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见如故”是成功交际的理想境界。无论是谁,如果具有与人一见如故的能耐,那么他做事一定就会左右逢源,自然就会赢得他人的喜欢。
找对别人的感情需求,能让别人迅速接受你
日常交往并不是总在熟人间进行,:有时你甚至要闯人陌生人的领地。
当进人一个陌生的家庭、环境里时,要迅速打开局面,首先要寻找理想的“突破口”。有了“突破口”,便可以以点带面或由此及彼地发挥开去,从而实现让对方在感情上接受你的效果。老人、小孩容易接近,也喜欢你接近,融洽全家气氛,这样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套近乎”的目的。
人常说:要讨母亲的欢心,莫过于赞扬她的孩子。聪明的人应该利用孩子在交际过程中充当沟通的媒介,一桩看似希望渺茫的事,经过孩子的起承转合,反倒迎刃而解。
纽约某大银行的乔·理特奉上司指示,秘密进入某家公司进行信用调查。正巧理特认识另一家大企业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董事长很清楚该公司的行政情形,理特便亲自登门拜访。
当他进入董事长室,才坐定不久,女秘书便从门口探头对董事长说:
“很抱歉,今天我没有邮票拿给您。”“我那12岁的儿子正在收集邮票,所以……”董事长不好意思地向理特解释。
接着理特便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可是董事长却含糊其辞,一直不愿作正面回答。理特见此情景,只好离去,没得到一点儿收获。
理特突然想起那位女秘书向董事长说的话——邮票和12岁的儿子;
同时,也联想到他服务的银行国外科,每天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有许多各国的邮票。
第二天下午,理特又去找那位董事长,告诉他是专程替他儿子送邮票来的。董事长热诚地欢迎了他。理特把邮票交给他,他面露微笑,双手接过邮票,就像得到稀世珍宝似地自言自语:
“我儿子一定高兴得不得了。啊!多有价值!”
董事长和理特谈了40分钟有关集邮的事情,又让理特看他儿子的照片。一会儿,没等理特开口,他就自动地说出了理特要知道的内幕消息,足足说了一个钟头。他不但把所知道的消息都告诉了理特,又召来部下询问,还打电话请教朋友。理特没想到区区几十张邮票竞让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缩短与陌生人的心理距离在重要的场合说话时初次和陌生人相识,人们总是本能地带有警惕和戒备的心理,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但在人际交往中,若想和陌生人拉近彼此的距离,就需要消除陌生人的防备心理,这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恰当的肢体语言首先拉近肢体之间以及空间上的距离。
1.自然地接近对方的身体在重要的场合说话时在重要的场合说话时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有专家把这种势力范围形象地比喻为“气泡”。一般情况下,人们总觉得在自己“气泡”里会很安全,并且只允许熟悉或者亲近的人走进自己的“气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允许别人走进他的“气泡”,也就等于承认他和对方有比较亲近的关系。对于陌生人而言,当你处于陌生人的“气泡”之外时,对方就不会产生戒备的心理;如果你走近或走进陌生人的“气泡”,对方立即就会本能地感觉紧张不安,甚至试图刻意地拉大你们之间的距离。但当你成功地走进了对方的“气泡”,接近甚至接触了对方的身体,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
在和陌生人交往时,高明的商场服装售货员就很善于利用这种技巧,以此来拉近和对方的距离。有一位心理学家到商场的服装专柜买衬衫和领带,女售货员拿着软尺走过来,热情地对他说:“我帮您量一下尺寸吧!”
心理学家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哦,她的方法真不错,我上当了!”心理学家明白,当女售货员要替顾客量尺寸的时候,她的身体势必要靠近顾客,有时甚至要接近到情侣之间才会达到的极近的距离,此时,售货员就迅速地拉近了与顾客之间的心理距离,之后,顾客一般很难拒绝售货员向自己推销的服装。
在影视剧里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节:当一对有暖昧关系但尚未“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的男女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男方会借此机会很自然地拉住女方的手,两个人的心在一刹那就迅速地拉近了,也就是在那个瞬间,两个人就心照不宣地确定了情侣关系。
在销售过程中,推销员也常常使用这种技巧。他们经常一边和潜在顾客聊天,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挨到顾客身边。
总之,初次和陌生人交往,如果你想迅速地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制造出比较亲密的关系,你就应该首先制造出自然地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但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然”二字,如果生硬地靠过去,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对方对你产生反感。
2.坐在陌生人旁边的位置在重要的场合说话时通常情况下,当两个陌生人面对面坐着的时候,两个人的视线很容易相遇,而视线的接触会增加双方的紧张感。因此,在交谈时,你最好坐在陌生人旁边的位置,这样就会让对方放松。这是因为双方不必一直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而只要在必要的时候对视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就在无形之中消除了紧张感,同时增加了亲近感。
3.专注、友好、自信地对待初识的人在重要的场合说话时有关人际交往专家指出:“陌生人能:够成为朋友,他们接触的头四分钟是至关重要的。当你在社交场合遇到陌生人,你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至少四分钟。很多人的生活将因此而改变。”
此外,我们还应该对陌生人尽量表现得友好和自信。对别人友好,是因为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自己表现得很自信,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条奇妙的心理规律,那就是“你认为别人喜欢你,别人就将真的喜欢你”。
4.让自己拥有让陌生人愿意接近的仪表在重要的场合说话时谁都愿意和仪表比较好的人接近、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人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其实就是因为他的外表比较讨人喜欢。试想一下,假如初次见面的人相貌凶恶或者气质猥琐,你是否会在心理上不太愿意和他接近?
注意自己的仪表,不仅指应该做到穿着打扮大方得体、举止优雅自然之外,还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面部表隋。每个人的面部表情通常能够传达出其内心的真正想法。因此,在和陌生人交往时,我们也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来促进沟通的进行。闲暇时,我们不妨经常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脸,看看自己的眼神是否真诚自信,笑容是否亲切自然。
只有保持良好的仪表和精神面貌,才能在一开始和陌生人接触时,立即赢得对方的好感,迅速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没话找话时,选对话题能活跃气氛
初次和陌生人交谈,由于彼此不了解,因此,许多人不知道该和对方聊些什么话题。其实,要想和陌生人初次交谈得非常成功,我们就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只有找到了好话题,才能使初次的谈话顺利展开并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有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难堪,只是没有发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已。要想在初次交谈中谈得投机,双方就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初次见面,如何才能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观察,通过观察,找出对方的特点,并在把所获得的种种细微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其作为和对方交谈的基础。
自古出响马,是很讲朋友意气的。
在展开话题之后,许倩又话锋一转,说山东人也很团结,特别是山东足球队,虽然每位队员都不是非常出色,但是他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常取得好的成绩,恰巧罗杰也是位球迷,因此,两人聊得不亦乐乎。
后来分别时,双方又互留了通讯地址,并在罗杰的介绍下,许倩认识了很多球迷,其中有一位就是她这次南下准备争取的客户吉,吉和罗杰关系很不错,于是许倩轻松地完成了这次推销任务,也为公司赢得了一家大的客户,更值得高兴的是,她通过罗杰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在这个例子里,许倩先是就“山东人”这个话题与罗杰搭上话,然后转到“足球”这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上,与对方越谈越投缘。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两人很快加深了了解,成为好朋友,许倩还通过罗杰成功地完成了工作。以“求同存异”的原则来结交朋友,给许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交谈是双向行为,不仅要了解对方,还要让对方了解自己,只有这样,交谈才会逐渐深入。因此,在交谈中,除了让对方多说话,我们还应该看准情势,适时地插入交谈。我们不应该放过应当说话的时间,因为适当地表现自己,可以让对方充分地了解我们,双方也会因此变得更亲近。
总之,在和陌生人初次交谈时,话题,双方的谈话才能顺利地进行,生人变成好朋友。但需要注意的是,议的话题。
找对话题起着关键性作用。找对了才能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才能使陌初次交谈中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争善于发现并及时赞美对方的长处,赢得他人好感
初次和他人见面时,如果以直接或间接地赞扬他人的长处作为开场白,他人就会感到高兴,对你产生好感,自然也就会愿意和你交谈。反之,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对方的短处,对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可供夸耀的长处,也都有唯恐避之不及的短处。和他人交谈时,我们最好看到他人身上的长处,并对此进行适当的赞美,这样就会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霍依拉被誉为“销售权威”,他在向朋友分享自己的销售秘诀时说:
“初次交谈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事实上,霍依拉在推销产品时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有一回,为了替报社拉广告,他拜访梅伊百货公司总经理。寒暄之后,霍依拉突然发问:“您是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总经理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话音刚落,总经理兴奋异常,谈兴大起,广告之事顺理成章地安排给了霍伊拉先生。
从霍伊拉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就对方身上的亮点开始谈话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而赞美是肯定他人的最好方法。不过,在赞美他人时,关键要找到别人可赞美的亮点。如果没有找到别人的亮点而只是盲目地赞美,或者是赞美起来没完没了,就会让人觉得你的赞美并非是真实的,而是虚伪的吹捧。
例如,假如我们对一位清洁工人进行这样的赞美:“你真是一位成功人士呀!”“你具备非凡的气质!”“你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对于这种不合实际的赞美,对方一定认为你是神经病,因为这些话好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在找到可以对他人进行赞美的亮点后,还要把握住赞美的分寸,过度地、喋喋不休地赞美,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有一次,日本超级保险推销员原一平在刚开始运用赞美时就犯下了这样的错误。
原一平到一位年轻的小公司老板那里去推销保险。进了办公室,他便赞美年轻老板说:“您如此年轻,就做上了老板,真了不起呀!在我们日本是不太多见的。能请教一下,您是多少岁开始工作的?”
“17岁。”
“17岁!天哪,太了不起了,这个年龄时,很多人还在父母面前撒娇呢,那您什么时候开始当老板呢?”
“两年前。”
“哇,才做了两年老板就已经有如此气度,一般人还真培养不出来。
对了,你怎么这么早就出来工作了呢?”
“因为家里只有我和妹妹,家里穷,为了能让妹妹上学,我就出来干活了。”
“你妹妹也很了不起呀,你们都很了不起呀。”
就这样一问一赞,最后赞到了那位年轻老板的七大姑八大姨,越赞越远了。最后,这位老板本来已经打算买原一平保险的,结果却不买了。
后来,原一平才知道,原来那天自己的赞美没完没了,本来刚开始时,他听到几句赞美后,心里很舒服,可是原一平说得太多了,搞得他由原来的高兴变得不胜其烦了。
由此可以看出,赞美不仅要找到亮点,还要把握住度,过度地赞美就会让人觉得很烦,到最后就会弄得适得其反。
平时当我们到朋友家里做客时,看到客厅墙上有一幅山水画,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赞许道:“这幅画真不错,给这客厅平添了几分神韵,显出了几分雅致,谁买的?眼力可真好!”
也许,这句话只是我们不经意间随便说出来的,但我们的朋友会感到很欣慰,心中的滋味一定很不错。同样,初次和他人打交道时,一番寒暄过后,身旁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恭维的话题。可以对接待室的装潢设计赞叹一番,还可以具体地谈及一下桌上、地上或是窗台上的花卉或盆景等。这些花卉和盆景造型如何新颖独特,颜色亮度又是如何搭配得当,甚至还可以对它们的摆放位置用“恰到好处,错落有致”一类的词语来形容一番。
当然,无论用什么语言进行赞美,都要找出对方的亮点,并巧妙加以赞美。因为赞美是说给人听的,赞美物件时,必须与人挂上钩不可,我们若只是称赞东西有什么特色,是无法突出对人的赞赏的,这就需要紧紧盯住对方的知识、能力和品味进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