定要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74.29%的同学认为提高了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60.71%的同学认为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50.71%的同学认为提升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通过“团队专题、调研与演示”等教学活动,67.86%的同学认为经历了科研训练,查阅文献、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与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65%的同学深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体现;49.29%的同学认为敢于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见解,自信心大大增强了;55%的同学认为懂得了“获取知识”和“启迪智慧”的教学目标,后者更加重要;57.14%的同学认为更懂得了尊重他人,大大培育了团队精神;48.57%的同学认为对政治课的学习驱动力较以往有了明显变化,有兴趣了。
第二,关于学习状况与自我评价。45%的同学喜欢“纲要”课,50.71%的同学比较喜欢“纲要”课,2.14%的同学不喜欢“纲要”课,2.14%的同学选择“无所谓”。在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由高到低依次是:编演历史话剧,小组专题研究与演示,阅读老师推荐的文章和参考网站上的资料,制作视频,辩论,演讲。对于“纲要”课的研究性教学活动,51.43%的同学表示喜欢,46.43%的同学表示比较喜欢,2.14%的同学表示不喜欢。在课外,50.71%的同学阅读过老师推荐的参考文章和参考网站上的资料,47.14%的同学读过1~4篇,2.14%的同学一篇都没有看过。没有或很少阅读老师推荐的文章,原因主要是理科专业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没有兴趣,教材还没阅读完。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困惑主要有:课外阅读和实践不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很少寻找老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学习兴趣不浓,只是被动地上课,等等。
第三,关于课堂教学状况的评价。对于课堂教学的总体效果,60.71%的同学认为好,38.57%的同学认为比较好,0.71%的同学认为一般。91.43%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能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吸收,8.5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86.43%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能突出重点、难点、便于掌握,13.57%的同学认为一般;81.43%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富于启发性,17.86%的同学认为一般,0.71%的同学认为不能;76.43%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具有针对性,0.71%的同学认为不能,21.43%的同学认为一般,1.43%的同学认为比较差;90%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9.29%的同学认为一般,0.71%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方式不灵活,课堂气氛不活跃。
当然,学生在教学反馈中也提出了课程本身以及笔者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进度前慢后快,分布不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导致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占用课堂时间太多,教师讲课内容太少;课程内容不能解决实际思想问题;学生对很多丰富的历史细节问题非常感兴趣,但是囿于课时,教师很难给学生们加以呈现,等等。当代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笔者采用各种手段调动他们听课的积极性,个别学生仍然坚持有选择地听课,热闹的、好玩的就听一听,老师一讲严肃的理论或主题时就低头干自己的事情去了,还有一些同学虽然能够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他在内心不认同老师传达的主流观点。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上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
【作者简介】
刘丽敏,女,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北京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两项、省部级一般项目两项,出版译著一部、编著两部,发表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