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场报道中的协调逻辑
现场播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记者在现场做口述报道,并录下来后再播出;另一种则是记者的现场报道与播出同步进行,属于现场直播。所以,要求主持人能够很好地把握串词的连贯性以及协调逻辑,让报道显得更加生动、紧凑。
1997年元旦《东方时空》的特别节目《走进九七》,内容是回顾九六,展望九七,节目采用几位记者主持人现场采访报道,演播室主持人将其串联起来的形式进行。第一部分,由水均益、陈耀文、白岩松、张恒分别从香港、三峡工地、上海等地报道人们是如何迎接新年的,那天的总主持人敬一丹是这样协调串联的:走进新年,有些人家的旧挂历还挂在墙上,有的朋友呢,还会一顺手把年份写错。我们走进九七,总会带着九六的痕迹。过去的一年给每个人都印上了属于自己的年轮,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记忆。然而,有些事、有些现场、有些瞬间,却是我们大家共有的,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有的甚至是历史性的。(出1996年十件大事的字幕)我们带着九六的收获,九六的欣慰,也带着九六未解开的难题走进了九七。那么,1997年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各路记者的报道)这段话里,主持人巧妙地将旧挂历、写错年份这些人人都有可能经历过的小事串联起来,引人入胜,立刻抓住了受众的心。而后慢慢进入人们的内心,再由个人的内心开放视线,转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自然地转切到十件大事的字幕。整个协调,从微观(个人体验)到宏观(十件大事),再到微观(记者在各地的报道),由身边事到天下事,承上启下,非常符合人们日常的思维模式。
在现场报道中,主持人一般是不会打无准备之仗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突发状况,如果没能及时转变思路,可能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某电台曾为配合城市春季卫生运动,采访了某卫生环境极差的私人豆腐作坊。现场报道中有这样几句对话:主持人:这么多苍蝇你怕不怕?
作坊主:怕什么!(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主持人无言以对,静音几秒)主持人:那你们觉得脏不脏?
作坊主:脏什么!主持人轻声细气的问话同作坊主气足声壮的回答形成了强烈反差,也许主持人真的被恶劣的现场卫生状况吓着了,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从语言逻辑角度,主持人的两句问话均属于是非类型,内涵上没有任何递进和延伸。因此,主持人在第一次遭遇对方力顶的时候,就应该及时转变语言模式,让其有选择性地、有发挥余地的作答,或者带有评述性质地将对话拉回主题。比如,用调侃的语气说:“那也是,我想你也不会怕的,否则怎么会让它们如此自由自在地飞舞,并繁衍后代呢!可是,我想购买豆腐的顾客可不会喜欢这样的生产环境的。”这样,较好地弥补了开始不太理想的问答,打破了现场的沉闷,而且也深入了主题。
再来看一个现场播报的成功案例。一位主持人采访一个未满月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在铁路旁,被一位好心人收养到19岁的女孩,她拒绝回答任何关于亲生父母的问题。这位主持人在做了一轮“外围”采访后说想和她聊聊天:“你们学校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男生多,不过我们班可团结呢。”一说起学校的事,女孩脸上显出了稚气与顽皮,一下轻松了很多。
“那么,男生和女生比,谁更恋家、恋父母呢?”
“当然是女生了。”脸上掠过一丝黯淡。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一做梦就是回家,梦见爸爸妈妈。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梦到过你的亲生父母?”主持人的话题自然地靠近了“核心”。女孩的眼圈开始红了,一会儿,热泪夺眶而出,一段压在心底很久的话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喷涌出来……
这个采访中,主持人首先进行了现实准备,而后迂回提问,慢慢切入主题,不断协调提问语言,通过聊学校的事情,发现女孩在放松的情况下,还是有敞开心扉的可能。这是逻辑意识带来的因果关系和推理结果。
专题评论——本质判断及深度挖掘
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是对电视新闻联播的延伸,它对重大的或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作深入的剖析,广泛关注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并对它们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是新闻类节目的旗帜和灵魂,代表着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
评论类电视新闻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对事实的理性思考,发议论,以观点和见解来引导舆论,正如电视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样,电视台从消息类新闻向评论性深度报道的发展,也对电视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专题评论的“铁三角”及其语言要求
评论性节目的特点是把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说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由于评说和谈论的话题又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因而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种新闻性、思想性、群众性的有机结合,决定了新闻评论性节目具有倾向鲜明、导向明确、影响广泛的特点,因此反应往往比较强烈。
电视评论员、时评嘉宾、主持人在评论节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铁三角”。电视台通过“明星策略”,建立电视评论员和主持人的权威性,并选择在特定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专家,试图通过他们传达电视制作机构的倾向性意见,以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央视四套的《今日关注》、《海峡两岸》等节目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电视评论员:渊博的知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998年“两会”期间,凤凰卫视第一次尝试用评论加新闻的方式报道两会,由曹景行做该节目的新闻评论员,他的花白头发、紧张与独特的评述,带来了一定收视率。由此,凤凰卫视开始建立电视评论员制度,开了每天播出大量时事评论的先河。最值得关注的是,评论员从为数不多公开的信息中抓住蛛丝马迹,从而大胆地做出判断,语言果敢到位,逻辑思维性强,能为事态的发展所检验。时评嘉宾:专家见解与群众声音“以上嘉宾只代表个人意见,与本台立场无关”,这样的免责声明清楚地表明了嘉宾与电视评论员之间的区别:电视评论员代表电视台的立场,对新闻事件发表权威性的见解;而嘉宾发表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只是个人的意见,“不代表视台的立场”,因此在语言方面要格外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1998年2月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展开“沙漠惊雷”行动期间,中央电视台邀请军事战略专家张召忠直接参与新闻评述,这是我国内地第一次有关战争题材的综合评论性电视直播。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以及“神五”报道中,中央一、四、九套节目,凤凰卫视普遍采用了“新闻报道+专家点评”的新闻报道模式,由相关专家评论新闻事件的性质、国际影响,并对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主持人:与平民们同在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评论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包括:对新闻事实做出点评,在演播室访谈节目中对嘉宾的言论作出适当的引导。这类主持人的语言往往可以略微委婉,从广大受众的角度真诚地请教专家,在一些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中,主持人因为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和维护群众利益、说出群众心声的勇气,被冠以“平民主播”的称号。
2.专题评论的推理逻辑
评论的论证,或者说是讲道理,其实往往就是一种逻辑推理。每一个专题评论的主要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就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青岛电台1997年度的获奖作品《海信规模扩张的启示与思考》里有这样一段: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是否获得资本效益为准则,以扎实的产品经营为资本经营的基础,我们就筑起了一道防风的“篱笆”,盲目扩张之风也就无从刮起。相反的,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和政绩,像张开麻袋装土豆一样,好土豆、坏土豆统统装进去,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造虚假的声势,那么,膨胀起来的不是企业的规模和势力,膨胀起来的将是更多的难题。主持人的意图是宏扬理智经营,对于盲目扩张持反对态度。语言中以“相反的”为界,有一正一反两大层意思,中间又有几个小层次,如前一句在“基础”之后也要划分开来,前半句是条件,而后半句是目的。
再例如,一次《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播出了一集《王子梦》。讲述的是河北一个名叫“王子”的女孩练网球的故事。整个故事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片子结尾有这么一段对话:母亲:你最喜欢吃什么?
王子:法国大餐!
母亲:将来咱们得了世界冠军就可以吃真正的法国大餐了。
王子:要包专机去法国吃,把餐馆包了,买车自己开。
母亲:要什么样的车?
王子:至少得奔驰以上的。
……看到这里,主持人白岩松做了点评。他说:如果王子夺得冠军时,面对的只是鲜花和奖杯,没有法国大餐,也没有奔驰以上的轿车,不知她还能否一拍接一拍地打下去?《东方之子》,1996年5月25日。点评简洁扼要,点到为止,但却向受众抛出了问题。母亲与王子间的对话,显示出一个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的失当,以追求金钱作为唯一的动力是不正确的。假若只有鲜花和奖杯,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负担王子提出的要求,于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就出现了,就是主持人白岩松的这段发人深省的点评。
还有一些话题需要主持人在结尾作举一反三的联想和引申,从而使话题更具普遍意义,如《从九月四号北京脱销望远镜谈起》这一篇稿件,谈了北京的有关企业和商业部门没有抓住人们观看七运会开幕式和比赛需要望远镜的急性消费倾向,从而失去了一次做生意的极好机会。
北京经济台的主持人在结尾这样谈到:听众朋友,七运会期间的望远镜生意该做没做令人遗憾,由此也使我联想到明年春节将是北京禁止燃放鞭炮的第一个春节,那么,除夕之夜,北京市民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急性消费动向,我想,只要厂家和商业部门多动脑筋,多做些调查研究,那么当更多的生意机会来临的时候,就能紧紧地抓住机会了。用这种联想式话题作结是需要语言逻辑技巧的。由于北京有关企业和商业部门失去了做望远镜生意的大好机会,令人遗憾,所以才会推导出除夕夜的消费需求动向,使得话题具有较为突出的普遍意义,而且确实能够给人以启发和实际的帮助。主持人要善于使用联想式结尾,把话题内容的意义引向深处。当然,适时适当适度的联想的产生也是主持人综合素质和修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