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国内企业契约理论的代表人物张维迎在《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一又中指出: 一个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所有权安排是使每个山参与人的行动外部效应最小化的所有权安排。这个原则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应”或“风险制造者与风险承担者的对应”,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为资本雇佣劳动。
1997年,许小年在《股本结构、企业管理和企业业绩:中国上市公司的实例》一文中对国内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分析中发现, 国有股份所占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的价值越低,他认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改革必须通过改变国有股的含量, 如果国家出售或减少公司的国有股份有助于提高帕累托效率。 这篇文章同时对股权的集中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做了研究, 认为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业绩之间是呈正相关的。
而1997年,北大周其仁教授在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曲了实证研究上基础上,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用其所面临的激励问题角度出发,提出了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劳动雇佣资本”,1993年,周业安,杨瑞龙则认为从产权的受限制性与人力资本的可抵押性角度提出了企业治理主体的非唯一性, 认为企业的最优安排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散对应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
杨瑞龙在《双重成本约束下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中指出,之所以先前的研究未能解决经营者的企业所有人的目标背离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考虑经理人本身的知识成本。并认为最优决策配署点是代理成本与知识成本两种成本之和的总成本曲线最低点。
吉林大学商学院金成晓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再探讨一兼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中对如何通过企业体制的安排来实现企业的代理成本最小化 (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做了经济学上的数理推导。他分别从股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效用函数的分析,最终得到企业代理成本的最小点。认为只有当资本结构的安排使经营者的效用函数中以收入为最主要的变量且其收入的高低完全依赖厂企业的剩余的多少时,控制者的目标才与企业股权所有者的目标最接近,从而使代理成本最低。湖南师范大学的张苏在《激励措施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提出委托代理理论构建的基础一处于经济体中的人是理性人的假定是不对的,他假定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效用函数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之上,他认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是使权威配置最优化,而实现这种最优的配置的工具是权威而不是金钱。他从认知学派关于金钱对人的行为激励呈负相关的观点出发,分析了企业能力最大化的企业机制。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的王国生教授则从股本结构和法人治理机制入手,提出了只有在企业股本结构优化的前提下,才能推动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摆脱行政过度干预和“内部人控制”并存的困境。高欢迎和高晓路则在其《中西方资本结构、股本结构差异分析与公司治理》中通过对我国和国外的资本结构、 股本结构的比较得出了合理的资本结构、 股本结构是存在的,它与一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的不同组织形式以及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社会的经济、法律、文化制度)有关。认为资本结构应该是动态的,它除了强调债务和权益比例之外,还应该强调权益资本内在的比例关系也即股权结构的安排。清华大学的谢德仁则从大股东可以直接或间接掠夺小股东与债权人的资产动机入手,分析了资本结构中一股独大的风险,从会计的角度对资本结构的优化进行了研究。
2002年,清华大学的朱武祥教授则指出,实践中不存在最优或合理的股权比例结构, 而股权多元化既不是有效的公司治理目的,也不是公司治理有效的手段或必要前提。2002年,唐清泉在其《企业中的代理问题与信息管理》一书中对代理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信息的对称程度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并由此分析了中国、日本、美国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企业信息的对称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9 个关于信息对称程度的影响因素。
而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稳定成熟期,其原来的家族式经营模式己经成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问题的关键集中到了如何改善和优化企业的股本结构,以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行之有效,达到企业资产保值增殖的目的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国内目前对此的研究应该说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从上述的相关理论中可以看到,中国学者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学派,大多是在外国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 北大周其仁教授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具体的实证研究。关于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国内学者于9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不大一致的研究结论,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一)资本结构与公司成长性之间关系不显著
陆正飞、辛宇(1998)以企业总资产变化率为解释变量,发现企业成长性对与其负债比率负相关,但是相关关系不显著;洪锡熙和沈艺峰 (2000)以过去三年主营业务收入为解释变量,对1995-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21家工业类公司进行了检验,发现公司的成长性不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冯根福等(2000)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二)资本结构与公司成长性呈负相关关系
沈根祥、朱平芳 (1999 )以销售增长率为解释变量,发现企业的负债率与公司成长性负相关;肖作平、吴世农( 2002 )选取1993年之前在深交所上市的117家公司为样本,以资产增加率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它们1998年末的资本结构情况,发现成长性与债务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三)资本结构与公司成长性呈正相关关系
张则斌等人 (2000 )根据199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报截面数据,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成长性与负债比率的相关系数为正,而不是理论预期的负相关。吕长江、韩慧博(2001)选取1998年以前上市的工业类433家企业,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公司的成长性与负债率正向变化,即公司的成长速度越快,负债率越高。吕长江、王克敏 (2002)以销售收入增长率为解释变量, 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结论。王娟、杨凤林 (2002)以深沪市场非845家金融类上市公司1999-2000年的财务数据与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成长性为影响资本结构的第六大指标,成长性与资本结构变动虽正显著相关,但回归系数远小于其它显著性影响因子。
关于成长性与债务到期结构的研究国内还比较少,主要是成长机会与债务到期结构不相关和负相关的结论。杨兴全、吕裙 (2004)以计算机软硬件、汽车及其配件、 家电能源电力等9个行业2001年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以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比作为衡量企业成长机会的指标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雷森、李传昭、李奔波(2005)的研究也未发现企业的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结构有显著相关性。肖作平、李孔选取了1995年1月1日前在深、沪上市的239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1995-2000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具体研究了2001年的债务到期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即成长较好的公司更多的使用短期债务替代长期债务以缓减代理问题。肖作平(2005) 构建一个包含由1995至2002年间的至少连续6年可获得相关信息的204家非金融公司组成的非平衡面板,以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和长期银行借款占总银行借款的比例为债务期限结构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成长性对债务期限结构有显著影响,成长性较好的公司长期债务比例越低。
从以上国内学者己进行的实证研究来看,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不仅研究结论极不一致,而且还存在以下一些局限:这些关于融资结构的研究都是只分析债务融资的比率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说明如何确定债务融资比率可以使融资结构最优化。而把债权融资按类型划分,研究不同的债务融资类型结构安排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研究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股权和债权的比例受哪些因素影响时,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们普遍假设债权和股权的内部结构是同质的,即无论是长期借款还是短期借款,银行借款还是商业信用借款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都是一致的。实际上,负债具有不同的形式与期限,在企业破产、解散时存在不同的偿还顺序,这些不同的融资类型对公司价值影响是不同的。因而,把所有的债权融资类型看作是同质的前提是不切实际,难以成立。就笔者目前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而言,国内学者们仅研究了企业成长性对债务水平的影响,较少进行企业成长性对其债务到期结构的影响,而关于债务来源结构的几乎没有;国内学者在研究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时所使用的代表成长性的研究变量比较单一,对于成长性的指标没有采用因子分析,主要是资产增长率或销售增长率或主营业务增长率。对于企业成长性这样具有丰富内涵的因素来说,只使用一个指标进行衡量无疑是不全面的。因此,非常有必要丰富代表企业成长性的指标,而且这些变量都代表了企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的增长情况,不能说明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再加上在样本选取、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太一致。
§§§第三节 河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成长性的基本情况
本章以河南省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一步结合上述理论来分析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作为地域的小样本特征,为了避免以偏概全,本节首先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资本结构及经营绩效现状进行分析,接着讨论了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及经营绩效现状,进而再具体到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经营绩效现状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所必须的要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1.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包括企业的自有资金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产生的资金,它主要是指公司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公司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支付固定的利息或者股息,也没有实际融资成本的发生,不会因为企业债务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公司的破产成本,也不会由于新股东的加入而稀释经营业绩,因此,总的来说,内源融资的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另外,内源融资的资会使用不会受到债权人或者股东的约束和影响,在资金使用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权。但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留存收益和折旧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满足公司经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金,因此,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的经营发展还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2.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外源融资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部的其他经济主体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外源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也属于企业的外源融资。
(1)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企业的股东通过出让部分企业所有权,以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资金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的优点是,一次性获得大量的资金,不需要还本付息,而且董事会决定着是否发放股利以及股利的支付比率。进行股权融资企业不需要还本付息,而且股利的分配是根据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来决定的。股权融资的长期性、不可逆转性以及无负担性的特点使得股权融资既可以用来充实企业的日常经营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也可以用于企业的投资活动。但是股权融资也存在着其缺点,新股东的加入,将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所有权和企业的经营绩效;由于很多公司存在着“圈钱”的动机,因此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股权融资受到很多的限制和约束:股利只能在税后进行分配,因此无法像债权融资一样,起到债务税盾收益的作用;股权融资的成本较高,投资项目的效益短期内无法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企业的经营绩效通常会因为稀释而下滑,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形象和股价。
(2)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发行属于债务融资,公司债券是指由公司发行并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企业债券需要企业按照承诺在固定的时间还本付息,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硬约束;但是企业债券的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因此可以取得税盾收益的作用。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育尚不健全,企业债券的发行受行政政策的约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