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有30%~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诊断及自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如下16个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烦忧.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
16.他们的犯罪行为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病例
香港电视连续剧《还我今生》中的世杰,他8岁时因意外患上抽搐症,处于半植物人状态,其兄在父亲残疾.母亲另嫁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并不惜一切代价使其起死回生。而他在康复后,为了满足私欲,先是抢占了哥哥的未婚妻,又认仇人为父,气死生身父亲,最后发展到逼死母亲.谋杀亲哥哥等一系列行为,可谓丧尽天良,毫无人性。
治疗与调适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
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效果。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单位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应给予强制性的惩罚,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再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青少年期和中青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
表现
主动攻击型
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卑或罪恶感;
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被动攻击型
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挠。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病例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热情奔放,又具备典型的攻击型人格特征的少女。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属于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且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且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攻击型人格的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者多,特别是颞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比正常人高10%~20%,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较多。小燕子除可能有以上生理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心理原因。她是个孤儿,从小就在受压迫.反压迫中艰难生存,由于常遭主人和有钱人的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她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遇到不平事就会拔刀相助,打抱不平。她从小受人欺侮,有强烈的自卑感,说谎.骗人.吹牛和使用暴力既可自卫,又能满足自尊心。另外,社会的动荡和不平等,使她过早地体验到“老实人吃亏”的道理,养成做什么事都不服输的习惯,挫折越大越可能激发攻击行为。
治疗与调适
学习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入青春期后,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参加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陶冶情操,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正确对待挫折。人生在世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增强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一是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心,互相尊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二是注重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标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
三是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四是学习好的行为榜样,从积极的方面纠正自己的偏差行为。
运用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技术,克服行为的冲动性。首先,施治者需找出一系列让患者感到冲动的事件,通常这是靠患者的口头叙述完成的,让患者给出他对这些情境事件感到的主观干扰程度,即SUD。
治疗者按各事件的SUD将它们排列为一个等级,这个等级被称为冲动事件层次。
治疗开始,首先让患者放松三五分钟。施治者可以用语言暗示帮助患者放松。例如,施治者可以说:“你感到你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轻松,你身上的肌肉变得越来越轻松,你的手臂变得越来越轻松,你的双肩变得越来越轻松……你感到全身越来越放松。你感到非常舒适,非常愉快,非常轻松。”然后,施治者继续指示患者:“当你感觉非常舒适和轻松时,就请抬起右手的食指示意一下。”当患者开始做这一动作时,施治者口头指示患者想象冲动事件层次中SUD程度最轻的事件,让患者口头报告在该情境清晰地出现在头脑中时,他所体验的SUD程度。然后施治者指示患者再次进入放松状态,重复前面的过程,让患者再想象刚才的事件,报告SUD程度。
这样多次反复,如果患者对这一冲动事件报告的SUD逐渐下降至某一较低水平且不再下降时,则可以认为患者对这一事件的冲动已经消失。施治者便可换用冲动事件层次中的下一个事件,直至患者对所有事件的冲动均基本消失。
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又称为表演型.戏剧化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性格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都可能发生,但以青少年和中年女性多见。男性患者较为少见,并且常在25岁以下。
表现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感炽热,但不深,因此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情绪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定的情感体验,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射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把玩弄别人作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她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待人亲切.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别人投其所好和取悦她时才合这类人的心意,并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此外,此类患者性心理发育不成熟,而且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诊断及自测
症状至少符合其中的3项, 就可诊断为癔症型人格障碍:
1.表情像演戏一样夸张,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其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表示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病例
小敏工作学习都不错,可有一点与众不同,总喜欢高谈阔论,有意无意标榜自己。而且,平时喜怒无常,高兴时嘻嘻哈哈,劲头十足;稍不顺心,就大吵大闹,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一天,正当她瞎吹时,经一位朋友提醒,她顿时觉得自己并非魅力超群,立刻变得萎靡不振,非常难过。然而伤心归伤心,以后她依然我行我素。
治疗与调适
提高认识,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正视自己,扬长避短,以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情绪自我调整法。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做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做出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并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升华法。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不妨“将计就计”,将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这样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就会在表演中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癔症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一般形成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