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5100000005

第5章 修身篇(4)

圣人云:“贵莫贵于志向圣贤,贱莫贱于不知耻,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文天祥又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以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是读书是为了成就圣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对此的感悟是:“存天理,去人欲。”保持良知良能不变,去掉私欲而纯全天理,将心止于至善,而不偏离。

《大学》中引用《诗经》说的话:“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叫声清脆的黄鸟,在茂密的森林中寻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筑窝。孔子发出感叹,连鸟类都知道将自己安置在最安全的地方,难道人类不知道让自己的心住在最安全的地方吗?人类还在为自己的生命方向和归处而迷茫吗?难怪圣人发出这样的哀叹,事实如此,我们是否问过人生的真谛?是否问过生存的目的?是否问过生命的意义?

难道每天就是为了三餐一卧倒而活吗?

老子的《道德经》云:“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日静,静,是谓复命。”我们种一粒麦子,最后长出千万粒麦子,由一本,散为万殊,最后万殊归于一本,这个过程叫归根复命。树高十丈,落叶归根。水流百川,仍归大海。鸟飞千里,终归巢穴。人由道而生,最后又回归自然、回归大道,这就是归根。求知的最高境界就是知本,知道生命的本来,知道大道的本源。

只有在了解宇宙本源,了解学问的真正目的的基础上,才可以对学问有个正确的态度,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做学问、用学问,来回报社会与国家。

可见,物质与精神不可偏废。物质是需要,精神是重要,故先要注重道德学问的修养,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老子说:“绝学无忧。”孟子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说:“仁德,是人要保住的心;义行,是人要依循的路。放弃这条路而不跟着去走,丧失这颗心而不知道去寻找,真是可怜啊!一个人的鸡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寻找;但是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习及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要找回我们迷失在外边的心,找回本来就具有的道德与智慧。”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了悟生命的源头与归宿,人生就有了方向而不再彷徨,心灵自然就获得安静,在心安理得之余又能思虑人生真谛,从而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生命将得到真实而圆满。做学问的关键在于“知止”,只有在“知止”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研究科学知识、技能,造福于人类。即先做人,后做事。那么,究竟如何做生命的学问呢?

子日:“好学近乎智。”我们需要博览圣贤留下的经典,并且要循序渐进,有层次的学习。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创立了语言文字,渐渐地人类进入了一个“书”的时代。书可以打开我们短浅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书可以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变成文字形式,留给我们,让我们开悟,可以说是让我们直接尝到圣人智慧的果实。

启蒙之时,先学些做人的规矩,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如:《三字经》、《弟子规》。进入正心修身阶段,可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有人风趣地说:“不读‘四书’,生命‘四输’,衣着不庄、说话带脏、处事无方、生命无光。学好‘四书’,就会衣着端庄、出口成章、处事有方、生命放光。”明心见性阶段,可以读“五经”以及《道德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圣人经典,来开启心智达到大彻大悟之境界。

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我终将归向何处?”每个人都想知道这些答案,也非常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

日本某一位外交官的女儿不幸夭折,女儿临终前,非常恐惧和迷茫。她向这位博学多才的父亲问道:“爸爸,请您告诉女儿,我死后要去哪里?”这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却无言以对,因为他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有了疑惑,就想努力找到答案,有了探求真理的需求,就会不断用心地去研究学问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快乐。这样会化被动为主动,并且生发出许多学习的窍门和方法。

自古以来,无论是圣贤还是文人墨客,都在学习真理或者知识上,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令后人去效法和学习,如:凿壁借光、寒门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刻苦不怠的精神,以及“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学习态度和方法。

有个知识老人,在他的房间里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学问”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知识老人死后,两个儿子分家,家产一人一半,“学问”两字的匾也被锯成了两块。哥哥照着“学”字行动,拼命地把书读呀背、背呀读,不懂从不问人,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失败了。弟弟依着“问”字去办,遇事就请教别人,可是过后自己从不学习,还是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也失败了。后来哥哥和弟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立刻把“学”和“问”两字合并,像知识老人那样勤学好问,他们果然学到了许多本领。

除非不学,既学了,不到学问渊博,决不罢休;除非不去问人,既问了,不到完全明白,决不终止。《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有一次对子路说:“我做学问时发奋用功到连吃饭都忘记。在学问中体会到的心灵愉悦与自由,竟然让我忘记了身体、忧愁与烦恼,以至于自己一天天变老也浑然不知!”

玄奘为了求得真理、真经,西行万里,穿越荒无人烟的戈壁,翻越雪山,跨过冰河,挑战生命的极限,九死一生,甚至遇到别人的侮辱与误解,也无怨无悔。有一次,玄奘在水上遇到一帮土匪,将他抓住,准备要祭神。玄奘非常镇定,心中发愿:“来世要度化这些无明的众生。”之后就进入了禅定,准备自行化灭。人定后不久就出现了弥勒佛与诸佛菩萨来迎接他。就在土匪举刀的刹那,突然乌云密布、飞沙走石、大浪咆哮,许多船都被掀翻了。匪徒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景象,吓得魂飞魄散,知道是自己的行为惹来天怒人怨,所以急忙将玄奘大师放开,跪地请求饶恕。玄奘没有怪罪他们,反而给他们进行开示,并为他们剃度。玄奘大师就是这样,抱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半步生”的决心,终于取得了真经。

但是,博学多闻也并非学问的关键。《道德经》讲:“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博学多闻的人,并不一定是位大彻大悟者,大彻大悟的人,也未必就广学博闻。这又告诉我们“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所以道学之关键就在一个“损”字。《道德经》云:“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老子告诉我们:“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道在自身,身外无道,如果心智向外求索,那将会使思虑纷杂、精神散乱,不能进入真正的先天妙境,反而离道越远,更无法洞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圣人不用外出远求,就尽知天下之事,不需要广学博闻,就可领悟人生大道。正如《道德经》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

有位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做活,不小心将手表掉到了刨花堆中,这时天色已晚,光线昏暗,几个人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时师傅说:

“算了!大家都回去吧!明天天亮再找吧!”木匠师傅回到家,把晚归的原因告诉了妻子。小儿子听到后想去帮父亲解决难题,便一个人来到了工房,不一会儿就找到了手表。儿子把手表放到父亲手中,父亲奇怪地问:“工房里没有灯,我们那么多人都找不到,你是怎么找到的?”小儿子说:“我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听到的。”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只有心灵最安静的时候,才可以生发智慧与灵感。外在越多的纷繁复杂,内心得到的反而越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到的都是表象,只有用心来观察和倾听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佛教《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者如筏,借筏(法)过河,登岸舍舟。《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尧舜体悟大道,身体力行,曾读何书?六祖慧能并不识字,却能了悟自性真谛,又是靠什么呢?六祖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老子日:“道可道,非恒道也。”可见,最后对所学所知都应抛开、舍下,才能回归清净、自然的大道。

圣人所留的经典最终要告诉我们:学问向内寻,而非向外求;深山求道,终不可得,道在自身,找到自己迷失的本性,就是放心。

可是,如果我们的智慧有限,就像是在书的迷宫中行走,是很难找到出口的。茫茫书海,我归哪里?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怎么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快地了解到生命的真谛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明灯指路,“明师”指点。

曾经有多少人,苦苦探索、寻求人生的真谛,而不得要法。最后,在某位大德祖师的点化之下,瞬间开悟,解除疑惑。

释尊曾经在了悟真理之时用过许多方法,甚至苦修七年,静坐观照,却不得要领。于是在菩提树下对天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这时,燃灯佛出现,为他受记,才让他豁然开朗。

孔子问礼于老子、神光拜达摩、六祖拜五祖、韩湘子拜吕洞宾等,都是为了明心见性而去遍访“明师”。通过“明师”的指点,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这个“明师”是指首先要自己明白宇宙真理并能不断身体力行的老师。

有一个流传于世关于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下山,欲寻觅不慕富贵、立志传道的弟子。他在山下遇到一个青年,他告诉青年自己会“点金术”,可以点石成金。说着就将一块小石头变成了耀眼的黄金,送给那青年。谁料那青年却摇摇头不接受。于是,吕洞宾又点了一块大石头送给他,这个年轻人仍然不接受。最后吕洞宾将一座山点成金山,送予那个青年,心想:“这一次,他总该满足了吧!”可是那青年仍然是微微一笑拒绝了。吕洞宾开心不已,心想:

“这一次,总算找到了一位视金如土的君子,堪以传道了!”于是问:

“年轻人,那你究竟想要什么?”年轻人说:“我不要点成的金,我要你那点金的指头。”

这个故事有多层含义,我们从了解宇宙人生真理的方面联想,这个“指头”就好像一把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但是,这个年轻人还是不明根本,根本不在于那“指头”,而在于用那“指头”指出的背后所含藏的真理。宇宙间一切真理,最初好似是封闭于黑暗中,要想获知真理和学问,必须把封闭的真理之宝藏打开。开门,要先经过门径。门上有锁,必须以一钥匙来打开。没有钥匙,不能开锁,便永在墙外转。难怪孔老夫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六祖也曾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有了智慧之后再去读书,就轻而易举了。孑L子有一次问他的弟子子贡:“子贡啊!我的学问,是靠博学多闻而得来的吗?”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吗?”

孔子笑着说:“当然不是,我的学问是由一的道理而贯穿万事万物的。”所谓“一理通,万理彻”。而这一的道理就是“道”,道“可传而不可授”,将道的道理指点给我们,接下来才是个人的博学与勤奋,否则不得要领,累死、苦死也无功啊。

有个老员外生有四子,有一天他想考考几个儿子的智慧,于是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读书和游乐,你喜欢什么?大儿子说:“我喜欢读书。”员外摇摇头说:“书呆子,成不了大器。”二儿子说:“我喜欢游乐。”老员外叹了口气说:“不学无术,更没有出息。”三儿子见此便说:“我既喜欢读书,又喜欢游乐。”老员外在他头上敲了一下说:

“你这个滑头,从小便知道见风使舵。”小儿子说:“我用游乐的心情来读书,读书就是游乐,游乐就是读书。”老员外开怀大笑:“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啊!”

真正的学问不仅可以解脱心灵的烦恼,还可以使心灵获得自由、快乐。但愿每个人都能大彻大悟,达到圣人所说的“智者不惑”的境界。并将真理贯穿于万事万物,妙用所学,回馈社会,造福人类。

运命之道

纵观人的一生,有的人命运济济,荣华一生,锦上添花;有的人命运虽好,却大运不佳,坎坷一生,好事难成;有的人命苦,可行运极佳,绝处逢生,柳暗花明;也有的人命运不济,雪上加霜,房漏遭雨。每个人都是无可选择地接受生命,无可奈何地走完生命,无所抗拒地舍弃生命。那么究竟谁是命运的主人?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同类推荐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

    里贝特的实验揭示出在任何有意识觉知之前有一个实质的时间延迟。如果所有有意识觉知之前都有一个无意识过程,那么一个必然的事实是,无意识过程启动了我们有意识的体验,因此自由的自愿行动是在觉知到该行动意图之前被无意识地启动的。这个发现对我们理解自由意志有着极为深刻的后果。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持平常心 修生活禅

    持平常心 修生活禅

    自从有了佛陀拈花,施加微笑,便有了蝉的诞生,蝉宗就是这样开始的。蝉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在印度出生,在中国成长,在日本开花,如今,蝉文化作为一门炽手可热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风景,因它涉及的是人生名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被人们推崇为“一种探究生命意义的及高智慧”。
  • 中华家训(第九卷)

    中华家训(第九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热门推荐
  • 网王之那年萤火正洵烂

    网王之那年萤火正洵烂

    【网王】微【火影】:十五年前,惊天的盗婴罪案在全球发起,盗来的婴儿被放到一座荒岛上,只因他们的能力。神倾辰学院,世界唯一一所10年制、全封闭学院,而每一届有十名能力生,并且每一届只能毕业一名学生。从这所学院毕业的学生高至总统,低至军事领导人。然而,在这十名候选毕业生,会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诞生一名实力高的学生毕业。而,没有毕业的学生从来就没有可能活下来。今年,这十名候选毕业生的考试题目是:就读日本中学一年,引领其学校称霸全国网球。同在一所学院的十名学生将在初中的网球界里,引起一阵忍术网球风暴!迎,我们的王者踏血归来。
  • 金神

    金神

    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失贞,有人一夜成年……但叶晨在一夜之间,却被人追杀了十几个星域,虽然阴差阳错之下流亡到了灵神大陆,但一身恐怖的实力却化为乌有,一切只能从头再来。“狗曰的,出门肯定忘烧香了。”叶晨恨恨地望着面前这个贫瘠的大陆,搜寻者任何能提升实力的东西。
  • 紫宅

    紫宅

    留居国外的富家女周彤带着未婚夫李毅回国继承家族的百年老宅,自她踏人紫宅的那一刻起.诡异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一切遁八迷雾与悬疑之中而不可逆转…这座长年笼罩在浓雾中的紫宅.是周彤的噩梦……那一条条阴暗的过道、门的吱嘎声、窗帘的摇曳、夜半传来的门锁声、神出鬼没的园丁、充满阴气的私人护理、诡异的叶安,这座紫宅更是每到夜晚就阴气弥漫、鬼影憧憧……
  • 蓝眼孛端察儿

    蓝眼孛端察儿

    十三世纪是蒙古人的世纪。辉煌,霸权,横冲直撞,蒙古汗王和蒙古将士出足风头。凡读过蒙古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元王朝的创建人是忽必烈汗,伊儿汗王朝的创建人是旭烈兀汗,金帐汗王朝的创建人是拔都汗,而他们三人共同的祖父,正是蒙古帝国的开国汗王成吉思汗。这是一本描述成吉思汗家族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两个中篇“蓝眼孛端察儿”和“扎兰丁算端”,为《江南》杂志刊用。我国的文学杂志极少刊发古代题材的短篇小说,而本书的短篇“生死之间”、“帖木儿的最后结局”、“术赤之死”等,出现于《长江文艺》、《作品》、《当代小说》等杂志上,这在文坛上被视为罕见的事。
  • 冥世沧月

    冥世沧月

    他是冥界之神,冷酷如冰,触之逆鳞者,灰飞烟灭,却唯独掌控不了她的生死。她默然如风,心似芙蓉,清澈如玉,却投入他的怀抱,许下千生千世,不离不弃。
  • 封神九重天

    封神九重天

    琉璃厂出身的许凡穿越到了仙界,却意外成了妖怪的仆役,九重天,一重高来一重险,封神榜上,风云变幻,看一个仆役如何一步步爬上神位......
  • 吴世勋你在我心里

    吴世勋你在我心里

    勋娜:“再抱我一下好吗”吴世勋搂住吴勋娜:“对不起,可能还是我辜负了你”勋娜流下眼泪:“没事,感情这种事,谁说的清呢,说没就没了”吴世勋放开勋娜,替她擦下眼泪:“我不会让我喜欢的女人受委屈,所以我之前一直强调你尊重她,并不是因为我讨厌你,而是我不想我一个男人都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勋娜:“你会是一个好男朋友的,再见,祝你幸福”“你也是,你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再见”吴世勋看着勋娜认真的说
  • 杂化空间

    杂化空间

    我们并不是什么非自然产物,出现在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或生物都是已经被这个世界认可的。所谓超能力,超自然都不如说是超出人类理解范围来的更准确。
  • 香草学校:夏晴你的陈诺

    香草学校:夏晴你的陈诺

    “晴诺在一起,永远不分离!”十年前我们许下了稚嫩的诺言,从此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年;十年后,因为你的陪伴,婚纱都变得更加耀眼。而最初的仇恨,也伴随着真相的浮现,逐渐消散——这些年走过,剩下的也只有那份不变质的友谊和回忆了吧……【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撞鬼!欢迎加入《香草学校》贴吧:香草学校——吧主:Ms_Collin】
  • 男神记

    男神记

    我的一生是如此的黑暗失去爱人失去朋友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一无所有…我赵铁柱发誓:有一天我要把那些丢失的美好记忆统统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