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管制制度,加强管制力度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的财务概念框架和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满足决策有用性(及价值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稳健性等标准,在对资产负债表的改革中,详细披露负债项目是必要趋势,包括对衍生金融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等项目的充分披露。公司方面,应树立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理财导向,克服“股东利益至上"原则下,财富从债权人转移至股东的行为。详细披露公司盈余信息,包括盈余结构、盈余持续性等信息,以利于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成长性、盈利性做出合理预测。应强化董事会制度,发挥独立董事作用,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严格对债务企业履行情况的监督,遏制为满足债务契约所进行的盈余操纵行为,提高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积极发挥股权治理的作用,实证研究和西方发达市场经验表明,股权集中对完善公司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在规范控股股东行文,避免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获取私人受益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推进银行的改革,使银行以债权人身份积极参与公司的治理和监督,这些都是提高盈余质量的必要途径。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往往会产生生产不足和垄断定价的经济后果,因此,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是必要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会计管制的主要内容,从管制的实践来看,以具体规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操作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余管理的弹性,但其制定成本和执行成本都比较高,此外,准则的内容过于细化,制定的效率低下,缺乏灵活性等后果,同时,企业容易通过“交易设计"和“组织创新"来规避准则的约束。相反,以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可以减少准则中存在的例外情况,降低准则的复杂性,原则导向制定的准则在应用中需要设计大量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在保证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总之,我们应在坚持准则制定国际趋同、国内协同的原则指导下,完善管制手段,提高管制效率和效果。规范会计信息报告和披露的之余,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完善企业上市审批程序,规范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和季报报告制度,提高报告及时性和透明度,包括对治理信息的详细披露,改进退市、特别处理、再融资资格的衡量标准,以及加大对违规现象的曝光批评和惩罚力度,建立由政府、债权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多层次监管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部对策
合理促进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对公司价值较低、经营效率低下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充分使用市场定价机制,进行控制权有偿转让和全部转让,避免使用无偿划拨的低效转移方式,提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能力,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
(一)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
企业的资产构成作为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构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从回归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河南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比率和资本固定化率与企业绩效密切相关,而这两项指标也是反映企业资产结构的重要指标,因此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也成为提高企业绩效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和经营特点的不同合理配置企业资产结构比例,如电力生产、煤炭采选业等需要众多大型机械设备的行业,较高的固定资产结构成为这些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之一,而物流、轻工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比率相对较低,所以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合理配置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比例对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尤为重要。而流动资产构成中的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的构成也影响着企业财务运营状况,企业应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收回到期应收账款,对无法按期收回和可能出现损失的应收账款及时计提坏账准备,加快存货周转速度防止产生挤压等,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经营效率。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
(二)建立和完善经理人员报酬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报酬较低,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报酬形式单一,其结构一般是由基本工资加年终奖金构成。这种报酬制度不能将经理人员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紧密结合,不利于激发经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承担风险的动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如前所述,在公司盈利水平较高时,经理人员仍保持较好的负债水平,且偏好股权融资,从而丧失财务杠杆收益,降低企业价值。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经理人员报酬契约包含了激励、风险和决策视野的微妙平衡,使经理人员的利益同公司利益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典型的西方公司经理人员报酬由年薪、提供现金奖励的年度奖励方案和通过多种方式发放公司股票的长期激励三部分组成。因此,我国可参照制定经理人员报酬制度,把经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关注企业的长短期发展,提高企业价值。
(三)提高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治理效率
著名的财务学家米勒把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看作是企业改革的主要策略。公司股权越合理,公司治理效率越高,公司价值就越大。如前所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法人股占绝对控股比较。从理论上说,这种产权结构的治理效率是较高的。但是,由于国有股股东“缺位”,社会公众股分布零散,使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严重。而且,国有股所占比例越大,公司的内部控制就强,产权结构治理的效率就越低。因此,改革和完善国有股治理机制成为优化资本结构的关键。这样,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股管理机制,建立一个政企分开,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新体制,并逐步把国有股推向市场,实现国有股的减持。
三、合理负债比例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关键是确定一个合理的债务比重。假设企业的最佳资本总量和预期投资收益是已知的,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搭配企业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即确立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无负债企业的自有资本税后利润报酬率与有负债企业的自有资本税后利润报酬率不相同。随着企业的债务资本/自有资本比例的扩大,企业的财务破产成本、财务拮据成本、代理成本均增加,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债权人均能理性地预期到上述成本的增加。随着企业债务资本/自有资本比例的扩大,债权人会要求提高债务资本回报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因此,可以得出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是影响企业债务资本/自有资本比例的内生变量。负债企业的自有资本期望报酬率大于无负债企业的自有资本期望报酬率时,负债融资能够带来节税收益;当负债企业的自有资本期望报酬率小于无负债企业的自有资本报酬率时,负债融资不仅没有节税利益,反而还有负效应。
因此,当企业债务融资节税利益达到最大的融资结构状态,此时的状态即为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状态.
只有考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才是最优的融资结构,而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无怪乎是如何确定最佳的负债比例,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我国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对负债融资的偏好。因此必须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避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形成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激励相容机制,这样一来,才能真正解决我国企业融资的非理性现象以及上市公司的“圈钱”现象, 让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走向正轨。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一、研究不足
在本书的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资本结构动态变化与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涉及不多,没有加入资本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如股权结构变化的公司控制权转移、公司发行新股、配股、股票回购、发行公司债券、增加银行借款、回购债券等多种形式的资本结构变化,本书并没有进行详细研究,这对于动态的资本结构变化整体是一个不足之处。
二、未来展望
国内有关资本结构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如上所述,部分局限于狭义的和静态的资本结构研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股票市场的逐步完善,基于动态的资本结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焦点。
从河南省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企业除银行借款融资之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商业信用,如应收账款等,这也成为企业负债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企业在发展银行信用和提高债券融资比例的同时,应该不断发展商业信用和租赁融资,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向广大债权人募集资金提高企业的负债经营比例,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水平、增加企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