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说好开场白,可以消除彼此陌生感
初次和他人交往,要想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说好开场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开场白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好了开场白,你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陌生人心扉的钥匙。
如何说好开场白呢?要想说好开场白,可以参考下面这几种方法,只要你能对这几种方法灵活掌握、运用,就能在交谈中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1.攀亲认友
一般来说,在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交往前,只要你能在事前做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你都可以找到或明或隐、或近或远的亲友关系。然后,在与对方见面时,如果能够及时拉上这层关系,就能使对方产生亲切感,缩短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国时期,鲁肃就是一位攀亲认友的高手。他跟诸葛亮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你哥哥诸葛瑾的好朋友。”就这么一句简短的话使交谈双方心理距离更近了一层,从而为孙权跟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打好了基础。有时,对异国初交者也可采用攀亲认友的方式。
1984年5月,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上海复旦大学。在一间大教室里,面对一百多位初次见面的复旦学生,里根总统的开场白就紧紧抓住彼此之间还算“亲近”的关系。他说:“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的谢希德校长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呢。照此看来,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此话一出,全场鼓掌。几句短短的开场白就拉近了他与复旦大学学生的距离,使一百多位黑发黄肤的中国大学生把这位蓝眼高鼻的“洋”总统当成了十分亲近的朋友,接下去的交谈自然十分热烈,气氛极为融洽。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攀亲认友是拉近彼此距离的良方。
2.扬长避短
每个人都有长处,同时也有短处。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长处,不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短处,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因此,跟初识者交谈时,如果以直接或间接赞扬对方的长处作为开场白,就能使对方高兴,并对你产生好感,双方交谈的积极性也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激发。
相反,在和他人交谈时,如果你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提及对方的短处,揭对方的伤疤,对方的自尊心就会因此受到伤害,对方难免会对你产生厌恶感,更不愿意和你继续交往下去了。
3.表达同感
在和他人交谈时,如果你能用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你对对方的好感,或肯定其成就,或赞美其品质,或欢迎其光临,或同情其处境,或安慰其不幸,就会顷刻间温暖对方的心田,使对方油然而生一见如故、欣逢知己的感觉。
初次见面时交谈可以达到这种程度,跟从未见过面者电话交谈时适当地表情达意同样能使对方感动不已。在美国爱荷华州的达文波特市,有一个极具人情味的服务项目——全天候电话聊天。据统计,每个月有近两百名孤单寂寞者参与这个服务项目。接听这个电话的专家们最得人心的是第一句话:“今天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凄凉。”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孤单寂寞者的充分理解之情,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用,因此,许多听众都愿意把自己的知心话向主持人倾诉。
4.添趣助兴
要想使交谈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增添对方的交谈兴致,就需要用风趣活泼的语言来扫除跟陌生人交谈时的拘束感和防卫心理。当然,要做好这一点,关键的功夫要花在见面交谈之前。大多数时候,人们之所以能和陌生人交谈得很顺利,除了拥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之外,无一不是在见陌生人之前就早已了解他的大概情况。在做好准备工作后,你在和对方交谈时就可以根据对方的兴趣爱好来寻找一些话题,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总之,说好你的开场白,能够赢得双方的好感,迅速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甚至让对方对你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说好你的开场白,就相当于为双方有进一步的交往和交流开了个好头。
得体的自我介绍与相互介绍,可以迅速扩大人脉圈
初次见面时,介绍与被介绍是很重要的一环。合适而又得体的介绍,能使新的友谊得以形成,新的朋友得以相识,彼此间的志趣得以沟通,业务上的接触也从此开始了。
无论是向他人作介绍,还是自我介绍,都应讲礼貌。在人际交往中,讲礼貌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总体来讲,在做介绍时,应注意以下最基本的礼节。
假如有3个人在一起,而其中两个人已经互相认识,第三者却跟其中一个人不认识,那么另一个人就有义务担当介绍人,把第三者介绍给这个人认识(或把这个人介绍给第三者认识)。当你招待不止一个客人的时候,如客人中有互不认识的,做主人的也要负起介绍的责任,使这些彼此不认识的人成为朋友。
通常,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即在介绍过程中,小姐的名字应先提,然后再提男士的名字。如,“李小姐,我来为你介绍一位朋友,这是陈先生。”
有时亦有例外。如果你要介绍一男一女认识,而男的年纪比女方大很多时,则应该将她介绍给这位男士,以示尊敬长者之意。如,“张先生,让我介绍我的外甥女给你认识。”
在同性别的两人中,年轻的应被介绍给年纪大的,亦是表示尊敬长者之意。
未结婚的通常被介绍给已结婚的,除非未结婚的男士(或女子)年龄比已结婚的大很多。
在年纪相差不大的男士中,并不计较谁被介绍给谁,但当某人在社会上是德高望重,或是有名望有地位时,别的人自当被介绍给他。总而言之,在介绍的过程中,先提某人的名字乃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
介绍时,最好把对方的服务机关或就读学校顺便说出。至于旧式中国人介绍双方籍贯的方法,对长一辈的还是可以采用的。介绍人如果能找出双方某些共同点更好,比如某甲是位作家,某乙是位出版商,则应该把这点有关联的关系说出来,这样会使双方谈话更顺利。
介绍自己的家人给客人认识,不应在家人的姓名后面加上“先生”、“太太”或“小姐”等称呼。但是女儿如果已经结了婚,也可以加“太太”两字,例如,“我的女儿张太太”,以免对方误会她还是个“闺女”。
介绍的时候,丈夫应称外子,但是直接称“丈夫”或含蓄点称“先生”也可以,儿子或女儿应称小儿或小女,兄弟与姐妹应称家兄或家姐、舍弟或舍妹,然后,再加上他们的名字。如果是介绍自己的丈夫则姓和名都要加上。例如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女儿时,应说:“这是小女秀芳!”如果介绍给男青年,则说:“王先生,你见过我的小女秀芳没有?”如女儿已经结了婚,就如前面所说的:“我的女儿张太太!”(这时可不必称“小女”了)介绍自己的丈夫,应该说:“李太太,让我介绍一下我的丈夫张英才!”或“这是外子英才!”向父母亲介绍自己的朋友,可说:“爸爸(或妈妈),这是我的朋友何治平先生(或何先生)!”
至于聚会上的介绍方法,又有不同。在宴会、舞会或普通聚会上,来宾较多,这时不必逐一介绍,主人只需介绍坐在自己旁边的客人互相认识就可以,其他的可自动和邻座聊天,不应等主人过来介绍。
在家庭式的聚会上,可适当地向一些人介绍后到的客人,例如向与自己同桌的人介绍后到的客人:“这位是李先生、王小姐、张太太……”
老迈的布什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布什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他是一个老牌政客,在从政经验的丰富与外交成就的显赫这两个方面,克林顿无法同他相比。故而克林顿在三次电视辩论中决定采用以柔克刚的办法,不咄咄逼人,不进行人身攻击,要在广大听众面前展示出一个沉着稳重、从容大度的形象。在1992年10月15日第二次电视辩论中,辩论现场只设一个主持人,候选人前面都没有讲桌,只有张高椅子可坐,克林顿为了表示他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尊敬,一直没有坐,并且在辩论中减少了对布什的攻击,把重点放在讲述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长12年间所取得的政绩上。克林顿的这种以柔克刚、彬彬有礼的做法,立即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感。
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中,克林顿英俊潇洒的姿态,敏捷的论辩与幽默机智的谈吐使他大出风头。他在对布什的责难进行了有效的反驳以后,很得体地对广大电视观众说:“我既尊敬布什先生在白宫期间的为国操劳,又希望选民能鼓起勇气,敢于更新,接受更佳人选。”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电视辩论不但可以显示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主张,更重要的是还能展示候选人的素质和能力,如形象、风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克林顿抓住电视这个受众面最广的传媒,在辩论中以说“礼”话的策略与布什竞选,赢得了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支持,也展示了自身良好的风度和形象。
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一见如故”的说话方式能迅速拉近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和各式各样的陌生人打交道,在与他们交往时,我们需打破与他们之间的界限,消除无形的隔膜,顺利地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传达、灌输给他们,使他们能欣然接受,并赞成拥护。最后,如果能够和他们成为朋友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当然,这需要有高超的交流技巧。
初次和陌生人交往,掌握“一见如故”的谈话技巧很重要,这不仅能缩短与陌生人的心理距离,而且能为后来的交往奠定基础。威尔逊就是常常运用“一见如故”的技巧来和陌生人交往的。
威尔逊在担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后不久,有一次应朋友之邀参加宴会。宴会开始时,主人向其他客人介绍,说他是“美国未来的大总统”,毫无疑问,这本来是对威尔逊的一种恭维,然而威尔逊在讲了几句开场白后,说:“我转述一则别人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就像这故事中的人物。在加拿大有一群钓鱼的人,其中有位名叫约翰逊,他大胆地试饮某种烈酒,并且喝了很多。结果他们坐火车时,这位醉汉没乘往北的火车,而错搭往南的火车了。其他人发现后,忙打电报给往南开的列车长,‘请把那位叫做约翰逊的矮人送到往北开的火车上,他喝醉了。’约翰逊既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儿。我现在只确定知道自己的姓名,可是不能如你们所说的一样,确实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儿。”
听完威尔逊的讲话,众人哈哈大笑起来,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接着,他又讲了一个滑稽的故事,使听众们心情非常愉快。自然,那天晚上,威尔逊和其他人相处得非常愉快。
要想很好地掌握“一见如故”的谈:后技巧,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当你有机会预先知道你将遇见一位陌生人,那么你就要预先向你们双方都认识的朋友们,探听一下对方的情形。关于他的职业、兴趣、性格、过去的历史等,你能够知道得越详细越好。陌生人的这些信息,能为你和他后来的交流打好基础。
191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当年的参议员竞选。因为他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又是一位有名的律师,自然知名度很高。
在一次宴会上,大家都认识他,但罗斯福却不认识所有的来宾。同时,他也看得出虽然这些人都认识他,然而表情却显得很冷漠,似乎看不出对他有好感的样子。
罗斯福想出了一个接近这些自己不认识的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主意。
于是他对坐在自己旁边的陆思瓦特博士悄声说道:“博士,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客人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便把每个人的大致情况告诉了罗斯福。
了解大致情况后,罗斯福借口向那些不认识的客人提出了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交谈,罗斯福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知道了他们曾从事过什么职业,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这些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交谈的话题,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罗斯福便成了他们的新朋友。
1933年,罗斯福当上了美国总统,他依然采取和不认识者“一见如故”的说服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麦克逊曾经对罗斯福总统的这种说服术评价道:“在每一个人进来进见罗斯福之前,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情况,他早已了如指掌。大多数人都喜欢顺耳之言,对他们做适当的颂扬,就无异于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一切事情都是知道的,并且都记在心里。”
除了能够从他人处了解陌生人的信息外,在和陌生人见面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找到一些线索,从而使你了解他更多一点。
通常情况下,在主人公的墙上,常常会找到了解对方的线索。因为主人公的家居设置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口味,这些设置风格能够反映出主人公的情调和兴趣。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深入主人公心灵的某一方面,自然和他交谈时就能找到合适的话题,也因此会引起一段极腧快、极投机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