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凤凰全球连线》——把华人的声音传遍世界
2003年,凤凰资讯台推出了全新的新闻节目《凤凰全球连线》,终于圆了胡一虎的新闻梦。在辅仁大学受过四年新闻专业的正规教育,在华视从跑新闻的记者到新闻主播,胡一虎的职业生涯中所引以为傲的成绩和荣誉,都是新闻所给予的。在他看来,《凤凰全球连线》是最接近他希望做的类似于美国著名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的节目。
资讯台推出《凤凰全球连线》,希望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一个新的突破,它不仅仅在于通过连线采访让重要新闻的当事人及评论员现身说法,呈现多种观点和立场,更重要的在于放眼世界;凤凰连线的是“全球”,新闻资讯有评论并不是它的首创,但是让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们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叙述和观察,却可以让这样的新闻做得更有深度和高度,更多棱,更厚重。“全球连线这一方式是让观众能从一个高屋建瓴的角度、全盘领略事件的每一个部分,从而最大可能的使解读后的观点客观公正。”
有了这样的平台,胡一虎对新闻的选题和切入的角度有了更宽泛的选择余地,这同时也意味着选择需要慎重和责任的重大。选择哪个新闻话题能引起观众的关注;什么角度的新闻解读才算独到深入;怎样的嘉宾连线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节目的精髓。胡一虎自己也说,“《凤凰全球连线》让我飞到天际,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我一直希望能做这样一档节目,全球华人心是在一起的,他们共同关注一个话题,每一个华人是在他家里透过凤凰的平台吸引不同的养分,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身处凤凰,面对两岸三地甚至全球的华人,胡一虎也深感肩上的压力和责任的重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为一名新闻主持人,胡一虎在播报新闻、讲述故事甚至连线全球华人的过程中,以他独特的台湾式的国语赢得了大多数观众的好评和青睐。但是,随着与内地同行的交流和节目定位的改变,这一播报的语态和主持人的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地分散了部分观众,特别是内地观众的注意力,影响了节目的收视效果。胡一虎自己也表示,尽管公司要求自己保持独特的新闻播报风格,但是,随着节目影响力的增强和受众面的扩大,自己也将在表达和讲述的方式上再有所突破,让自己的语言更具有融合性和亲和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中华的声音”。
2.陈鲁豫——新闻也可说,访谈亦亲和
1993年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的陈鲁豫,没有做新闻,却一脚踏进央视的《艺苑风景线》,成了一名娱乐节目主持人,并且成为当时央视十大最受欢迎主持人之一。1996年,陈鲁豫转投凤凰卫视,迎来了自己主持事业的真正春天。在凤凰卫视度过的十个春秋里,陈鲁豫先后主持了《音乐无限》、《凤凰早班车》、《一点两岸三地谈》、《VIP会客室》、《鲁豫有约》、《香港回归世纪报道》、《戴安娜王妃葬礼》等栏目和直播节目。在众多节目中为她赢得广泛赞誉的是《凤凰早班车》和《鲁豫有约》。
(1)《凤凰早班车》——开创说新闻的先河
1998年4月,陈鲁豫开始以朴素大方的形象出现在《凤凰早班车》里。这是一档报摘性质的新闻节目。陈鲁豫在节目中以通俗的口语讲述新闻,并提供背景资料和进行评论,开创了说新闻的先河。正如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所说:“早班车的特色,就是把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集中在鲁豫的一张嘴上。”
传统的新闻播报,从传播学的角度是一种大众传播,要求播音员的身份定位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媒体的代言人,不能带有过多的个人色彩。而新闻稿件的内容也基本是固定的,不能轻易改动。这就要求播音员在播报时必须要严谨庄重,字正腔圆。传统播报方式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也相对存在着与观众有一定距离感的弱点。这种播报方式对于《凤凰早班车》这个栏目的特点来说显然并不适合。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经说过,“最好的传播效果是人际交流”。陈鲁豫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栏目的特性,把人际传播的方式引入到了大众传播的新闻表述之中。首先在角色定位上,陈鲁豫带有更多的个性色彩,她不仅是新闻的播报者,还担当着记者和编辑的身份,决定着新闻的选择和取舍。这种对于节目的深度参与,让陈鲁豫拥有了比一般播音员更大的话语空间,也更容易驾驭整个节目的进程。在节目的进程中,她不是简单地按照国际或者国内新闻的顺序依次播报,而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重新组合,采用导读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觉到一种明显的交流感。对观众来说,陈鲁豫更像是一个亲切的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者。其次在播报的方式上,陈鲁豫也一反严肃标准的播报样式,语气轻松,态度亲近,在语流中夹杂着一些语气词,使听惯了字正腔圆播报的内地观众耳目一新。比如在关于拳王泰森被起诉的新闻中,陈鲁豫说,“泰森这个人跟法庭很有缘,不是他告别人,就是别人告他”。这种如聊天般的口语化表达非常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
需要指出的是,字正腔圆的播报新闻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没有经过新闻播音专业培训的鲁豫如果勉强为之,效果必定不佳。所以鲁豫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反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陈鲁豫开创说新闻的样态后,在内地竟然引起了说新闻和播新闻的论争。如今,在内地各地方台打着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旗号继续大行说新闻之道时,说新闻的始作俑者陈鲁豫却早已离开了《凤凰早班车》,不再说新闻,而是去《鲁豫有约》里探寻人物专访的艺术了。
(2)《鲁豫有约》——有亲和力的知性主持人
2002年1月,以陈鲁豫的名字命名的人物专访节目《鲁豫有约》正式开播,从这个栏目中人们又领略了陈鲁豫在访谈上的才能。赵忠祥曾经说过,“我感觉访谈栏目听比说更重要,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年轻的孩子——鲁豫。在《鲁豫有约》中,你很少听见她说话,甚至很少出现她的镜头,但你却感觉她无处不在。从她的眼神中,你还能感觉到她不是傻乎乎地听,她真懂了。这是我们许多主持人应该学习的”。陈鲁豫在专访中表现出张弛有度、自然大方的气质,被称为有亲和力的知性主持人。
鲁豫在节目中表现的特点首先是她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对于嘉宾的经历、成就、性格、习惯、爱好等在采访前就基本上了然于胸,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所以在交流现场鲁豫基本可以做到引导谈话,应对自如。在采访叶乔波的那期节目中,鲁豫事先了解到叶乔波的父亲刚刚去世,但是要讲叶乔波的故事,如果不提她的父亲根本不可能,因为在叶乔波的成长过程当中,她的父亲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于是在节目中鲁豫这样切入:“你第一个拿来的全国冠军那个金牌,是给爸爸了吗?”“你爸爸拿到你得到的第一个金牌,肯定特别特别欣慰。”在鲁豫旁敲侧击的引导之后,叶乔波很自然地谈起了自己的父亲。这个采访难题的巧妙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豫在前期的精心准备。
鲁豫在节目中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倾听。鲁豫的善听既表现在巧妙的插话和转接上,又体现在她倾听时的神态上。鲁豫在谈话中非常注意接话插话的时机,不做盲目的提问者,也不做简单重复的随声附和者。另外,鲁豫在倾听时的表情和眼神更是广受赞扬。淡淡的笑容和专注的眼神已经成为她的招牌,不少嘉宾说这能够传递出鲁豫对待别人的真诚态度。
第三个特点是鲁豫的谈话都从细小处着手。鲁豫采访董良翮(董必武之子)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名字是十个人看了可能九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念。”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这位比她年长很多的长者的距离。接下来就谈他的童年,因为每个人都有童年,这就找到了共同点。再谈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都是一些细节,但却充满了人情味,把嘉宾带入到融洽的谈话状态中。
在访谈节目中最难的是营造一个和谐的谈话场,嘉宾和观众如果都能沉浸在一个舒服放松的谈话场中,这个节目就应该算是成功了。陈鲁豫在《鲁豫有约》中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她在节目中不会刻意地凸显自己,不会利用一些夸张的表达哗众取宠,她注意的是整个节目进程节奏的掌控。她通过平实的口语,用平静的语调来提问和引导嘉宾回答问题,让嘉宾说出自己想说的,让观众听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看完《鲁豫有约》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没有记得鲁豫在节目中说过什么让人特别难忘的话,但是嘉宾在不知不觉中袒露了自己的心扉,细细品味整个谈话的过程,我们会有一些不经意的感动。
电视艺术始终是一种会留下遗憾的艺术,尤其对于一个常年主持节目的主持人来说,若想每期节目都让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例如在《鲁豫有约》对璩美凤的访谈中,鲁豫由于事先对采访的基调定位不准,提出的问题使被采访人璩美凤感到不满,导致整期节目的气氛紧张而不和谐,应该说那是一次不太成功的采访。而2005年1月,《鲁豫有约》全面改版,由周播节目改为日播节目,增加了现场观众的参与。工作量的陡然加大和谈话氛围的变化给鲁豫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目前的情况看她对于现场观众的参与并不太适应,经常在节目中缺少与现场观众的交流和呼应,没有很好地在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看来,鲁豫要想在主持之路上更进一步还需继续努力。
3.窦文涛——剑走偏锋的“说书人”
在网上广泛流传的顺口溜中有这么一句话,“伶牙俐齿这种事,如果干得好,就叫窦文涛”,这算得上是民间对窦文涛的一种认可;而在业内,窦文涛也赢得了赞誉,2004年由中国视协主办的中国电视主持人评奖中,他被评为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这个自称幼时有口吃,戴着眼镜绝称不上英俊的窦文涛到底靠什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呢?
(1)创新
在这个电视节目大量共存的时代,谁能创新谁就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作为民营商业电视台的凤凰卫视向来是以张扬个性、勇于创新闻名,而窦文涛可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98年开播的《锵锵三人行》,原计划是办成一个新闻事件评论节目,但是窦文涛对节目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和改革。《锵锵三人行》的嘉宾都由窦文涛亲自选出,他与嘉宾嬉笑怒骂,畅所欲言,形成一种融洽的沙龙谈话气氛。整个节目没有确定的主题,也不追求找到结论,天南海北,无所不聊。《锵锵三人行》应该算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脱口秀节目。这个节目历经数年,在窦文涛的不断改进创新下至今长盛不衰。
如果说《锵锵三人行》还有国外的节目样态可咨借鉴的话,那么2003年开播的《文涛拍案》则是开创性的将中国传统的说书艺术与电视艺术结合在了一起。窦文涛在节目中,按照古时说书人的做派,主持风格既不同于播报,也不同于述评,而是借鉴了评书中善于设置悬念和语调多变的特点,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视新派评书风格。
当然,窦文涛对节目的创新不是盲目地追求另类和个别,而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求新求变,使自己的个性与节目的风格和谐统一,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放松
与一些装腔作势摆着架子做宣教者的主持人相比,窦文涛无疑显得更为放松,也让观众觉得轻松。这种放松首先体现在心态上,窦文涛从不以卫道士自居,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人。他在节目中选择的话题经常就是老百姓日常聊天中谈论的话题,他不隐瞒自己的态度,像一个邻家坏小子一样或严肃、或调侃、或愤怒、或喜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正是由于心态的放松,在语言表达上窦文涛也更加灵活多变,洒脱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