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笔点破春江水
文试看似只是单单的一张薄纸,其中包含了大林立国的历史,杂文,帖经,墨义等等等等。
可书院的考试又岂会那么简单,考完了文,那么便要考艺。
六艺中的两艺。
书院给众多考生半个时辰的时间调息,来面对接下来的两艺。
众所皆知,所谓六艺便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对于自幼便开始学习不曾修行的韩晨来说不算太难,只不过这里两艺是随机抽选,谁也不知道会考到什么,只要不是那乐考就可以了,韩晨暗暗祈祷。
这烈日当空的正午,骄阳肆虐,考生们早已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低声讨论,唯独韩晨独自一人显得倒有些落寞,不过从南荒到北凉却早已习惯,略显稚嫩的少年早已拥有了坚若磐石的毅力。
韩晨从怀中拿出半个红薯,啃食了起来。
这时,不远处三五成群的考生走了过来,围着一人。
“萧公子,进这书院我看您倒是志在必得了。”
“那可不是,区区书院怎能难住萧公子。
“……””
几人在一旁阿谀奉承,点头哈腰的说道。
中间的那人正是文试第一个交卷的黄衣少年,他手中的纸扇不停的摇摆,对那几人的刻意讨好显得视如敝屣。
“书院是圣地,不要轻易评论,就算是我也没有完全的把握。”
那名叫萧公子的少年,微微一笑,显得极有风度,也极其自信。
“您号称我们江州第一才子,进书院也是必然的事情。”
萧公子一笑,不语。
“原来是江州的才子。”
韩晨嘴中嚼着红薯暗道。
江州这个地方倒是有些名气,在大林东南的海域上,江州属于大林的领土,但并不在大林的管辖下,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政权,来到大林境内,即便是考取书院,心中也难免会有些傲气。
闲暇时,韩晨倒是默念起《无根经》,《无根经》讲修行,内容早已被韩晨背的滚瓜烂熟,没有任何修行基础的他,又无人指点,自然无法读懂《无根经》的奥义,不过多读几遍到并无坏处,滴水穿石总有读懂的一天。
因为修行从来都不是件简单事,进了书院便能多读些修行方面的书籍。
“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已成…”
半个时辰很快便是过去,钟声响起,考生纷纷再次进入考场,看到石桌上摆放的古筝,柳琴,琵琶,笛子…韩晨的脸色难看了起来。
显然这“乐”便是这次要考的两艺之一。
虽然父母自幼便让他学习乐器,只不过年幼的韩晨认为男子整天鼓弄琵琶,古筝之类的,难免有些缺少男子气概,除了学习练字便是骑马射箭,哪里还会吹拉弹唱这等本事?
莫非上去谈一首那“断肠曲”被教习轰出来不成?
此刻韩晨心中难免有些悔意,不过后悔也是无用,无奈下只好弃考。
看到考“乐”,弃考的人数不在少数,教习们也似乎习以为常。
好在最后那一艺是韩晨最喜欢的书法,韩晨不再犹豫便开始进行书法考试。
韩晨接过一张白纸,开始磨墨,尽管这次考的书法,但书院也是同样给出了题目。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对子太长便不好对,但不好对并不代表不能对,墨磨好了,对子也出来了,只不过要用什么字体写出来?
行书?草书?隶书?楷书?
看似简单到提笔落笔便可以,这其中又是包含了笔法,字法,构法,笔势等诸多内容,既然自己乐科已经弃考,哪种笔法才能够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呢?
平均三科成绩怎么也要拿到甲等,对乐器一窍不通的他只好赌上一次,希望能够将平均成绩拉高一些。
楷书显得中规中矩,草书又显得龙飞凤舞,那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行书了?也不知道教习喜不喜。
既然心中有了决定便提笔落下。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六峰峦色,色即是空。”
色对声,无声不寂,色即是空。
韩晨这几个字写的刚劲有力,笔势雄健洒脱,赫然有几分书法大家的韵味。
即便如此,韩晨对这考试依然没有太大的信心,毕竟书院就是书院,各地才子汇集的地方。
对子对的工整,笔法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进不了书院,也不会有太大的遗憾,天下之大,难道还没有容得下我的地方?
“一定要过啊。”
韩晨完成考试便离开考场,由于他乐科弃考的缘故,自然比别人出来的早些,考场外车水马龙,诸多马车,学子的父母都是将这里围的水泄不通。
每届点金大会都会有诸多学子来参加,书院自然是教书的地方,讲究有教无类,甚至周边小国都会派人前来,为了能考进书院,不知有多少人为了疏通门路弄得倾家荡产,好似一场豪赌。
不过韩晨真的很想看看书院到底长什么摸样。
“这位公子,这边请。”
韩晨不远处,一黑衣老者对韩晨讲道。
带着心中的疑惑,在黑衣老者的带领下走到了一马车旁。
只见那马车刷着红漆,用的皆是上等布料,马车旁的骏马无比健壮,黑色的鬃毛格外茂密,不停的打着响鼻,能够坐上这等马车的人物非富即贵。
带着心中的疑惑,韩晨刚欲开口,马车中便走下一名中年男子,这人衣着华丽,容光焕发,微微一笑问道:“请问公子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年方几何?”
韩晨一愣,心中难免有些警惕,微微欠身,答道:“小子姓韩名晨,自南荒来,已然虚度十五年,不知您是?”
“在下秦府秦世,曾辅导太子殿下学习,不知公子院试成绩如何?”那中年男子一笑,显得十分温和。
“见过秦太师。”韩晨恭敬的说道,举手投足之间显得十分自然,不失礼数。
“现秦府正缺一名伴读书童,不知公子…”
对于韩晨的态度秦太师显得很是满意,在他看来韩晨像似山里来的寒门学子,只因不通乐器书法而弃考,这种学子正是他所需要的。
看着韩晨的衣着,他接着补充道:“月供白银五两。”
大林虽近些年通货膨胀,但地方的一个九品官员年俸也不过两百两,五两银子确实不是笔小数目,他自然不相信韩晨能够抵挡这种诱惑。
“承蒙秦太师厚爱,小子千里而来,十分想去书院看看。”韩晨一笑,不过话中却有委婉的拒绝之意。
“哦?小女也参加了今年的点金大会,书院虽然玄妙,但招收学生极为苛刻,放榜后你随时都可以来秦府找我。”
秦太师自然知道万人参考,最后不过百人上榜,眼前的这位少年提前便离开,怎么还会有机会?不过他话却没说死,看来眼前的这位少年是不到放榜那天是不会死心的。
韩晨微微一笑,向对方行了一礼便是离去。
“不知多少人想进我秦府,这小家伙倒是有些意思。”望着韩晨离去的背影,秦太师笑道。
“年轻人难免都会有些执拗。”一旁的黑衣老者说道。
“要不要派人查查他的底。”
“不用了,我想我们应该还会再见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