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教主义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浪潮,在一些国家往往与宗教紧密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宗教复兴运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长足发展。伊斯兰复兴运动就是典型的一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中东为中心的西亚和非洲广大地区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伊斯兰复兴浪潮,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也出现了伊斯兰复兴浪潮。本来,民间层面的传统宗教思想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复兴,反映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部分社会成员对西方文明冲击的抵制和对传统宗教价值的留恋和回归,也有的是无神论国家转轨转制后作为历史民族主义传统的一种复活。然而,伊斯兰复兴浪潮在某些政治力量的作用下,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产生了原教旨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狂热。
某些穆斯林国家的掌权者,如阿富汗塔利班,掌政后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运用国家权力强化宗教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一些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对社会或当局不满的宗教极端组织和社会在野势力,以纯洁伊斯兰教为旗帜和伊斯兰化,用“伊斯兰教是解决办法”,“不要宪法、不要法律,《古兰经》就是一切”作为口号,煽动宗教狂热情绪,鼓吹建立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国”,以此作为争取支持同情,煽动不满情绪,推翻当局夺权的手段和工具。不少宗教极端主义派别组织经常采取恐怖主义手段。在国际上,伊斯兰宗教狂热势力主张输出“伊斯兰革命”,用国际恐怖主义对付其不满和反对的国家与当局,“9·11”事件是典型事例之一。
对此,美国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西方安全与战略利益乃至文明的“威胁”,一些西方学者鼓吹所谓“伊斯兰威胁论”。
在谴责打着伊斯兰旗帜的恐怖分子的同时,既要注意区别伊斯兰教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更要划清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的界限。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十几亿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源泉,世界上绝大多数穆斯林是爱好和平的,暴力恐怖主义和制造动乱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不能将穆斯林与恐怖分子画等号。当代伊斯兰的再次兴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伊斯兰传统式微的一种回应。它反映了冷战后伊斯兰国家民族主义要求自主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的潮流。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的现实根源很复杂,其背景也令人深思。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是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西方强势政治和国内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宗教政治回应。正确地评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应采取辨证的态度加以分析。一方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以反对西方势力干涉穆斯林国家事务,反对道德失范、腐化堕落,重新确立伊斯兰文化认同价值可靠性为基本宗旨的。这一点无疑具有要求政治独立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某种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原教旨主义难以承担起领导国家和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它毕竟是一种脱离当代社会现实的精神学说,它代替不了切合实际的政治学说和经济政策,它更无法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世俗民族主义仍是未来中东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政治努力及其政治前途也必定受到种种制约和挫折。”但它“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力量是不会消失的”,它将长期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局势,并“将继续作为一股重要的抗拒力量反对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
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状
发展中国家不断探索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不少国家先后掀起“民主化”浪潮,特别是苏东剧变后,普遍采取代议制取代寡头统治或军人专制。冷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集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现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抛弃了集权政体,转而实行议会民主制。
苏东剧变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仿效苏东政治体制的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非洲,从西非的贝宁到东非的莫桑比克;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到南部非洲的赞比亚,掀起了以多党制为核心的政治风暴。仅1990年非洲就有21个国家宣布放弃一党制,改行多党制。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体制上纷纷进行形式多样的改革,基本上是朝着仿效西方宣扬的多党议会制方向发展。1989年非洲实行一党制和军人统治的国家有39个,而经过20世纪90年代民主化改革,目前非洲坚持一党制和军人统治的国家已大大减少。在拉美,大多数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都模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建立了总统制或议会制,80年代绝大多数国家文人政权取代了军人政权。进入90年代后,拉美国家的民主化浪潮侧重于调整总统与议会的关系,完善选举制度,规范政党行为,建立和健全司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规范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不断巩固民主化的成果。在亚洲,南亚地区在冷战结束前,除印度、斯里兰卡已较早建立议会民主制外,其余国家都是长期实行军人独裁或君主专制统治。冷战后,受到了冲击。只有海湾地区仍坚持君主制。
另一方面,实行西方民主的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实行无党制或一党制时往往伴随着军人专制或独裁;而推行多党制又造成政党林立,政党之间为权力展开争夺,加之本已十分复杂的民族、部族、教派矛盾,使得国内政治派别斗争激烈,引起经济政治的危机,难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一些国家甚至陷入了持续的政治动荡和经济衰退之中,如泰国等。此外,发展中国家的金钱政治在蔓延,与多党制、议会民主相伴生的官僚机构臃肿、相互扯皮、腐败等现象也在滋生。
从实践的情况看,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民主化运动并非都是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本国国情。任何政权形式的建立和巩固都需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看它是否有利于克服经济困难、稳定政局、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少国家的经验教训说明,卷入这场民主化浪潮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充分,照搬西方模式也并非是历史的选择,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脱离国情的“民主改革”往往导致政局不稳,派系权利竞争激烈,甚至大动干戈的情况,为国外势力插手利用和控制提供机会,使民主化进程不仅不能顺利发展,反而为内乱所困扰。
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道路将是长期而曲折的。因此,探索符合历史潮流和本国国情的民主化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课题。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自社会发展的起点不同,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殖民化时期的发展程度不同,以及独立以来经济政治发展的极不平衡,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从而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文明的道路上面临一系列问题。
第一,民主化进程未完成。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主义压迫,建立政治独立的国家政权,只能说是民主变革进程的一个开端。因为旧的统治势力和影响仍然存在,社会经济基础也远未消除;一些国家一味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结果很快出现了混乱,甚至造成国家分裂;资产阶级借助人民的力量取得政权或巩固政权后,给人民的民主则大打折扣,人民对某些新政府的厚望变成了失望。
第二,法制化任务艰巨。发展中国家的法制化经过长期的努力,有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从整体水平上看,发展中国家的法制建设和实践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如一些国家以神治国、以宗教的教义治国;一些国家尽管有宪法,但由于前资本主义残余严重,家族集团势力庞大;有些国家国内政局长期动荡,局部战争不断;还有不少国家法律不健全,国家秩序混乱,动荡频繁,经济建设无法正常进行。
第三,政局动荡不断。冷战时期,军事政变频繁是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的主要表现。冷战后,政局动荡主要表现为民主化运动中进步与反动、革新与保守两股政治势力复杂的政治较量所带来的政治动乱。海地、菲律宾、巴拿马、阿根廷等国曾经历了文官政府与军事政变反复较量的动荡。在非洲,某些国家的民主化运动只不过是用新的集权代替旧的专制,另一些国家因民主化引发的社会骚乱和内战至今还未平息。
第四,民族或种族关系错综复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殖民化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原有的统一部族被分割到各个不同的政治共同体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多民族(部族、种族)国家,同一民族分散于不同国家的情况也很多。这就造成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民族扩张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使得民族矛盾对国家间的关系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引发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五,宗教矛盾和纠纷长期困扰。中东和南亚地区是教派关系复杂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就曾不断地发生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仇杀。此外,宗教冲突还会引发潜藏在民族内部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恐怖主义的渊薮。
第六,领土和边界冲突此起彼伏。战后以来的几次发展中国家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都与领土、边界问题有关。这其中,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有的是由殖民主义者造成的,还有一些则是由某些国家的统治集团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造成的。
第七,局部战争频繁。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卷入的对外战争最为频繁,全世界爆发的一百多起战争,大部分与发展中国家有关,这其中既有争取民族独立,抗击外来入侵的战争,又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国家的对外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种种差异,但是其基本原则和立场却是相同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宣布奉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打破了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
的局面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问世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而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世界的文明开化,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强权政治,殖民政治,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世界从近代开始就由少数几个强国统治、压迫、剥削着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和民族。如果说19世纪是欧洲扩张和殖民主义的“黄金时代”,那么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这种反抗斗争的胜利构筑了发展中国家登上世界舞台的基石。第三世界的出现打破了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和主宰地位,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二)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力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左右世界时期,发展中国家正是依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逐步兴起和壮大的。随着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诞生,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联合国。其中大部分国家是联合国成立后加入的,它们绝大多数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发展中国家队伍的扩大使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改变了超级大国左右联合国的局面,给联合国增加了新的活力。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的增强始于20世纪60年代。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全面登上国际舞台,它们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不断增强团结,充分显示了反帝、反殖、反霸主力军的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对世界局势有重要
影响从世界基本矛盾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之一。尽管如今南北国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殖民统治时期双方的依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但是,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依旧是南北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发展中国家为改革旧的国际秩序,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而斗争,这一斗争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取得独立主动权的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亚太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借助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带动,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充分表现出自我发展的能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和市场方面有很深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态势关系到世界未来的格局走势和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
二、冷战后的南北关系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是二战后出现的新型的国际关系。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被称为“南方国家”。而发达国家大多数地理上处于地球的偏北处,被称为“北方国家”,这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又被称为“南北关系”。
从南北关系发展的历史看,南北关系不仅仅是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也包括了它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冷战时期,由于东西方关系成为了世界政治的头等大事,因而南北关系居于世界政治的次要、从属地位。不过,冷战时期,人们在提到南北关系时,更多的是指经济关系层面的问题。