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在日常咨询中我们发现,有过寄宿经历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同龄人,寄宿年龄越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高。
主要原因包括:一、难以及时获得心理安抚。寄宿使孩子24小时生活在社会化环境之中,精神上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孩子基本上失去了向父母表达情绪并获得抚慰的机会。二、与父母情感连接存在障碍。有的孩子在理智上认同父母选择寄宿制,但内心依然有怨气,认为父母不在意自己。三、缺乏人际支持系统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寄宿使孩子对周围的人处于高度依赖状态,如果人际关系不良就会陷入自卑和焦虑之中,有的孩子会用问题行为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状态不改变 跑到哪里都不快乐
原梦的求学之路进退两难,这完全超出了原野的想象,他强烈要求范爱文从幕后走到台前。范爱文从澳大利亚刚一回国,就被原野拉来见我。见面的场景似曾相识,范爱文充满不屑,原野卑微讨好。
“我看过许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根据我的判断,原梦心理没问题,我在她这个年龄和她一样,就是瞧不起周围人,事实证明比我们强的人的确也不多。”范爱文的开场白向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她对外界处于高度排斥的状态,她是真的强势还是通过强势来回避一些现实?
我告诉范爱文我的咨询计划,孩子心理是否有问题是第二步的事,现在要解决的是现实困难。
范爱文表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她会和原梦认真讨论,如果原梦希望出国,就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如果原梦希望留在国内,找个学校很容易。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最好的专家,毕竟你们最了解自己的情况和资源。既然你如此有把握,我觉得我们的咨询可以告一段落了。”说着,我态度坚决地站起身来。
范爱文明显有些错愕,但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原野满脸堆笑地说:“爱文是女强人,习惯了说话直接,您千万多包涵。”范爱文瞥了一下原野,“对不起,张老师,我觉得原野没有心眼,现在心理咨询业很混乱。我只是想要试探一下……”
“刚才你说如果孩子要出国,就按照计划一步步来,请问你的计划中有如何帮助孩子喜欢英语吗?”范爱文愣了一下,有点儿忐忑。
原野再次出来打圆场,“我想孩子的英语应该不成问题吧,毕竟她在国际学校待了那么多年,并且她妈妈一直在督促她学英语。”
“您知道孩子的英语水平与大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吗?”
原野搔了一下头发,“我不懂,都是她妈妈管。”
“这个孩子根本不随我,我喜欢迎难而上,她却遇到困难就退缩。英语的事情我跟她说了很多次,她总是敷衍。我鞭长莫及,她爸爸又不负责任,不能盯着她落实。我真的没办法。”范爱文沮丧地耸耸肩。
“据我所知,她现在的英语水平申请到排名靠前的大学不太可能,如果她先去澳大利亚再申请呢?”
范爱文缩进沙发里,连连摇头。“不,不,我帮不了她什么。”她预约下次单独与我交流,我知道她要开放自己了。
范爱文年轻时,除了原野之外几乎没有朋友。当时她认为自己曲高和寡,不适合在中国生活,到国外接触高层次的人就会如鱼得水了。遗憾的是,她在国外更加不如意,为了能给孩子奠定基础,她一直没放弃努力,却屡屡受挫……
她硬撑着在原野父女面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从来没有将真实的情况透露给任何人。现在范爱文十分尴尬:自己当年执意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现在不出国孩子则没有出路;可孩子出国,自己不如意的生活状况则一览无余。
思前想后,范爱文决定用“高门槛”吓住女儿,如果女儿知难而退,不敢去澳大利亚,母亲又能以强者的身份“帮助”女儿选择其他出路,那就能够顺利回避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我鼓励范爱文将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告诉女儿,让女儿也敢于面对现实。范爱文担心从自我虚设的“神坛”上走下来,女儿无法原谅妈妈的“虚伪”,无法接受“平庸”的妈妈。同时也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对所有成年人都不信任了,后果更可怕……
我耐心地打消了范爱文的顾虑,鼓励她尽快在我的家庭辅导中将实情讲给女儿。
原梦听到妈妈的实情之后坚决不接受,她认为妈妈是为了“拯救”自己而虚构了故事。几次辅导之后,原梦真诚地表示,她曾经认为出国是摆脱一切不如意最好的出路,但妈妈的经历告诉她,自己的状态不改变,跑到哪里都不会快乐,所以她更愿意留在国内。近期目标是到普通高中上高一,从头再来,参加高考……
原梦回到普通学校之后,遇到的困难比她想象的复杂很多,我们的咨询持续了很长时间。
在日常咨询中,国际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低的不是少数。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给他们选择了国际学校,孩子入学后一旦不适应,则会迁怒于英语。国际学校过于张扬的教学方法,还会给学业上暂时有困难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范爱文固执地将自己人际交往的困难归因于外界,认为周围人水平低,不值得交往。原野的讨好无疑助长了范爱文的孤芳自赏,使她失去了自我反省的机会。在陪伴原梦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女儿,造成女儿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幸好,为了帮女儿尽快走出困境,范爱文接受了现实,并努力自我改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孩子。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使母亲范爱文获得了第二次成长。
这个咨询的重点和难点是范爱文。
范爱文的父亲只开了一个小小的服装店,在普通人的眼中只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而因为父母的过分娇宠和父亲徒弟原野的无条件尊崇使她产生与其社会地位完全不匹配的高自尊。她一直生活在虚化的环境中,造成她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人建立正常、平等的人际关系。年轻时,她误认为是自己不适合中国社会,于是她选择了“像蓝天一样纯洁”的澳大利亚,但现实又给了她再一次的打击。
原野对范爱文的迁就始于他对师傅的感恩,他认为师傅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生命中的贵人,无以回报,所以当需要他“冲喜”时,他就和范爱文结婚了;当范爱文出国要离婚时,他为了让她能够生活在适合她的天堂,同意离婚;在咨询进入婚姻指导时,他们复婚会对孩子心灵的成长有利,他又一次向范爱文求婚……
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婚姻会沿着怎样的轨迹运行呢?这是谁都不可预知的事情。
让范爱文回归现实生活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其实,我不是傻子,心里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但那不是我所期待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一直把自己想象成公主,我一直在扮演公主这个角色……”范爱文没有再婚的原因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一个男人容忍她的“表演”。
【丽珊女性幸福心理学】
如果不能悦纳自己,就难以获得幸福生活。当母亲的价值观扭曲了,就会不知不觉间将自己和孩子裹挟进混乱之中。
告别“替代成长”:母亲退一步孩子进一步
赵玮生活上不用自己操心,母亲一手包办;学业上不敢自己作决定,母亲就是标准答案。过度掌控、过度亲密的关系使女儿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备考三年是因为“舍不得”考上
王爱红是个麻利人,一个“快”字可以概括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说话快,走路快,眼珠转动快,脸上的表情变化快……她快人快语地向我介绍了女儿赵玮的情况。
赵玮从小就特别懂事,听妈妈的话,学习也很认真,顺利考入重点大学。妈妈认为赵玮生活能力差,没有心计,本科毕业就工作肯定不适应,要求她继续考研究生。赵玮连考三年,终于考上了外地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她成了我们两个家族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谁想到,寒假开学后不久,她就告诉我要退学。这次她非常固执,我软硬兼施,她就是不去学校……”
赵玮木讷地坐在母亲身边,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了解基本情况后建议母亲到大厅等候,我和赵玮单独交流。
赵玮惊恐地抓住母亲的手,恳求我,“妈妈最了解情况,能让她说吗?她向我保证过由她跟您说,我在一边听就可以了。”
我告诉赵玮,每个人是自己人生最好的专家。“我们试着聊聊,如果咱们交流不顺畅,再请妈妈进来帮忙,好吗?”赵玮勉强地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目送妈妈走出房间。
“为什么要退学?”我关切地问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