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3900000024

第24章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1)

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及其再现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它由两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是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常说的“媒介的形象”,也就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认知信息的总和;一个是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通俗地讲就是某人、某组织或某事物“在媒介上的形象”,也就是人们对于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

在这一章里,主要围绕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展开论述。

系统和要素是分不开的,所以,对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研究也要分析它的要素。

按照被传播者是否公众人物或强势群体的原则,以及被传播者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划分为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和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三大类: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公众人物或强势群体之类的个人、群体、社会组织或其他一些具有类似地位的事物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形象。由于这些个人、群体、社会组织或事物具有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巨大影响力或控制力,所以其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其形象的过程中完全居于主动地位;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完全非公众人物、弱势群体、自然事物等类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其形象主体几乎完全不具有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对其形象再现的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是指介于前二者之间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要是指这些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既不像主动被传播者那么强势,也不像被动被传播者那么弱势,而是表现出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第一节 媒体非平视效应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在当今时代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实际上,人们就是通过它来观察、了解、认知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又是一副“具有魔法的眼镜”——通过它来认识这个世界,我们也许会发现它时而变色,时而变形,时而把远在天边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您的眼前,时而也会让您眼前的东西模糊不清……

有人把通过这副“具有魔法的眼镜”认知的世界称之为“虚拟环境”,因为大家实在不知道它告诉我们的是真是假,还是虚虚实实——长达几十年的关于美国人是否曾经真正登上月球的争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当然,我们也可以有理由怀疑在电视镜头前被绞死的是否真是萨达姆本人。

为什么说大众传播媒介是“具有魔法的眼镜”?为什么通过它认知的世界被称之为“虚拟环境”?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媒体非平视效应。

一、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提出

(一)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非平视效应

修宇认为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存在着媒体的非平视效应,也就是说媒体从业人员与受众之间不对等:如果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学历、社会阅历等方面远远低于其受众的平均水平,这就使得媒体在实际的新闻选择、关注焦点、谈论话题上处于一种仰视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媒体的仰视效应;如果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学历、社会阅历等方面远远高于其受众的平均水平,这就使得媒体在实际的新闻选择、关注焦点、谈论话题上处于一种俯视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媒体的俯视效应。

(二)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非平视效应的延伸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比较理论,与他人进行比较是了解自我的重要源泉。简单地说,一旦人们想要知道在某项具体的品质或能力上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而客观的信息又不可利用时,我们就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想了解别人,我们也会以自己为参照。比如,当问一个人他的同学聪明与否的时候,他的回答一般将是以他自己作为参照的——如果回答聪明,基本上可以认定是比回答者自己更聪明一些;反之亦然。

同样的道理,我认为这种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非平视效应不仅仅存在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和受众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之间。也就是说,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时候,由于彼此之间资本的差异,也存在着一种媒体非平视效应——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和主动被传播者之间,存在着媒体仰视效应;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和部分主动被传播者之间,存在着媒体相对平视效应;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和被动被传播者之间,存在着媒体俯视效应。

二、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效果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各有分别,媒体非平视效应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比如同为媒体仰视效应,在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作为苏联领袖的斯大林就表现出了对于媒体的直接控制,也可以称之为“硬控制”;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国务卿赖斯就表现出了对于媒体的间接控制,也可以称之为“软控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和媒体的关系就体现了一种“混合控制”——对一些媒体实行的是“硬控制”,对另外一些媒体则采取了“软控制”的方式。

由于全球化的到来和大众传播的发展,各种跨国、跨地区、跨所有制、多媒介广泛融合的传媒集团纷纷登场,它们之间又互相渗透,导致媒体非平视效应的各个方面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呈现一种非常复杂、异常多变的形态。

媒体非平视效应使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在处理与受众、被传播者的关系时居于不同的地位,也具有不同的效果。总的来讲,在这三者关系中居于俯视地位的一方总是居于有利地位,处于被俯视和仰视地位的一方总是居于被动地位。或者也可以说,居于俯视地位的一方一般拥有话语权和议程设置的控制权,而处于被俯视和仰视地位的一方一般也失去了议程设置的控制权。

(一)被迫传达与传达缺失

媒体非平视效应给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和被传播者的关系带来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拥有议程设置的权利,其选择的新闻、人物、话题、议题等可能并不符合居于劣势地位的一方想要传达的需求,但是由于后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地传达优势一方给他的议程设置,即被迫传达;相反,居于劣势地位的一方希望传达的一些话语、议题,并没有引起优势地位一方的关注,或者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也就出现了传达缺失。

(二)放大效应和缩小效应

媒体非平视效应还带来一个放大效应和缩小效应,这应该是被迫传达与传达缺失的一种延伸。

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对于想要传达的内容,会有选择性地对于某些侧面、内容或程度进行放大,而对另外一些侧面、内容或程度则会有选择性地进行缩小。

(三)强制选择

媒体非平视效应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会对居于劣势地位的一方进行强制选择。比如,一些国家的元首访问中国之前,往往只是选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受访媒体;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开始的时候只允许凤凰卫视作为唯一的华文媒体登上美国军舰进行采访报道。

(四)群体敌视

媒体非平视效应使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在面对居于劣势地位一方的时候具有一种优越感,使其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时候,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得到体现,从而导致出现群体敌视行为。

群体敌视行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具有什么特征所持有的观点;偏见指自身群体对另一群体或个人抱有的负性情感;歧视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的成员表现出的不公正行为。

(五)从“强制传播”到“妥协与共谋”再到“污名化”

在媒体非平视效应的作用下,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在面对不同被传播者的时候,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在面对主动被传播者的时候,倾向于一种强制传播;在面对部分主动被传播者的时候,倾向于和它们达成妥协与共谋;在面对被动被传播者的时候,有把它们污名化的倾向。

(六)从逆歧视到不合作策略

人的能动性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因素。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来说,它们对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也可以进行“反制”:对居于劣势地位的大众传播媒介组织来讲,其对于主动被传播者的“反制”措施是逆歧视策略;被动被传播者对于媒体的“反制”措施是求助策略、搭便车策略和不合作策略。一个典型的媒体逆歧视的例子是,1972年美国“水门事件”就是因为《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华德的穷追猛打,最终导致总统尼克松面临弹劾而于1974年8月8日被迫辞职。

媒体非平视效应是了解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一个重要工具。在随后的几节里,将分别按照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顺序进行详细论述。

第二节 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是指人们对于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并且在再现过程中居于主动地位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其形象主体(主动被传播者)的资本远远高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并因而具有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力,使其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其媒介形象的时候居于主动地位。

一、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也可以是组织。

作为个人来讲,主动被传播者主要是指一些社会公众人物。按照绍志择的理解,社会公众人物至少包括两大类:一是公共官员,一是社会名流。公共官员是指经过选举或任命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是指一些虽然没有社会公职,但或是由于和重要的公共决策有密切的联系的人,或是由于他们的名声,能吸引社会注意的人绍志择:《“时报—沙利文原则”与公众人物的界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几个原则》,《新闻大学》2004年第3期秋季号,第47页。。

作为群体来讲,主动被传播者主要是指一些社会强势集团群体,如社会富裕阶层、高级知识分子阶层等。

作为组织来讲,主动被传播者可以是一些强势社会组织,如执政党、政府、战争期间的军队,乃至一些强大的企业组织等;也可以是一些具有超强地位的国家组织、国际组织等等,如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联合国等。

总之,主动被传播者是一些能够很容易接触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个人、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

二、媒体仰视效应

(一)媒体仰视效应的概念

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和被传播者之间,存在着媒体非平视效应;而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和主动被传播者之间,由于主动被传播者占有资本上的压倒性优势,并因而具有对于议程设置、话语权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媒体“须仰视才见”,所以,存在着一种媒体仰视效应。

(二)媒体仰视效应的效果和形式

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和主动被传播者之间存在的媒体仰视效应,具有媒体非平视效应的一般效果,即被迫传达与传达缺失、放大效应与缩小效应、强制选择、刻板印象、偏见、歧视等群体敌视行为,而比较突出的特征是强制传播。当然,由于处于劣势地位的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在面对主动被传播者的俯视时,也会采用逆歧视策略进行“反制”。

媒体仰视效应又会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影响而有不同的强制传播表现形式:有的是体现了主动被传播者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一种硬控制,如斯大林与前苏联的各种媒体间的关系;有的是一种软控制,如美国国务卿赖斯与各种媒体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是混合控制,也就是对于有些媒体体现为硬控制,对另外一些媒体则体现为软控制,如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与各种媒体之间的关系。

而无论是硬控制,还是软控制、混合控制,在主动被传播者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之间的关系中,都反映了一种俯视与仰视的关系。

三、强制传播

所谓强制传播,就是在媒体仰视效应之下,被传播者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传播活动(包括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等)具有一种强制的控制。

强制传播甚至会产生后遗症。比如,当我们的领导人要求媒体不要报道过多的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时,报纸的编辑经常为头版头条苦恼——过去已经习惯于使用领导人的活动或者会议新闻来做头版头条,现在一旦减少或者没有,就不知道用什么了。其实,把国际报道放在国内报道前面是突破,把照片放在头版头条是创新,把读者来信放在头版头条也是创新。

(一)硬控制与强制传播——媒体仰视效应下的斯大林

斯大林作为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期的领袖人物,深深地影响了当时苏俄和苏联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并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尤其特别的是,斯大林热衷于搞“个人崇拜”,对于当时苏联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也实行了一种典型的硬控制。

赵维系统研究了斯大林的“造神”运动,分析了相貌、体态普通的斯大林是如何成为威严、高大、坚定,给人信心和力量的、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为理解媒体仰视效应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同类推荐
  •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本书撰写力求从我国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传媒集团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系统阐述各传媒集团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各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本书的创新点体现在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评价传媒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方面。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修订版)》结合翔实案例,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剖析,探究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全书内容全面,分析具体,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用书。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从历年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来看,不懂用电知识,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占二分之一。因此当前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安全用电应从学生抓起,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学生,可以依靠学生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热门推荐
  • tfboys之你的长安城

    tfboys之你的长安城

    一次偶然相遇,竟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遇见,相爱.这究竟是今生的缘还是前世的孽......被暴风雨袭击的爱情是就此破碎还是更加坚固,不离不弃.....
  • 戎歌

    戎歌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西迁康居。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西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西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
  • 重生之21世纪

    重生之21世纪

    秦朝庶长贵胄之后——王兴在一场暴雨在被雷电劈死了,在死之前,他除了恐惧之外,更多的是想起了前些日子在隔着六条街外摆摊算命的老头对他说的“老道观你印堂发黑,唇裂舌焦,眉宇间隐有煞气时隐时现,近日定有血光之灾,但尚有一线生机……”王兴心里只想对那个老头大喊:“汝母婢也!这就是尚有一线生机&%……#&*”纵然王兴武功不弱,内功也称得上深厚,但这种情况他如何躲得过去?雷电瞬间把王兴化作了一具尸体,然后由于某种原因,王兴的灵魂越过了两千多年,附体在二十一世纪一个山村青年身上……
  • 易烊千玺之前后左右

    易烊千玺之前后左右

    你发如雪,转身朝我离去……我发如墨,爱上错误的人
  • 游清远禺峡飞来寺记

    游清远禺峡飞来寺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凤命嫡女

    重生之凤命嫡女

    凤锦,凤大将军嫡女,凤家掌管二十万精兵。一心倾慕魏林,嫁他为妻。却不料在他成就一代霸业之后被他亲手扼杀,做了他极权路上的踏脚石。一朝穿越成了梅家嫡女,爹亲娘爱,生活幸福,却偏偏遇到渣前任退婚。什么?渣前任要同皇上抢女人?抢!让他们抢!她在一旁看笑话就好啦!只是这个男人什么情况,初次见面便身受剧毒,差点一命呜呼见了阎王。她看他面貌英俊便动了恻隐之心,三个银针解了他的毒救了他一条性命。第二次见面这男子便送了她一块价值连城的玉佩,不能吃用,简直累赘。第三次见面来蹭她的凉茶,摘下方巾之后却原来是他,惹不起,得躲着。只是躲着躲着,这男人却宠她爱她,任由她视人命如草介,却痴心不改。凤锦决定了要和他一起搅弄这天下风云,做一对儿人见人骂的逍遥鸳鸯!【简介实在无能,一切请入坑细瞧~】
  • 素颜有嘉

    素颜有嘉

    你别那么看我,我不曾后悔离开。毕竟我曾经拥有过。那个冬天,那时初一,那么甜蜜。顾宥嘉,是你牵走了我的心却放开了我的手。十年后,站在我身边的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谈恋爱?“我在等。”我一直在这里,等风也等你。
  • 末世最强丹炉系统

    末世最强丹炉系统

    末世之后,携带最强丹炉系统重生……前世,他可炼天下丹,可救天下人,却手无缚鸡之力,救不了自己。今生,他发誓要做人上人,成为至强!看一代丹药大咖末世重生,带你装逼带你飞
  • 重生之我要当反派

    重生之我要当反派

    高考前夕暴毙。擦,我苦苦复习了这么久,就不能等我考上北大青..鸟吗?御剑飞行有什么了不起的,和骑扫把没啥区别。看小爷我如何在新天地,揽尽天下美人(?)坐拥万里江山。作者的话:本书只为博君一笑
  • 赏金猎人在都市

    赏金猎人在都市

    意外获得一支笔,没想到那支笔可以实现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