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1800000006

第6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制度建设(4)

其实,政府更多时候要学会怎么当配角,现在的情况是,政府觉得要发展哪个行业,就把钱往哪里抛,抛了这些钱以后,往往是抛得钱越多,亏得也越多。最近这几年我个人观察的是,现在政府学乖了、也聪明了,基本在工业行业不投资了,反倒是各个地方,北京、广州、深圳、山东等都有控股公司,还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但是风险投资它自己又不占大股,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实际上是想赚钱的,将来这个公司成长了,上市了,可以占一定的股份;公司就是完全亏了,它亏得也不是很多。所以政府也学会了怎样来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未来在这些领域,政府可能有一定的作用,比如最近手机的发展,政府批了十多家电子厂商,允许他们可以生产手机,包括海尔、TcL等已经进入了。这个未尝不可,从政府的管制上来讲是可以做的。

但是,发展一个行业,完全靠政府的力量可能已经做不到了。因为我们很多行业,包括手机,已经拥有世界先进技术了,虽然我们自己的研发还没有那么厉害,但现在也开发了自己的一些技术。而这个技术的开发可不是政府花钱确定出计划才做到的,而是有人玩命搞出来的。因为技术发展到一定时候,政府就没法计划了。很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从宏观上提供一个环境,如提供人才。政府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发展经济的比较有规则的环境,打击走私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方面真正做的研究又是非常少的。

另外一方面,从公众的角度要做一些事情,包括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国家的大学发展这么多年,扩张得却非常慢,只是这几年才真正扩张起来。如果中国将来有30%的年轻人都受过大学教育的话,这个国家就发展起来了。这些年轻人可能一开始找不着工作,逼得没有办法了,他们就要自己创造自己的工作,创造自己的事业,创造的公司就可以把经济带动起来,那时候经济的增长就来自这些人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金融制度来支持。比如说银行借贷的时候,不能借贷给日薄西山的公司,银行的钱不是国家的钱,是储户的钱,是公民的钱。这些钱要花得比较公平,要提供一个比较平和的、稳定的经济环境,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宏观的经济政策,要从工具角度提供人才。我认为这些是政府尤其应该做的。

周孝正:

刚才杨大利教授说,政府要做好一个裁判员,要在制订一个好的规则以后,做好裁判员的工作,而裁判员不能下场,拿着红牌黄牌,跟着踢足球去。

经济全球化必然会诱导中央权力的强化

陆建华:

今天杨教授谈的题目,是中国国内现在非常热的一个话题,它的另一个连接点是国家制度建设,在我读过的文献中这个好像在国内讨论得不多。因为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这两年来好像更多的是跟WTO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大家更多地去讨论具体的产业政策的影响,比如通信产业、保险业、金融业等等。而且很多知识分子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考虑,认为这是不是对中国的民族、国家的独立性会造成影响等这样比较形而上的问题。

如果能把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的国家制度问题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启发的视点。而且他今天提供的演讲思路,历史的也好,宏观的也好,确实提出很多让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我本人来讲,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我研究得不多,但是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文献和讨论。我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讲加入WTO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利弊,有人说利大于弊,有人说弊大于利,但我认为这个很难有准确的定位,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我注意到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特别是中美关于加入WTO的双边谈判进入了关键的时刻,我们的领导人和我们的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很困惑的角度:主张加入WTO,和美国快速达成双边关系的那些人在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的工作是说服中国国内的反对派,中国加入WTO从长远来看,从战略上来看,对中国的发展和融人世界大家庭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是做美国国内反对派的工作,我觉得这个工作未尝不可做,但是有些奇怪,就是美国的国会讨论关于中美贸易双边协定的前一段时间,有些人的语气是这样的——如果你们批准了这个协议,从长远来说,对你们美国国家利益是有好处的。这个话是应该由我们中国来讲呢,还是由美国国内主张签订这个协议的人来讲。

因为我个人的一个直觉,谈起这个话题,首先要强调这个双边协议的签订也好,批准也好,首先是对中国国家利益有好处。如果要和美国的对话人讲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讲,如果你不签订这个协议,因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受损,你美国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我认为好像应该从这个角度讲比较好。但是我们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反过来讲,这是对美国有好处的。我认为这也反映了中国面对今天的经济一体化,从宏观上、从技术上有很多的困惑。就像刚刚说的,我们现在是只羊,弄不好就要变成草,也就是说,我们在融人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不利的地方。包括现在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强,科技实力不强,人力资源流失,等等,所以我们的谈判态度不是很强硬。要是反过来讲,说,“你们批准吧,这对你们有好处”,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但是又处于很实在的困境。

刚才杨教授的报告关于国家制度讲得比较简略,所以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因为他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关注,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好像有这样一种逻辑的判断,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的近二十年的变化可能是跟中央政权的权力强化是一体的。我想请教的问题就是,是不是经济全球化必然会诱导中央权力的强化?因为经济全球化会带来开放国家的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包括社会保障,包括各种各样的供给,包括人力资源的问题,等等。但是,我想这里还有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差别,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过的国家权力的重新强化,这样的过程会不会在中国也出现?

杨大利:

首先是关于WTO谈判,我个人在北京也好,在美国也好,也做了一点点工作。其实,当时国内比较犹豫的时候,我的分析很简单,通过之后那就是美国的事情了。当时的情况是,美国国会如果不同意的话,它就不能享受你给它的待遇了。所以这个应该是很简单的问题,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先达成这个协议,这就把球踢给对方了。如果中国觉得国家利益在这里,那就去做,不要关心美国会怎样做,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在美国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

关于中央权力的问题,我刚才指的是,的确是在开发度比较高的国家,反倒要求国家增强它的能力。其实,这实际上就有一个悖论,为什么呢?就是开发程度比较高的经济,国家调控的能力就减少了,因此它才要加强自己的能力。实际上,这两者有一定的矛盾。

所以为什么70年代以来,不管在美国也好,在其他国家也好,反倒是中央政府有强化的迹象,这个判断是从时政的角度来分析的,从逻辑的角度也可以讲得通。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外部的冲击相对增大了,所以就需要中央政府有调控的能力,当然能力到底怎么样就是另一回事情了。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并没有真正进入全球化的洪流,而且很可能要被历史抛在后面,尤其南部非洲的一些国家,艾滋病发病率特别高,一碰,国家就要分崩离析了,索马里就是这样的例子。

所以,国家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能力增强,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我特别要强调的是,不是中央政府所有的能力都要增强,而是有一些相当重要的经济、社会方面的公共物品的调控能力要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要增强,比如说整个法制的建设,地方保护主义不能太强,要不哪还谈得上是一个法制国家?哪还谈得上是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加强中央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总体监督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有法律就得执行。在中国,有很多时候不敢打官司,经常赢了官司赔了钱。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管制就尤其重要。其实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结构,还要不断地建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基本上有了一个雏形,这么多年了,有的都已经完全抛弃了,现在要重新构建,难度反而特别大。

周孝正:

就是说,政府就管那该管的,不该管的就别管,要管就管好。美国实际上也有许多人不是很开放,据说有一个数字,就是美国参众两议院,有三分之一的人从来没想出过国。我们只是缺钱什么的,美国不是缺钱,根本就不想。中国现在决定要拓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外开放,但是又怕美国不同意。美国众议院一摸底,大概就可能被否了,所以这个时候,美国很着急,就是明白的美国人也很着急,怕那些糊涂的美国人把一个双赢的事情弄成两败俱伤。

创造让中国人能消费自己产品的结构

李强: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其他一些单位,我们一起合办了这个世界顶尖学者无报酬演讲,长期在这里举办,希望在座的长期和我们保持联系。这次演讲的话题是很重要的,就是关于全球化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刚才周教授提到了关于美国的状况,确实,美国是非常不了解中国的,在美国的政客里有一些是了解中国的,但总的来说是不了解的。我们知道,在所有美国的教授里,有一批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但这些教授在浩如烟海的美国教授里,其实只是凤毛麟角。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是和当时的苏联对比的。当时美国有一批教授研究中国,有一批教授研究苏联,那么凡是研究中国的这批教授,都是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的,所以后来在wTO以及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凡是研究中国的教授一般都是积极支持这件事情的。那么凡是研究苏联的教授呢,一般后来都成为反苏派。这个就证明,中国问题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中国对多数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度。虽然来中国的人很多,但美国人口中,真正来过中国的人是很少的,即使在美国的政客里,在国会议院里,来过中国的人也是非常少的。所以我在美国的演讲是非常不容易的,就是说,只能是把中国的基本知识给他们做一点普及。

我们经常以为美国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实际上,美国社会历来是保守主义非常严重的。因为美国是这样一个社会,它创造了一个经济模式——自己能生产产品和消费产品的社会,这点我们东亚都没有实现。其实,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社会结构的问题,美国创造了一个占人口80%的中产阶级。这80%的人一般是有工作的,能买一套房子,有一辆汽车,那个时候叫“美国梦”,这就创造了一个生活模式,这个模式就消费了它的产品,所以美国保守主义思想是这样的:我们不希望和别人做买卖,我们自己就可以消费我们的产品。

大家都知道,东南亚的产品、韩国的产品、日本的产品,都叫做“出口经济”,就是说,如果没有贸易经济,这笔钱就拿不回来了。那么我们提一个问题,中国有13亿人,这个模式中国人不需要吗?中国人高档消费品是太多了吗?如果我们去农村看看,就会发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结构,让中国人能消费自己的产品?

实际上,这就回到了我们小时候读到的一个英文小故事。说资本主义它出现了经济危机,有这样一段对话,小孩说:“妈妈,屋里很冷。”妈妈说:“因为咱们没有钱买煤。”小孩说:“妈妈,为什么没有钱买煤呢?”妈妈说:“因为你爸爸失业了。”小孩又问:“为什么爸爸失业了呢?”妈妈说:“因为煤太多了。因为你爸爸是个煤矿工人。”

你看它的逻辑,实际上,我们确实是在结构上出了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当然,从我们和美国的关系上看,我觉得在我们和美国的交往中应该看到,总的来看,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太大。所以我们知道,亨廷顿写的《文明的冲突》中,他就讲,2l世纪,很大的冲突就是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比较大的冲突,就是东方文化价值和西方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

同类推荐
  • 教研感悟

    教研感悟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的所感所悟,有教学论文、教学随笔、课题报告、教学评价、教学分析等。选文围绕教育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学,教学质量评价,课题研究四大板块,集中展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热点、语文学科教学等的独特思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理论指导意义。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本文从民间传说与现代生化的角度,对部分字、词、成语进行个性化的解释,对汉字的来源与本义提出了现代人的一些看法。
  • 赢得课堂精彩:教师的天职

    赢得课堂精彩:教师的天职

    本书是继《课堂教学的八大铁律》之后,又一本研讨课堂教学秩序的书稿。在这一本书中编者们探讨课堂教学内涵性的一些东西,着手研讨教师素养的提高,内容包括:赢在课堂对话——塑造“我的”亲和力;赢在课堂管理——提高“我的”执行力;赢在课堂提升——发展“我的”影响力;赢在课堂整合——抓好“我的”细节力等。
  •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本书总结了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体裁在网络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Web2.0时代博客、微博客、播客和维客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所作的贡献,网络中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带来了国际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领域的拓展以及报道速度上的革命。从人的角度出发,《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指出了目前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国外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经验,以资借鉴。由于国际新闻报道一直面临解释的困境,所以追求沟通与理解成为其基本的追求,《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提出,无论是对现存问题进行批判还是对美好未来进行规划,都应该坚持一种入学的立场。
热门推荐
  • 无尘之城

    无尘之城

    16岁的少女小梨在经历童年风暴后变得抑郁困惑,焦虑不安,在她极端痛苦只是,出现一幻化男子,不似凡人,带她进入幻象,进行自我救赎表意识与潜意识的斗争~纠缠~
  • 斩风

    斩风

    五百年前,冥界败于仙、人、鬼三界的联合大军之下,并签订了让冥界人口严重雕零的《四界和议》;五百年后,跳进冥河的斩风,带着前世被残杀的仇恨与记忆,走进了冥界。斩风不为别的,只为习得强大的冥武技,好回到人界为自己、也为亲人报仇……他那复仇的烈焰,将宛如死水的冥界烧的沸腾,冥皇惊喜的发现,冥界的翻身之日,也许就掌握在这个冷漠少年的手上了!
  • 甜蜜独宠:只为你一人

    甜蜜独宠:只为你一人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夏栀与季落在幼儿园相遇。第一次见面,她不小心撞到了他;第二次见面,他却故意撞到了她。夏栀与季落的甜蜜宠文就此开始……
  • 宫心计:千年寻爱

    宫心计:千年寻爱

    红英将尽,一夜轻雨,芍药花烁烁盛开,她倏然转身离开,即便掩住了那行清泪,也未能抛开他一瓣瓣掰开芍药,直至双手沾染鲜血的那一幕。他心狠手辣,无所顾忌。然而于她却是痛彻心扉,再难释怀:“别离开朕,朕只是个连自己都失去的废人!”待去难,留亦难之时,究竟她该如何选择?爱恨情仇,江山美人,为你演绎一段复杂宫斗。
  • 末世重生之黑雷雾亟

    末世重生之黑雷雾亟

    哈?什么?一道金光过去就末世了?太老套了吧,主角王旗对作者抱怨。作者怒曰:老子不会写啦!别逼我!小心写死你!王旗哈哈大笑:我可是主角诶!作者装疯卖傻的说:我写书连眼都不眨的。自此..................王旗成为了一代枭雄,仙法力打异能,上古血脉欺负人(基佬是新人,请多多包涵,以及我还是走寻常路线吧,一本书差点给毁了呜呜呜)
  • 只为主宰

    只为主宰

    宁潇洒而过!不愿做被左右的蝼蚁!我命由我,叹天不如求己!此生,只为主宰!主神退位·文明战起。为王!成皇!称帝!夺神位!主宰万世·永世不灭!待看朱天漫漫荆棘夺神路~
  •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

    奥威尔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是研究奥威尔“不可能绕过”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对英格兰北部几个工业区进行了考察,总结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缅甸时的苦恼和选择流浪的理由,提出了改善工人状况的实际建议以及对英国政治、阶级形式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者倾向。本书1958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后,《纽约客》发表了一篇重要的书评,称此书是“最佳社会学报告”。
  • 西方音乐中的文学

    西方音乐中的文学

    本书以西方文学发展的时代更替为主线,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经典文学为主体,通过文学简史、作品欣赏、音乐链接等环节,展示西方音乐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 枪与歌

    枪与歌

    善与恶,生与死,夹杂着冷酷青春厮杀的故事。一个少年的心路,成长,变与不变群号:577515254欢迎加入
  • 我的抓鬼除妖录

    我的抓鬼除妖录

    讲述一个阴阳先生和他一群小伙伴在一起遇见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事和各种危机,他们在一起会经历怎样离奇搞笑的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