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5100000005

第5章 修身篇(4)

圣人云:“贵莫贵于志向圣贤,贱莫贱于不知耻,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文天祥又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以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是读书是为了成就圣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对此的感悟是:“存天理,去人欲。”保持良知良能不变,去掉私欲而纯全天理,将心止于至善,而不偏离。

《大学》中引用《诗经》说的话:“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叫声清脆的黄鸟,在茂密的森林中寻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筑窝。孔子发出感叹,连鸟类都知道将自己安置在最安全的地方,难道人类不知道让自己的心住在最安全的地方吗?人类还在为自己的生命方向和归处而迷茫吗?难怪圣人发出这样的哀叹,事实如此,我们是否问过人生的真谛?是否问过生存的目的?是否问过生命的意义?

难道每天就是为了三餐一卧倒而活吗?

老子的《道德经》云:“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日静,静,是谓复命。”我们种一粒麦子,最后长出千万粒麦子,由一本,散为万殊,最后万殊归于一本,这个过程叫归根复命。树高十丈,落叶归根。水流百川,仍归大海。鸟飞千里,终归巢穴。人由道而生,最后又回归自然、回归大道,这就是归根。求知的最高境界就是知本,知道生命的本来,知道大道的本源。

只有在了解宇宙本源,了解学问的真正目的的基础上,才可以对学问有个正确的态度,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做学问、用学问,来回报社会与国家。

可见,物质与精神不可偏废。物质是需要,精神是重要,故先要注重道德学问的修养,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老子说:“绝学无忧。”孟子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说:“仁德,是人要保住的心;义行,是人要依循的路。放弃这条路而不跟着去走,丧失这颗心而不知道去寻找,真是可怜啊!一个人的鸡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寻找;但是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习及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要找回我们迷失在外边的心,找回本来就具有的道德与智慧。”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了悟生命的源头与归宿,人生就有了方向而不再彷徨,心灵自然就获得安静,在心安理得之余又能思虑人生真谛,从而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生命将得到真实而圆满。做学问的关键在于“知止”,只有在“知止”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研究科学知识、技能,造福于人类。即先做人,后做事。那么,究竟如何做生命的学问呢?

子日:“好学近乎智。”我们需要博览圣贤留下的经典,并且要循序渐进,有层次的学习。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创立了语言文字,渐渐地人类进入了一个“书”的时代。书可以打开我们短浅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书可以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变成文字形式,留给我们,让我们开悟,可以说是让我们直接尝到圣人智慧的果实。

启蒙之时,先学些做人的规矩,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如:《三字经》、《弟子规》。进入正心修身阶段,可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有人风趣地说:“不读‘四书’,生命‘四输’,衣着不庄、说话带脏、处事无方、生命无光。学好‘四书’,就会衣着端庄、出口成章、处事有方、生命放光。”明心见性阶段,可以读“五经”以及《道德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圣人经典,来开启心智达到大彻大悟之境界。

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我终将归向何处?”每个人都想知道这些答案,也非常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

日本某一位外交官的女儿不幸夭折,女儿临终前,非常恐惧和迷茫。她向这位博学多才的父亲问道:“爸爸,请您告诉女儿,我死后要去哪里?”这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却无言以对,因为他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有了疑惑,就想努力找到答案,有了探求真理的需求,就会不断用心地去研究学问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快乐。这样会化被动为主动,并且生发出许多学习的窍门和方法。

自古以来,无论是圣贤还是文人墨客,都在学习真理或者知识上,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令后人去效法和学习,如:凿壁借光、寒门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刻苦不怠的精神,以及“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学习态度和方法。

有个知识老人,在他的房间里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学问”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知识老人死后,两个儿子分家,家产一人一半,“学问”两字的匾也被锯成了两块。哥哥照着“学”字行动,拼命地把书读呀背、背呀读,不懂从不问人,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失败了。弟弟依着“问”字去办,遇事就请教别人,可是过后自己从不学习,还是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也失败了。后来哥哥和弟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立刻把“学”和“问”两字合并,像知识老人那样勤学好问,他们果然学到了许多本领。

除非不学,既学了,不到学问渊博,决不罢休;除非不去问人,既问了,不到完全明白,决不终止。《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有一次对子路说:“我做学问时发奋用功到连吃饭都忘记。在学问中体会到的心灵愉悦与自由,竟然让我忘记了身体、忧愁与烦恼,以至于自己一天天变老也浑然不知!”

玄奘为了求得真理、真经,西行万里,穿越荒无人烟的戈壁,翻越雪山,跨过冰河,挑战生命的极限,九死一生,甚至遇到别人的侮辱与误解,也无怨无悔。有一次,玄奘在水上遇到一帮土匪,将他抓住,准备要祭神。玄奘非常镇定,心中发愿:“来世要度化这些无明的众生。”之后就进入了禅定,准备自行化灭。人定后不久就出现了弥勒佛与诸佛菩萨来迎接他。就在土匪举刀的刹那,突然乌云密布、飞沙走石、大浪咆哮,许多船都被掀翻了。匪徒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景象,吓得魂飞魄散,知道是自己的行为惹来天怒人怨,所以急忙将玄奘大师放开,跪地请求饶恕。玄奘没有怪罪他们,反而给他们进行开示,并为他们剃度。玄奘大师就是这样,抱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半步生”的决心,终于取得了真经。

但是,博学多闻也并非学问的关键。《道德经》讲:“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博学多闻的人,并不一定是位大彻大悟者,大彻大悟的人,也未必就广学博闻。这又告诉我们“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所以道学之关键就在一个“损”字。《道德经》云:“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老子告诉我们:“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道在自身,身外无道,如果心智向外求索,那将会使思虑纷杂、精神散乱,不能进入真正的先天妙境,反而离道越远,更无法洞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圣人不用外出远求,就尽知天下之事,不需要广学博闻,就可领悟人生大道。正如《道德经》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

有位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做活,不小心将手表掉到了刨花堆中,这时天色已晚,光线昏暗,几个人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时师傅说:

“算了!大家都回去吧!明天天亮再找吧!”木匠师傅回到家,把晚归的原因告诉了妻子。小儿子听到后想去帮父亲解决难题,便一个人来到了工房,不一会儿就找到了手表。儿子把手表放到父亲手中,父亲奇怪地问:“工房里没有灯,我们那么多人都找不到,你是怎么找到的?”小儿子说:“我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听到的。”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只有心灵最安静的时候,才可以生发智慧与灵感。外在越多的纷繁复杂,内心得到的反而越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到的都是表象,只有用心来观察和倾听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佛教《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者如筏,借筏(法)过河,登岸舍舟。《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尧舜体悟大道,身体力行,曾读何书?六祖慧能并不识字,却能了悟自性真谛,又是靠什么呢?六祖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老子日:“道可道,非恒道也。”可见,最后对所学所知都应抛开、舍下,才能回归清净、自然的大道。

圣人所留的经典最终要告诉我们:学问向内寻,而非向外求;深山求道,终不可得,道在自身,找到自己迷失的本性,就是放心。

可是,如果我们的智慧有限,就像是在书的迷宫中行走,是很难找到出口的。茫茫书海,我归哪里?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怎么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快地了解到生命的真谛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明灯指路,“明师”指点。

曾经有多少人,苦苦探索、寻求人生的真谛,而不得要法。最后,在某位大德祖师的点化之下,瞬间开悟,解除疑惑。

释尊曾经在了悟真理之时用过许多方法,甚至苦修七年,静坐观照,却不得要领。于是在菩提树下对天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这时,燃灯佛出现,为他受记,才让他豁然开朗。

孔子问礼于老子、神光拜达摩、六祖拜五祖、韩湘子拜吕洞宾等,都是为了明心见性而去遍访“明师”。通过“明师”的指点,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这个“明师”是指首先要自己明白宇宙真理并能不断身体力行的老师。

有一个流传于世关于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下山,欲寻觅不慕富贵、立志传道的弟子。他在山下遇到一个青年,他告诉青年自己会“点金术”,可以点石成金。说着就将一块小石头变成了耀眼的黄金,送给那青年。谁料那青年却摇摇头不接受。于是,吕洞宾又点了一块大石头送给他,这个年轻人仍然不接受。最后吕洞宾将一座山点成金山,送予那个青年,心想:“这一次,他总该满足了吧!”可是那青年仍然是微微一笑拒绝了。吕洞宾开心不已,心想:

“这一次,总算找到了一位视金如土的君子,堪以传道了!”于是问:

“年轻人,那你究竟想要什么?”年轻人说:“我不要点成的金,我要你那点金的指头。”

这个故事有多层含义,我们从了解宇宙人生真理的方面联想,这个“指头”就好像一把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但是,这个年轻人还是不明根本,根本不在于那“指头”,而在于用那“指头”指出的背后所含藏的真理。宇宙间一切真理,最初好似是封闭于黑暗中,要想获知真理和学问,必须把封闭的真理之宝藏打开。开门,要先经过门径。门上有锁,必须以一钥匙来打开。没有钥匙,不能开锁,便永在墙外转。难怪孔老夫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六祖也曾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有了智慧之后再去读书,就轻而易举了。孑L子有一次问他的弟子子贡:“子贡啊!我的学问,是靠博学多闻而得来的吗?”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吗?”

孔子笑着说:“当然不是,我的学问是由一的道理而贯穿万事万物的。”所谓“一理通,万理彻”。而这一的道理就是“道”,道“可传而不可授”,将道的道理指点给我们,接下来才是个人的博学与勤奋,否则不得要领,累死、苦死也无功啊。

有个老员外生有四子,有一天他想考考几个儿子的智慧,于是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读书和游乐,你喜欢什么?大儿子说:“我喜欢读书。”员外摇摇头说:“书呆子,成不了大器。”二儿子说:“我喜欢游乐。”老员外叹了口气说:“不学无术,更没有出息。”三儿子见此便说:“我既喜欢读书,又喜欢游乐。”老员外在他头上敲了一下说:

“你这个滑头,从小便知道见风使舵。”小儿子说:“我用游乐的心情来读书,读书就是游乐,游乐就是读书。”老员外开怀大笑:“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啊!”

真正的学问不仅可以解脱心灵的烦恼,还可以使心灵获得自由、快乐。但愿每个人都能大彻大悟,达到圣人所说的“智者不惑”的境界。并将真理贯穿于万事万物,妙用所学,回馈社会,造福人类。

运命之道

纵观人的一生,有的人命运济济,荣华一生,锦上添花;有的人命运虽好,却大运不佳,坎坷一生,好事难成;有的人命苦,可行运极佳,绝处逢生,柳暗花明;也有的人命运不济,雪上加霜,房漏遭雨。每个人都是无可选择地接受生命,无可奈何地走完生命,无所抗拒地舍弃生命。那么究竟谁是命运的主人?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同类推荐
  •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人格概念是一个多义词。在有的语境里,人人都有人格。连刑事罪犯也有人格,有其人格的尊严。这个人格概念当然不是从道德品质的意义上界定的。而在别的语境里,只有那些品德高尚、事业显赫的英雄人物才是有人格的。中国人讲人格常常与道德品格相联,赋予人格一词浓厚的道德与伦理色彩。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本丛书是反映中国社会风貌的百科读物,通过精练的文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等异彩纷呈的画卷。在这里,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文化、艺术、民族等方方面面,是深入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全貌的重要依据。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热门推荐
  • 复仇公主的恋爱路途

    复仇公主的恋爱路途

    她冷酷,她温柔,她可爱,十年前她们本应该是千金小姐,就因为突如其来的事故发生了改变,她们在复仇的路上相识,遇到了世界首富,她们在学院里遇到了惊心动魄的爱情。
  • 赏誉

    赏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霸武神

    剑霸武神

    中州大陆魔道第一大宗剑魔宗宗主被人设计杀害,重生在一个废柴少年身上!重生后处处受束缚,但是!乘龙越九天,剑霸三千道!我要成神,谁敢拦我?天拦我杀掉天、神拦我斩掉神!
  • 我是大军师

    我是大军师

    啊啊啊!老子吃个西瓜也能穿越,怎么能这么流氓?虽然来到这里不知道要做什么,可是你们能不能别老来求我当什么狗屁大军师!泡泡亲王府的大小姐,有事没事传播一下大华夏的娱乐项目,闲时还能当当地主呢。这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我不要当军师,我只想安静的做一个……美男子。Q:不写争霸你搞什么大军师嘛!A:你管我!还有问题吗?没事我先走了……
  • 叶罗丽世界

    叶罗丽世界

    一个全新的叶罗丽世界,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全新的人物。叶罗丽战士如何帮助叶罗丽仙子重新夺回她们的家……
  • 活宝出没请注意

    活宝出没请注意

    机场的偶遇,百货商店的热闹,搭车的凑巧,这注定是上天的安排。我愿与你相守白头,你愿与我共终老么?
  • 万族争雄我当崛起

    万族争雄我当崛起

    邪魔入侵,但是万族却还在整那无用的万族之王的称号看来只能靠我一个人了我将要在万族之中崛起!!等等那位孔武有力的大哥小弟刚刚只是没睡醒胡言乱语的误会都是误会啊!新人新书多谢各位点击收藏
  • 万界永恒

    万界永恒

    武恒生活在宗派最底层,受尽欺辱压迫,但其凭借超乎想象的毅力,最终凑齐永恒青铜币,开启永恒洞天,自此风生水起,与各路天骄争锋,踏上武道巅峰。
  • 心灵写意(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心灵写意(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心语的作品

    心语的作品

    你取走了我的心,我的心里不是味。你不会留置一下,我的心就被扔弃。我的心再生,你取走的是我的心,那么现在跳动的是什么?你硬生生地走了,走的那么洒脱。她被你捧在手心,她笑着你的一切。满意着你的一切,你又在渺我一眼,想想丢弃了的心。朋友问你,你拿我来炫耀,朋友说我是你的什么,那我是什么?你嘻嘻地看着天空,指着那月亮说,那个女孩还没结婚呢。是么,会不会呢,这个问号给我,我来解释,这是伤心的感觉,我不再会有了。我的心又有力量跳动了,以前已经被你扔了,我还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