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关于观察和思考,老子在24章,再度给我们上了一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尖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踮起脚尖之后的最大感觉是不是会发现站立不稳;言下之意就是讲别试图去踮起脚尖装高度,那个高度是装不出来的,是不稳妥的。
步行或跑步的生活经验我们也都有,那么是否可以步子迈大一点,两步并一步地跨行呢?
按照《道德经》的思想,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对于这个问题而言,也是这样,你可以两步并一步地跨行,但是一定没有办法两步并一步地跑步前进。
其言下之意按照今天的网络语言来讲就是:步子迈大了会扯淡。文雅一点的讲法就是:步子迈大了,行不远,跑不久,跑不快。
老子谈了两点基础生活经验其实要将话题扯回22章,劝导人们老老实实地向古人学习,向遵道、得道的圣人学习。
24章,一读就懂,它回到了22章的内容,重复着在强调着22章的内容,然后淡淡地从道的正面和反面给出了结论。
我们需要温故复习一下22章的内容:“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些谈的是得道之人的一组行为准则:他们常常不自见(xian),不自我炫耀,从不嘚瑟,然后默默地就像一颗夜明珠,引领着方向;他们从不自以为是,却能常常获得世人的赞誉;他们从不自我居功,不自我夸耀,但是却常常能成就一些利于天下苍生的功业;他们从不自吹自擂,但是那种圣人的口碑却往往可以天长地久。
温故之后,老子给出了以道为出发点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反面结论,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正面结论:”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反面结论:如果不按照前述标准遵道而行,那么一切都将成为剩菜剩饭一样的累赘,一切言行将会像剩饭剩菜等等累赘一样,成为令人厌恶的东西;
正面结论:有道的人,不会把事情搞成这个样子(搞成累赘,搞成余食,搞成物或恶之这样子)。
24章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是对22、23章的一个总结。
在此前的读后感章节中,我们提及过要好好谈谈李斯这个人的。下面我们一起以道为出发点,看看一代才子李斯悲壮的一生,藉此煮史问道,煮史悟道。
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历史,没哪一段历史时期比李斯所处的历史时代更乱,那是一个天下一统的前夜,是历史巨轮拐弯的时期。
李斯的确是个英雄,而且还是个大英雄,历史给予李斯的定位就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推动了帝国文明的发展(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他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历史进程(辅助秦始皇称帝);尤其是在规范统一作为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汉字方面,李斯是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的。
自古英雄多悲壮,李斯尤为如此,我们仅仅只是在这一章节用史实来看看道里道外的李斯。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生于约前284年,被诛九族于公元前208年。
在谈《道德经》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多次提及古人观察与思考,李斯也毫不例外。早年尚未发迹的李斯,是在地方衙门有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务。
极度善于观察思考的李斯,敏锐地发现了茅房和粮仓的老鼠有着显著的差别。李斯发现茅房里老鼠吃着最脏的东西,遇到人或狗,经常吓得四处逃窜,而仓库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成山的着粮食,在粮仓良好的环境下可以不受人和狗的惊扰。
这一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让李斯惊叹无比:“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译文:有的人高贵贤能,有的人没有出息,就像这老鼠一样,这是由他所处环境的优劣所决定的啊)。
这就是流传了千古之久的李斯之老鼠说。
在“老鼠说”的刺激之下,李斯背井离乡师从荀子,诸子百家那么多名师,身怀荣华富贵梦想的李斯偏偏就选择了荀子,其实是有原因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荀子的学说实用,非常实用,至今都有着众多的粉丝,因为荀子是帝王术的鼻祖。
李斯的这个老师很厉害,也很要命,对于李斯而言应该可以肯定的事情是:李斯这一辈子成也荀子,败也荀子。
荀子作为儒家的一棵大树,其实是披着儒家的漂亮的外衣,专攻“帝王术”。荀子所代表的这一儒家分支其显著的思想特点有: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各种欲望,所以人性本恶,那么怎么办呢?需要用孔圣人的那一套礼法的教化。这个与道家的静心寡欲是不同的两个方向。
在人与自然方面的相处方面,荀子不完全认可天人合一,而主张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个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
在道统这个层面上,荀子主张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总而言之,我们能发现荀子的思想也是非常超前的,非常注重实用,礼法并用,实用为王,道义则被搁置在了一边。
荀子教了几个优秀的学生,其中知名度超高的就是李斯和韩非子(身为李斯同窗好友的韩非子后来被李斯所杀)。
李斯很是善于学习,他将荀子所教授的那一套帝王术玩得炉火纯青,下面我们快速地过一次李斯在权谋之下的晋升路线图。
第一步:装。
装成其他可以进入相府人的仆人,混入吕不韦丞相府,只为谋求面见吕不韦,推销自己。
李斯跑到咸阳之后,策划的第一步是跟秦王的宰相吕不韦混个脸熟,并在相府某个门客之类的差事,然后借助吕不韦接近秦王进一步推销自己。
在咸阳广泛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李斯多次试图去拜访吕不韦,但是无一例外地都被相府的门口给赶走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绞尽脑汁的李斯认识了一个老乡,并装扮成为那个老乡(郑国,精通水利工程)的仆人,终于进了相府,并且见到了吕不韦。
不仅是见到了,而且给吕不韦上了一课,令吕不韦心花怒放。
不仅上了一课,而且还直接就给吕不韦端上了一道大菜,建议吕不韦组织门下3000门客一起重新修订一下春秋历史,将混乱的历史统一为官方版本。
言从计听的吕不韦不仅安排了修书,而且这部书还流传下来了,这部书的名字就叫《吕氏春秋》。
完成了第一步的李斯没忘记做一件事:报仇,杀了八个当初拒绝他去拜访吕不韦的相府卫兵,拿八颗人头来奠定自己在相府的地位。
与《道德经》相向而行的帝王之术很实用,很要命,很可怕!
第二步:做局。
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李斯在相府敏锐地发现,身为秦国丞相的吕不韦与秦王嬴政的生母赵太后有一腿,不仅如此,李斯还发现吕不韦似乎还吃不消赵太后的折腾,每次从赵太后那边回来之后就像被挤干似的无精打采。
发现了这一层关系和吕不韦吃不消赵太后这一现象之后,李斯冥思苦想,如何才能用这个做足文章,利用此事做个局,让自己渔翁获利。
荀子老师所教授的帝王术再一次被李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一把。
李斯悄无声息地将一个嫪毐的人推荐给了吕不韦,并让吕不韦鬼使神差般地将这个嫪毐推荐给了太后。
嫪毐是个不一般的男人,用史书上的原话来讲:“****人”,基本上无需进一步解释了,就是那玩意儿与众不同,特别大的男人。
吕不韦、太后、嫪毐,三方就此陷入了李斯所布下的局。
太后竟然万分宠幸嫪毐,这大大超出了吕不韦的预料,却又完全符合李斯的设计。
万分恐怖的事情是,此时此刻,吕不韦却毫无察觉,竟然还加深了对李斯的信任与依赖,被晋升为郎官。
第三步:竭尽全力地靠近核心权力中心。
李斯终于有机会面见秦王了,吕不韦、嫪毐、赵太后火红般的“好日子”即将在李斯不遗余力的折腾之下,很快到来。
折腾了那么久,不就是为了这一步吗?
其时的历史大势是,六国在玩合纵,联合起来抗衡强大的秦国,以防止被秦国吞并。秦国在玩连横,用远交近攻的连横外交策略来抗衡并瓦解六国,试图逐一各个击破。
李斯的帝王术对于秦王而言,那简直就是一拍即合。
李斯给秦王上了最实惠的一道菜:“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李斯说对于诸侯六国下面的那些大臣,能用钱摆平的就花费巨资先搞定;用钱搞不定的那些,就直接用暗杀;暗杀不了就用离间计,挑拨其君臣关系;这一些外交动作搞完之后,大军就可以上去了。
狠!绝对够狠!这些招数里面,没有半点道和德的影子,全是荀子帝王术的招术。
李斯终于接近了权力核心,不仅获得了秦王的赏识,而且还被秦王封为长史,成为了秦国朝廷高级官员。
第四步:卡位。
步步为营的李斯终于再度升职,被秦王拜为客卿,这个岗位其实就是秦王的助理+秘书岗位,这个岗位其实也就是宰相的后备岗位。
官拜客卿的李斯明白了一点:卡位动作完成,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在弄点政绩出来,就可以开始收网将吕不韦掀翻在地,取而代之。
第五步:绞杀吕不韦、嫪毐。
李斯开始左手引爆吕不韦和嫪毐之争,右手出谋划策深度化解六国合纵。
李斯右手所策划的化解之谋,不可谓不毒。
李斯广布谣言,楚国的所册立的太子其实不是龙根,而是春申君跟楚王王后偷情所播下的种,春申君却又是楚国的重臣,是一代能力杰出的政治家,被历史定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脆弱的六国合纵就这样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左手的事情对于李斯而言是小菜。公元前238年,嫪毐终于中招,选择了狗急跳墙地武装叛乱,被秦王嬴政车裂,嫪毐与赵太后所生育的两个儿子也一并被杀,嫪毐被灭三族。
在李斯的策划中,嫪毐只是个药引子,只是借助嫪毐将火导引至吕不韦身上去。一切都不再有任何悬念,吕不韦被撤职、被逐出京师咸阳、被秦王书信指责问罪,最终于公元前236年服毒自杀。
李斯的目的达到了,秦王赢政任命李斯为专案负责人,全权查办嫪毐与吕不韦这一大案,李斯大开杀戒,能杀的都诛族,能流放的都砍头。
深谙帝王术的李斯知道一点:杀人越多,威望越高。
第六步:爬沟过坎,大展才华。
李斯的这种玩法,让秦国的宗室们害怕了,在宗室眼中,李斯已经太强大了,随时可以取了王亲贵族们的性命。
在宗室力量的作用下,嬴政下达了逐客令,驱逐一切外来之客,李斯也在其中,被驱逐回他的河南上蔡老窝。
秦王嬴政这一驱赶实在是太厉害了,其影响力空前,至今依然,放眼看过去,未来的数个世纪其影响力将依然存在。
因为嬴政的驱逐,所以卷起铺盖回上蔡老家路上的李斯整出了一篇万分、十万分优秀的文章:千古名篇《谏逐客书》被李斯一气呵成,横空出世。这篇文章将长期霸占我们的语文教材古文篇。
《谏逐客书》被递交到了嬴政的案头,嬴政读完之后讲了一句话:“嗟乎,倘无此书,寡人之过,将葬送秦国也”。
李斯不仅官复原职,并且还晋升为廷尉,李斯用一篇文章拯救了成千上万读书人的前途,从此李斯也成为外客集团的核心精神领袖。
第七步:一展抱负。
继续展开抱负,继续撕裂六国的合纵,李斯端出了一整套瓦解吞并六国的全盘计划。并力荐拿韩开刀。
六国从此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帝国从此将实现大一统,此后数千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也都是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斯也是功不可没啊。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听从了李斯的策划,拿最弱小的诸侯国韩国开刀祭旗,用十年的时间一口气先后吞下了韩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公元前226年灭燕国;公元前225年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1年灭燕国。
第八步:问鼎相位,坐享荣华富贵。
大秦帝国终于诞生。
李斯在公元前220年左右,终于问鼎帝国相位,成为了始皇帝之下的第一位丞相,也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功勋罕见的丞相。
制定大秦律、定规章制度、开创性地开启郡县制(至今都还在沿用)统治天下,统一度量衡、设立国道标准、统一马车轴距、统一文字、统一学术和历史、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没人不佩服李斯的才干。
但是,也没人认可李斯是一个遵道贵德的人。
第九步:物极必反,背道而驰自取灭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出巡返程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邢台)驾崩,又一个历史拐点出现了。
李斯用一枚巨阴男搞定吕不韦,却被一支“一剪梅”的太监赵高所摆平了,这真是个天大的讽刺。
赵高以公子扶苏“颂法孔子,信奉礼教,不乐法治”威胁李斯,反反复复数次游说李斯篡改遗诏推胡亥上位,李斯竟然放弃了国家利益,从了妖人赵高。
在李斯的主持下,朝廷隐瞒嬴政死讯,焚烧遗诏,再由赵高伪造嬴政遗诏,赐于李斯,确立胡亥继位的合法性。最后,伪造嬴政招数,赐公子扶苏和蒙恬,令二人自杀。
此后的历史我们非常熟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点燃了革命的烟火,天下烽烟再起……
项羽、刘邦、张良新一代的英雄豪杰陆续登上了历史舞台。
比李斯更阴的妖人赵高竟然选择向刘邦靠近,并在此之前摆平了一代天才李斯。公元前208年十月,李斯在赵高的阴招下,被秦二世以谋逆罪收监问斩“腰斩咸阳市,而夷三族”。
第十步:临死前的悔悟(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临刑前,李斯面对身边的一同受刑的儿子万分愧疚,老泪纵横,发出了人生最终的感悟:“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翻译:我真想再和儿子一起牵着黄狗,出城到上蔡东门那边去打猎捉兔,难道还可能吗?)
李斯的言下之意,其余的一切一切都是多余的,都是累赘,都是今天致死的原因,唯有那种自然的、遵道的东西才是最快乐的,可是一切都晚了,一切都不再可能了。
让我们把历史讲完整。
赵高摆平了李斯之后,取代李斯成为了大秦帝国的丞相,此时的秦已经是砧板上面的肉,只等刘邦来取了。
公元前207年八月,隐隐察觉到秦二世对自己靠近义军的行为有所怀疑之际,赵高先下手为强,杀了秦二世胡亥,立胡亥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同时废除帝制,秦开历史倒车称王不称帝。
公元前207年,即位的子婴设计废了赵高,车裂赵高,诛三族。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秦京师咸阳,子婴投降,秦亡汉兴。
李斯,成也荀子、败也荀子。我们无从考察李斯是否读过《道德经》,但是我们知道在焚书过程中,感谢李斯放了《道德经》一马,否则……
故事讲完了,我们是否发现故事里面隐藏着的一些思考题。
公元前210年,李斯丞相还在向秦始皇建议统一帝国的货币。但是4年之后大秦帝国就灭亡了。
李斯既然如此有才,为什么不能识别出大秦帝国的千疮百孔呢?
答:学术方向所致的一叶障目。
李斯精专于荀子学说,一直在拿人欲做文章,一直在玩权术和斗争,所以无法意识到他所倡导的那一套行不通。
那么,在其时的背景之下,老子所代表的道家那一套就行得通吗?
这个问题,历史用史实回答了我们。
秦亡汉兴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刘邦能入主咸阳背后最大的谋臣是张良,秦始皇驾崩的那一刻,张良就知道天下势必易主,于是擦亮了眼睛,找到了刘邦。
大汉帝国建国之后,历史封建王朝的一个盛世巅峰就出现了:文景之治。
能成就文景之治的核心学术思想就是道家思想,就是无为而治。
我们都知道,厚黑学、帝王术在今天依然畅行天下;这个我们没有资格去否定和批判,煮史问道只是卑微地认为:这些东西不是王道,王道依然是道行天下,依然是道家的上善若水,依然是儒家的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