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无语了,这种学校让我进我都不去,肯定没有大发展。”
表面的轻视意味着内心的重视。轻视职场的人只是给自己的不适应找借口。当然,偶尔阿Q一把,缓解一下压力也是好的。但是不要因为轻视一个人、一个公司就轻视整个职场和社会。
(13)空虚。感觉一天像一年那么漫长,想找些事情做但又做不下去,认为自己在虚度生命。“整天没着没落的,看着楼下小孩子玩耍特羡慕,觉得自己一个大男人什么都不干,浪费生命。拿本《口语翻译》看吧,结果一动不动地盯着那些字母,半个多小时连一页都没翻过去,看了些什么完全没有印象。但是,不假装看看书还不行,自己心里过不去。”
能把心灵的空地填满的,只有行动而已。
(14)健康出现问题。心理问题引发躯体反应,出现头疼、胃疼、感冒等症状。“每次面试前我都会胃里冒酸水,也去医院看了,医生说没有病,可能是精神紧张。”
痛是身体的信号,也是心灵的信号,它提示我们的活法该改变了。比如你一演讲就高血压,那么你或者就不要演讲,或者参加演讲训练直到适应为止。
(15)逃避现实。用各种借口麻痹自己,加强心理防御机制以逃避现实带来的困扰。“我几乎天天泡网吧,美其名日投简历,但用在游戏上的时间更胜于找工作。我老是对爸妈说,大环境不好,再过段时间就有机会了。但我也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给自己个安慰罢了。”
策略性的逃避是明智的,否则我们会被压垮。但是如果你把自己弄成了“逃避专业户”,那么各种机会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逃避你。
曲伟杰,现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理事、中国森田疗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日本内观医学会会员、北京森田疗法研究所特邀研究员。1991年创建了我国首家心理学校——曲伟杰心理学校。
让挫折成全求职
专家/施钢整理/张呜
为了解答众多求职者的疑问,本刊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心理教育专家施钢老师。回答问题前,施老师先提了三个问题:1.今年全国的待业人数共有多少?2.你所选择的城市待业人数有多少?3.你希望从事的行业,求职人数与提供岗位的比率有多大?
可惜的是,能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求职者寥寥。所以,施老师佶诉我们:
就业受挫既有大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准备不足的因素。从某种角度上说,求职者理应受挫,职业之路需要挫折来成全。
求职过程为何受挫
不可否认,金融风暴是求职受挫的社会背景。但是,撇开大环境不说,我们个人身上也存在着很多受挫的潜在诱因。
第一,过高的期望与过低的现实造成落差式挫折。很多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对职场了解得不够多,所以在求职之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盲目的乐观,而现实一旦与期望不符,他们就会感觉落差太大,无法承受。
客观地说,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原因并不是他们的能力降低了,而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太过顺利、缺乏挫折训练。
第二,一个萝卜一个坑,并非你不是好萝卜,而是你没找对坑。事实上,几乎每个人在求职过程中都会被拒绝两三次,因为我们所希望从事的岗位与自己的能力也许并不匹配——这一点招聘人员一定比你看得更精准。所以说,如果用人单位告诉你:“很抱歉,不录用不意味着对您能力的否定,而是目前的职位不适合您。”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它绝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你真的不适合。换句话说,还有更适合的岗位在等着你。所以,如果你只因为被拒一两次就大受挫折,那绝对是自寻烦恼了。
第三,趋向失败的心理在冥冥中作祟,让你总是糊里糊涂地错失机会。
有些人找工作很长时间,屡屡受挫。问原因,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有时候是别人拒绝他,有时候是他瞧不上那份工作。如果是这种情况,多半是趋向失败的心理在起作用,而这种心理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你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因为不够成熟或者懒惰,逃避工作,所以潜意识中拒绝工作机会;二、缺乏职场规划,没弄清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因此下意识地“制造”失败。
两步走教你不受挫
这里的两步走分别是:前期准备和后期调节。求职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避免受挫更重要些。
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哪些呢?首先就是老生常谈的“职业规划”。它的重要性想来已经无需再强调,具体该怎样做好每一阶段的规划也已经有很多人谈过。在这里,我只就减少求职受挫提出一点儿建议,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求职时一定要考虑你的职业性向(包括能力、兴趣等个人素质,可以依靠专业量表测出)与所求岗位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建议你重新考虑求职岗位,否则必然遭受较多挫折。
其次就是信息的搜集。在一开始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很少有人全部都答出。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连“敌情”都不了解,这仗还怎么打呢?退一步说,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感到挫折惶恐?对状况没有把握的时候。如果你对就业情况了解得比较透彻,那么你就心中有底,即使遭受了一两次挫折,也不会阵脚大乱。
第三,一份好简历是求职路上的敲门砖。什么样的简历是“好”简历?
有人以为照搬网上的简历范本就能做出好简历,其实不是。在我看来,摆在简历上的不止是一个人的能力,更是一个求职者的心态。强调四点:1.如果你在简历上贴照片,那么一定不要是复印的,而是每份都贴原版。这表明你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
2.开宗明义,求职意向要摆在靠前并且明显的位置上,最好写两个。一个太少,容易丧失选择机会。三个以上则显多,并且给招聘者造成一种心理暗示,那就是:你对自己定位不准。
3.简历不要超过两页。一来对方没时间看,二来长达十几页的简历只会让别人觉得你不自信。
4.避免跟风随大流,要凸显核心竞争力。如果你去应聘秘书,那要在简历中体现你细心、有条理的特点,如果你去应聘公关部门,那就要多列些活动经验。因地制宜方能提高成功率。
OK,现在,前期工作已经做好了。但我们还是在求职途中遇到了挫折,心情沮丧不说,对未来的求职路也产生了很多不确定的感觉。怎么办呢?后期调节要跟上。
第一招就是:给自己设定失败目标。要注意,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失败”目标。如果你已经被拒绝了五次,那就告诉自己:今年大环境不好,我可以容许自己失败十次,十次以后我会成功。这并非毫无用处的自欺欺人,事实上,人都有一种“实现预言”的心理,一旦有了界限,就会有拼搏的动力。如此一来,你既减少了消耗在内疚、绝望上的精力,又给了自己再试五次的机会。当然,失败目标列为多少,可以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第二招:打开三个资源门。这里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凡是利用关系获得的就业机会都是潜规则,都不公平。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的。人脉也是一种资源,就像你会几门外语、做过哪些社会实践一样,都是求职时可以挖掘利用的。在这里我建议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要好好利用三种资源:
1.家族资源。
2.学校资源,包括来自导师、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心。
3.同门资源,即师兄师姐。因为他们跟你的专业相同,就业方向也比较相近。他们为你提供的机会或者建议,肯定是帮助最大的。
第三招:多动手,少受挫。心理调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具体的事情,哪怕你只是收拾一下床铺、整理一下书架,你也会暂时远离受挫带来的负性情绪,而且你能从这些容易完成的小事中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也会迁移到职场中。于是,很多人会发现,好主意、自信心就是在做家务的时候找到的。特别要提醒的是,做的事情一定要简单、容易成功,如果过于复杂,那么势必占用你过多时间、精力,而且一旦完成不了,你的压力就会更大,弄巧成拙。
求职受挫带来的“礼物”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并不是歌里随便唱唱的。因为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丰厚礼物。如果不信,那么仔细想想,求职受挫是否让你收到了这样的“大礼”?
A.理性地分析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更加现实地制定目标,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B.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知道身边有很多人爱你、支持你。
C.求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你决定继续学习,给自己创造了深造的机会。
D.理解了父母养育的不易,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幸福。
E.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积攒了别人需要几年才能获得的求职经验。
F.“月光族”变成理财专家,开始记账,注意收支平衡,并有长远规划的意识。
当“职场不公”的黄牌亮起
文/张大诺
足球运动中,不一定每场比赛都有进球,但几乎每场比赛都有黄牌。
如果把职场中的不公平比作黄牌,你会发现它也遍地都是,很少听到哪个人说,自己在工作中从未遇到不公平现象。而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大部分人还没有处理“黄牌”的成熟经验,而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程和节奏,有的人甚至会被红牌罚下——失去工作。
敬业的球员不会自罚离场
大刘是我的一个朋友。两年前,他从一个纸媒单位离职,转投一家电视台做某档谈话节目的见习编导。但是,就在意气风发地刚上班没一周的时问里,他就遭遇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天晚上,他和摄像师吃完晚饭回到办公室,准备再商量一下明天的采访。此时,主任还没有下班,看到他们两个人进来,很和气地问:“还没弄完呀?差不多就回家吧。”
他们答应了一声,继续讨论。没想到主任的又一句发问打断了他们:
“你们的(摄像)机器定了吗?”
“噢,还没有。”大刘回答。
“明天的采访什么时候开始?”
“8点多吧。”
“你现在还没有定下机器,明天采访那么早,到哪儿去找机器?”主任的语气陡然严厉起来,也许是气氛转换过于突然,整个屋子里都没人再敢说话。
主任走到大刘面前继续教训:“你是怎么当编导的?定机器是最基本的事情,你连这个都搞不定怎么拍片子!”
“对不起,这是我第一次采访,不知道还需要提前定……”
“不知道难道不会问嘛!你这纯属找借口!要不是我提前问一句,这事儿说不准会怎样呢……算了,别站着了,赶快去定啊!”
大刘和摄像师赶忙转身往外跑。前去定机器的路上,摄像师一个劲儿地道歉,说自己以为大刘定了机器,否则一定会提醒他。
由于有了这样的失误,大刘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尽力做到最好,为的就是得到主任的认可。为此,他甚至不顾摄像师的反对,坚持到偏远的地方做补充拍摄。这次节目做得非常成功,尤其补充拍摄的效果被主持人在评片会上当众夸奖,这让大刘非常开心。但是,就在他以为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的时候,主任开始讲话了。但令大刘感到惊讶和气愤的是,主任挨个表扬了这档节目的同事,除了大刘。
大刘觉得,自己就像在足球场上踢得兴致勃勃的球员,冷不丁被裁判亮了一张黄牌——气恼却又无可奈何。
两天后,大刘向主任提出了辞职。原因是他觉得不公平,虽然自己在定摄像机的事情出现了失误,但后来备受好评的拍摄结果也是他的成绩呀,主任怎么可以表扬了所有人,独独落下自己呢?看来主任对自己的成见非常大,就算自己规规矩矩也保不齐哪天被“红牌罚下”。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要浪费几个月的见习时间,趁早走人的好。
实际上,在大刘向主任说出第一句辞职的话时,他就开始后悔了,而主任的回答无疑更加重了他的悔意:“我很惊讶你要辞职,如果我给你造成了什么压力,希望你不要介意,也希望你再考虑一下。”但话已出口,大刘也不好意思再收回,只能遗憾地辞职了。
大刘后来反思这次经历,他觉得自己的反应的确有点儿过激了。那时,他主要是认为主任对他自己有成见(大多数新员工都会这么想),就像球员不服裁判的黄牌判罚一样。但其实,如果你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确实触犯了规则。更何况,即使领导对你的某些不公对待真的有故意的成分,但他可能也是考虑到希望你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为了让你加深印象所以采用了一种比较激烈的方式。如果只是因为这样,你就主动离职,那的确是太可惜了。
其实,“黄牌警告”的另一层积极含义是:他可以犯一次错误,但同样被允许改正一次。因此,当遭遇职场不公平现象时,你可以告诉自己:我还有一次改正的机会,而不是就此放弃。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最忌讳的就是对方只给你亮了黄牌,而你却给自己出示了红牌。
好球员不会被黄牌束缚手脚
在足球比赛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球员因为犯规得了黄牌,然后因为害怕再得黄牌进而被红牌罚下,踢起球来畏手畏脚,限制了自己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整个队伍的合力,最终被主教练换下。
当你在职场中遇到“黄牌警告”之后,如果也是畏畏缩缩,不敢施展拳脚,那么,被直接换下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我认识一个叫胡婷的研究生,毕业后找到了对口的工作,觉得非常幸运。
某天,她跟另一位新同事一起去公司报到,但是因为突然要去卫生间,于是比那位同事晚进去了几分钟。没想到,这几分钟造就了她职场中的第一个“黄牌”,并且最终引发了被罚离场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