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遗址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原意为“胜利墙”,始建于16世纪下半叶,坐落在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布境内。该遗址拥有众多颇具特色的寺庙和一座气势宏大、装饰豪华的皇宫,突出地体现了莫卧儿文明的辉煌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遗址得名于其附近的一个名叫西格里的小村。
城市的主体建筑以赤砂石为原料,装饰着嵌出图案并刻上各种细密精致花纹的白色大理石,城中的清真寺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可以容纳1万多名信徒。此外,它还是圣人谢赫.沙利姆奇斯蒂的陵墓的所在地。
清真寺东北面的皇宫由觐见宫、五层宫、土耳其素丹宫、水池、内宅、庄园等建筑组成,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精美。
皇宫大约1600米宽,周围有3边宽约3000多米的城垣将它围起,皇宫的南门是一座高大的红色建筑,外面装饰着白色大理石,此门呈八角形,其顶端还环绕着小凉亭。
雕梁画栋的觐见宫,四壁有一圈两层回栏,一根柱头像树冠似的石柱立在中心位置,它还托起一个圆形平台,平台上还有4条路桥通向宫殿四角,与两层回栏相连。皇帝宝座就设在这个平台上,皇帝可以坐在上面,倾听群巨在下面议论国事。
形若宝塔的五层宫中最高一层是土耳其式圆顶凉亭。站在楼顶嘹望,全宫及周围景色可尽收眼底。其屋顶用绿色琉璃瓦装饰、内室的墙上绘制着中国画,建筑装饰极为精巧别致。圣人沙利姆的白色大理石墓和一群清真寺也在宫中。
帕塔达卡尔的石雕群
帕塔达卡尔的石雕群,意为“宝石王冠之都”,坐落在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境内。石雕群建成于南印度遮娄其王朝的鼎盛时期,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壮观。其建筑风格对印度以后的寺院建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起日王二世(约公元733~744年在位)彻底打败了帕那瓦人后,为纪念、宣扬丈夫的战功,摩诃达毗王妃下令在帕塔达卡尔建造十分豪华的毗鲁帕克舍寺供奉湿婆神。
毗鲁帕克舍寺正殿的前方,是一个立柱大厅式礼拜殿,三面设有带人口的门廊。壁柱将壁面划分开,壁面上还安了相互交错、工艺精美的壁龛和窗户。背面的塔状部分被分为三层,构成了非常谐凋的整体风格。
位于石雕群偏南的,是一座湿婆神庙。这座神庙始建于公元720年左右,最初只有圣室和礼拜殿,后来,在不断的增建中,它变成了一个拥有宽阔礼拜殿的大寺庙,十分壮观宏伟。
象岛石窟
象岛石窟,坐落在印度孟买以东6千米的阿拉伯海海面上的象岛之上。象岛又名加拉普利,取该岛南部的一座村庄之名。石窟雕刻造型优美、题材丰富、风格独特,既是一部精美的艺术作品,又是研究宗教文化和历史考察的重要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决定将象岛石窟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6世纪,葡萄牙人在上岛的登陆地点附近发现一座大象石雕,他们就将该岛命名为象岛。著名的象岛石窟就坐落在象岛东南部的山上。
石窟约开凿于公元6~9世纪,此时,印度佛教走向衰微而印度教兴起。
现在,大部分洞窟已完全圮废,仅存有几座石窟,它们是从岩石内向外开凿而成的,犹如一座宽宏雄伟的地下神庙。窟内的雕塑与雕刻取材于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神的传说故事和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富有浓郁的印度教色彩。
石窟内最著名的是五号窟内的湿婆神像,这尊三面胸像高约5.5米,神像的正面手持净瓶在静思冥想。神像的右面像是作为守护神的湿婆神,他手持莲花,女陛般温柔地微微含笑,神像的左面像是手握毒蛇、口露獠牙、面目狰狞的作为毁灭者的湿婆神。
另一座姿态优美动人的石刻是湿婆神化身舞王的健舞石刻,这个石刻象征的是生、住、灭、转化和解脱等创造、守护和破坏宇宙的过程。
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
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坐落在印度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的坦贾武尔市。坦贾武尔曾是印度历史上朱罗王国的首都,神庙就是由朱罗王朝修建而成。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内壁画极为精美和珍贵。这座神庙是朱罗王朝在南印度及东南亚各地建造的所有寺院中最杰出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将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作为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坦贾武尔附近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建于11世纪初,用于供奉湿婆神,建造共耗时7年。神庙的院落长240米,宽120米,四周绕以回廊。此外,还有一个用砖墙围成每边长约350米的大院子围在这个院落的外侧。
庙门前,有一尊巨大的公牛雕像,相传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
在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的毗摩那的底面,有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著名的维马纳姆高塔即建于圣室之上。耸立在29米高的正方形基座上的这座高塔高15米,加上塔端的装饰,整座建筑物高65米,极为雄伟壮丽,同圣殿等建筑浑然一体。
在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内,还于1930年发现了建庙时期的大量壁画,这些壁画绘于12世纪;后因被17世纪的壁画覆盖而得以完好保存。壁画的内容,主要以印度传说中的湿婆神形象为题材。这些是朱罗王朝仅存的壁画作品,极其珍贵。
楠达德维山国家公园
楠达德维山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630平方千米,地处印度北方邦境内,坐落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北约330千米处,东临皮索嘎地区,南接阿尔莫拉地区。公园内山峰高大险峻、气候特异。整座公园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冰河期盆地,大量的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楠达德维山国家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楠达德维”原意是“多福女神”。这里自古就是禁地,被称为“女神楠达的圣居”。传说,任何人擅自进山采摘花草、猎杀动物,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当地人每年到供奉女神的寺庙祈祷时都严格地遵守这条古训。
1982年,印度政府在海拔3500米的地方兴建了禁止游人入内的楠达德维山国家公园。公园包括了由河流冲刷而成的峡谷和周围的70多座雪峰,范围广阔。
在这里,生活着麝、喜马拉雅羚羊、黑熊、黑棕熊、曼长尾猴等多种动物,还生活大约57种鸟类。大部分时间在海拔6000米的高山区生活的珍稀动物——雪豹也生活在这里。
桑吉佛教古迹
桑吉佛教古迹,坐落在印度中央邦境内,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约580千米。桑吉佛教古迹大约建于公元前3世纪,以佛塔为最具特色的建筑。佛塔雄浑古朴、庄严秀丽,豪华精美的雕饰更是堪称世间一绝。桑吉佛教古迹于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传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曾建了8.4万座(佛塔),其中,有8座建在桑奇,现尚存3座。半球形的大塔直径约36.6米,高16.5米,原来是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土墩,后又在钵形土墩上加砌砖石,并在顶上增建了一个方形平台和3层华盖,在底部,还加筑了石制基坛和围栏。建成后的大塔成为放置供奉合利的容器的地方。
南、北、东、西四方各建有一座陀兰那(砂石塔门牌坊),其中,公元前75~前20年建造的南门是历史最久的,大塔和四座陀兰那充分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及雕刻艺术和繁缛富丽的装饰方法,将当时的雕刻艺术推向高峰。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及优美的人物雕像均以佛陀生平事迹和他的生前传说为题材,还有与早期佛教有关的故事,雕工精湛,形象优美,堪称稀世之珍。
从1号窣堵波向西约行300米,即到了直径为14米的2号,4个安放舍利的容器,这4个容器上刻着阿育王时代10位著名僧侣的名字。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位于印度德里东效亚穆纳河畔,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墓。该陵墓建于1565年,其规模之大在印度同类陵墓中极为罕见,建筑风格体现了莫卧儿时代典型的建筑艺术和建筑特色。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胡马雍陵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胡马雍陵是印度第一座规模如此宏大的伊斯兰式陵墓,它代表了莫卧儿建筑的早期建造风格。胡马雍陵四周围有长达2千米的围墙,八角形楼阁式的大门装饰着由大理石、红砂石等拼凑出的小巧图案。
陵墓坐北朝南全部用红砂石建筑,呈长方形,占地40多平方米。高约24米的正方形寝宫建在高大的石台上,四壁之上设了分两层排列的小拱门,中央是圆形白大理石圆顶,一座黄色金属小尖塔则设于圆顶中央。呈放射状的寝宫内各有通道,由这些通道可以到达两侧高22米的八角形宫室,宫室上面各有两个八角顶凉亭。宫室两面,还建有翼房和游廊。相传当年胡马雍大帝就是从右侧翼房的藏书楼梯摔下而亡。寝宫中央放着胡马雍和皇后的石棺,两侧宫室安放着莫卧儿王朝5个帝王的石棺。墓内的红砂石精细的镂花、花园式内景和四周墙壁上的拱形大门都以精巧见长。
顾特卜塔
顾特卜塔,印度最高的塔,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南部地区。该塔设计精巧,布局讲究、装饰华美,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互融合的产物,被誉为印度七大奇迹之一。1993年,顾特卜塔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顾特卜塔的圆形塔身全部用石块砌成,塔身由20多根小圆柱组成,呈赭红色,高72.56米,上面以古阿拉伯文和各种花纹图案为装饰,塔分5层,下面3层用红砂石建造。塔基直径约14.4米,每层的花纹绝不雷同。第一层是交错连接的半圆形和三角形的肋拱,第二层全是半圆形肋拱,第三层是三角形肋拱。在每一层的周围还设了一圈平台,平台上面刻满了《古兰经》的经文,极富装饰效果。
从底层的塔门循397级石阶可盘旋登上塔顶,站在塔顶,新、旧德里和亚穆纳河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根据塔内石壁上的刻文可推测出此塔大约是德里最后一个印度教统治者乔汉所建,目的是纪念他的王后。
在塔旁边的清真寺遗址内,还有一根大铁柱。传说凡是反抱铁柱双手能接在一起的人,就可以一生走运。因而来此游览的游客常去一试,使铁柱被人抱的部分锃亮而光滑。
六、印度尼西亚
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它建筑在默拉皮火山山麓的一个长123米、宽113米的矩形小山丘上,东南30千米处就是日惹。“婆罗浮屠”为梵文音译,意思是“山丘上的寺院”。高大的佛塔和神坛是寺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1991年,婆罗浮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塔是由附近河流中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的。在建造时,共用了近225万块岩石,底层用每块重约1吨的巨石铺就,总体积达5.5万立方米。塔基地面部分占地1.23万平方米。原高42米的塔因主佛塔顶端触雷而毁掉,留下的部分只有近35米。塔的建筑采用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形式,整个建筑物犹如一个巨大的曼荼罗(坛场)。
坛共有9层,在外形上如阶梯状的锥体,上面3层为圆形,下面6层似方形,钟形塔置于坛的顶部,坛全部用石块砌成,每层下部有可供人行走的围廊,第1至第5层回廊的左右壁面上还保存着《佛传》、《本生事》、《华严五十三参之图》等佛家精品。另外还有雕刻精美的浮雕共约2100多面。除第一层着重描述佛的历史,其余各层都是对佛生前事迹的记述。此外,还辅之以许多栩栩如生的大象、孔雀、狮子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图案;432尊佛像被安放在四方形的阶层上;第6层以上则小塔林立,其中第7层有32座,第8层有24座,第9层则有16座,这72座小塔每一个都罩着一个环绕着中央大塔而建立的佛像,构图精美,气势磅礴。
1973年,开始了整个佛塔的修缮工作,1983年全部完工。这里山青水秀、古木参天,是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游览胜地。
乌戎科隆国家公园
乌戎科隆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乌戎科隆半岛的周边地区。这里是多种野生动物生活的乐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犀牛。1991年,乌戎科隆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乌戎科隆国家公园面积约为783平方千米,包括乌戎科隆半岛,以及半岛东部的古浓洪捷地区、喀拉喀托群岛、帕奈坦岛等部分。
爪哇犀牛是这里最有名的动物,它喜欢独来独往,从年幼之时它就单独生活。爪哇犀牛是独角犀牛的一种,与印度犀牛极为相似,皮肤上有铠甲似的皱纹。成年犀牛身长4米,高2米,重1.5~2吨。
这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猴子、吼鹿、卢萨鹿等哺乳动物,还有印度孔雀、翠鸟、雉、鹳、鹭鸶等各种鸟类。还有一种小型野牛——爪畦野牛,这种野牛曾广泛栖息于东南亚一带,现在仅有爪哇野牛、婆罗洲野牛和缅甸野牛这三个亚种存活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