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是纯论道章节,是道家哲学思想光芒四射的章节。
25章是《道德经》上篇《道经》部分最重要、最核心的章节,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秘密,不管能不能彻底读懂这一章节,我们都应该多角度地理解一下这个章节。
因为这一章是道家哲学思想中核心的章节,所以身为一介草民、一支草根,我的读后感也一定不是权威,甚至都可能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本着对自己言论负责的精神,应该说说这些废话。好在前文就讲过,整个《问道读道》无论是写成20万字还是30万字,都不求名利、不求出版、不求互联网上的有费阅读,全部发在互联网上开放交流。
鉴于这一章太特殊,所以我们不得不换个写法,逐句逐句地谈,局部地方甚至会逐字逐字地谈,依然力求用最通俗的语言和比喻。
好吧!无论适宜,还是不适宜,我们都开启25章吧,请暂时忽略五官的存在感,以利于理解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种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着的,这种东西不是生成的,不是长成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混合而成的。
这是个什么东西?
它又是什么和什么混合而成的呢?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需要夯实一个概念:有那么一些东西,确确实实不是五官可以认知的,只能凭借意念、概念、第六感来感知。为此,我们有必要来举例证明一下。
我们常常在讲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血气方刚、精气十足、元气不错。
无论是血气、精气还是元气,一定是存在着的,而且还不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只是这种存在我们的五官无法识别,只能凭第六感来感知其存在。
再如,当孩子还躺在母亲自宫,浸泡在羊水里面懒洋洋地游泳的时候,孩子是不会呼吸的,氧是通过连接着母亲的脐带供给婴儿的。这种氧是不走呼吸道,直接进入孩子血脉系统形成气血,以此来维持婴儿生命的。
于是,孩子出世之后,脐带被剪断的时候,是一定会哇哇大哭的。一方面,孩子因为脐带被突然剪断而难受,自然啼哭;另一方面是通过啼哭打开呼吸道,被迫开始本能地用呼吸道来吸取氧气,形成气血。
存在感刷完了,我们开始回答问题。
有一种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着的,这种东西不是生成的,不是长成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混合而成的。
这是个什么东西?答:道。
它又是什么和什么混合而成的呢?道先天存在着的,后天任何事物诞生之际,都是可以被道混合一下,混成复合体,愿意,你就让其混合,不愿意你就可以拒绝混合。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混合混成,道都这样广泛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不离不弃,不远不近,始终不依赖任何外力而存在。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因为是先于天地而混成的,于是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声音、没有形象、完全独立,不依赖任何外界之力可以存在。周而复始,往返循环运行,从不懈怠,永不停歇,天下万物的诞生之后都将被赋予道,从这个角度来看,道生万物,为天下之母。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几乎是什么都没有的身心困苦时期。这种身心的困苦往往表现为,没有女朋友(或者是男朋友),没有想要的职业岗位,没有足以令自己自信的技能,没有想要的衣服或电子消费品,没有栖身之所,一眼看过去没有希望,没有信心,没有朋友,没有开心快乐的心情……现在我们知道了,即便什么都没有,至少还有道,深度隐藏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正因为道的存在,所以至少会有时间,有空间,有阳光,有氧气,有无拘束的自由……
亿万年以来,整个人类都是这样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一世纪又一世纪地凭借着这个东西才熬出来的,人类才有了今天这种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今天的。
遥远的遥远,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的,满世界荒夷得只有道,只有阳光,只有空气,只有水,只有原生态的土地。
我无意给任何人打鸡血,我们只是需要这样穿越,这样思考,方才可能理解老子当初的顿悟,才可能理解《道德经》25章,这种整个人类亿万年的沉淀,从道的角度来说,就体现为《道德经》。
关于总根源的问题,佛家的说法是有因,一切都是因为有因,有缘,于是就形成了果。但是,今生的这枚果其实都是色,都是空,都是生生世世轮回的果。所以,佛家劝导世人今生要空,要慈悲,要般若,要修来世,要去修一个灿烂的六道轮回路径……
关于总根源的问题,儒家的说法是,你即便啥也没有,你也有一颗心,其实你只是需要把那一颗心搞定即可。怎么搞定呢?儒家说去相信实现天人合一,把仁义礼智信装进心中,如此去践行。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先天就存在着的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勉强强地给它取个名,定个字吧。名:大;字:道。名字就叫大道。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很专业的学术问题。
”道“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是不是老子首次将其定义为哲学层面的这种含义?
这个无需专业学者鉴定,诸如我们这样的草根也都可以给出答案:并不是老子首次这样定义。
比《道》古老很多的《易经》早有此类的定义,诸如“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一阴一阳谓之道“。
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比《易经》还要久远的经史文集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道德经》的源泉是《易经》;其二、道,虽然不是老子初次定义的,但是的确是老子首次将《易经》的一部分哲学思想转换为道,并首次将此定义并升格到经这个层面,发展出相对独立的一家思想学术派系。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好吧,最深奥难解的部分现身了。
洗把脸、点根烟、静静地品一杯茶,然后再来谈谈只属于自己的理解和领悟。
老子将“道”的名定义为大;字定义为道。于是绕口令一般的字面解释兼深度解释就来了。
大是什么?大就是一眼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完整的形象,总而言之就是眼睛分明所能见到的,但是因为宽广却又见不到的,所以大就是逝。
逝是什么?逝就是深远,就是覆盖了一切所能见到的,以及那些所不能见到的,所以逝就是远。
那么远又是什么?
老子说:不带这么玩的,不带这么问的。
老子说:从大到逝,从逝到远,这已经就是逐渐拓宽到了极限,已经都周全了,周了全了,那么就返回到了起点上面了,起点就是道,于是道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子还可能说:从大到逝,从逝到远,这已经就是逐渐拓宽到了极限,事情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发展至极限之后很自然就物极必反了。
两种解释似乎都非常有逻辑,似乎都符合道的理念和思想,孰是孰非?没有是,没有非,有道即可。
更难、更玄的在后面。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说:道很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也很大。整个宇宙空间里面只有这四大,而人只是这四大中的四分之一而已。
其实这一句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简单到让人摸不着头脑一样的。
其实,惜字如金的老子是在强调着这么几点:
一、先有道,有道然后才有天,有天然后才有地,有地然后才有人。人是很大很大,大到可以向天地索取一切,而天地似乎好像一直都是默默承受着的,于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现象就是:目无天地,更无道的一些人在不遗余力地干着一些破事。
这样对吗?
脚下有厚土,头顶有苍天,厚土苍天之上还有个道存在着的,人怎么可以大到无视这一切呢!
二、在四维空间里面,人不是全部,只是不轻不重的局部,可以很大很大很大地大到极限位置的NO。1,但是人外还有地,人外还有天,人外更还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
三、天大地大,那是因为天地遵道,天地无私地抚育一切生命而不向外索取,更不居功主宰一切,其实,人也可以很大,但是有个前提:尊道贵德。
四、在四维空间里面,道大,天大,地大,这三者都是道的身和心,同在四维空间里面的人理应遵道,这样才能平衡,这样才能彰显出作为智能生命的人是有着尊严的,只有这样四维空间才能和谐,唯有如此,别无他法……
道家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指了条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这个要点勇气……
封建王朝时期的读了一辈子四书五经的士林中人为这几句话吵了数千年。各说各话,各有一套解释,更要命的问题是,这些读书人都只认孔子这个圣人,但是孔圣人又从不曾解读过《老子》(也即为:道德经)。
《道德经》读了这么久,我们应该能感知到,老子惜字如金,欲言又止的时候太多太多,常常是点而不破……
就像大街上让男人们眼睛一亮的姑娘,身材超棒、气质超佳、步态轻盈而活力四射,但是戴着面纱,真容始终在面纱之内,任何人都只能凭直觉去想象面纱之内的容颜……
老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干嘛不把话讲明白呢?
这与老子最初的职业有关。
老子因为最初的职业而掌握了大量的秘密,然而这些秘密又只属于周朝,本着道向着德的老子,不可能背道而驰地将一些周朝的秘密乃至秘密武器公诸于众。
老子当初是周朝“守藏室”的管理员。
是大周王朝的藏经阁管理员、是大周王朝的智库管理员、是大周王朝的国家级藏书馆的管理人员。
毫无悬疑了,周朝的藏书阁里面一定不只是藏着图书,势必还藏着类似于“葵花宝典”这类智慧高度聚集的经史文集,而周朝正是因为这些才得以强大。周文王能在监狱里面呆上7年而将伏羲氏的八卦演化为64卦,并给64卦都配上绝伦的64份卦辞,384份爻辞,这不是抓抓脑袋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是饱读诗书的结果。每一个爱好写作的真假文人(诸如像煮史问道这样的山寨货只能定义为假)都知道,能写出一百万字,那么其背后的阅读量是不低于1000万字的(当然,诛仙这类的玄幻不在此列)。
周文王之后的数千年,除了孔圣人韦编三绝读《易经》整个了读后感挂在《易经》里面之外,再也没人敢动《易经》半个字了。
时至今日,《易经》依然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哲学大文!至于卜卦,那是另一码事。
周朝能强大到连孔圣人也万分敬仰,万分向往。不仅如此,后来历朝历代莫不向往,就连西汉末年就刘邦后人掀翻创建新朝的王莽也在尝试着恢复周朝旧制。当然,因为王莽没有学习并掌握周朝的“葵花宝典”,所以王莽的折腾也就是历史上的一个笑话。
老子必须为周朝保守秘密,好多话可能都涉嫌周朝的“葵花宝典”,于是只能这样,只能这样点到为止,有功底地自己去领悟,看不懂的是道行不足。
西汉王朝的一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所著述的《史记》说老子活了160岁,骑牛西出函谷关……我相信我们早晚会有那么一天能出土一些文物,能获悉老子当年所保守着的周朝秘密。
瞎掰了半天,回到《道经》上面来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法则、效法、顺从、依赖、依据、产生、源于、取经、向……我无法彻底解释这个字,上述十来个翻译选项随意选,随意理解,别执着,悟多少算多少。
人法地,怎么法?
地法天,如何法?
天法道,怎么法?
道法自然,自然是个什么东西?道是先于天地混成的一个半成品,自然能在天地之前产生?自然到底是啥?
天、地、人、道、自然,这五个概念,我们需要重构,重建,单凭商业社会的生活阅历与概念结构,可能理解不了这个复杂的关系。
前文讲了《道德经》的源泉是《易经》,那么我们要稍微试着稍微扯一下《易经》,至少要扯清楚《易》里面的天和地是个啥。
孔子当年韦编三绝地读《易》,读完之后,给乾卦和坤卦这两卦写了个象传,无论我们是否读过《易经》都一定会熟悉孔子所写象传中的一句经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停歇地保持着刚强劲健的运行姿势,君子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也应像天一样保持着阳刚之气,孜孜不倦地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大地之上的川泽自然成河成江,山岚起伏自然成势,山河气势厚实和顺承载着世间万物,抚育着世间一切生命,君子应增厚美德,像大地一样容载万物与生命。
人法地。
人们依赖土地、向往土地,理应也效法、取经于厚实的大地。
效法什么呢?
借用一下儒家孔圣人的原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法天。
天有风云雷电,天有甘露,天有日月星辰,天有灿烂的光和热,地能不法天?!
地顺和厚实,抚育万物,有着天然的母性,于是我们常常把大地比喻为母亲,于是与之相对应的《易》的坤卦就是一个纯阴的卦象;天,刚健有力,周行不殆,变化多端,于是《易》与之相对应的乾卦就是一个纯阳卦象,所以天也就成了父亲的代名词。于是,天下家庭,父亲都是天,于是,我们常常把天比喻为天公(没有天母这一说)。
地法天:地效法于天,地追随于天,地向着太阳向着天。
天法道。
在浩瀚得宇宙中,人类是卑微又卑微的,在人类眼中再也没有任何一种规律比天体运行的规律还有铁定,还要自然,还要坚定不移;更不曾有任何一种规律对人类的影响比天律(天体运行规律)还要大。
日出而作,日落而作,365天,天天都是十二个时辰……无需列举了……
于是老子认定,天是法道的,天是有有道的。
于是历朝历代都会祭天,今天明清两朝祭天的那个地方依然还在,即便是文物,也依然保持着那份令人敬畏的庄严和肃穆。
道法自然。
在研读道德经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好久,我也曾经抓破脑袋地读过、查过、想过、讨论过、思考过。
不急于给出我自己的领悟,先看看学界的各种解释和领悟:
1、自然是自然界。
2、还是那种自然而然。
3、为无为之下的那种顺势自然成形。
4、从自(指的是自己)到然(指所有的一切)。
5、浑然天成,自生自长的一切。
6、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和属性(如,水往低处流)。
…………
不再列举了,各种解释,各种解读,各种理解,我们都不知道是否妥当。
在反反复复,千思百虑之后,我将“道法自然”的“自然”理解为:乾坤。用《易》的思想和观念就是阴阳,用《易》的说法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当乾卦和坤卦合并在一起,就是标标准准的一阴一阳;
当天和地组合成了一个整体,就是标准的乾坤,就是天行健,就是地势坤,就是自然。
道法自然——道法天地——道法乾坤——朗朗乾坤,道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我无力进一步用文字解释说明,任何进一步的解释和领悟,均在《易经》的乾坤两卦的卦辞、爻辞、以及孔子为这两卦所作的象传与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