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某个国家的森林内有一只两头鸟,名叫“共命”。这只鸟的两个头“相依为命”。遇事向来两个“头”都会讨论一番,才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比如到哪里去找食物,在哪儿筑巢栖息等。有一天,一个“头”不知为何对另一个“头”发生了很大误会,造成谁也不理谁的仇视局面。其中有一个“头”想尽办法和好,希望还和从前一样快乐地相处。另一个“头”则睬也不睬,根本没有要和好的意思。这两个“头”为了食物开始争执,那善良的“头”建议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进体力;但另一个“头”则坚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对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气!和谈无法继续,于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后,这只两头鸟终因吃了过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了。
不论朋友,还是君臣之间,都是荣辱与共。君昏则民殃,友德损则己受染。因此,历史上有许多谏臣,也有许多的“诤友”,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孟子,齐景公手下的晏婴,唐朝时的魏征等。但是劝朋友也要讲求方法,《论语》云: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可见,劝谏是建立在充分地了解与信任之上的。
孟子就很善于了解对方,所以每次劝谏都能抓住问题的要害,而劝说成功。一次齐宣王对孟子说:“寡人喜欢听音乐,还喜欢听一些民间俗乐。”孟子当时并未指正他不该听低级俗乐,而应该听雅正之乐。反而先是肯定地说:“大王喜欢听乐,这很好!不过,大王觉得是自己听音乐有趣,还是大家一起来听更好呢?”齐宣王说:
“当然是大家一起欣赏更好了。”孟子又说:“既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王您一定希望天下的百姓能与您同乐,都能听到这美妙的音乐吧!”孟子是针对齐宣王的奢侈享乐,不顾民生疾苦,而对他进行劝化。
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弟子规》云:“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对朋友的过失要私下规劝,不能四处张扬,以免让朋友难堪。
圣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则得众,对待朋友,应以包容的心去接纳,这样在包容的同时,帮他去改正,才是真正的知己。
“以责人之心责己,用恕己之心恕人。”
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都是闻名于世的俄国大文豪,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两人相识并成为好朋友。托尔斯泰脾气暴躁,性格粗野、倔强;屠格涅夫生性多疑、心细如尖。他们交往几十年,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但由于性格的原因也曾经历了许多波折。
1861年,屠格涅夫的新作《父与子》脱稿了,他邀请托尔斯泰到自己的庄园来阅稿。午餐后,托尔斯泰拿着屠格涅夫的新作在沙发上看,越看越感觉索然无味,渐渐地竟睡着了,正逢屠格涅夫进来看到了这一幕,便生气地拂袖而去。第二天,诗人费特邀请两人一起去家中做客,席间屠格涅夫对自己的女儿大加赞扬,而托尔斯泰却不以为然,加上昨天的事情,屠格涅夫终于忍不住发怒了,两人由动口,发展到后来抓住对方的头发,在朋友的客厅里大打出手。就为这么区区一件小事,两位大作家的关系从此中断了十七年。直到1878年,托尔斯泰经历了长久的内疚和不安后,主动写信给屠格涅夫:“在经历了这么多年后的今天,我细细品味起来,发现自己还是那么欣赏您,已经没有任何敌意了,感谢上帝。但愿您也是这样,我知道您很善良,请您原谅我的一切!”屠格涅夫看后如释重负,立即回信:“其实,我早已经忘记了过去的不快,剩下的就是只有对您的怀念,非常感谢您能打破僵局,感谢上帝。”
午餐后,托尔斯泰拿着屠格涅夫的新作在沙发上看,越看越感觉索然无味,渐渐地竞睡着了,正逢屠格涅夫进来看到了这一幕……
当然,别人一直在包容我们,我们就应该心安理得地接受吗?
所以自己也要反省、忏悔和感恩。人生得一知己不易,与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却与我们风雨同舟、一路同行。当你人到中年再不能向母亲倾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朋友;当你人生遇到大的难关,朋友不经意的一句“天塌下来,不是还有我吗?”会让你热泪盈眶。
子日:“朋友切切思思。”好朋友是会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彼此提升的;是会在品德上互相敬勉,共同进步的。
《弟子规》云:“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能够接受比自己德厚智高的朋友,取他之长,补己之短,才可以不断进步。曾子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杜甫和李白、廉颇与蔺相如、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都是以文会友、互相激励,彼此提高自己的学问与道德修养。
《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国学者津津乐道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都是把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看成一种快乐。在文化科学史上,一个学者自学有了基础,经过朋友帮助,因而获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是很多的。
张衡在青年时代有很多知己,如扶风的马融、平陵的窦章、安定的王符、琢郡的崔瑗等。张衡经常同他们一起研究学问,交谈心得,终于学业大进,成为一位科学文化上的多面手。他不仅博通经史,写出了使洛阳纸贵的名作《二京赋》,而且还制作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完成了天文学杰作《灵宪》,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切使我们想起一句著名的谚语:“人生得一知己,胜于黄金万两。”岂止是“胜于黄金万两”?学习上和事业上的珍贵友谊,绝不是用黄金所能比拟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圣人将天下人当做自己的朋友,生命共通、不分彼此,最后,共同成就、回归大道,这是永恒的朋友。
有人认为凡是对我好的就是朋友,对我不好的就是敌人,其实不然。有一句话叫:“天堂的恩人是人间的仇人。”——打破世俗观念,重新来解读“朋友”。
《道德经》的一段话即是对朋友境界的升华:“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我们交到好朋友,对我们帮助很大,这是我们的贵人,我们要感恩!相反,有些人我们认为是敌人,他们处处为难我们,给我们压力,其实反而对我们成就更大。拍皮球的时候,施加的压力越大,它反弹就越高。我们在人生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再回头来看看,今天的成就恰恰离不开那些曾经给我们伤害及压力的人,是他们让我们不断地超越自我,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激励着我们。
一味对我们好,给我们顺境的朋友,我们才要小心。这就像父母溺爱子女,最后害了子女一样。所以,损可以转化成益,益也可以转化成损,这就是损益互转。
我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由于自己的才华和别人的吹捧,常常自鸣得意。有一次,他在禅寺中静坐数月,自认为自己已经有很高的禅定功夫了,得意之余写下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之后就派仆人送给高僧佛印禅师观赏,不料佛印禅师接过来一看,立即将诗扔在地上,不屑地说:
“放屁!”仆人回去向苏东坡报告,苏东坡立刻火冒三丈,当下就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佛印禅师早料到他会过江来,于是也写了一偈,让小沙弥贴在门外。苏东坡气势汹汹地跑来,走到门口一看:“只说八风吹不动,谁知一屁过江来。”马上知道自己还差得远,除了自惭形秽,还非常感谢佛印禅师的苦心,于是就回去继续修炼心性去了。
但凡有大成就之人,都有一个背后功臣。释迦牟尼佛曾受到.提婆达多的无数次迫害,但是大彻大悟之后,却第一个感谢和救度提婆达多。达摩,天竺人,禅宗二十八代佛祖,是把禅学带人中土的第一人。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土历尽艰辛,而流支三藏对他的五次陷害反而成就了大师的功德,达摩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不仅要抓住,还要怀着仁慈的心去感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是我们应当学习、借鉴的,恶是我们应当反省和改过的,善恶皆为师。
另有一种抽象概念的朋友。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友指的是我们的“良知”,良知、善念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心中久被恶念缠绕、迷惑,引入邪途之时,良知、善友这些真正的朋友就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当我们通过真理的启迪,有了一些良知的流露,就像我们的老朋友又从远方回来一样,那种久违的感觉,令人欢欣雀跃。最终,当良知良能再也不离开我们的时候,就没有善恶的分别了,因为一切都依循天理大道而行,是那么的自然了。
学问之道
21世纪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个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
我们的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接受胎教,出生后又开始了各种学习,以至于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孩子远离了天真、趣味的童年,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舞蹈、钢琴、英语等各种课程。
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读书成为了人们获取生存资本的基本手段。
学习的目的开始变得肤浅和现实,难道这样真的是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吗?真正的学问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必须打开智慧之门,重新调整思维模式,改变行为习惯,破译生命密码,建立人生价值的新坐标,以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
狭义的学问分为文学、科学、历史、哲学四种。这四种学问都是依于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观点,用文字语言符号来表达各自对宇宙及人生的一种感悟。
广义的学问范畴很大,俗语云:“生活万事皆学问。”它不仅包括文学、科学、历史、哲学,以及由内心灵感所生发而出的如美术、音乐等学问;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人生宇宙的学问。故广义的学问即如何做人、如何成就生命之学问。
学问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德行。学问绝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不完全是精神的依托和喜好,更不是什么雄厚资本的炫耀;它是内心的一种安详,是身边的一点一滴,是了解宇宙人生的一种气魄,是忘我的一种奉献,是天地人合一的真理大道。学问的最高境界和宗旨就是如何提升人格以安身立命。
很早以前,我们做学问的动机和态度已经违背了道的初衷,违背了圣人的教诲。当时很多的读书人已经将读书的真实意义抛开,而“读书为功名”、“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语录,则成了一些读书人鞭策自己、克服寂寞的座右铭。
三国时代的管宁和华歆同窗求学,同席读书。管宁志向高远,将名利当做粪土;而华歆却迷恋金钱,羡慕名利、权势,不愿读书。
一次,两人锄地时,华歆发现了一块金子,便开心不已,而管宁却不为所动。还有一次,两人正在家中读书,窗外车马喧嚣,原来是达官贵人的仪仗队从这里路过,华歆听到了马上放下手中的书,立在窗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管宁生气地说:“人生在世哪能为追逐名利而活?潜心研学又岂是为平步青云而用?我和你志向不同,不可同席。”说着就将坐席一分为二,以示不与其为伍的决心。
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问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自身提高道德修养及完整人格,然后才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说明了此理。然而,当今社会,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文凭高,人品不高;心气高,德行不高;脾气大,志气不大;营养好,修养不好。这就是本末倒置,忽略了为人的根本,想想看,一个人道德败坏,他的学问越高,不就越危险吗?林则徐说:“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据调查结果显示:自2003年至2005年,仅在高教领域,武昌区检察院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23件25人,其中贪污案1件3人,受贿案22件22人。“高知”人员的罪行往往被他们才华所掩盖,犯罪手段更为高明。相对于普通人群的经济犯罪而言,因其身居要职,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届年40岁的陈炜,是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工作,因其表现突出被提拔到领导工作岗位,从1994年11月起开始担任该公司期货交易部经理,后又被任命为在上海的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经理。陈炜在两个单位中一直从事证券经营。在证券经营活动中,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骗取国有财产,数额特别巨大,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盈利活动。
22岁的刘海洋原系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据检察机关指控,2002年一、二月间,他先后两次在北京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分别将事先准备的氢氧化钠(俗称“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向上述展区内的黑熊和棕熊进行投喂、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给北京动物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文学领域上造诣颇深,他对学问有独到的见解:“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尊敬有贤德的人,看轻女色,孝顺父母能竭尽其力,侍奉国君又能忠心耿耿,与朋友交往又能言出必行——如果能做好以上几点,虽然没有读书穷理,我一定赞美他学到了真正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