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头领们宣传教义,有三种目的。
第一是“渡人”。以解除世人苦难为目的,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在此过程中以苦为乐,毫无怨言,不在乎个人的得失。“渡人”的行为,无疑是高尚和值得赞颂的。
第二是“敛财”。利用人们脆弱的心理,昧着良心骗取钱财以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也难成气候。古往今来利用宗教或迷信骗钱者有许多,但谁留下了名?
第三是“参政”。利用宗教参与国家政治,以图分一块权力的蛋糕,有些胆大妄为者,看准机会便鼓动群众、揭竿而起,想以此称皇为帝,进入权力的中心。
利用宗教“参政”者,必须将信徒变为自己的筹码,需要信徒在狂热中奉献思想、灵魂,及至生命。于是众多贫苦百姓成了宗教的木偶,受“参政”者的摆布。比如东汉末年“太平道”创建者张角,他率领的黄巾军鼎盛时有三十几万人。再比如清朝的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起兵反清,他的太平天国号称百万大军。
孙泰、孙恩、卢循,他们均是低等士族,对现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分配不满,于是便披上宗教的外衣,行“参政”夺权之实。在此过程中,难免有一大群牺牲品,孙萌的二夫人张翠花便是其中之一。
翠花是株苦命的草
她生于会稽,长于农村,如在太平岁月,她肯定沿着妈妈的足迹,做一个普通农妇,在炊烟袅袅中走完人生的四季。恬静与平淡,对于一个女人来讲,绝对是一种美丽。可惜,她生长在东晋末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天师教的裹挟中迷失了自我。这是张翠花的悲剧,这也是时代的悲哀。
那时的会稽,贫富两极分化到达极点,以士族谢氏为例,《宋书·谢弘微传》记载,“谢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这些豪门不仅强占田地,还封山锢泽,江河湖泊也变成他们的私产。老百姓未经允许去捕鱼,轻则没收渔网渔具,重则被打被罚,甚至还获刑坐牢。据《太平御览》所载,官僚地主的田庄别墅,布满建康、会稽等东南诸郡,广大农民失掉土地和其他生产条件,贫困破产,沦为佃客或奴仆。有的豪门士族,则占有佃客、奴仆数千乃至上万。
东晋的皇族和官员,为了满足奢华生活,又从制度上欺压百姓。政府废除了按田收租的制度,改为百姓不论有无土地,每口人一律纳税米三斛,以后又增至五斛。这样的制度对地主非常有利,而对无田少地的广大劳动人民则十分有害。与此同时,政府名目繁多的徭役,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有时每隔三天就要参加一天免费劳动。
张翠花的父亲是失地的农民,从小她就过着时饱时饿的日子,因此盼望着某种改变。
天师教太有吸引力
这时,天师教来了。张翠花全家很快入教。
天师教在当时很有号召力,因为成为信徒后好处多多:
其一是心理安慰。天师教说苦难是暂时的,只要诚心修炼,便能飞升成仙,使人们心理有了归宿,精神有了寄托,生活有了盼头。天师教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时常聚集一大群人举行仪式,使人们有了群体依靠感,其作用跟今天的教堂差不多。
其二是免费治病。在纸上画符,然后口念咒语,将符烧尽,放入水中,病人喝了此“神水”,病就好了。这种方法能治病吗?也许能,有些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经过如此心理治疗,还真的好了。更重要的是,这样治病不收费,对于赤贫的农民来说,肯定受欢迎。
其三是免费食堂。当地穷苦人称天师教为“五斗米教”,凡是交五斗米者均可入教。一旦入教,便可以到天师教办的食堂长期吃饭,不再收费。食堂饭菜比张翠花家里好多了,不仅有粥,有时还有点肉。你说,吸引力能小吗?
一斗米约重六公斤,五斗米约重三十公斤。按现在的价格,每公斤米约为人民币五元,五斗米大约能卖150元。一个人花一百多元,便能买到一张终生免费饭票,天师教难道不怕亏本?孙恩、卢循这些人又不是大地主,他们支撑食堂的钱财何来?
天师教的钱财制度,有劫富济贫的功能。它宣传的对象,不仅仅是贫苦农民,还有中小地主和部分士族。“五斗米”只是门票费,进教后,还要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因为天师教宣传,谁对天师神捐资越多,谁离神仙就越近。有些人为了早升仙界,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捐给了教会。
按理说这种制度很好,促进了社会和谐。别忘了孙恩、卢循并非善者,他们并非真正“渡人”,更不想为千疮百孔的东晋王朝修修补补,而是利用这种方式积蓄力量,控制人们的思想,有朝一日为己所用。
娶不起老婆盼聚会
吃饱肚子,是中国农民最大的问题。食堂聚会,是张翠花最开心的时刻。这种聚会伙食比平时好一些,有荤有素,有时还有酒喝。
有钱或有身份的人,他们不参加这种聚会,喝酒吃肉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参加天师教目的就一个——成仙,享人间未有之福。
所以说对天师教最忠诚的,是张翠花这样的无产者,他们的思想被控制得最严。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会为天师教献出所有的一切。
食堂聚会,是对生活压力的排解,是穷人难得的放纵。在这里可以大呼小叫,高声喧哗。这里都是教里的兄弟姐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聚会是过节,可以让情感之舟恣意宣泄。几杯酒下肚,男女之间对上了眼,就到后面的小屋里解决一下性问题,将聚会的狂欢推向高潮,这没有什么可耻,因为他们都是同教中人,有的人进过“密室”,他们把食堂里的性派对等同于神圣的宗教仪式。那些娶不起老婆的男人,对聚会更是盼星星盼月亮。
其实,天师教在创立之初,严格禁止淫秽的聚会活动,甚至不允许在聚会时喝酒,但随着天师教在民间传播,这些规定被淡忘了。因为底层群众有这种需求,孙恩、卢循这些人调整了方式,来个天下同乐,聚会就变得其乐无穷,天师教的吸引力与日俱增,那些野心家更好对入教之人进行思想管制。
果然,当孙恩率领天师造反军打到会稽地界时,张翠花和广大铁杆教徒敲锣打鼓,迎接天师军。
她以为从此后,在天师神的庇护下,便能过上全新的、幸福的、神仙般的生活。
中国的贵族
孙恩一身戎装,手握剑柄,站在山丘上向会稽方向远眺,当年的陈年往事,浮现于脑海。
当年孙泰带着孙恩宣传天师教,一度取得了司马皇室的好感,皇帝多次将孙泰招进皇宫,研讨道术。孙泰叔侄以此为契机,肆无忌惮地发展势力。天师教得到了普通民众、下等士族和庶族地主的支持,渐成气候,这引起了会稽高门士族谢氏的不安。
当时的会稽内史叫谢輶,是谢氏家族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必须考虑自己和家族的利益。淝水之战后,谢氏家族被卸掉兵权,于是拼命在会稽封山占水,广造田园,以求世代荣华。谢玄之孙,著名的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曾勾画出谢氏庄园的庞大,“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阡陌纵横,塍埒交经。”这么大的家产,经营这么久的地盘,怎么能让你孙泰以天师教之名掏空呢?
谢輶上书朝廷,说孙泰煽动百姓,私集徒众,蓄意谋反,如不采取断然措施,必然尾大不掉,终成后患。
当时司马皇族与豪门士族、地方权贵、庶族地主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有时还非常紧张,皇帝司马元显经过权衡,作出选择,诱杀了孙泰。孙恩带领一百多信徒,仓皇逃到海岛,才保住性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根本不用三十年,我孙恩就回来了。日月乾坤依旧,会稽风光无异,但今日之孙恩,也非往昔,手里握着几万人马,还有无数信徒的顶礼膜拜,我跺跺脚,大地也会抖动。谢家,你欠我的账要还,新账老账一起算,连利息也要全收。
这时的会稽内史不姓谢,而姓王,叫王凝之。但在孙恩眼中,姓谢姓王都一样,都是同一伙人,都是报仇对象。
孙恩没搞错,谢家与王家的确很有渊源。
现代的中国没有贵族,而历史上中国的贵族,比欧洲还古老。中国古代最出名的贵族,就是晋朝的“王谢”两家。从历史记载中不难发现,这两家人统领文坛仕途许多年,家族荣耀光彩照人。这两家最出名的人,一个是打赢淝水之战的谢安,另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
据史书记载,谢安与王羲之一起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这两家人志趣相投,还门当户对,联姻就在情理之中了。会稽内史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他的夫人谢道韫,则是谢安的亲侄女。
王凝之是王羲之几个儿子中最不成器的一个,当官不仅无政绩,还闹出不少笑话。他书法有些成就,善写“草隶”,但比其父王羲之以及其兄弟王徽之与王献之来,又差了许多。王凝之是在谢安的保荐下,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等职,最后升任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谢道韫是绝对才女,文思敏锐,且善于书法。她著有诗文两卷,可惜早已失散,现仅存《登山》、《拟稽中散咏松》等诗。谢安对这个聪慧的侄女十分疼爱欣赏,有一次谢安家族聚会,突然下起了大雪,谢安问:“这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连连夸奖。
谢道韫不仅才情卓越,而且内心刚强,在会稽保卫战中,她巾帼胜过须眉,用实际行动为自己,乃至整个谢氏家族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气概、壮举和风度,后面还要详表。
孙恩看着会稽高大的城墙,思考着如何攻进城去,以报当年刻骨之仇。
充当“跳天使者”
孙恩的部众有好几万,但他们在不久之前还是农民,军事素养差,没打过硬仗,武器装备也不行,弓箭都不多,有个别人还拿着锄头,完全没有抛石机、撞门车、云梯之类的攻城器械。会稽城内守军有一万多人,但这些人是“兵油子”,吃着皇粮,不愁装备,以逸待劳。再加上会稽城墙高大,还有护城河,可谓易守难攻。
分析完敌我双方的力量和态势,孙恩制定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他并不在乎部下送命,但他要将“天师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进行到底,必须运用权谋,精心算计。
孙恩的第一招——造谣。
他用宗教蛊惑和金钱收买的手段,派了大批人员入城,全方位、多角度、多阶层制造谣言。
小孩唱起了童谣:天师下凡,天会更蓝;顺天易帜,逆之被吃……守城的士兵听了人心惶惶,有乌云压顶之感。
乞丐在商铺门口说起了胡话:百万天师大军,就要从天而降,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商人听了,天师大军入城势不可挡,赶快信教吧,买好天师神像,等天师军入城就挂起来,保住商铺。
清晨,一个小吏要到衙门值班,路上看见到处插着天师军的黑色小旗,到处贴着天师教的符。他心想过不了几天,这衙门的主人就可能不姓王,改姓孙了,于是装起病来,死活不愿上班。
孙恩的第二招——招收“跳天使者”。
“跳天使者”实为“敢死队”,是攻城的尖刀力量。现在常有电视剧中的情节,国民党的军队招“敢死队”,每人发大洋十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人报名。孙恩比这高明,他招“敢死队”分钱不花。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天师战士是不会死的,如果被敌人打得没气了,那不是死了,而是升入仙界,在神仙的世界里生活去了。一般人升入仙界还曲曲折折,但在天师军征战中担任“跳天使者”,立了战功,便能直接跳入仙界,连程序都免了。
天师军的大部分人,已经被孙恩所谓的宗教理论迷惑得疯疯癫癫,听说有升天的捷径,纷纷踊跃报名。可惜“跳天使者”名额有限,只收500人,要身体强壮者才能入围。孙恩经过计算,500“死士”经过训练,再想办法配一些精良的武器,就能够打开一个缺口,后面几万人跟着边吼边冲,再加上前段时间造谣的作用,拿下会稽应无大碍。
这项工作由孙萌负责,他亲自把关,对报名者进行考核。突然,不知哪里来了个丫头片子,闹着硬要当“跳天使者”。孙萌看都没看一眼,就叫这丫头滚远点。丫头据理力争,说了一大通话,大意是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等等。孙萌听着烦躁,叫人将丫头拉出去。
“且慢。”孙恩来了,看到了这个场景,留住丫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我叫张翠花,今年十九岁。”
孙恩若有所思,又仔细看了看张翠花,点了点头说:“我特许你参加‘跳天使者’。”
“真的?!”张翠花脸上洋溢着喜悦。
旁边有人说:“还不快谢天师大将军。”
张翠花这才知道这人是鼎鼎大名的孙恩,连忙称谢。
待众人走了后,孙萌问孙恩:“‘跳天使者’是爬墙冲锋的,招个女的有什么用?”
孙恩捋了捋胡须,说:“有些事情,男人做不成,得女人去做。”孙恩没有把话说完,他正在酝酿一个计划,需要张翠花这样既忠诚,又有胆识,还有几分模样的女人去实施。
请鬼兵退敌
造了一段时间的谣,会稽城内人心不稳,有人争购粮食,有人求神拜佛。有的商家关门歇业,市井萧条。有钱人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之夭夭,但城门有士兵把守,一般人出不去。
天师军完全围城,时而派出小股人马偷袭,守城官兵人心涣散,草木皆兵。奇怪的是,官兵没见内史王凝之到城头巡视,军事部署也没进行调整,也没听说有人出城搬救兵。这个会稽城的最高长官,他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