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才理念:巧言与拙舌
1.可以说的就说清楚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很多话说明白了,误会就消除了,人际就和谐了,生活就美好了。所以,相信语言的力量,勤于沟通,善于沟通,这是口才学的第一要则。
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境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或者是高山流水琴瑟合鸣,其实这些都是美好的愿望,可望而不可即。普通人恐怕还是要费点力气,把心中所思所想,坦诚地告诉别人。你不说,别人怎么会了解你呢?谁又有空花心思来琢磨你呢?你不说,很多奇思妙想就烂在你的肚子里;你不说,很多误会冤仇就在头脑里膨胀发酵;你不说,也有很多柔情蜜意、真挚情怀来不及传达,转瞬就成了过眼烟云……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今天的信息社会,这种推崇木讷质朴的想法恐怕已经有点过时了。我们要提倡“巧言”,锻炼“巧言”,只不过,这里的“巧言”,应该解作“巧妙的言语”,而不是“巧饰的言语”。
案例 为什么不早说?
陆工是个老好人,他一直奉行儒家慎言敏行的方针,每天勤勤恳恳做事,从不多说一句废话,工休期间的闲聊更是从不参与,总是埋头读书看报。为此,他这辈子没少吃亏:谈恋爱要谈,他不谈,拖到35岁才结婚;评职称要吹,他不吹,工程师晚了两年才评上;培养子女要教,他不教,儿子连大学也没有考上……不过,陆工从无怨言,他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好人一定有好报。
今年公司有一个到德国进修的机会,和陆工研发的项目密切相关,于公于私他都非常想去。公司早早就群发了报名表,但他直到最后一天才提交了申请。面试的时候,领导没有多问,他也没有多说。陆工对此很有信心,自己是该项技术上的一把手,德语又好,简直是量身定制、舍我其谁的感觉。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年轻的李工赢得了这个机会。这回陆工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找了一个熟悉的领导诉苦。
领导大吃一惊:“我们从没想到你这么看重这次机会,以为你不是很在乎。而且你的团队离不开你,所以就派别人去了。”
陆工:“这次去对我意义重大,我已经把德国方面的技术都琢磨透了,就差实地验证一下。而且我的工作也早已经预先安排好了。”
领导:“具体怎么安排的?”
陆工:“我和张工谈过,他可以而且乐意接管我的工作。”
领导一脸懊丧:“那你怎么之前都不说呢?要是你说了,我们肯定让你去!”
提示
“慎言”不等于“少说”,更不等于“不说”。“慎言”只是决定了说话的态度——审慎对待语言。要明白说话是不能代替做事的,因而要正确认识说话的功能;但是“慎言”并没有限定说话的数量,谨慎地使用语言并不意味着少说,如果情势需要多说,那么长篇大论也是应该的。
2.不能说的就保持沉默
但是,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伶牙俐齿,滔滔不绝。面对不同的场合、情景或交际对象,总会有一些话题是不合适的,交谈者对此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更换。
大多数话题的好坏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有些话题对张三是好的,对李四就不好;有些话题在家里是好的,在公司就不好;有些话题他说是好的,你说就不好……所以,初涉一个话题时要先行试探,根据对方的反应再选择是“咬紧牙关”,是“虚晃一枪”,还是“跟踪追击”。在交谈中,还要掌握分寸,学会及时闭嘴。
还有很多话题,不管交际对象是谁,都不宜多谈。比如涉及年龄、收入、家庭等的隐私话题,涉及情感、政治、信仰等的敏感话题,还有自己不了解的话题、损害别人自尊的话题等,最好都做到沉默是金。
一旦涉及不适合的话题,也没关系,对方准会设法回避,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蛛丝马迹,及时转移话题。
需要敏锐捕捉的闪避信号包括:
(1)表情——或蹙眉,或嘴角抽搐,或低头不语,或两眼望天,或面无表情作茫然状,都表明对方对当下话题不感兴趣,及时转换为妙。
(2)体态语——自顾自活动手腕,或者摆弄一个小物件,都表示对方不耐烦了。而摇头摆脑,左顾右盼,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了。
(3)话语标记——回答问题言简意赅,避重就轻;叙述事情语焉不详,含糊其词;语音微弱,语调低沉,节奏跳跃;这些都是“触雷”的信号。此外,对方突然转换话题当然是最明显的标记了,此时最有礼貌的做法就是顺着对方的意思转换话题。
案例 小眼睛和大嘴巴
部门经理生病住院,同事们委托王昕去探视。王昕发现经理住在肿瘤病房吓了一跳:“经理,你不是胃病吗?怎么住在这个鬼地方?”
“医院病房紧张,托了熟人,借住在这里。”经理小声说。
“噢,这里可是鬼门关,都是绝症啊!”王昕环视病房,继续发表感慨,“就是挨时间啊,进来容易出去难……”
众病友家属怒视王昕。
王昕还要发表人生感慨,经理忙转换话题:“我们部门情况还好吗?”
“经理你就别管工作的事了,养好身体要紧。住在这种临终关怀病房,你应该更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王昕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有个病人开始轻轻啜泣……
经理见势不妙,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好像马上要开饭了!”王昕忙关心地说:“您的胃不好,还吃医院的伙食?您太太也真是的,不给你送点好吃的?”其实经理和妻子正在闹离婚,他只好淡淡地说:“她忙。医院的伙食很不错。”王昕毫无察觉,继续大发议论:“好什么呀!大锅饭怎么可能好吃?你太太忙可以请保姆送啊,每天晚上煲个汤,花不了多少时间的……”
王昕还要啰嗦,经理只好强撑病体下了床,拉起王昕说:“时间不早啦,我送送你吧。”
提示
交谈中最怕“小眼睛”和“大嘴巴”。所谓“小眼睛”就是不会察言观色,忽视对方的暗示和提醒,甚至还会“睁着眼睛说瞎话”,乱讲一气。所谓“大嘴巴”就是不会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抓住机会就要大说特说。有些话题只需要倾听,有些话题点到为止,有些话题浅尝即可,但是“大嘴巴”是没有这种分寸感的,任何话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话不说完誓不休。王昕就是典型的“小眼睛”和“大嘴巴”,两者互相“配合”,使他成了人见人厌的谈话对象。
链接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语言。维特根斯坦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现象,他主张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的主要著作只有两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他一生中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前者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指出哲学问题就是语言问题,研究哲学必须建立一个验证规范的语言系统。而后者又彻底推翻了前者的观点,认为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语言游戏”中获得理解。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虽然这并不是关于交际问题的直接表述,但是可以被我们借用来总结口才理念。
二、口才态度:自信与自嘲
1.天生我材必有用
自信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可以让沉寂的物质突然活跃起来,散发出耀目炽烈的光和热。国外教育界曾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在一次大规模的智商测试后,挑选出一个班的学生,然后告诉大家这个班的学生都是智力超常儿童。几年后,跟踪调查显示,这个班的学生平均成绩比平行实验班要高出一大截,而且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各方面的天赋。事实上,这个班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出来的,他们的智商完全和普通人一模一样!那么是什么因素让这些普通的学生变得不普通呢?说到底就是自信,自信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像智商一样可以量化,但它却可以在瞬时让一个人挺直腰板,向一切原以为应该逃避的困难发起挑战。人天生的资质差异并不明显,最大的差异在于每个人后天对自己天赋的开发程度。一个对自己越自信的人,天赋就越能发挥到极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成功者最起码的素质就是自信。没有自信的人,什么事都干不好。
有一些平时看上去很自卑的人,一旦走到他们所熟悉拿手的岗位上,马上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自信的光芒让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立刻充满了美感。让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他们把这份自信衍射到所有事情上,世界上不是又多了许多自尊而独具魅力的人吗?一个自信的人,就像一柄出鞘的剑,寒光闪闪,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但是,自信不应该是盲目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实力基础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自己的能力要有比较准确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去应酬对答,才能不断获得成功。不宜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胡乱应承。俗话说“满口饭好吃,满口话不好说”,意思是说话不能盲目保证,要留有余地。有的人不管场合、不分轻重地拍胸脯,说了满口话却不能做到,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也给人际关系带来危机。
即使自信满满,也至少在三种情况下不能盲目担保:一是超出自己的能力不能担保,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怕丢脸,一定要说出自己的难处,事先求得别人的谅解。二是别人的事情不能担保,不管是自己的亲戚、好友还是属下,即使你有比较大的把握可以替他担保,但是我们还是不要说满话。因为别人的心思、能力你可能并不十分了解,而且随时都会有变化。到时候他不能实现你的保证,你就没有办法了。三是不了解情况时不能担保,对不了解的事情做保证,就是胡乱应承,对人对己都是不负责任。
案例 交给我没问题!
大学生张畅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积极性很高。财务经理拿了一叠报表给他:“小张,这些数据明天就要交,你看今晚加个班,能赶出来吗?”其实张畅对处理报表还不是很熟练,但他想大不了熬个通宵,于是把胸脯拍得山响:“交给我一定没问题!经理,你放一百个心好了。”张畅埋头苦干了一个晚上,可惜由于业务生疏,再加上忙中出错,还是没有及时完工……经理不断埋怨:“小张,你真是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啊!”
同事袁阿姨的女儿申请去德国读书,对方要德文的成绩单和推荐信,袁阿姨向大家诉苦:“就翻译几页纸,中介就要500元,太坑人了。”张畅听见了,立刻大包大揽:“袁阿姨,我女朋友是学德语的,叫她翻吧,保证干好,一分钱也不收!”袁阿姨喜出望外,可是女朋友却说这事干不了,因为成绩单上全是专业课程的术语名称,而她对这个专业一窍不通……事后,袁阿姨的脸色就不大好看了。
邻居王大叔也来找张畅帮忙,请他介绍一个大学生英语家教,报酬是每次50元。张畅一口答应:“大叔,这事你算找对人了,交给我您就不用操心了。”张畅回母校发动学弟学妹们帮忙,大家一听就发了愁:“师兄啊,你也太不领行情了吧?外语家教可吃香了,每次才50元,路又这么远,谁愿意去?”事情当然又黄了。
提示
处理报表这件事,超出了张畅的能力,完全应该说明自己是新手的困难。翻译成绩单这件事,必须依赖别人,张畅就应该先征求女友意见然后再作保证。请家教这件事,张畅对家教市场一点也不了解就保证,难免把事情办砸。
要改变盲目自信、满嘴跑火车的交际习惯,在具体的语言技巧上,可以注意这几点:
(1)尽量避免使用过分夸张的肯定性话语,如“放一百个心、绝对没问题、保证干好、我用人格担保”之类,这些话语没有给自己留退路,没做到就丢脸,做到了也是应该的。
(2)用“但是”的转折句式,把自己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项说清楚,不要含糊地打包票。如“我保证今天不睡觉也要尽力干,但我业务不熟,干得不好还要您体谅。”“我保证去帮您打听家教的事,但条件还是要你们双方谈的。”
(3)用“只要”的条件句式,把自己实现保证的条件事先告知,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满足,保证就不能实现,这样别人也就能体谅了。如“只要我女朋友水平够,我一定叫她翻译。”“只要有合适的家教人选,我就把他找来。”
(4)用“如果”的假设句式,把能使自己免责的情况说在前头,使别人有一个心理准备。如“如果我女朋友太忙了,你可不要怪我。”“如果家教的价钱不合适,我也没办法噢!”
2.低调就是腔调
有了自信以后,还要学会自嘲。在面对别人责难时,缺乏自信的人总是百般辩解,惜身自重,唯恐别人看低自己,而自信的人却会自我嘲讽,采取低姿态,自我解嘲,以博取别人的信任和好感,把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自嘲是自信的一个新境界,自嘲者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短,不惜自暴其短,暂掩其长,其实并不会自贬身价,只会使别人更尊重自己。
自嘲有三大好处:
第一,不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压制对手,而是自我贬低,以低调求取对手的认同感。这样可以使责难者意识到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因此不再有所苛求,能以平常的心态互相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