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荷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管理系毕业整十年了。现在是军事科学院《国防》杂志的编辑。编辑是以文化把控人的文化意识的工作,当然也是文化管理者。今秋某日,她送来一本作品自选集《猛虎闻芍》,请我作序。翻看这些篇章,由衷为之欣喜,但又不感意外。十年了,该是她做一次小结的时候了。
二〇〇〇年,军艺文化管理系首届开班,全军只招收学员四十名。何荷和四十位同学斩关入学。此时正值我申请在这个“黄埔一期”开设的《中西方文化概述》课程上马。在愉快的教学互动中,何荷显示了与众不同的优势。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面对浩瀚的文化海洋,如何让同学们胸中有数?我问她能否作一尝试,将中西方文化作一个渊源式追溯?数日后,她登上讲台讲述了她绘制的中西方文化历史图表,梳理清晰准确,让有些茫然中的同学们惊讶于她的胸有成竹,也着实让我另眼相看。二〇〇二年,何荷毕业了,她的毕业论文是大众文化中电影现象的《红尘之逆旅》,这让我顿生新鲜感,觉得她对影视评论有感觉。二〇〇九年的一天,她送来刊发在《中外军事影视》上的长篇评论《最后的贵族精神》,又让我快慰于她对军事题材的敏感和言辞的犀利。及至看到这部包括书评、舞评、话剧评、电视剧评、电影评论及艺术家专评的《猛虎闻芍》,我确定,她的光阴没有虚掷,这是她的又一次毕业,又一次成功,同时是又一次征程的开始。
我想,何荷给自己的作品集取名“猛虎闻芍”,当是取自英国诗人西格弗里德·萨松(Siegfried Sasson)的名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s the rose.”余光中翻译得形神兼备:“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所谓阿波罗精神和狄俄涅索斯精神,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话,读完何荷的这部作品集,发现她的评论也好随笔也好,的确传达出了这种刚柔并济又水乳交融之感。
何荷现在应该算小有所成,至少有四个因素起作用:一是文化积累,她兴趣多样,涉猎广泛,上军艺前已经大学毕业,上军艺可以说是继续充电,拿第二个学位。十多年来她读书不辍,积淀不浅,赏析不停。还是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不变的军魂》解说词的主笔之一。二来她是老革命军人家庭出身,祖辈都是战争年代过来的我军高级将领,军人世家的熏陶,让这位七〇后正气在胸,情怀在心,物化时期不必付出更多心灵的代价。三是离不开她的天分,在军艺时何荷就有才女之称,也即有几分天资。所谓天分天资,既有后天的努力,同时是对先天的承认。四是她还有沉着事业之气的素质。在当今许多人浮躁名利的年代,能够安心做艰苦的文字工作,而且她是兴味盎然地做着,当是这种素质使然,而非外力可为之。这种素质使她的见识文采有了更自由的天地。一旦有了恰当的岗位,出成绩是必然的。播撒这种成果的方式之一正是本书。
由是,她的文章无论评论、随笔就从整体面貌上显露出一种兼容气质,既有读来快捷时尚洒脱的语言风格,又有军人价值观的内在风骨,决不轻浮;既有机智尖锐不失趣味的争鸣批评,又有耐心、多彩的文化阐发,决不生硬。既有军事题材着眼点:如《壮哉军傩》,竟能将“傩舞”及“军傩”的来历一一道来,又能融入个人和他人的感受,煞是好看,如《仪式》,谈古论今,洋溢着军人的英雄气概、对军魂的礼赞;又有广泛的文化视野:如《伯明翰的皇家范儿》,对英国芭蕾舞剧《美女与野兽》的评述显示着较高的赏析能力,和鲜在的文化贯通,而《烈火红岩》的评述看来有点儿夹枪夹棒,却又在犀利灵动的文字中彰显出知识的叠加。
她的影评既有七〇后的鲜明印迹,八0后的语言风格,九○后的亦正亦谐,独立思考敏锐且大胆,又不乏普世观念的阐扬,对历史的指点与内中的知识含量丝丝入扣,艺术的灵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一体相融,意味匪浅:譬如关于贝托鲁奇《一九〇〇》的影评《半个世纪的轮舞》,譬如关于赫尔佐格《生命的讯息》的影评《风车渐欲迷人眼》,譬如关于梁赞诺夫《命运的捉弄》的影评《剩男剩女的希望史》,譬如关于侯迈《三重间谍》的影评《花都无间》,譬如《索科洛夫的雾》,譬如《为忠诚革命而穿越》……而那些诗化的语言,散文风格的篇章,文字优美考据翔实洒脱自如,又让我等读者读出了内在的精致。她的影视评论多发表在《看电影》杂志或《北京青年报》,读者群定位鲜明,但超出审美范围的读者仍然会有兴味,因为其蕴含其实是显在的,指向是大众的。
何荷是善感的,她对世界级艺术家“舞蹈之神”尼金斯基的描摹、追述、品鉴和感喟,写下了万余言,并且独立成章,《一生:彼得鲁什卡》一文中,不难看出她对带着枷锁起舞的高雅艺术顶礼膜拜着。何荷又是锐利的,对名家作品的喜爱不妨碍准确的挑剔:在对希腊文豪卡赞扎基斯《中国纪行》的读后感《中国是不朽的》一文中,既有她对希腊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贯通,更在订正翻译错误的眼光中,将那些熟悉的典故条分缕析。看得出来,何荷已不完全是十年前的何荷了。没有相当的修养和心趣,又怎么能写出《从阿尔的梵高卧室觑梵高》《爱上极简主义》《狂欢或者盛筵》这样的灵性感悟?
接读这部文集时,我刚从杭州、南京等地参加军事题材电视剧研讨会回来,要完成一大堆文字欠债,又忙着上医院看病,何荷给我四天时间写书序,我很愿意,但担心短时间难以沉淀,写不到位,本想推辞,但又不忍推辞,我用了三天,速读了所有篇章,凭着我对她的印象,对文章的印象,写下这些并未及深思熟虑的话。我还想说,人们常说评论家还是老的辣,一来是指阅历增厚眼光锐利,二来是指有质和量的读书积累,能够逐渐形成文化积累对思想发现的宝贵优势,即“养辣”,否则,老固然老了,还谈不上怎么“辣”的“家”不也比比皆是?读书,尤其是“养辣”必不可少的养料。以这种想法看何荷,亦然。
新时期文化国防的建设,需要踏实读书的人,何荷的品读成果就催动我们在读图时代仍然要多读书啊。多读书,多感触,迎接时代的召唤。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边国立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