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持着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当感觉不好时,我们就会做出一个能够令自己感觉好的决定。
当感觉不好时,我们就不愿意和对方交流。当孩子的感受被忽略时,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不被父母关爱,感觉委屈、难过、不安,甚至会有压力,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张轶才会因为感受不到妈妈对她的关爱,而用不学习来对抗。
当孩子们在家里感觉不被爸爸妈妈理解时,自然就会封闭自己和父母沟通的心门,而父母要想再次打开这个心门,那是相当困难的。
还我权利
已上初二的聪聪让妈妈很头疼,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打架,谈恋爱,难以管理。妈妈说多了,聪聪就会瞪眼,嫌妈妈管得太多,而且还会搬出自己的理由来和妈妈顶嘴,比如,妈妈让他按时回家,不允许他晚归,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不能晚归?我爸怎么就可以晚上不回家?”
这令妈妈很烦恼,尽管她跟聪聪讲了,爸爸是因为工作,但是仅仅十几岁的聪聪却难以理解这点,他认为妈妈这样对自己不公平,就是不听。
无奈的妈妈只好让爸爸来管儿子,自己干脆不管了。聪聪的父亲杨先生是位军官,平时对儿子管教较少,现在面临这个状况,也只会用军队的方式对待儿子。
一脸严肃的杨先生转向大家,指了指坐在右边低着头的男孩说:“这是我儿子聪聪,初二,我是一名军官,平时也是对儿子要求比较高,总想让他出人头地,考个好学校,有个好未来,但似乎聪聪觉得我很烦,不想好好学习,这令我很头疼。”
说完他用手推了推聪聪,目光严厉地看着儿子,以示让他和大家打招呼。
聪聪木然地抬起头来,毫无表情地看了看大家,又低下了头,就算和大家打过招呼了。
杨先生皱了皱眉头,没再说话。看来,聪聪和爸爸之间的隔阂的确很大。
昕怡注意到杨先生的军人角色在家庭中的重现,这不是父子,而是上下级,聪聪的父亲需要转换角色,在家里做爸爸而不是领导,允许聪聪做孩子。昕怡的记录本上又记上一条。
聪聪的表情似乎告诉我们:有这样的父亲,想发出自己的声音都很难,更何况自己是一个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这得有多大的勇气才可以和父亲抗衡?!
培智见聪聪低着头,不说话,又听杨先生说自己是军官,就乐了,说:“看来聪聪和我一样遇到了强悍的家长。”
杨先生尴尬地说:“培智这孩子真有眼光,一下子就看到我们家的问题了。”杨先生自我解嘲地笑了笑,继续说道:“我平时工作忙,回家少,有时工作到很晚也是常事,他妈妈对他要求也挺高,这不,她妈妈觉得管他太难,就把这难题交给我了。”
面对如此矛盾和对立的父子,昕怡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幅画面:在聪聪的家里,每天都是聪聪和妈妈在一起的画面,吃饭,看电视,谈学习,争吵。不过这个家里似乎总缺了点什么,对!是父亲!聪聪的父亲在什么地方呢?
昕怡问:“那您平时是怎样和儿子相处的呢?”
许是现场家长很多,为聪聪增添了些许勇气,因此一听到昕怡提到爸爸,他就愤愤地说:“我整天都看不见他,谁知道他在哪里?做什么?偶尔看见他,还老训斥我不好好学习。可是他管过我吗?”
杨先生没有想到儿子今天在这里伶牙俐齿,平时在家里可是很少说什么的。他诧异地看着儿子。
聪聪见父亲用奇怪的目光看自己,坐直了身体说:“哼!我说的是事实。”
杨先生说:“对,我是很少管你,我奇怪的是,你在家里和在外面就像是两个人。”
聪聪立刻说:“我在学校是老大,他们都得听我的。”然后他又小声地说:“可是在家里,你和我妈是老大。”
聪聪最后这句话令大家哄堂大笑。人人都感受到了这点。
明白了,原来,聪聪是在向父亲——家中唯一的男性角色求取认同。对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聪聪来说,爸爸是他认同和学习的榜样,在他的眼里,男人就可以像爸爸一样晚回家,可以在外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和同学玩,谈恋爱,当老大打架,这些都很正常,妈妈不该把自己限制在家里。
聪聪还说:“为什么我就不能谈恋爱啊?我都十四岁了,就我妈事儿多。”
昕怡想:一方面是孩子向家长要求自己的权利,要独立,要自己管自己,父母不给;另一方面孩子尚处在不成熟的青春期阶段,难以分辨事情的真相,仅仅看表面现象就做出极端的决定。看来,聪聪的这个情况的确令人头疼。
聪聪的确在用行动要求公平,自己和爸爸都是男人,为什么妈妈的要求就不一样?
昕怡问杨先生:“平时你们在家里,儿子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吗?”
聪聪接话:“哪里能有我的声音啊?到处都是妈妈的声音,要不就是偶尔才回家的爸爸教育我的声音。”
杨先生尴尬地说:“的确,平时他妈妈说的比较多,有些唠叨,可能是因为我工作忙不在家,她有些压力大吧。”
“您可以允许聪聪在家有自己的话语权吗?”昕怡问。
“当然,”杨先生说,“我们肯定给他话语权。”
聪聪抬头问父亲:“真的?我自己的事情我可以说了算?”
杨先生点点头,说:“看见前面几个例子,我受教育很多。决定做出改变,就从你的话语权开始。”
聪聪担忧地说:“我妈妈能同意吗?”
杨先生说:“能,你妈妈通情达理,只要她知道你能够说到做到,她还巴不得呢,你妈妈累着呢。”
艾琳也说:“我觉得你妈妈要是知道你已经长大了,能为自己负责了,她一定会同意的。我自己的体会告诉我,虽然孩子离开妈妈独立令我们这些做妈妈的有些焦虑,有些不适应,但是我们宁愿自己焦虑也要允许孩子长大。”
张轶妈妈也说:“是呀,哪个妈妈不想让孩子好好长大呀,我觉得你妈妈就是担心你,你又是恋爱又是不回家,还在外面打架的,谁当你妈妈都操心呀。你说是不?”
聪聪点点头说:“哦,那好吧,如果我妈妈同意,我以后一定会做好的,不让父母操心。”
军人家庭的聪聪,想独立相对困难了些,这就不难理解他在外面和在家里的表现大不一样。怎么办呢?难道任其自由发展?或者像聪聪父母一样说教和限制?
其实,所有这些,仅仅是一个表象,而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孩子向父母要权!要自我管理的权利。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不愿意再受成年人限制了,不管是谈恋爱还是晚回家,都是和父母抗衡的表现,包括在学校打架也是在向老师这个权威挑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你给了我权利,我自然会为自己负责任。
青春期孩子由于“成人感”的形成,自以为已经成人,要求具有和成年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
一个母亲的悲哀,就是要接受孩子不再依赖自己。
一个母亲的智慧,就是允许孩子逐渐离开自己,即使明知孩子要跌跤,也要让他找寻自己的道路。因为她知道,一不小心,母亲就会变成他成长的牢笼。
承担自己的责任
针对这个实质性问题,杨先生回家后及时召开了家庭会议。爸爸、妈妈和聪聪展开了讨论,当妈妈把做主的权利交给聪聪时,聪聪会怎样?
对待给家长制造麻烦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把问题交给孩子,家长不断提问,让他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和限制。
比如,在谈恋爱的问题上引导聪聪思考,现在谈恋爱准备结婚吗?两个人假如准备结婚,又怎样生活呢?责任到了聪聪自己手里,他变得沉默了,不再像开始时烦躁了。
聪聪想了很久才说:“我也没有想好,只是觉得妈妈不让做的事情我就要做,现在这样一问反而觉得两个人谈恋爱只是彼此喜欢而已,并不准备结婚,因为自己目前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办法生存,现在的主要任务只能是好好学习,为将来做准备。”
太棒了!把问题交给问题的制造者,促使聪聪思考和为自己负责任,当聪聪为自己负责任时他开始成长了。聪聪的妈妈瞪大了眼睛,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每个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杨先生后来和大家说的回家以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听了都很开心,没有想到妈妈的放手能让儿子有这么深刻的思考,这给在场的妈妈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把问题和人区分开来,每个问题都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大家兴奋着。
“还没完呢。”杨先生继续讲家庭会议的内容。
再谈到打架,晚回家的事情,聪聪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我就是讨厌老师要我们只能这样,不能那样,我故意和他们作对,至于晚回家就是不想让妈妈总限制我,她如果不这样限制我,在家里不烦我,那我肯定按时回家了,谁愿意在外面待着呀?”
说完,聪聪腼腆地笑了,完全没有了刚开始时和妈妈之间的对立和跋扈,这令聪聪的妈妈很意外,也很感动,她不由得泪流满面,同时自责地说:“看来儿子真的长大了,我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对待他了。”
以前的方法?很好!聪聪的妈妈开始醒悟了。以前的方法是什么呢?
“唉!以前总觉得他是个小孩,没有长大,所以什么事情都不敢让他自己做,样样要求他听我的,从来也不听孩子说。现在看来,是我错了,儿子已经长大了,不能再拿对待小孩子的办法对待他了。需要给他空间,听他的观点,并尊重他,让他自己做主,允许他去尝试,只有他体会了,才能成长。别人告诉我们的我们不相信,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体会了才会信以为真。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此时方知妈妈好’啊!”
多么经典的总结啊!对待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就需要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倾听他内心的声音,给他自主权,允许他出错,这样才有助于他成长。这是每个青春期父母都需要很好地学习和效仿的为人父母经验。
杨先生带来的家庭会议令大家耳目一新,尤其是父亲们,明白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不能一味地依靠孩子的妈妈,自己也要发挥适当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此时,爸爸们群情激奋,恨不能立刻回家就开始履行自己的父亲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