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仁爱、礼义为本,建立了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导精神,体现在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孔子又提出“仁者爱人”,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德之人,主要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为人应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担心别人是否赏识和理解自己。君子要安贫乐道,舍身取义。孔子还提倡自我反省式的修身养性之法。
在政治上,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理想是要恢复周礼,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孔子反对暴政,反对滥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够“惠民”、“爱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也要贯彻道德的原则,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在他看来,刑罚可以使人畏惧而不敢犯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动机。只有用德和礼对人民进行感化和引导,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才能使社会长期稳定。而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统治者必须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风范来影响和教育人民。
在教育上,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关键是要具备爱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在教学中,他自拟教学内容,自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且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启发式的教学和弟子积极领悟结合。
他还很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诗、书、礼、乐、射、御、数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又与文、行、忠、信相辅而行。
孔子在典籍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首次提出“文献”一词,并结合史实和旧有文献资料编订了《易》、《书》、《礼》、《乐》、《诗》、《春秋》等著作。他死后,他的弟子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言行、语录编辑成书,定名为《论语》。
孔子的一生是奋力治学、执著追求、不计荣辱得失、为国为民的一生,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化圣人,他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但是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和博大让后人感动。汉平帝追封他为哀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谥他为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的学说在西汉武帝时代就被定为享有独尊地位的正统思想,清圣祖为他亲笔题书:“万世师表。”
文王之囿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位于今天山东邹县的东南部。
孟子本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但他一直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不过,他对儒家学说的传承发扬确实功不可没。比如,孔子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孔子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出许多“养气”来。光这两字,孟子就注入了不少新的内涵,更不用说其他了。
诚然,有一点还是要提的,那就是孟子对哲学世界的最大功劳——他逢人便讲的“性本善”。韩愈后来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之所以尤其推崇孟子,就因为他对正道德行的重新诠释无人匹敌,他对中华民族的功绩不在大禹之下。
孟子学孔子,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他一度为齐宣王客卿,但其主张不被采纳。他不远千里赶到梁国,梁惠王却没有履行曾经许下的诺言,反嫌孟子的见解陈迂久远而对行事无实际效力。当时,秦国重用商鞅,楚魏重用吴起,齐国重用孙子、田忌。天下政务以合纵连衡为总体局势,以相互攻伐为主体方略。而孟子仍在大谈特谈上古之德,显然难合时宜。所以,孟子只能隐退,给诗书作序,转述孔子学说的深意,写下了《孟子》。
孟子七章,通达流畅,气势恢宏,善用引譬设喻,反复论辩分析,说理透彻,文采飞扬,更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警句名言。既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也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王道”,又有仁、义、礼、智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为心之四端,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更有“正心、诚意、格物、致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
孟子遵循天理,恪守法则,率性而书,率性而活,称得上先知先觉。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母亲的教化,他也只能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普通人一个。
孟子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三迁”,大家都熟悉,但下面发生的这件事,就不一定人人皆知了。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将上堂,声必扬,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意思是说,进门的时候要先高声打个招呼,获得应允后方可入内。
一天,孟妻一个人在房里,就没按礼数将两脚盘于腿下,而是悠闲地把两腿伸开坐着。这情景恰好被推门而入的孟子看到了,他很生气地跑去对母亲说:“这妇人好没礼貌,坐没坐相,干脆休了。”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回答:“我刚才进门亲眼看到的。”
孟母听罢正色道:“你没按要求高声叫门,是你的失礼,而不是你妻子的失礼。”孟子惭愧地低下了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孟子被磨练成一个不但有丰富知识、高深学问,还能用深刻讽刺、生动比喻的名辩士。
某天,齐宣王问孟子:“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点头:“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齐王接着问:“那不是相当大吗?”
孟子摇头:“当时的百姓都觉得它太小了。”
齐王很奇怪:“我的园林才方圆四十里,那些平民就嫌它大了,为什么?”
孟子镇静地说:“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打猎的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它是与民共享的,百姓们觉得它小,这不是很正常吗?我当初到齐国之前,曾在边境上问清楚了有关禁令的事项后,才敢进来。我听说郊外关内有座园林方圆四十里,如果杀了里面的一只麋鹿就被判杀人罪,这就像在城池中央挖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百姓们当然嫌它大,这不是也很正常吗?”
齐王无言以对,但从此心里便又多了一个芥蒂。
孟子本不在乎齐王的昏庸、不坚持原则、轻信奸佞谗言,直到忍无可忍了,他便不客气地说:“大王,你也太不明智了,即使天下生命力极强之物,你若把它先放在烈日下暴晒一整天,再拿到阴寒处冰冻上十天,它哪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大王刚有点从善的决心,如果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就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怎么办呢?
“我就给大王讲个下棋的故事吧。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若不专心致志,同样学不好,也是不能取胜的。弈秋是全国最厉害的下棋能手,他带了两名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谨听指导,认真习艺;而另一个却总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表面上在听讲,心里却在想若是有一只大鸟从天边飞过就用箭将它射下来。
“这两人是同一个师傅教,又都在一块儿学,然而后来他们的技术却相差甚远。一个进展飞速,一个止步不前。是他们的智力有区别吗?
非也,只不过用心的程度不一罢了。”
齐宣王倒没把这事当回事,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音pù,同“曝”)之,十日寒之”被精简成“一暴十寒”,传将开去,后人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
孟子死后的影响远胜过他生前,很多现代人也还愿意遵循着他的足迹和理念,孜孜不倦,苦学不厌。
鱼乐不乐
——庄子(约前369-前286)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世称庄子。他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部)人。《史记》中记载,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但不久后就归隐了。
一天,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有大树枝繁叶茂,可伐木工人都止步于前不砍它。庄子问他们原因,他们说:“它不能被制成木材。”庄子窃喜:“这棵大树不材而得养天年。”
庄子走出山外,留宿在老朋友家中。朋友非常高兴,让仆人杀只大雁来款待庄子。仆人请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一只?”
主人说:“当然是杀不能叫的那只。”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请教“昨日山中的那棵大树,因不材而能得养天年;但今天主人的大雁,却因无用而被杀死。先生作何解释?”
庄子笑着说:“我将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似是而非,所以难免会互相牵连。如果秉信道德而行事则不是这样,无誉无訾,一龙一蛇,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会固定一种状态。一上一下,以和为最高法则,存乎于万物之始。使万物物化而不拘泥于其中,就可以自由转化啦!这是大自然本身的规律。如果是人伦情感的传承也是这样:合久则分,成极后败,清廉遭挫,至尊受议,能人吃亏,贤者被害,不肖则欺。这是万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悲呀,你们要切记,唯有将道德条例长戒于心!”
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想召来予以重用。这天,听说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便派人去请。
两名使者走到庄子跟前致意道:“希望能以国内的事务来麻烦您!”
庄子手持渔竿没有理会,自顾自话:“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大王将它用布巾包着放进竹箱供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后留着尸骨接受尊贵,还是宁愿活生生地游弋在河泥之中呢?”
两名使者回答:“当然是愿意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河泥之中呀。”
庄子笑了:“所以呀,我也宁愿自活于河泥之中。”
使者们无奈,回去如实禀报。楚王不甘心,又派人专程到庄子府上以重金礼聘,请他做相。
庄子对来使说:“千金、相位的确利重位尊,但你见过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多年以后,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去做祭品。
我可不想这样,我宁愿像条鱼,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
在当时的学者名人中,庄子与惠施经常往来。他们是朋友,也是政敌;他们一同出游,也相互论辩。
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是想来取代你的。”于是,惠子感到十分惶恐,在都城中搜捕了三天三夜,可还是没有找到庄子。
过后,庄子自动出现在惠子面前,并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鹐,你知道吗?鹓鹐在从南海出发飞向北海的遥远路途上,除非有梧桐树,否则它不停歇;除非有竹笋,否则它不进食;除非有甘泉,否则它不饮水。这时,一只鹞鹰抓着一只腐臭的老鼠飞过,鹓鹐抬头怒目而视:‘吓!’现在,你也想拿你的那个破梁国来‘吓’我吗?”
惠子自知理亏,便邀庄子到濠水桥上游玩以谢罪。他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前嫌尽释。
庄子盯着桥下出神:“鱼在水中自由来去,真是快乐呀。”
惠子很疑惑:“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反问:“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回答:“我不是你,肯定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也不是鱼,也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完全如此。”
庄子笑了:“我们一起来追本寻源。你问‘你如何知道鱼的快乐’,是这样Ⅱ巴,既然自己知道我知道又来问我,我也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最终,两人还是没有将这个问题完全弄清楚。
后来,庄子之妻过世,惠子前去吊丧。庄子以帚做棒、以盆当鼓、敲击而歌。
惠子愤愤不平:“你与她一起生活了这么久,她为你抚养孩子、侍候老人,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击鼓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解释:“不是这样的,她刚刚才离去,我怎么会这么快就忘记了情义呢!我只是突然觉得世界上本来没有生命;不光没有生命,本来也没有形体;不光没有形体,本来就没有气息。宇宙空间混沌交杂,才演变出气息,气息又演变出形体,形体又演变出生命。现在一切又全都归复消失,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既然她已安详地躺在墓穴之中,而我还哭闹着要追去打扰她,我以为这实在是不通情达理,所以就止声了。”
再后来,惠子过世,庄子去送葬,一直送到墓地。他回头对随从们说:“有个郢国人刷墙时,鼻头上沾了一团如苍蝇翅膀般大小的石灰,他让工匠帮忙抹掉,工匠抡起斧子一挥而下,只听得风过粉落,郢国人的鼻子丝毫无伤,面色不改。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便将那工匠召来:‘你的技艺超凡,能演示给我看看吗?’工匠无可奈何:‘我也想为您尝试奇迹,但是,我已经很久没有那种感觉了。’如今,惠子死了,那种感觉随之而去,再也没人和我说笑吵闹了。”
又后来,庄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商量着要将庄子厚葬,被他知道了,庄子说:“我要以天地为冢,以日月印辉,以星辰做宝,以万物相陪。那么安葬我的工具不都齐全了吗?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呢!”
弟子们说:“我们怕您让乌鸢给吃了。”
庄子心平气和:“放在地上让乌鸢吃,埋在地下让蝼蚁食,厚此薄彼,岂不是有失偏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