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2600000003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革更?,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革更?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革更?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少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去黑皮,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革更?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去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

今用人参作半剂。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岑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革更?、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革更?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革更?,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俺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革更?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 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饶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不痞?革更?,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粹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革更?、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革更?,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按)。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革更?,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发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革更?、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两,切,一两半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斤,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革更?,(一云脐下心下?革更?)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术四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革更?,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小?革更?,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文心雕龙)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文心雕龙)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和《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宋神宗举办“武学”,培养军队的高级将领,即以“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和《黄石公三略》从此成为军事将领的必读书,流传很广。对当代和后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形容兵家谋略,往往以精通“六韬三略”归之,或经称谋略为“韬略”,揆其本源,即出于此。
  •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记载和评述了乾嘉道咸间各经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收罗甚博。此次整理本以《辛巳丛编》6卷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光绪八年《敬跻堂丛书》12卷本对校,并以广雅书局校抄本参校。
  • 萤窗清玩

    萤窗清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热门推荐
  • 烬天记

    烬天记

    天地浩大,阴阳立行,道破天穹,不信命运与天对抗。我命由我,不由天;既然老天不公,那我就逆天而行。慕辰在这以实力说话的世界里一步步往上,改变命运,逆天而行最终成为东元大陆无上巅峰掌控者。阻其者,死,伤其亲友者,亡
  • 西北风:文论集

    西北风:文论集

    本书分为回忆卷、论文卷、评价卷三个部分,收录张弛对父亲母亲及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及其关于歌词艺术特质、西部音乐文学、回族歌曲创作等方面的论文,以及李镜如、丁跃、张涧、荆竹等探讨张弛作品的评论文章。
  • 紫阶神印

    紫阶神印

    林枫8岁被母亲激活紫金色神印,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林冥被自己的徒弟所害,幽冥阁上上下下所有亲卫被杀。林后则被2位尊者夜罗双煞围攻,候尊者为了让林枫逃离不惜生命为代价。鲜血泪水狂奔的林枫发自内心的不甘带着自己幼小的妹妹和拥有上古血脉的幽狼漂游大陆。血誓定要血洗幽冥阁,血洗所有参与叛变势力,为父母报仇雪恨。如果天下人与我为敌,那么我便屠尽天下人,因为我命由我不由天。且看林枫为救父母,化身为魔,步步高升,屠杀万物。魔战天穹,庞大魔力,天地之泣,万物之枯,空间之颤,大陆之变,踏大帝之巅,立大帝之威。
  • 收尸人

    收尸人

    自古以来,生老病死早已是常事,死人有死人归属,可在战场上死了的战士没有家人没有爱人,死后的归属又何来?甚至尸体暴露在空气中散发恶臭,却无人收尸。于是,世间便慢慢产生了一个价高人少的职业,收尸人!收尸人的人生又是怎么样的呢?
  • 他的出现

    他的出现

    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富家女,一个被哥哥保护的很好的富家女,一个为了爱一直等待的富家女,刚开始可能很无聊但是后来会越来越精彩
  • 陨山记

    陨山记

    “皇太子萧廪,无德无能,大逆不道,意图弑君。今日废去太子之位,逐出皇宫,贬为庶民!”萧廪以一介布衣之身,来到皇城。他文能考状元,武能杀奸臣。在这里,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
  • 你的名字我的故事

    你的名字我的故事

    一个不善言语的女孩喜欢上品学兼优男孩,因为单亲家庭的原因男孩性格内敛腼腆也许正是这样二人互相吸引,懵懂的青涩让这份感情扑朔迷离在此也开始产生诸多误会一个你不问我不说一个不敢承认,却无意得知彼此的感情却因为种种纠葛错过。。
  • 混沌灵魔劫

    混沌灵魔劫

    丧尸变异,末日来袭,星球死寂,这不过是一场上位者的游戏;重生,醒来,争霸,恣意,活着就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灵性,魔性,相争不休,看姜夜灵魂融合,灵魔双修,混沌之体,废材逆袭。
  • 末日亡灵

    末日亡灵

    胡夷乱华,战火燎原;天地苍茫,民不聊生。国家,民族,情感,生死……风云际会,他,他们,一个个平凡的人被推上历史的舞台,用血,用泪,用生命谱写着一曲极不平凡的宏达乐章。天地大者,无非生死,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血染的天际,猩红的残阳,在那无边乱世里,究竟是什么让其毅然决然地走上如此死亡之路?而在这条路上,这群人,这些有血有肉的亡灵,又能否逆转这末日残局?
  • 替爱成婚:男神的隐婚妻

    替爱成婚:男神的隐婚妻

    她只想做个安安静静的小女子,却惹上了贵圈里最大牌的男神,从此,再无宁日。男神说:前后救你两次,酬劳得算算,精神损失费,睡眠不足费,医药费,住院费,出场费等其他杂费,算你八百万,友情折扣价!她心一横: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男神笑了:很好,你归我了!先去民政局领个证明——纳尼?男神居然逼婚?谁能告诉她这是为神马?(替爱成婚:男神的隐婚妻,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