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44800000009

第9章 由传说激起的写作大纲(1)

李耳在尹喜“三诘”之下,被三块藏石(许由洗耳石、文字石、神权杖石)说动了心,决定留下来写书。真可谓尹喜智留老子于函谷关著书,为保留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立下一大奇功。但李耳决定写书之后,并没有立即动手去写。一则,他把自己带来的一些书简暂放到“书云轩”中,以便和尹喜的藏书一同查阅。二则,他要静下心来边看边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边进行联想,联想在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涉想起其他事物,它能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段粘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进行整合,进行艺术提炼,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升腾,获得一个新的认知。当然,这种联想并不是毫无凭据的胡思乱想,这个先决条件即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细致观察的结果,以及须有构成联想的先决条件,作者的头脑中对所观察的客观事物相关连的、甚至是更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丰富的、现实的、历史的综合信息储存。也就是说对事物了解得愈详悉,理解地愈深刻,联想地愈透彻,愈能揭示出带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对生活的理解力、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意识无不在诱导、影响和规范着联想活动。联想总是伴着远大的目标向深入突进。李耳已闭门思作,经过三天三夜的苦读和深思,有了一个初步的“腹稿”,下一步还需要进行感情触动。感情触动,同样在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极小的感情触动,能掀起轩然大波,引发无穷联想,甚至一篇大作由此而成。

尹喜不愧为“快三步”,第四天早上一吃过饭,便来到李耳的住处“书云轩”问道:“老师,今天的天气特别好,要不要到函谷关的周围看看?我知道您是个‘信而好古’的人,每到一地总要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一些名胜古迹。我已让徐甲把牛准备好了,是不是现在就走!”

李耳站了起来,理了理自己的银白长胡须,带着夸奖的口气道:“你呀,我真服了‘快三步’的你,什么事情都能想在别人前头!刚好我经过一阵思索后,想到函谷关的周围看看。既然你们已准备好了,那咱们就快出发吧!路线当然由你来安排,恐怕该看些什么,你早就作好了预先准备。”

“那不是把老师架空,倒成了演戏?”尹喜把李耳扶上青牛,“老师要看什么地方,我就把牛牵到什么地方,决不敢越雷池半步。”

“那咱们就先看看函谷关的关道吧!到了函谷关哪有第一站不看关道的?”

于是,尹喜牵着牛,文子、徐甲跟在牛后便出发了。其实,函谷关道就在尹喜庭院的北边,没走多远,就进入了关道。

这条峡谷,若不是身临其境,真不知它的险峻伟峨与难走。它在西土塬中是一道绵亘十五里,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骑,虽非地狱却难见天日的隘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路的两旁几乎都是陡立的土崖,土崖的上方长满了野枣刺,像撑着叶伞,把关道遮得严严实实的,此刻虽是夏季,走在道上也觉得凉森森的。只是那强烈的阳光像金箭似地穿过叶缝,被撕得斑斑驳驳的洒在道上,形成一个个恍惚不清的光点。关道并不是直线的,而是弯弯曲曲向前延伸,若是一个人走在里边,你会感到孤独和寒战。就是他们几个人走在里边也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和凄凉之感。

几个人静静地走着,谁也没有和谁说话。李耳骑在牛背上瞪大眼睛不断朝上观望,他想透过崖上叶子的缝隙看到天际,却总是不能。青牛慢悠悠地走着,不料突然前蹄一闪,猛然全身向前一窜,落进一个大陷坑里,把李耳一下摔到前边。幸亏前边有尹喜,李耳飞身落到了尹喜的后背上,而尹喜也没有准备,两个人一起倒在地上。文子赶紧从牛背上爬了过去,把李耳扶了起来,“老师,您摔伤了没有?”

李耳爬了起来,顺手拉起压在他身下的尹喜,“我倒没有摔伤,尹喜你摔伤没有?”

尹喜滚了一下爬起来,手里抓着一把土叫骂道:“我真是有眼无珠,怎么就没看出地下有个暗坑?”

“别在那里叫骂了,”文子接上话,“咱们还是赶快救救青牛吧!”

几个人来到陷坑旁,好在坑不深,青牛只是窝在里边出不来,急得“哞哞”直叫。于是李耳和尹喜牵牛头、文子在后边拽牛尾,口中喊着“一……二……用劲!”试图把牛抬出陷坑。但不管怎么用劲,青牛还是出不了陷坑。急得尹喜和文子满头大汗,可还在那儿使劲拉。

李耳松开牛头,围着牛转了两圈,果断地对他俩说:“你们俩别在那儿拉了,不然聋子治成瞎子,牛也拉不出来,要是把牛弄伤了,那就更不好办了。现在得想其他办法,把牛从陷坑中救出。”

尹喜和文子停住了手,束手无策地站在那里看着。

李耳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遇的风雨多了。他朝四周看了看,略一凝神,像个指挥官似的果断下着命令:“现在尹喜、徐甲和文子赶紧找尖利的石头,把陷坑两边挖宽。我呢,去拔青草。”他说罢,从崖边扯了两把青草,拿到青牛跟前边喂边摸着牛头说,“青牛,你千万不能着急,先吃几口青草,稳定情绪,积蓄力量。”

青牛似乎听懂了李耳的话,刚才急着想蹦出来,挣扎时累得浑身豆大的汗珠和着黄土都成湿泥了,这时它静静卧下身子,口中不断嚼着青草。

尹喜和徐甲、文子很快找来两块尖石头,使劲在坑两边挖着,又用手刨着土,经过一段时间的挖和刨,坑的两边显然扩大了,形成个斜坡。李耳觉得斜坡还不够大,又接过上气不接下气的文子手中的石头挖了一阵,觉得可以了,便停住了手。这时他对尹喜和文子道:“你俩现在到前边来,各撑着牛的前腿往斜坡上拉,我牵着牛头喊‘一二……’,咱们一起使劲。”他这么一说,尹喜和文子便照着他的话去做。

李耳又牵着牛头,拍了拍道:“这下你可要用全身的劲。”随即他喊了一声“一二,使劲!”,几个人齐用力,再加上青牛猛地一窜,终于窜出了陷坑。青牛窜出陷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不断用头蹭李耳衣襟,明显是要感谢他危难之时想出此法救出了它。

尹喜和文子拍打着沾在衣服上的黄土,不由得说道:“蓥还是老的辣,幸亏您想出此法救出青牛,不然的话,就麻烦了。”他俩对李耳说,“您现在赶快骑到牛背上,咱们继续赶路吧!”

李耳瞪了他俩一眼道:“你俩都不看看牛掉到陷坑里成什么样了,我哪忍心再骑到它身上,还是牵着走吧!”

李耳牵着牛在前边走着,尹喜和文子跟在后边,走了一段路还是不见尽头,都感到十分的寂寞。李耳首先打破这种沉默,扭过头来问尹喜,“你这个函谷关的关令,不能不对函谷关的关道有所研究吧!我查过有关资料,这里开始并没有关道,也不是现在的函谷关这三个字,而是寒冷的寒,骨头的骨,就是寒骨关,那是说把骨头都冻冷了。你能说说由来吗?”

“当然能,”尹喜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我要是不进行一番考证,说不出来,那岂不是失职了。不过,我这个考证只是传说,说得不对的地方,请老师指正。”于是他讲起了函谷关的传说。

这里原来是一个整块的大黄土塬,有几十丈厚的黄土层。土塬上的庄稼都是靠天雨来收的,风调雨顺,庄稼收得刚好能填饱肚子,若是天旱无雨,则要以草根树皮充饥了。有一年,从过年后到仲夏,天上连一滴雨都没有下,黄土塬被炽热的太阳烤得都龟裂了,随着狂风不断地刮,把龟裂的土层都刮得坑坑洼洼的,形成了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

百姓仰望天空,太阳依然像一个大火球似的烤着。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下雨的迹象。百姓被饿得骨瘦如柴,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祭祀雨师,以求下雨,只好对上苍叫骂着。其实,这时在天宫中掌管雨师的是赤松子。他原来是神农时的雨师,炎帝的女儿一直追求他,他们后来都成了仙,到了天宫仍然掌管雨师。可这一对天庭夫妻有个毛病,整天喜欢到西王母的紫霄殿中游玩,找一个地方行乐,早把天庭规定的到各处行雨的时辰忘到脑后,不过他俩临行前,已把行雨的事交给了雷神。

雷神呢,是个大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锐,足如鹰爪,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他在行雨前,先要远远地擂响天鼓,那是告诫那一地方的百姓,听到雷声后,要把供品及时摆到地上,以供他行雨时享用。崤函这一带的行雨期赤松子早已告诉给他。他刚在另一处行过雨,那一处百姓供的东西不多,他心中早就有些气。不管怎么说,他带上了那些供品来到崤函一带,本想这里的百姓定会多供些美味佳肴,使他的大肚子饱餐一顿。所以,在到达崤函之地前,先打了三个响雷,是在告示。谁知到了崤函之地上空一看,一点祭祀品都没有,而卷上来的一柱柱黄尘还把他手中端着的供品全给拌成黄土团了。这一下,他气急败坏,掀起一阵阵黑云,架起雷车,擂起九九八十一个大雷,一声大似一声,震得天庭在摇晃,震得山川在跳跃,震得江河在倒流。一下子把这整块的土塬劈成两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深谷。他觉得还不解气,又下起暴雨,把不给他供品的山民全冲到这条深谷中。接着祭起寒冷的风,刚才空中下的还是雨,到此时全成了拳头大的冰雹,直往深谷中百姓的头上砸。尸体裹着冰雹,把刚被雷炸开的深谷都填平了,还高高地突出了起来,形成了一道高高的冰尸墙。

女娲被这特大的雷声所惊动,在空中寻迹。雷公见是女娲来了,夹着尾巴逃之天天。女娲来到这里一看,摸着冰尸墙流下了痛苦的眼泪,“作恶的雷公,你真是坏透了,百姓少给你一份供礼,你就下这么大的狠心,用雷炸开黄土塬形成深谷不说,还用洪水冲走尸体,又用冰雹裹成冰墙堆在深谷中,谁见了谁都会寒骨心痛啊!寒骨的痛!”女娲硬是用她温暖的眼泪化开了冰尸,把一具具尸体掩埋了。

由于雷神在此造下大祸,后辈的百姓痛恨他,就把这条深谷叫做“寒骨关”,一提起它,人们就毛骨悚然。后来的人们,还是怀念女娲的慈善心肠,就把“寒骨关”,改成“函谷关”,只是说它是一条深深的谷。

这段传说讲得悲痛而沉重,讲的人和听的人都似乎觉得心头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使人有点儿窒息,喘不过气来。谁也没有说话,默默地朝前走着。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这个传说却触动了李耳的心弦。他听完虽没有说话,目光却像钻探机似的,寻找着这条深谷形成的原因,这完全是由山洪多年冲刷而形成的。他不停地思考:传说正是人们对天神崇拜的映射。在当时的人看来,日月星辰、风雪雷雨等现象的运行并不是自然的,而是由天神决定的,是天神意志的表现。李耳清楚地记得,有一则神话是说四时由四神掌管,十二个月各有神灵,不也和这则传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吗?天道和人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他要重新探讨,以突破前有的格局。他朦胧地觉得,在天道之前还应该有个什么东西,是高于天的,是先于地生的,是天地之根……

“终于走出函谷关道了!”尹喜的一声长喊,把李耳从沉思中唤醒了过来。只见前边是一片开阔的地带,一条宽宽的黄河在这土塬前转了向,弯弯曲曲由东向东北方流去,黄河两旁长着茂密的桑林。

李耳把牛拴到一棵桑树上,从树上扯下一边桑叶在嘴里嚼着,自言自语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里曾是黄帝之妻嫘祖种桑养蚕的地方?”

尹喜顺手指着一个土塬上的一个小村落说:“那个村落叫稠桑,就是因嫘祖种桑养蚕而起名的……”

“关于嫘祖种桑养蚕的故事还是我来讲吧!”文子抢过了尹喜的话。他跟随李耳这么长时间了,总是我不到自己讲话的机会,这一次抓到机会,岂能放过。同时他也知道李耳是个“信而好古”的人,所以在来之前,特意到尹喜处,打听了行程路线,知道要到这里来,特意作了一番准备,于是,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黄帝打败了蚩尤,平定了天下,人们过上了安定生活。但黄帝还有一件揪心的事放不下,就是人们还穿着兽皮树叶,夏不能遮热,冬不能挡寒,身体还在受着时令的折磨,愁得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件事早被与他同床共枕的元妃嫘祖看到了,便对他说:“你只管操心国家大政方针,关于百姓的穿衣问题就交给我解决吧!”黄帝答应了她的请求。

嫘祖授领了任务,从荆山下的大本营出发,沿着黄河边朝东行,她要在乡间寻访出解决穿衣的问题。她走了三天三夜,还没有访到一点儿踪迹。第四天,她又照常出发,中午时分来到这个土塬前,望见土塬上有一棵高大的古树,虽然枝干已经枯老,但树上长出的新叶却像一把大伞似的,遮住了村庄,而且还从树叶上垂下一缕缕银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又像是给村庄穿上了薄薄的纱帐。她的心猛地动了一下,这不正是自己要寻找的东西吗?她决定要看个明白。她沿着这条陡坡往上走,由于天气炎热,走着走着就昏倒了,躺在地上好长时间没有醒过来。不知从哪儿刮来一阵风,把她吹醒了,不能站起来走,就爬着往前走,双手、膝盖都磨出了血,她还是咬紧牙关往前爬,山坡的路上留下一串串鲜红的血迹,被阳光一照朝塬上反射着红光。

坡上的丑女子嫫母(也就是黄帝后来娶的后妃)正急着回家,看到空中闪烁的血光,引起了她的注意,朝坡路一看,只见有一位女子在奋力爬着,就急忙跑下坡,扶着嫘祖来到这棵大树下,给她端了碗水喝,问她为何累成这样。

同类推荐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本书分为“读懂”马克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学说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社会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两篇,内容包括: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有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论述;马克思原著中新唯物主义史观内涵与“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义等。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中华家训(第三卷)

    中华家训(第三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热门推荐
  • 小人就在你身边:洞察人心83招

    小人就在你身边:洞察人心83招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讯工具日趋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需要我们袒露心胸,不断地接纳别人,而我们又没有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躯,那么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小人”并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帅又漂亮,有口才也有内才,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根本让你想象不到。这时我们只有擦亮自己的双眼,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看透人心,只有如此,我们才会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免受无辜的伤害!“小人”难辨,“小人”难防。在利来利往的生活中,如何识别“小人”?如何防备“小人”?就是我们在这本书中想要告诉大家的。
  • 一见生子:甜心送上门

    一见生子:甜心送上门

    初次见面,她说:“我想给你生个孩子。”他沉寂了两年的欲望第一次被唤醒。然而顺利产子以后,她却绝然离去。四年后,某奶宝扭着自己的小屁股,嘟起小嘴:“爹地,茵茵是怎么来的咩?为什么别人都有妈咪,就我没有?”“商场买尿不湿送的。”他无奈的答。……四年后,当邬瞳再看到这个男人,气不打一处来:“女儿说自己是买尿不湿送的,你什么意思?”男人眼神迷离的将她紧紧的拥在怀里:“我总不能说她妈咪不要她了。”他宁愿让女儿觉得是他骗了她,也不想在女儿心里有任何对妈咪的失望。因为从四年前他就知道,总有一天,她会回来……
  • 百世不羡仙

    百世不羡仙

    大梦不醒,何妨枕醉狂舞。苍穹不仁,何妨踏破苍穹!三百年来都铸错,回首青云何处。只因此世为人不愿百世成仙
  • 时光荏苒之记忆沙漏

    时光荏苒之记忆沙漏

    我叫董小冉,我和你们一样是这大千世界中为生活忙忙碌碌的人,我也和你们一样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 爸爸给儿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

    爸爸给儿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

    《爸爸给儿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内容丰富,系枕边书“父母给孩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丛书”之一。全世界的孩子都在用不同的文字,阅读着书里这些流传百年的经典故事。
  • 星际家园守卫者

    星际家园守卫者

    穿越后的萧闫却肩负着保卫整个星际家园的重任!
  • 名为五年的约定

    名为五年的约定

    遇见是晴日,正好秋季,你笑起来就像清风,看着很舒服,只希望你的笑只属于我一个人。或许再见那天,花又开了一季,情书已拟信无所寄,曾经约定也随着青春青涩的慢慢逝去也泯灭,最好的我们不再交集。相遇是雨季,正好秋天,你问我过的好不好,我说很好,只是就差一个你,陪我过四季。
  • 农家小少奶

    农家小少奶

    (已完结)穿越成小村姑?好吧,可以重新活一次。吃不饱穿不暖?没事,姐儿带你们发家致富奔小康。可是,那个比她大七岁的未婚夫怎么破?本宝宝才八岁,前不凸后不翘的,为毛就被看上了?退婚,他不肯;想用银子砸他,悲催的发现,她的银子还没有他的零头;想揭秘身份以势压他,那曾想他隐藏的身份比她牛叉一百倍!婚没退成,反被他压……本文一V一新文已发《农女艾丁香》求收藏求抱养
  • You Never Can Tell

    You Never Can Tel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孤骑战歌

    孤骑战歌

    一个忘却了名字的骑士,站在整个世界的对立面,陪伴他的,只有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个人如何一步步打破所谓的权威,一个骑士如何一步步走向最高点,俯首整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绝对的荣誉,哪怕这个荣誉只属于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