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富就是自己没有钱,一心巴望着有钱,却总挑有钱人的毛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庞娇娇说,有的咨询师几次三番去他们家,自告奋勇给她做咨询,让她听父母的话;有的咨询师指点迷津,说她之所以不成器是因为家境太优越了,得吃点苦头,送行走学校历练一下就好了;有的咨询师无法说服庞娇娇,就恼羞成怒……
如果把人生状态分为10个等级,0代表失败、窘迫,10代表拥有社会地位、成就感的话,处于7分左右的人从事心理咨询获得咨询成功的机会最高。等级过高的咨询师可能因为自身地位过高,无法对来访者感同身受,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等级过低的咨询师会因为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匮乏,资源的枯竭而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在咨询中往往和来访者的监护人发展私人交往希冀由此实现自己的诉求,为此在咨询中咨询师失去了专业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成为来访者和监护人之间的棋子,不但不能实现咨询目标,而且会丧失个人尊严,失信于来访者。
庞娇娇在对咨询师评价的过程中释放了负性情绪,不知不觉与我交流起来。我们的心理咨询关系微弱地建立了。对于这样一个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归因于相互利用的孩子来讲,说话一定要慎重,否则我做的一切都会被认为与她父亲的权势和资源有关。
父亲关系“过剩”表面上使庞娇娇获得更多人的关注,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却使她无法建立对周围环境的敬畏之心,由此造成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丧失,行为处于失控状态。庞娇娇狭隘地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在她的生活中,尽管有许多人帮助她,但她判断这种帮助都是爸爸的关系,与自己无关。这种严重缺乏自我价值的感觉使她在生活中无法体会爱和关怀,内心极端的孤独和冰冷使她一旦遇到“爱情”就会飞蛾扑火。
用“问题行为”才能把爸爸拴在家里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初次见面能和我交流这么多。你对以后有什么打算?”我准备对庞娇娇进行个人探索。
庞娇娇告诉我,只要爸爸还是她的爸爸,以后她想做什么都可以。只有她想不到的,没有爸爸做不到的。我哑然失笑:“他可绝不是万能的,在女儿面前他就无能为力。”
“拜托,我是用自我牺牲来维护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好不好。”庞娇娇开始给我讲述她的明察秋毫、防微杜渐和力挽狂澜……
庞娇娇的爸爸出身贫寒,为了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他精心地编织着人际网。在她的记忆中,爸爸几乎没有周末,不是陪领导打高尔夫,就是组织夫人们旅游,庞娇娇觉得他永远在陪别人。
妈妈当初慧眼,找了个潜力股,让自己能够享受“夫人”的生活。妈妈嘴上说不在意财富,却用一线品牌把自己武装到牙齿。
娇娇心里清楚,爸爸是她“无忧无虑”生活的保障,所以,她一直密切关注爸爸的行踪。自从初三时,娇娇发现爸爸夜不归宿,她提醒妈妈要多多防范。妈妈训斥娇娇思想复杂,爸爸是为家而忙碌。每到周末,娇娇都想方设法用“问题行为”把爸爸拴在家里,比如打架、摔东西、离家出走……
我突然有种流泪的冲动,一个孩子,为了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爸爸一起过周末,她要做这么多的“努力”,不惜毁掉自己的形象、幸福和未来。
我告诉庞娇娇用“问题行为”拴住爸爸不靠谱,爸爸对孩子的爱是有选择的。当孩子刚出现问题时,爸爸会积极帮助孩子寻求改变的方法,但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时,会激发男性最深层次的自卑——他认为自己的“基因”不好。此时有的爸爸会选择逃避,将责任推卸到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的妈妈身上,尽量减少见到“问题孩子”的机会,甚至会为此提出与妻子离婚……
娇娇若有所悟,反思爸爸的确是这样。他从来不给她开家长会,不陪她接受心理咨询。我建议庞娇娇要想拴住爸爸就要全面改变策略,要让爸爸看到女儿觉醒了,逐渐成长成熟起来了,他才会对自己有信心。临别时庞娇娇特意跟我约定,下次咨询不让妈妈陪着,她自己坐城际火车过来,然后让爸爸接她回去。我同意了。
每个孩子都自愿承担维护家庭完整的使命。有的孩子用乖巧、优秀来拴住父母,“你可以再婚,但你很难再拥有这样的孩子了”。这些孩子因为背负重任,长期处于焦虑和压抑之中,难以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一旦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则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有的孩子用问题行为将父母置身于“风雨同舟”的境地,“无论如何,我是你的孩子,我的问题行为会毁掉你事业成功带来的快感”。在我接待的这类孩子中有的父母处于准离婚状态,有的已经离婚,但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将夫妻双方紧紧地痛苦地捆绑在一起。
家庭责任感和对孩子的爱未必与物质有关
庞娇娇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她的外形上。第三次见面时,修剪整齐的刘海儿露出了眉眼,干净、清爽,成人化的服装也被学生装替代,只是背着的LV显得有些不搭。她告诉我已经两周没有和男友见面了,她觉得挺对不起人家的,本来是自己和父母较劲,把人家也牵扯进来。
庞娇娇告诉我,第二次咨询结束后,爸爸接她回去时直接去了专卖店,给她买了这个LV的包,以示对她主动接受心理咨询的奖励。爸爸的这个行为给我一个信号,他对孩子开始积极关注了,但方法不好。
我通过许敏约见娇娇爸爸。许敏在电话里有些迟疑,她说她早就希望老公接受心理辅导,女儿现在的问题和他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有直接的关系。但她对这个约见又有许多顾虑,一是担心老公目空一切,是否有耐心听我“上课”?二是他的轻慢态度会不会惹我不高兴,使本来进展顺利的咨询出岔子?三是就算他和我交流了,真的可以改变吗?
我用职业化精神打消了许敏的顾虑,庞天鸣如约接受咨询。
女儿对他的评价是准确的,儒雅、知性、豁达、有礼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庞天鸣告诉我,每次接孩子回去的路上,娇娇都会非常兴奋地跟他分享我们交流的内容,他觉得我对庞娇娇的帮助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说着,庞天鸣递给我一块名表,说是临来时娇娇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送我个小礼物。我告诉庞天鸣,这恰恰是我要约见他的原因。
我将娇娇内心的不安和缺乏自我价值感明确地告诉庞天鸣,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关系”和财富不但没有给孩子自信,反而造成孩子内在价值感低下。他诚恳地检讨自己将成人世界的规则用在孩子身上了,给孩子造成如此大的误导。
娇娇走上正途比较快,但后续的成长中她遇到了很多现实困难,比如学科知识上的不连贯,人际圈的全部刷新,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等等。她迷茫、痛苦,甚至怀疑是不是有必要这样为难自己?但幸好她一直坚持每周接受咨询,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父母全程的支持和陪伴。现在的她就读于一所二本大学,已经成为校学生会的主要干部了。
庞天鸣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中,本以为妻子和女儿在分享他成功带来的富足生活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他的家庭责任感和对孩子的爱,却忽略了家人之间因为疏于沟通而引发的内心不安和冲突。人与人交往最容易、最快捷的方式之一是物质交换,但这种物化的方式让人很难体会到真情,而彼此投入情感、慢慢培养出的相互信任,才是最宝贵、最真实的,才能给人以力量。
【丽珊女性幸福心理学】
父亲的态度对女孩的内在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父亲的家庭观念淡漠,女儿的自我价值感都会受损。此时,她们往往会选择无尺度的爱情、性爱来麻痹自己,制造自己还是能吸引异性的假象聊以自慰。
寄宿制这双鞋女儿穿得好辛苦
性格孤僻、不可一世的母亲身在海外,却居高临下掌控着孩子和前夫。她一边告诉女儿外国的生活有多么美好,国内有多糟糕;一边又用高高的门槛阻断女儿出国路。过度疏离、过度掌控的母亲给女儿怎样的人生?
求学之路就这样陷入尴尬
原野为女儿预约咨询时,介绍了孩子艰难的求学之路——
为了给孩子营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原野在女儿三岁时就将她送到幼、小、中一贯制的国际寄宿学校。学校招生时承诺将开通国外大学直通车,省去所有升学考试环节,直接进入国外著名大学。这太有诱惑性了,原野觉得,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花再贵的学费他也心甘情愿。
女儿原梦对寄宿学校一直很不适应。老师们普遍反映孩子太任性,不服从管理,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情绪都很不好……好容易上到小学高年级,学校却办不下去了,原梦的初中只能到普通学校就读。
个性张扬的原梦无法认同应试教育,她挑战老师,嘲笑同学,总被请家长。初二时,原梦坚决离开学校,宅在家里。接受远在澳大利亚的前妻的意见,原野又将孩子送到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筋疲力尽的父亲本以为消停了,只等孩子高中毕业去澳大利亚找妈妈。却不想孩子刚升入高二,又不去上学了……
原梦每天在家摔摔打打,说是父母害了她,现在她既不能出国,也没有资格参加高考,就像废品一样。最近几天,原梦不发脾气了,整天不说一句话,坐在那儿愣神。
“我看到她心里就发毛。她不上学的一个月,我每天中午往返三个小时回家给她做饭,晚上有应酬也得做好饭再去。我受累不怕,但她总是说死呀活的,万一有个好歹,我怎么向她妈交代呀……”原野在电话中无奈地倾诉。
许多家长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往往对“直升”情有独钟,认为这样可以省去中间升学的压力,却忽略了过长的学制本身隐藏着的巨大风险。
风险分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家庭内部。选择国际学校的目的是要送孩子出国,而父母在孩子如此年幼时就强加给他不可逆的发展路径,肯定是不科学的,而且,这十来年如果家庭经济收入发生变化、孩子在学校的内心感受不良、抵触出国等等,都会直接威胁到学业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的经营和管理。比如学校没有兑现当初的办学承诺、家长与学校存在矛盾、学校在资金上入不敷出等等,无论哪种风险发生,孩子的求学之路都会陷入尴尬。
其实我并不想出国
原梦身材单薄,表情冷漠,对一切充满不屑。父亲跟在她身后,卑微讨好。原梦飘然进入我的咨询室,无拘无束地坐进沙发里。
“原梦,听你爸爸说,是你主动要求他给你找咨询师的?”
“是的,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了,再这样下去,我的语言功能会退化。”
“噢,那我很荣幸成为你的倾听者。”
原梦面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自顾自地开始了讲述,间或瞟我一眼,但很快就继续注视前方。那种感觉,更像是说给自己听。
爸爸原野年轻时到服装店做学徒,他性格随和,总是讨好周围的人,深受师傅的喜欢,后来师傅还把女儿范爱文嫁给他。性格强势的范爱文实在受不了原野的个性,结婚四年后就离婚,去澳大利亚发展了。原野经营的服装厂稳步发展,现在已经具有中等规模。
原梦说爸爸非常自私,他的原则就是将所有责任推干净。当年国际学校不允许学生带零食,爸爸就坚决不给她带,生怕老师说她不遵守规章制度,全宿舍的同学都有零食,只有原梦每天看着同学大快朵颐……到了普通学校,老师看不惯原梦的行为,请家长时爸爸不但不帮忙解释两种学校不一样,需要适应,而是一味附和老师,还向老师诉苦:孩子的母亲在国外,他一个人根本管不了这个本性顽劣的孩子。
“我在老师的眼里成了本性顽劣的问题学生,你说我还怎么上学?”原梦越说越激动。
“到北京的国际学校之后呢?”
“也不好……”原梦告诉我,国际学校和普通学校最大的不同是普通学校追求成绩很直接,而国际学校的竞争很残酷但相对隐晦。在普通学校,只要学生努力就能得分,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国际学校则很主观,学生的成绩来自各方面的评价。现在原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获得社团学长的认可。申请国外大学的资料中必须有社团活动记录,参加社团可不是简单地发展个人爱好,而是想着如何在社团学长面前表现,以便获得机会赢得业绩……
“你在学校的朋友是如何面对这些困扰的?”我想探究原梦的心理环境、她对同伴的观察及与同伴的互动。
“说实在的,我对别人没兴趣。”原梦的回答印证了我的假设。
“在寄宿学校里,如果没有朋友,内心的感受讲给谁听?”我故意做了大胆假设,以推进我们的交流深度。
“我也想有朋友呀,可我对她们的八卦没有任何兴趣。现在我的生活一切都乱了,我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
“听你爸爸说,高中毕业之后去澳大利亚找妈妈?”
“这正是我最恶心的事儿。他根本就不知道我目前的英语水平有多么低,只是告诉我一切听妈妈的就行了。我讨厌英语,一念英语就很反感。我妈特别强势,她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让人窒息。她总打电话对我的一言一行进行监控,不停地提醒我,如果我不能洗心革面,奋发有为,在国外根本无法立足。原来我烦爸爸,逃离他的唯一办法就是去澳大利亚,现在我也不想去澳大利亚了……”
寄宿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包括两大方面:正面影响包括创设与同龄人互动的人际环境,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思想上的自主,敢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寄宿制还可以实现异地求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