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资治通鉴》故事的开篇就是从战国之世的启幕性事件——三家分晋开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经过数代发展,国君的权力逐步落入到几大家族手中。大周朝夺下天下以来采用的政治统治方式就是分封,这个方式说的类似现代企业管理一点就是分包:我管理一个大企业,但是自己精力实在不足,就把各个不同的项目或者部门完全承包给下面的人,让他们自负盈亏,具体如何操作我不管,只要给我点管理费就行。这种模式的好处不言而喻——简单,在没有成熟官僚管理体系的时代这种方式最容易管理国家,每个小部分都是独立的个体,老大更多是名义上的主人和各个小个体的协调裁判者,欧洲国家数百年也都是如此经营的而且做的不坏,可见这种原始管理方式也挺好。在大周朝,周天子把天下土地都分包给一些贵族,这里面有周天子的亲戚(鲁国、晋国)、功臣(齐国)、前朝贵族(宋),还有本来不归他管得也给人家一个封号取得表面上的领导地位(楚国),并根据这些国家的大小、功劳给与他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这些小国家一开始还容易运转,毕竟当年人口不多,几个贵族就能管理的不错。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几个主要大国土地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君主也没精力管理了,怎么办?当时只有一个办法——继续分包,再次把自己的土地人民承包给自己的大臣(小贵族)。于是到战国之时出现了一个情况,周天子的权力都落到几个大国手中、几个大国的权力都落到国内几大家族手中,而其中以当时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的两个国家权力旁落最严重(人口多所以难管理,国君要把跟多权力分包出去才行),那就是齐和晋。这两个国家也相应的都经历了权臣篡位的血腥事件。再多说一句,这些篡位事件才是战国各国变法的第一推动力,什么国富民强对统治者而言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继续分封下去太危险必须把权力收回,变分封为独裁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这也算拉开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史的一个不变主题——集权和分权、地方和中央利益之争。
说完背景,赶紧进入我们故事主题。话说晋国当时有一个智氏家族。智氏的先祖因为功劳,逐步跻身晋国的权贵家族行列。到了第六代传人智宣子时智家的实力已经遥遥领先于当时四大家族中的韩、赵、魏三家。虽然社会上都知道晋国是多党派联合执政,但大家平常只看到智家站在舞台中央,其他家族只能做陪衬。
然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在智宣子的手里智家的实力达到了巅峰,但也正是智宣子选错了继承人使得家族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从巅峰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智宣子的众多儿子当中,有一个很出色的孩子一直深得他的喜爱,这个孩子叫做智瑶,因此智宣子早就内定让智瑶做他的继承人。对于这个人事安排,智宣子的弟弟智果非常反对,他不止一次的找到智宣子帮他分析情况,希望他改变主意。智果说,智瑶的确有很多的优点:长的很帅、武艺高强、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决断力强。虽然有这五方面优势,但是他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心胸狭窄、刻薄寡恩。换言之,就是一个品德差但有五种超强才干的人,这样的人当家,谁能跟他相处得好呢?没法和别人相处,恐怕家族以后危险了。
但是智宣子仍然固执的坚持选用智瑶。聪明的智果一看这样下去自己也危险了,就把自家的姓氏改成了辅以后叫辅果了。
智瑶当了智家CEO后自认为能力出众,家族实力又一骑绝尘,那是骄傲自大的不得了。有一次跟韩家、魏家的老大聚会喝酒,智瑶当面戏弄韩家的老大韩虎和大管家段规,迫于实力上的差距,老韩家敢怒不敢言,还得强颜欢笑。智瑶的侄子智国(智家聪明人还是不少的)看在眼里就劝谏他的叔叔说:“您这样羞辱韩家,有点过分了。韩家肯定要对我们记恨,您还一点防范的心理都没有,这样下去恐怕会有大难降临的。”智瑶听了毫不以为然,我们家实力那么强悍、你叔叔我又能力超强,我们不去找别人的麻烦已经是他们的万幸了。在当今的晋国,谁还能给我们制造麻烦呢?于是他开始了新一轮的过分行为。首先,他开口向韩家要求土地,韩虎气的浑身发抖,但是管家段规劝他:“智瑶这个人喜欢占小便宜,性情又刚愎自用,要是我们拒绝了他一定会对我们发起攻击,不如我们答应他,让他尝点甜头,这样他一定会对别人也如法炮制,等到有一个人不答应的时候战争必然爆发,那时候我们可以联合起来灭了智瑶。韩虎听了很有道理,就把自家的一个大城市割让给了智瑶。果然不久,智瑶也向魏家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魏家也如法炮制割让了一个大城市给智瑶。两次要求都得到了满足,智瑶的心理越发的膨胀了。过了不久,他向赵家提出割让两个城市的要求。这一次,他碰了个钉子户。赵家的掌门赵无恤不鸟他,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下这个赵家,这个家族就是我们熟悉的《赵氏孤儿》的主人公,对于这样一个以出战将闻名而又经历过灭门惨案的热血家族来说,有人欺负是绝对不会忍的,一个字“no”。
这中拒绝对智瑶而言是个莫大的耻辱,果然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智瑶胁迫韩家、魏家一起出兵攻打不听话的赵家,以一敌三赵无恤肯定打不过他们,一路狂奔逃到了老赵家的根据地--晋阳城(现太原市)。晋阳是赵家的根据地,之前几代核心都没少了照顾那里的乡里乡亲,关键时刻果然顶住了。联合军团愣是攻了近两年都没能攻下。说起智瑶来还真是有些本事的,一看打不下来晋阳城,他来了一招水攻之计,在晋阳旁边的汾河上筑了个大坝蓄水,等到雨水多的时候,把大坝掘开水淹晋阳。幸好晋阳城高墙厚,大水一直涨到距离城墙的顶部仅有三块木板的距离。城里百姓家的锅灶全被水浸泡的倒塌了,街巷里也到处都是鱼虾,可以说是凄惨无比。智瑶带着韩家老大韩虎、魏家老大魏驹(这老哥俩一只虎一匹马,哪里那么好管理啊?)一起乘船去视察前线。举着望远镜观察了一会晋阳城里的惨状智瑶洋洋得意:“真没想到水也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可以灭城啊!哈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魏驹用手轻轻碰了碰韩虎、韩虎用脚轻轻踢了下魏驹,两个人的脸都变色了。原来,魏家的大本营安邑(今山西夏县)也在汾河的边上、韩家的大本营平阳(今临汾)离绛水也不远。
看到这一幕,智瑶的谋士疵警告他:“韩、魏两家可能要叛变啊。”智瑶问:“你怎么知道的呢?”疵说:“我是根据常理来判断的,今天这一幕魏韩他们两家看到一定会想到,赵家灭亡以后就要轮到他们两家了。本来我们约定灭了赵家后,三家平分赵家的土地和财产,现在大水围困了晋阳,城破指日可待。这样他们两个人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今天在前线视察的时候他们却忧形于色,还私底下搞小动作,他们要是不反那才是怪事呢。”
对此智瑶一点都不相信,相反还把疵的话告诉给了韩虎、魏驹。这二人急忙指天发誓,辩解道:“我们哪有那么傻呢,晋阳眼看就要被攻破了,赵家的土地和财富很快就变成我们的了,怎么会放着这到手的利益不要反过来背叛实力远比我们强大的多的您呢?这一定是赵家使的离间计。”等到韩魏二人离开后,疵走进来向智瑶抱怨到:“您怎么能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很吃惊:“你怎么晓得的?”疵说:“刚才我在路上遇到他们,发现他们抬头向我看了一下,立刻就脚下踉跄低头走掉。很显然他们已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底细。”智瑶仍然不肯承认自己判断错误。眼看着就要大难临头,找了个借口出使齐国离开了险境。
果不其然,没多久赵无恤便派人偷偷的出城找到韩虎、魏驹,对这两人晓以利害三家立即达成一致——联合攻打智家。在一个夜晚,赵家军乘船攻出城来,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三家大军一起杀向智家。这下没的说智家军立刻大败,智瑶自己也被生擒并被赵无恤斩首。随后智氏全族都被屠杀殆尽,只有辅果因为改了姓氏而逃过一劫,算是为智氏家族家留下了一条血脉。
对这个事情司马光老先生总结说:智瑶之所以覆亡,在于他的才能胜过他的品德。才能的意义是“聪察强毅”(聪慧、明察、有魄力、坚毅不拨),品德的意义是“正直中和”(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和平温柔)。才能是品德的基础,品德是才能的主宰,才能和品德兼备,就是圣人;才能和品德都没有,就是愚人;品德胜过才能,就是君子;才能胜过品德,就是小人。我们到底要选择哪一种人?
小龙人认为:德和才的概念都太大,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难判断和量化?我们能做到自己越有能力(有才)时越谦虚谨慎(有德)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