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很快发现对方的战略意图,立即放弃进攻非洲和西班牙的计划,全部回师罗马,集中力量对付汉尼拔。汉尼拔的军队经过艰苦的行军和长途跋涉,突然出现于波河平原,使罗马人大为震惊。10月,罗马执政官西庇阿率军来到波河支流提契诺河,与汉尼拔的军队遭遇。汉尼拔发挥自己的骑兵优势,猛击对方,大败西庇阿,继而渡过波河,在特利比亚河附近伏击从北非返回的罗马军。
罗马连连失败,不得不重想对策。公元前217年初,选出两位新执政官,并征集了一批新军,组成一支有13个军团,6.5万名步兵,300名骑兵的队伍,派其中一部分前往西西里、西班牙和撒丁岛增援,余下8万兵力由塞维利阿和弗拉米尼两名执政官统帅,把守西海岸上奥勒利亚大道和东部的伊米利亚大道,阻止汉尼拔深入意大利中部。汉尼拔很快掌握了对方的情报,了解清楚对方的行动计划,迅速想出对策。4月初,他率部队从东部沿着一条少有人通行的小道,经过4天3夜的急行军,最后绕过罗马军的设防阵地,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弗拉米尼未料到对方会如此神速地逃过他的防线,立即率军尾随猛追。汉尼拔便在特拉西梅诺湖北岸选择了一个谷地,在此设下埋伏。弗拉米尼全然不知,所率罗马军全部进入谷地。迦太基人立即围而攻之,轻装步兵和中央主力兵直扑下山,骑兵则封锁住退路,罗马人毫无戒备,乱作一团,狭窄的谷地中又无法展开战斗队形,最后被迅速歼灭,弗拉米尼阵亡,1.5万人被杀,数千人被俘。
特拉西梅诺湖惨败的消息迅速传至罗马,城内居民一片恐慌,政府立即动员全民固守罗马城。但汉尼拔此时并无进攻罗马的企图,而是挥师向东,沿亚得里亚海岸南下,声称自己是意大利人的解放者,将俘虏的罗马人带上枷锁,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其他意大利俘虏则一律释放,不取赎金,以此孤立和削弱罗马,并在阿普利亚地区的东部海岸设防营地。
形势紧急,罗马选举费边为独裁官,担任最高统帅,米纽喜斯为副帅。费边仔细研究了罗马人几次败北的教训,在充分估计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决定避开对方,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而以众多兵力跟踪追赶,袭击其个别零星部队,以消耗汉尼拔的兵力和给养。这种消耗战术(或称拖延战术)在当时是正确的,但却为许多人所不解或怀疑,连费边的部下也对此战略表示不满。因此,费边在任期6个月后便交出了统帅权。公元前216年初,瓦罗和帕卢斯当选为罗马执政官,瓦罗力主与迦太基决战,并向罗马民众许诺:在看到敌人的当天便结束战争。
5月,两名执政官作为罗马统帅,率领8万步兵,6 000骑兵在阿普里亚境内奥菲杜河下游的坎尼与迦太基激战。此时,汉尼拔拥有4万步兵,1万骑兵,他将队伍排列成中间向前突出的半月形,中间突出部分为弱兵,两翼则安排精锐部队,再由骑兵分署两侧。而罗马方面采用的是常用的三列平行序列:骑兵在左翼、同盟军骑兵在右翼、中央由重装步兵排成密集方阵,组成主战线;轻装步兵配置在主战线之前。中央战线由帕卢斯指挥,塞维利阿指挥左翼,瓦罗指挥右翼。
战斗一开始,罗马步兵猛冲向对方的步兵中军,迦太基中央兵迅速退却,其两翼军队迅速包抄前进,逐渐形成相反的半月形。汉尼拔命500名身藏短剑的轻装步兵逃向罗马人那边,交出手中的矛和盾,伪装投降。罗马人将这批降兵安置在后卫。接着,汉尼拔又令骑兵出击罗马骑兵,最后将罗马军队严密包围,罗马兵陷入混乱。中午时分,东南风大作,狂风卷起大量尘土,本已乱作一团的罗马兵两眼被风沙迷住。借此机会,处于顺风方向的迦太基士兵向对方猛投箭石。假装投降的迦太基士兵也从身上摸出短剑,刺向罗马兵。天黑时,罗马军大部分阵亡,只有1万多人幸而逃生,塞维利阿和帕卢斯死于战乱之中,仅瓦罗生还。而汉尼拔方面仅损失6 000人。坎尼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著名战役,显示了汉尼拔卓越的军事才能。
罗马在坎尼战后一度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一些部落与城市纷纷臣服于汉尼拔,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也支持汉尼拔,意大利境外的马其顿王腓力五世主动与汉尼拔结盟。罗马此时避免与汉尼拔再作决战,以积蓄力量;另一方面对背离意大利的人加以惩罚。公元前213~公元前211年,罗马派兵包围了叙拉古,并将此城攻陷。其后大肆屠杀城内居民,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正埋头研究时,被罗马士兵刺死。从此,罗马又恢复了在西西里的统治,并逐渐由守势转入攻势。
与此同时,随着战争的持久,汉尼拔的雇佣兵也渐渐暴露出弱点。士兵的给养、金钱以及兵源日益枯竭,迦太基政府本想派部队前往意大利增援,但因罗马出兵西班牙而不得不改变行动。汉尼拔曾打算组织反罗马同盟,但最终未能奏效。形势开始对汉尼拔不利。
公元前210年,罗马派普布留、西庇阿占领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此乃迦太基的重要军事基地。罗马将其战俘释放,将金银象牙等宝物用船舰运往罗马。这一举动沉重打击了汉尼拔。公元前205年,西庇阿任执政官,率3万人远征非洲,直捣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4年,西庇阿抵达非洲,在距迦太基不远的沿海城市乌提卡登陆,进而围攻乌提卡,久攻不克,只好紧紧包围它。
就在这时,迦太基政府召汉尼拔回国。公元前202年夏天,汉尼拔率领约2万人的队伍在迦太基东部沿海的哈德鲁密敦登陆。之后,又迅速扩充兵力,组织部队,使总兵力很快增至4万人。接着,汉尼拔率军挥师北上,向迦太基城靠拢,对迦太基城南侧的西庇阿军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西庇阿立即采取对策,一面派使节前往盟国求援,一面断然决定解除对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的围困,向巴格达河上游进军,深入迦太基内陆,摆脱腹背受敌的局面,并切断迦太基的主要补给线,诱使汉尼拔改道西进,以等候援军,寻机决战。
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率军向西撤退,沿途烧杀抢掠,大肆破坏,使迦太基人极为恐慌,迦太基政府再三催促汉尼拔立即与西庇阿决战。正在北进的汉尼拔不得不转而向西进发,并以强行军追赶西庇阿军,因而被诱入了西庇阿企望的作战地区,中了西庇阿的圈套,双方在扎马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形势对汉尼拔极为不利,在经过连续行军后来到此地,既不能获得兵员补充,又没有可靠的支撑点作为依托,没有足够的水源,士兵十分劳苦,而且在素质和训练方面远不如罗马骑兵;而西庇阿则抢先在扎马地区选择了有利地形,并得到了前来援助的盟军6 000步兵,4 000骑兵,士气很高。汉尼拔为争取主动,命令战象冲锋向前。战象刚抵近西庇阿军的前沿,罗马方面立即号角齐鸣,喊杀声惊天动地,使战象受到突然刺激而惊慌,或停滞不前,或向后乱冲乱撞,致使汉尼拔左翼的骑兵战马受惊。西庇阿立即命令罗马骑兵从两翼出击,先后击溃汉尼拔的左翼和右翼骑兵。
与此同时,双方的步兵也在决战,难分胜负。西庇阿的骑兵在击溃对方的骑兵之后也迅速赶来支援。汉尼拔的步兵四面受敌,最后全部战死。汉尼拔在少数骑兵的保护下落荒而逃。此战中,罗马方面仅损失1 500余人,迦太基则有2万人阵亡,2万人被俘。
迦太基方面被迫向罗马求和,双方于公元前201年订立和约,其条件对迦太基十分苛刻: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交出所有的战象与战船(只准保留10艘船舰);向罗马赔款1万塔兰特,50年内付清;不经罗马同意,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向罗马交出100名人质。迦太基实际沦为罗马附属国。
(3)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前146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迦太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已无力与罗马抗争,但在经济方面仍有潜力并逐步复苏。对此,罗马很不放心,怕迦太基经济壮大之后会在政治军事上东山再起,重新对罗马构成威胁。于是,罗马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对迦太基再战。迦太基的西边有一个邻国叫努米底亚,与罗马站在一边。努米底亚王马西尼萨因有罗马撑腰,便时常向迦太基寻衅。公元前150年,马西尼萨进犯迦太基,迦太基被迫自卫还击,罗马借口迦太基违反公元前201年和约中的条款,即未经罗马准许不得与别国交战,向迦太基宣战。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
公元前149年,罗马军队在非洲的乌提卡登陆,勒令迦太基答应下述条件:交出显贵家族的300名儿童作为人质;交出所有武器和军用物。迦太基表示同意。随即,罗马又向迦太基提出一条:铲平迦太基城,其居民迁到距海15公里的内地。遭到迦太基的一口回绝。迦太基决定抵抗到底,并且积极准备,将所有金属铸成武器,全民动员参加战斗,甚至释放了一批奴隶,将其编入军队,连妇女也积极行动,支援战备,将自己的头发剪断制作弓弦,同仇敌忾,保卫祖国。
罗马将迦太基城包围,以为迦太基已交出武器,无能力抵抗,但罗马包围了迦太基城两年仍一无所成。罗马军队遂砍伐树木建造攻城武器,将两个巨大的破城锤用于攻城,破坏了对方城墙的一部分,不料迦太基人趁夜幕降临时,冲出城墙,烧坏了罗马的破城锤。之后,迦太基人又使用火烧战船的计谋,烧毁罗马船舰,夜袭罗马营地,使罗马破城不得。尽管如此,迦太基仍未打破罗马的围困与封锁。公元前147年,小西庇阿当选为执政官后被派往非洲,继续围攻迦太基。他命令士兵挖壕沟,并在沟内钉满尖桩,再以栅栏包围壕沟;又建筑长墙,设塔观望,建成了一道围困迦太基城的包围线,阻止对方袭击突围并运进物资。不久,迦太基城内发生饥荒,居民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小西庇阿乘机向城内发起总进攻,城民逃向城中最坚固的卫城柏萨,在此与罗马人战斗6天6夜,最后因寡不敌众,被罗马人攻陷。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投降者皆被卖为奴隶,迦太基的领土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
持续了118年的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覆亡而宣告结束,强大的罗马帝国自此初露锋芒。迦太基战役的深远意义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撑,相反,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持自身的军事力量,那么等待他的只有灭亡。尽管迦太基人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迅速增强,但没有重建军队的他们依然无法保护自己繁荣的国家,也就注定了他们是历史长河里失败废墟中的一粒尘埃。
史学界对第三次布匿战争的性质有这样的认定:这是一次罗马人纯属无理的、非正义的、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的实力已经完全削弱,无力对外扩张,而罗马人却始终把迦太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50年间,罗马人正忙于对付东方的马其顿人、塞琉古人,无暇顾及早已战败的迦太基,他们于是在北非采取了“相互牵制”的战略战术,利用马西尼萨对迦太基不断地骚扰,以抑制迦太基的复苏和发展。但是,马西尼萨的侵略行径反而激起迦太基人奋发图强,加速了其经济复苏的进程。罗马人惧怕迦太基再度强大,动摇它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地位,在它对塞琉古和马其顿的战争取胜后,便回手西方把迦太基消灭。
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虽然亡国了,但他们在反击罗马侵略的战争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迦太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所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的、反侵略性的战争。它在人类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