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伟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研究日渐繁荣,“文化产业学”的建设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应该说,近年来,零散的文化产业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文化产业学”的学科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个合理的“文化产业学”的学科框架是什么仍在探讨之中。笔者认为,不管最终达成共识的“文化产业学”的基本框架如何,“比较文化产业学”作为“文化产业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如何都应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也许比其他比较学科在相应的大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还要重要。
一、什么是比较文化产业学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观察到事物之间同时存在同一性和差异性,由此产生了比较的方法。比较方法承认同一性和差异性是事物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比较”成为利用这两种特性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在的比较发生在认识的每一个节点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经验来与此做比较从而得出判断,指导实践。
也就是说我们观测各种存在,做出各种判断,无形中都是由比较得来的。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之说,表达了相对的理论,而相对性的发现,即是来自比较。比较不仅使比较的对象具有了特殊性,成为独立的个体,更能在比较中发现存在于群体中的普遍性,即找到一般规律。这对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至关重要的。19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比较”经过强化与有意识地提升,渐渐成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催生出大批的比较学科。特别是当今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使得超越单一民族的视角,从比较的、多元的视域来研究客观事物,从世界文化的整体性来思考的观念终于形成气候。比较方法最终从日常生活的经验方法全面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之中,成为以比较命名的诸学科的方法论。这一传统的开山鼻祖,19世纪诞生的比较文学,至今已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历经百年时光,成就了众多大师,创造了无数成果。后又有意识形态差异催生的比较经济学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属经济学分支学科,通过比较分析、衡量优劣、判明利弊、总结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定有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影响巨大。此外亦有比较史学、比较法学、比较文化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出版学、比较辞赋学、植物比较学等一系列涉及自然、人文、社会各学科门类的比较学科在不断发展。
那么,到底什么是“比较文化产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如何定义它呢?我们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该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从而帮助我们得出结论。
1.比较文化产业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每一门学科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这个对象虽然不一定必须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完全没有交集,但是至少也应该在某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才能使某一类研究具有成为学科的基本独立条件。对比较文化产业学而言,这个提法可能产生两种理解:一种是“比较/文化产业学”,另一种是“比较文化产业/学”。前者强调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产业学”,是把各种文化产业学理论和体系进行比较,或者是把文化产业学与其他领域的学科进行比较,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学的比较论”。文化产业学的比较论既包括学者们对文化产业学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思路方面的理论层面上的比较。“比较文化产业/学”是将“比较文化产业”作为学科的对象,即强调研究对象是置于“比较平台”之上的文化产业,这是“比较文化产业学”学科研究的重点。应当说,对于大量零散、感性的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来说,“比较文化产业学”的构建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努力,是对原始实践的超越,是带有理论任务的学科迈进。但是,文化产业学终究是一门强调实践指导意义的学科,文化产业比较的核心任务就应当是通过一定的比较研究来考察样本,在优劣成败的表象之下挖掘本质,为以后的实践总结深层次的经验、教训,提供指导性思想。因而在比较文化产业学学科对象的确立上,应当实践与理论二者兼具,而以实践为先,以实践为重。换句话说,以可比性为基础“并置”为一个小系统的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与理论就是比较文化产业学的研究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比较”既是对方法的揭示,同时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特征的描述。
2.比较文化产业学的学科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这种特性既可能是该学科本身独具的,更有可能是一些特性的组合。相同的特性,不同的组合,不同的体现方式,也能造就不同的学科品格。对于比较文化产业学而言,除了实践性强,研究方法特征鲜明之外,它的特性也包括实证性、系统性和跨越性的统一。
(1)实证性
比较文化产业学,针对的是现存的文化产业实践案例和文化产业理论,一切都要从存在的事实出发,并不是重在从概念、范畴出发的思辨性科学,而是以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理论发展的异同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实证科学。实证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真实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要求很高。因此,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要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及时收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第一手资料,着眼新的研究对象的产生发展,从而对理论进行去伪存真的梳理,对实践进行由表及里的探究。
(2)系统性
比较文化产业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以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以比较方法作为贯彻到底的研究方法是本学科始终坚持的主线,即学科内所有研究普遍遵循且必须遵循的规律。同时,比较文化产业学的组成部分按一定的逻辑与学科要求划分,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大的学科系统。如前所述,比较文化产业学的最小研究单位———每一对拿来比较的案例或理论之间也具有系统性。这是孤立的单体研究所没有的性质。
(3)跨越性
与以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某一文化传统所特有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同,比较文化产业学具有广泛的跨越性,特别是国际性。这不仅仅体现在构成学科的重要一支是不同区域间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更体现在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的国际性特点,体现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命题是全球性的。这门学科能够突破地域界限,跨越文化障碍,在正视体制差异的基础上用宏大的全球视野,用人类共同拥有的科学方法来研究样本,从而不仅能为某一区域内的文化产业提供可行性参考,更能够在比较中发现共性,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寻求预判和方法论。
3.比较文化产业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构成
比较文化产业学位于诸多学科的交叉地带,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其上位学科新闻传播学、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等的有机结合,并以“比较法”这一特殊科学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的新兴社会学科。然而,交叉性并不排斥独立性,比较文化产业学并不是机械运用比较方法来和文化产业学进行耦合,而是通过借鉴比较文学、比较经济学等学科的比较方法与学科融合建成的新学科,包括明确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独特的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和话语系统,稳固的逻辑线索,以及脉络清晰的研究分支方向群。
比较文化产业学的下位分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比较文化产业学概论:这是针对学科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基本要素的研究和梳理。这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产业理论比较研究:这既包括文化产业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包括政府对文化产业指导思路的比较研究,有时间轴上的纵向比较,也有地域间的横向比较。理论和实践从不矛盾,成功或失败的实践活动背后,往往有值得深挖的理论背景。
③区域性文化产业比较研究: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造成某种类似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发展的案例比较,另一方面是同一区域内在大范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主要由产业单位本身因素决定的成败得失的案例比较。这两方面都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
④文化产业阶段性比较研究:不论文化还是产业都是处于进程中的,这需要把某一文化产业或某一文化产业产品的发展看做一个不间断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方针政策环境、社会文化样态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文化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
⑤文化产业部类性比较研究:这个部分是将文化产业各门类之间,或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不同产业门类的产生过程、发展历史、所处现状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等进行比较研究的部分,后者超越了“文化产业”的范围。这部分旨在以经济学、产业学为理论基础,寻找产业间发展规律、运作模式、经济构成、市场份额、上升空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产业的脉搏。
综上所述,比较文化产业学可以简要定义为:对具有可比性的文化产业案例和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建立比较文化产业学的条件和意义
其实,以前不少的文化产业研究都自觉不自觉地或整体或局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或方法,要建立独立的“比较文化产业学”,人们自然要追问它有没有独立出自成学科的条件和意义。这里试做一个初步的回答。
1.建立比较文化产业学的条件
(1)研究对象:样本数量极大丰富
文化产业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发展速度惊人。它是对传统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整合与改造、创新,它对应的社会实践部门特别众多,涉及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特别众多,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的相关研究众多,可供比较的样本数量特别丰富。
随着全球新经济的继续发展,文化产业势必成为全球大多数人都能明显觉察到的人类公共实践领域,相关的案例与研究势必形成爆炸性增长态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借助“比较文化产业学”理解“他者”的文化产业,深刻把握不同文化、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形态及其运行规则与发展规律,帮助各个国家、地区抓住文化产业战略与战术机遇,推进文化产业有效发展,既有广泛的需要,也有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