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类节目语态的时代流变
科学教育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节目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类节目的语言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1.平铺直叙
从全国解放到改革开放前,公共话语由于政治生活的变迁,出现了一段特殊时期。起初,国家要营造一种崭新的文化氛围,政府文件语言常借助新闻媒介传播,借助频繁的政治运动使用和推广,但那时我国的科学教育类节目并没有发展起来。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对粗野的俗化、文件化、政治化的语言重新审视。同时,“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深入人心,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普及科学知识,学习先进技术,成为大家追求的重要内容。于是,一些科学教育类节目初现端倪。然而,由于仅局限在播音、解说、旁白的简单层次上,节目本身没有新意,语言表达索然无味。
2.循循善诱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如此一来,科学教育真正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科学教育类节目成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渠道。
此时,当年高喊革命口号、随大流的受众群体已经不复存在了。科学教育类节目要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节目的收视情况看,《动物世界》等排名靠前。究其原因,不得不说到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赵忠祥在《动物世界》的解说中,不仅在语音形态上,而且在句子、语段的画外音表达方式上动了些“手术”。他把静态的书面解说词融于充满动感的画面,他让那些固化的书面符号跨上感情的骏马,在充满浓郁诗情的意境中驰骋,连绵不断的语流如快乐的溪流潺潺流淌。他突破标点、突破常规的断句方式,完全从语势、语感、内韵(指内在情绪自然消涨所表现的韵味)节奏等表达的需要出发设计语气、取舍停延。这种主持语态的亲切自然,是与受众心与心的交流,围绕预定目标,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并注意及时归纳引导,使整个节目做到形散而神聚。
你想参与吗?你爱思考吗?你渴望体验吗?你要收获快乐吗?《第二起跑线》给你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第二起跑线》栏目开播于1994年4月,是全国第一个中学生栏目,多次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及“金童奖”优秀少儿电视栏目。创办之初,《第二起跑线》以中学生团队竞赛的形式,展示中学生的风采,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和自我表现的现代意识。一时间,《第二起跑线》成为中学生竞赛的阵地,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节目成功的背后,少不了主持人的努力。贺斌也曾感叹:“说句实在话,我一直都是在诚惶诚恐地做节目,压力一直都很大,因为我毕竟不是中学生,我要走进他们的心,我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有很多实际的困难,可以说我们每做一期节目,都是向他们学习,是他们告诉我怎样做中学生节目,因为每期节目的策划、拍摄我们都要走进学校,和同学座谈,是他们告诉我们说节目需要做成什么样子,他们想听到什么声音,他们想看到什么样的内容。所以这么多年我觉得不是我们想做什么节目给他们看,而是他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从学生那里得到了很多灵感,他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节目里,贺斌用亲身感受、用最贴近中学生的语言,与他们交流互动,让同学们在娱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3.现代故事
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教育类节目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主持人的语态也越发专业化、故事化。“尽管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心灵的苦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真情难得、人际关系淡漠,每天都在算计金钱,就业难、学历贬值、改革带来的利益波动,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使人的精神生活感觉更加贫乏,没有寄托,为人处世没有准则,生活意义无处寻觅等等”,在这个图像充斥,信息横流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永久的东西,人们的目光被眼花缭乱而转瞬即逝的图像所吸引,影像化的世界支配着人们的认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日见模糊,消费性文化日渐盛行。后现代主义,确切地说,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存在状态,它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它对权威话语的破除,对传统兴趣的利用和颠覆,消解了高雅和通俗的界限。德国学者本雅明倡导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健忘的或者是建立在选择性记忆(即怀旧)基础上的消费者文化。历史不是直线型的发展,而是视历史为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空间,重新创造出历史经验的质地”。科学教育成为生命的必需,是一种戒不掉的精神食粮。
尝试使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大胆借鉴电影、电视剧的悬念、细节、铺垫、冲突以及交叉平行叙事等手法,使节目突破了原有的藩篱,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如《百家讲坛》常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动感的图像伴以音乐来进行,精彩的演讲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学术的魅力,提升了观众的文化品位。
《百家讲坛》找到了故事化、系列化、现实化的话语叙述方式,同时找到了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并且也找到了塑造具有特殊个性,独特表达的学术人物的包装方式,不仅以其“学术性”,而且也以其差异性,甚至性格性别上的特殊性获得了某种公众性,俨然成为娱乐化大背景下另一道风景线。《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最重要的就是节目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多讲细节、多说故事,推翻了起初流水账式的讲法,以悬疑始,以悬疑终。究其魅力有三:其一,用电视剧“铺底儿”——从观众熟知的故事切入。刘心武讲解《红楼梦》连续十几讲,采取不断探秘解密,观点辅以具体故事的方法,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反响自然不同一般。其二,深入浅出,借助评书的表达方式。电视观众收听易中天的讲座,似乎就是看评书连播。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也是成功的捷径。其三,用白话诠释经典,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诠释人生,用人生诠释人性,最终用人性指导人生。这一点在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中尤为突出。她使用的就是一种传播的讲法、感悟的讲法、心得的讲法。这一系列适合平民百姓接受的方式,最终打动了观众,也赢得了市场。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表示:“我们的节目要求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每几分钟就有一个悬念,制造悬念,故事性要强。”创新地将戏剧、文学、电影、评书等众多艺术门类结构形式借鉴到节目中来,极大地丰富了既有的演讲风格和技巧,使得节目成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电视是普及性的东西,满足的是大众的审美需求,必须双方妥协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在电视上讲历史,就是借鉴现代化媒体,反映千百年不变的东西。《百家讲坛》与其说是学术探讨交流,不如说是在向观众讲故事、说评书,故事的“脚本”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一切电视剧的元素一应俱全。易中天等人的走红不是没有先例。英国电视上就有非常红火的历史学家——沙马和斯达克,两人都编写并主持关于英国历史的纪录片,他们风格迥异,却异曲同工,把历史戏剧化、通俗化,把英国史变得非常有趣、吸引人。《圣经》并非孤零零的一本书,在国外有很多解释它的书,还有一些电视台专门解释教义,配了插图,编成故事,销量很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家讲坛》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
仍然关注《第二起跑线》,随着高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和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新一代中学生有了更多新的思想和感受。更方便、快捷地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有效信息,并对其成长提供帮助,成为《第二起跑线》栏目新的追求目标。从2000年起,改版后的《第二起跑线》栏目与大家见面。节目始终围绕中学生们关心的话题,如沟通、高考、青春期等,引发现场中学生与专家、家长的参与和讨论。针对一些特别敏感和中学生尤为关注的话题,采取系列节目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节目更具延续性和思想深度。这期间,《直面“3+X”高考》、《关注青春期》几个系列节目的播出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节目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节目的服务性和时效性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和体现。
生活服务类节目语态的交会共荣
和科学教育类节目一样,生活服务类节目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它的语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1.从天气预报看生活服务类节目语态的演变
2002年,中科院、国家统计局、央视联合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天气预报竟然是观众最爱看的节目。
美国天气频道TWC(The Weather Channel)是美国唯一提供24小时不间断天气服务的国家有线电视网,有地区性、全国性以及全世界的天气预报。同样,在加拿大也有天气频道。加拿大天气网络TWN(The Weather Network)不仅向观众连续提供24小时的气象信息,而且加拿大国内一半以上电视台,70%以上的报纸和绝大部分网站的天气信息都是从TWN获得的。每周大约有1/6的加拿大人从TWN收看天气信息,据此来安排他们的活动行程。
天气预报作为一档实用性、知识性、服务性的节目,成为我国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典型代表。我国的电视天气预报是上世纪80年代由国家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的。最原始的天气预报在内容上仅限于天气本身,语言表达更是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甚至把天气描绘得像散文诗,往往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人敬而远之。
观众花钱看电视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好奇心,图个乐呵,现在的电视节目中,连以往最严肃的新闻都有“讲新闻”、“说新闻”代替“播新闻”的趋势了,更何况是和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天气预报节目。摆出过于严肃的嘴脸、说出硬邦邦的话语,即便你是真的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恐怕观众朋友们也不会买你的账了。于是,专家型的节目语态出现了。主持人从气象专家的角度给电视观众分析卫星云图,将天气为何变化、气温为何上升或下降以专家的口吻和角度讲解出来,虽然这种尝试也是新的样式,观众较之以前对天气预报节目更加有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