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的确,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再借助一些外力,就可以做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好比打蛇打在七寸上,就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利益相诱
说服他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对方着想。如果你这样认为,说服别人就会变得很容易。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忘掉这个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当你准备说服某人时,必须明白并确定究竟是为了谁。成功的劝说是建立在为对方利益着想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万万不可忘记。一个人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些利益,因为人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虽不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各种各样与己有关的利益。所以,当你想要劝说某人时,应当告诉他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则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后果,相信他不会不为所动。
球王贝利,人称“黑珍珠”,是人类足球史上享有盛誉的天才。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显示出了足球的天赋,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一次,小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赛后,伙伴们都筋疲力竭,有几位小球员点燃了香烟,说是能解除疲劳。小贝利见状,也要了一支。他得意地抽着香烟,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了喷出来,觉得自己很潇洒、很前卫。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前来看他的父亲撞见。
晚上,贝利的父亲坐在椅子上问他:“你今天抽烟了?”
“抽了。”小贝利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但是,父亲并没有这样做。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地走了好半天,这才开口说话:“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赋,如果你勤学苦练,将来或许会有点儿出息。但是,你应该明白足球运动的前提是你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今天你抽烟了。也许你会说,我只是第一次,我只抽了一根,以后不再抽了。但你应该明白,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你都会想:仅仅一根,不会有什么的。但天长日久,你会渐渐上瘾,你的身体就会不如从前,而你最喜欢的足球可能因此渐渐地离你远去。”
父亲顿了顿,接着说:“作为父亲,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努力,也有责任制止你的不良行为。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说到这里,父亲问贝利:“你是愿意在烟雾中损坏身体,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足球运动员呢?你已经懂事了,自己做出选择吧!”
说着,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不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的话,这些钱就作为你抽烟的费用吧!”说完,父亲走了出来。
小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仔细回味着父亲刚才那深沉而又恳切的话语,不由得掩面而泣,过了一会,他止住了哭,拿起钞票,来到父亲的面前。
“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
从此,贝利训练更加刻苦。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代球王。他的成功跟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正是父亲给他说明了吸烟对他所爱好的足球事业的严重影响,才使他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从而不再吸烟。
以上小贝利戒烟的例子是从反面的危害性入手,下面我们再从《108个青年必须通过的能力测试》中的一个小例子中看看,在利益的诱惑下,人们的所作所为。
有一家效益颇好的公司,决定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人员。启事一出,应者如云。招聘者在会上说:“为了选拔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公司只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要你们想方设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我们将根据销售成绩来决定谁能被聘。”
此题一出,应聘者哗然一片: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木梳何用?岂非神经有病,拿人开涮!未几,应聘者接连拂袖而去。最后只剩甲、乙、丙三人。招聘者又作交代:“以10天为限,届时请各位如实汇报,再作定夺。”
10日期限很快就到了。销售成绩殊异:甲卖1把,乙卖10把,丙卖1000把。甲、乙相形见绌,自认失败,不作详述。唯丙,用别出心裁的办法,应试别出心裁的难题。
他的别出心裁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丙在五天中,已是三上一座古刹,正因为有了前两次是调查摸底,才使他胜券在握。
他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都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而且也可使这里香火更旺。我有一批价廉物美的木梳,您有一手优美超群的好字,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再签上您的法号,就可以作为赠品。”住持觉得丙的说法有道理且行之方便,也就答应了。
今天是第三次来这里,他带了千把木梳、刻刀和固定木梳的框架,是来同住持准备好赠品的。住持还邀请丙小住几天,共同准备并一起出席首赠仪式。
一切都很顺利。第八天正午,在法堂中举行了赠梳仪式。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也更旺。当然,最终丙也得到了好的工作。
怎么样,丙的确厉害吧?而一切皆得自“以利相诱”。正是想得到工作的强烈愿望让丙作出了不可能的事情。而也正是想让香火更旺的心理,使得住持买了木梳。看来,利益的诱惑力还真是不小。
所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也从对方想获得的某个利益出发,以此让对方心动,并最终按你的意愿办事。
2.重践不轻诺
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十分讲究信义,而杰出的政治家们也早就意识到了讲求信义的作用,所以他们都不轻易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博得天下人的信任。
齐桓公位列“春秋五霸”之首,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一称号,主要是由于他的一系列行动被天下人所信任,各国的诸侯都愿意推他为盟主。这其中就有他信守诺言、言出必行的行事风格的一份功劳。
齐国与鲁国曾经是世仇,两国交战绵延,由于实力相当,一般不分胜负。齐桓公即位之后重用宰相管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项措施走在各国的前列,获得了巨大的实效。齐国的国力迅速增长,很快就远远地把鲁国甩在后面。于是齐桓公决定兴兵讨伐鲁国,为齐国报一箭之仇。
由于实力相距悬殊,齐国一战就打败了鲁国,于是双方决定在“柯”这个地方会集天下诸侯,召开一个和会。
会议当天,天下诸侯云集于柯镇,鲁庄王同意签署投降文书。正当鲁庄王提笔要签字时,鲁国将军曹沫突然冲到台上,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大家一阵慌张,齐桓公心中也十分紧张,他问曹沫:“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你赶快把从鲁国夺去的土地交出来,否则我要你的命!”说着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土地好歹是抢来的,再丢掉虽然于心不忍,但还不会痛彻骨髓,而现在曹沫用凶器逼着他,生命悬于一线,想来想去还是命要紧。
于是,齐桓公答应道:“可以,我答应退地。”
曹沫一听这话,当即松开了他,一甩手把匕首丢到地上,退后三步,深深地向齐桓公鞠了一躬,转身便退回原来的位置上。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从柯镇回来后,齐桓公越想越气:“鲁国人太卑鄙,居然在和会上安排刺客,让我在天下人面前出丑。我兴师动众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些土地,他们派个刺客就要了回去,这不是污辱我齐国吗?我绝对不能履行约定。杀了曹沫,让这事死无对证,不了了之。”
于是,齐桓公找来管仲,商量如何对待与曹沫的约定,他想毁约。管仲说:“您虽说是在遭到胁迫的情况下答应对方的条件的,但是当时您所面对的是天下的诸侯,您既然已经许下诺言,那就要严格履行,让天下人知道您是有信用的。如果您失信了,就会毁坏您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会让天下人唾弃的。这个损失可就要比失掉一块土地严重得多了。”
最终,齐桓公改变了主意,把夺来的土地又归还给了鲁国。
消息传开,天下的人都对齐桓公赞不绝口:“齐桓公真是个重信义、守诺言的君主。”之后,有什么事都要他出面解决,许多国家都争着和齐国结盟。
大家想一下,如果齐桓公出尔反尔,又怎能服众呢?暂不说服众,我想或许当时性命都难保了吧?所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一旦向对方承诺了一些事情,我们就应该尽力去实践它,只有这样,对方才会真心敬服我们。否则,即使当时被我们说服了,以后也会认为我们是在欺骗他们。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再要说服对方做另外的事情时,对方就不会轻易地相信我们了。
重承诺,真的很重要。我们正可以利用它使对方轻易相信你,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重视承诺吧!
3.借光效应
惟一能改变主意的人,就是那个已经有了自己主意的人。——爱德华·诺伊斯·威斯科特
人们常常会与他们认为是流行的观念同波合流。甚至,人们认为,随大流可以帮助自己克服不安全感。假如我们知道了其他人也已作出了相同的选择,那么投资千百万美元去买新的计算机的风险似乎就小得多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是“同步心理”的作用。所谓“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调、同节奏,也就是“追随潮流主义”,是那种想过他人向往的生活、不愿落后于潮流之后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那种不顾自身财力、精力,甚至是否真心愿意而豁出去做的念头,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支配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盲目做出与他人相同的举动。
通常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就很容易变得没主见,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中。所以推销员或店员经常会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销话语,促使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
既然人们喜欢随大流,那为了说服他们,我们不妨先从向名人“借光”开始吧。
“借光”由来已久,中国自古有很多诡智谋略与之有关,比如狐假虎威、攀龙附凤、借刀杀人、拉大旗作虎皮等等。但我们略加留意就会发现,传统上对“借光”术评价不高,为君子不齿。诚然,小人惯行沾光行骗,欺世盗名,狗仗人势,但这并非“借光”本身的错误。只要动机纯正,借助各种外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办事效果,就是被社会承认的方式之一。我们不可妄加指责,斥其一无是处。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似乎一提“借光”便是借某人的势力,其实这是片面的误解。借权贵名流为自己所用,只是“借光”的常见形式,实际上凡是能让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情,都是“借光”的范围,比如祖宗、籍贯、才智、言论等等,不一而足。
“狐假虎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狐狸是很聪明的动物,由于他没有力气,个子矮小,因此处境不利。在森林中,狐狸得不到尊敬,没人真正把他放在眼里。为了克服这一点,对于狐狸来说,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说服老虎与他做朋友。通过与力大无比、令人敬畏的老虎密切交往,狐狸可以伴随老虎左右在丛林中四处行走,而且享受给予老虎的同样的提心吊胆的尊敬。即使老虎不在狐狸身边,得知狐狸与老虎交往甚密,也足以保证狐狸在旷野中得以生存。
假如一只狐狸不能够与老虎交朋友,那么这只狐狸就应该制造一种跟老虎密切交往的假象,小心翼翼地跟在老虎的后边,与此同时,大吹大擂他们之间有着笃深的友谊,这样做,他便制造一种假象,即他的安危得到老虎极大的关注。
狐狸这种做法,便是典型的“借光”。这个“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原指狐狸仗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别的野兽,一般指仗着别人的威力欺压人。从谋略学的角度看,指阴谋家借助外力增长自己的势力威风,达到欺压战胜对手的目的。“狐假虎威”之谋,在世人眼中似乎不算奸诈,主要有狡猾之感,但仍有必要研究。这种诡计与常说的“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接近。
在现代社会,“借光”这种手段已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说服他人,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你可以巧借名人,如谈话中常出现一些身份最高的人的名字,你在别人眼里就不同寻常;巧借名地,如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不好意思表白,这也可以作为提高你身份、能力的资本;巧借名言,如请社会名流为你题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的书作个序,请明星为你签个名,等等。这些做法虽然有沽名钓誉之嫌,但也正是东方人“不为天下先”的眼光,不算不公道。
名记者吴小莉之所以成名的原因,与她善于走在领袖身边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