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彷徨的,也许并不长久,却终究是在记忆里占据了一席之地。舒静语记得自己从小学的时候成绩就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捧着,家长宠着,那个时候的生活简单而轻而易举。而后在某个记不清具体日期的假日突然听到班上同学议论某某某因为成绩优异跳了级。
记得那个时候自己也是无比失落,因为对方明明不如自己。
所以,有些时候成绩高低与否似乎并不能确定所有的事。
舒静语长长叹了口气,突然听到身后有人磕磕绊绊地问向同伴,教授今天留了什么作业。而后恍然意识到,皇后大学的商学院固然牛逼,但也不是每一个考来这里的人都是全能的,至少,在达到优秀之前还需要一段无法精确估量时间的适应期。
邵逸凡推着自行车从远处走了过来,身边还跟着朴雅娜,说是在停车场碰巧遇到所以就一起过来了。
舒静语虽然对校园的格局了解得并不完全,但也知道商学院是西北区唯一的学院,朴雅娜恐怕是为了这次“巧遇”走了相当远的距离。
四点钟的光景,肚子已然有些发空,可是吃晚饭又似乎太早。三个人思来想去最终在朴雅娜的提议下决定去咖啡店吃些甜品。
“Bostoncream和Chocolateglazed强烈推荐哦!”站在柜台前的朴雅娜显得有些过分积极,嘴里叽哩哇啦地蹦着一串串舒静语闻所未闻的陌生单词,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便是衔接着拗口的中文也是毫无违和感。偏偏舒静语就算结合上下文也猜不出那些单词的意思,心底那股好不容易沉寂下去的挫败感又一次蒸腾而起。
所谓的自信不过是来自于他人源源不断的赞许,一旦得到的肯定出现了断层,高筑的危楼便开始摇摇欲坠。舒静语不久前刚刚受了一次打击,自尊心还处于脆弱的恢复阶段,稍有不慎就会再一次支离破碎。
舒静语没来由的烦躁起来,连柜台里的食物都懒得看上一眼就转身退出了队伍:“我去那边坐着等你们。”
朴雅娜下意识地伸手握了握她的手腕:“等一下,你不吃点什么吗?”
“不饿。”舒静语迅速抽回了自己的手,僵硬地扯出一个笑。
不远处坐着两个白人,正手舞足蹈地谈论着什么。舒静语不甘心地竖起了耳朵,试图通过偷听他人聊天内容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听力并没有那么糟糕。可惜,两个人谈论的是加拿大的冰球运动,那些体育名词就算翻译成汉语舒静语都未必听得懂,更不用说还是英文。
几分钟后,邵逸凡端着托盘走了过来,跟在她身后的朴雅娜显然很兴奋,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中英双语轮番上阵地介绍着这家全加拿大最有名的咖啡店,偶尔兴奋得过了头还会蹦出几句韩语。
“这个是朴雅娜推荐的。”邵逸凡把手中的纸袋放在舒静语面前,转而又和朴雅娜继续聊了起来。
舒静语一直沉默地坐在椅子上,听着朴雅娜在耳边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班上的事,第一天上课大家多么积极,班上的女生多么漂亮、男生多么帅,大家多么热情。那么欢快的语调,那么令人兴奋的情节,偏偏听在耳朵里就有了想哭的冲动。
曾经的自己那么优秀,在全市第一的高中里都可以傲视群雄。可现在的自己,只是个连在咖啡店点餐都不会的留学生。
她学了那么多专业名词,看了那么多期刊论文,却偏偏忽略了生活口语。她现在,不过是个连点餐都不会的生活白痴。
她争强好胜,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她一直不承认邵逸凡比自己优秀,认为他能做到的自己也一样可以。可整整一天下来,邵逸凡应对自如、如鱼得水。而自己却磕磕绊绊、如履薄冰。
明明大家都只是留学生……
回到家,舒静语就谎称自己有些不舒服,急急忙忙地跑回了自己的卧室,往床上一趴,扯过被子就开哭。
课堂上自己读错单词时同学们爆发出来的笑声,咖啡店里那些完全陌生的议论声,邵逸凡脸上轻松的笑和朴雅娜中英参杂的聊天内容。所有的一切就像一团乱麻塞在脑子里,闷闷的,理不出头绪。
她想爬起来去练英语听力,却连动动胳膊的力气都没有。
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邵逸凡发来的短信:“哭了?”
“你才哭了!”尽管邵逸凡说的是事实,舒静语还是矢口否认。她一边吸着鼻子,一边飞快地打着字。
邵逸凡的短信回的很快:“有些事情,你可能不知道。朴雅娜已经在加拿大读了半年的语言。我在来这之前,也连着听了好几个星期耶鲁大学的金融公开课。所以,肯定会适应得比你快一些。”
舒静语盯着手机屏幕发了会儿呆,而后突然从床上蹦了起来,握着拳头狠狠往墙面上砸了几下:“邵逸凡,你给我过来!”
两分钟后,房门被敲响了。
“进来!”舒静语双手叉腰站在床上,居高临下地看着邵逸凡。几秒钟后,又扑通一下跪回到床面上,神色低落,“其实我来之前,也看了很多专业的书……”
“看和听是不一样的。”邵逸凡扯过书桌前的凳子,坐在了床边。
“所以,他们说的话你都能听得懂,我就听不懂。”舒静语的眼圈更红了。
“我不是说了,很多话我也听不懂。”邵逸凡顿了顿,“但我相信,这只是一时的。”
这里毕竟是加拿大,华人比例占得再多也改变不了它是英语国家的事实,作为加拿大本土居民,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每一个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懂得英语的。他们土生土长,也许从未离开过这个国家,自然不会了解什么样的英语是其他国家的学生可以接受、能够理解的。这也是很多留学生可以完全理解充满专业术语的课堂内容,却没办法迅速适应当地生活的原因。
可身在这样的环境里,总是要适应周围的一切,短暂或是漫长,它永远避无可避。就像总有一种催化剂可以加速缓慢的化学反应一样,她也终会找到更快适应这里的方法,也许现在还没有找到,但不代表她永远不会找到。
既然如此,又何必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